01.15 西北野戰軍抗騎兵衝擊戰術的發展(下)

決戰決勝

在西府隴東戰役結束後的一年多時間裡,西北野戰軍主力與“青馬”騎兵鮮有接觸。直到1949年陝中戰役末期的咸陽阻擊戰中,雙方才再次大規模交手。這一次,“青馬”可謂精銳盡出。其中82軍100師、190師、248師和129軍騎8旅,從西、北、東三面圍攻咸陽。他們的對手,是剛加入第一野戰軍序列的18兵團61軍181師。

說起這個181師,那可不得了。其前身是因中原突圍而名揚天下的“皮旅”。該部離開華東轉戰華北時,全師萬餘人,一水的美式裝備,山炮等重武器一應俱全。在太原戰役中,該部又繳獲頗豐,裝備水平進一步提升。在向西北進軍途中,該師是唯一全體乘汽車機動的部隊。

這次在咸陽,181師僅有1天時間佈防。咸陽城南緊臨渭水,北面地勢較高,該師不得不背水列陣,防禦態勢十分不利。師長王誠漢決定將下屬3個團成一個梯隊展開成一個半圓形。如此一來,加之有渭水阻隔,“青馬”騎兵的迂迴突擊戰術便無從施展。

在主陣地選擇上,王誠漢考慮到“青馬”佔有近3倍的兵力優勢,若依託城西北的文王陵、延陵一線高地作為主防禦陣地,則全師的防線將被拉得過長,單位正面上的兵力及火力密度勢必大大降低,因此他選擇距離城垣2.5千米處的丘陵起伏地組織防禦。這個地區雖然地勢較低,但防禦面相對較窄,可以使兵力集中和互相協同,又有國民黨軍原先構築的碉堡工事可以利用,更有利於堅守。

西北野戰軍抗騎兵衝擊戰術的發展(下)


181師各部到達指點位置後,立即開始搶修工事,掃清射界。各連隊的陣地都分為三線。第一線是由練過武術或力氣大的戰士堅守,他們都配備了太原戰役中繳獲的日本武士刀;第二線主要配備衝鋒槍和卡賓槍;第三線部署輕、重機槍。為增加防禦彈性,181師各部還以靠近城外的紡紗廠、西北工學院為二線陣地,以城牆、裕農油坊、鐵橋、城外堡壘與西關等支撐點為三線陣地。由此形成了縱深梯次防禦,準備節節抗擊敵騎兵衝擊。

在炮兵方面,181師原有1個裝備12門山炮的山炮營,此戰又得到了一野總部配屬的2個山炮連、2個迫擊炮連和1個戰防炮連的加強。這些火炮由師部統一指揮,分別配置在城牆上及城牆附近。之所以這樣部署火炮,除了可以獲得最大射界和最遠射程外,還因為“青馬”部隊火炮很少,這次又是輕裝奔襲咸陽,故而並不能對解放軍炮兵陣地形成多少威脅。

6月12日下午,“青馬”騎兵先頭部隊便開始對181師防禦陣地進行試探性攻擊,13日一早便從東、北、西三面開始全面進攻。激烈的戰鬥從日出一直打到日落,“青馬”騎兵發起了無數次集團衝擊。以往一野部隊在抗騎兵衝擊時,強調嚴守射擊紀律,將敵放近了再以突然、猛烈的火力予以打擊,但181師這一次卻反其道而行之:先由山炮對敵騎兵集結地發起轟擊,再由迫擊炮在敵衝擊路線上標定數個集中轟擊區,敵騎兵一旦接近某個轟擊區,各迫擊炮連便開始向該區域實施急促射。前沿各連的輕、重機槍和衝鋒槍不下統一射擊口令,而是敵騎兵進入哪種自動火器的最大有效射程,哪種火器便猛烈開火。這種打法,使敵騎兵從集結開始,就不斷受到各種火器的層層殺傷。騎兵在衝擊途中不斷產生的傷亡,既打亂了進攻隊形,遲滯了進攻速度,又令首次與騎兵大部隊正面對抗的181師指戰員信心大增。

“青馬”打紅眼了,不顧傷亡繼續往火網裡硬闖。在一些防禦地段,僥倖衝破火網的“青馬”官兵成功逼近了前沿陣地。此時,各防禦陣地第一線的181師戰士先投出成排手榴彈,然後趁爆炸騰起的煙霧,衝出戰壕,低下身子,雙手掄起日本武士刀,以先砍馬腿再劈人的方式與敵近身格鬥。這種戰法與宋代岳家軍大破金軍“柺子馬”頗為相似。與之前步兵拿著上了刺刀的步槍與騎兵軍刀對抗相比,這種戰術顯然更為可取。

實戰證明,181師一整套抗騎兵衝擊戰術非常有效。13日激戰終日,“青馬”騎兵僅僅佔據了一些前哨陣地。就是這點微不足道的戰果,也在181師的夜間反擊下悉數化為烏有。

咸陽阻擊戰堪稱是“青馬”騎兵與解放軍步兵的決戰。戰術得當的181師以不到200人傷亡的代價,取得了擊退敵三面圍攻,斃傷敵2 000餘騎兵的勝利。雙方戰損比達到了空前的10比1。

西北野戰軍抗騎兵衝擊戰術的發展(下)


決戰過後,“青馬”官兵為之氣餒。就連最為驕橫的“青馬少帥”馬繼援,也終於清醒地認識到,解放軍火力今非昔比,屬於騎兵的時代已經過去。因此在蘭州戰役中,“青馬”再未敢發起騎兵密集衝擊。參戰的騎兵都下馬作為步兵作戰。追本溯源,這都拜咸陽慘敗所賜。“青馬”騎兵的喪鐘,正是由那一戰敲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