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今天山人从宋代定窑釉面的几个特征来讲定窑的真伪鉴定。

在写文章前先放一组真伪釉面的图片,到文章后面再慢慢通过真伪釉面对比图来给藏友讲清楚真伪釉面。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这种是今天河北仿制定窑比较成熟的产品,出窑后一方面被药水咬过,另一方面人为的用钳子捏掉一些部位,然后用所谓的“金缮”修复过。其实抱朴山人是文物修复师,文物的损毁是有特征的,有些部位就不会出现不应该有的伤痕,那这些伤痕是怎么来的呢?哈哈,您明白了吧。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图是宋代的真品,对比可以看出,仿品是故意用脏来表现“古”,其实古拙和老气,不是用药水把釉面烧毁得来的,是宋代人使用的痕迹,是釉面经历千年自然氧化出来的一层包浆,这种包浆是氧化出来的,不是化学做出来的。

之前山人讲过定窑是民窑为主,既然民窑为主所以定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生存。所以定窑是批量生产民用器皿来维系的。所以不管从器型还是修胎乃至釉面,大多都无法和官哥汝钧去比较,山人也不会去写官哥汝钧的鉴定文章,因为对绝大多数玩老货的藏友没有意义。

定窑的生存压力首先是体现在釉面质量上,我们先从五代时期到宋代的釉面变化开始讲。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图是五代时期的定窑,乳白色正烧,釉面温润如玉,不管是修型还是釉面厚度,都有质量很高的表现,这里只写了定窑,定窑和邢窑不是像网络上那些文章一样难区分的,古玩行业内定窑邢窑一眼分,不出错的。以后会专门写如何区分定窑邢窑的文章。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这件也是五代时期定窑碗,牙白色正烧,胎体的洁白瓷化程度都较高,不管器型还是釉面,都有很精细的特征。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图是北宋中期的斗笠盏,依然是特殊定制的精品器型,但是可以看出比五代时期有了变化:

1、釉面蘸釉工艺开始粗糙

2、覆烧工艺

3、这种精品虽然还是象牙白,但是开始闪黄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这种及其精品的定窑。山人就不过多介绍了,这种宋代有玉质感的,基本都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这种温润如白玉的,又不失雕琢的灵动,在宋代时期就是顶级的精品。寻常人家怎能碰的,您大可以去看看国博邀请国内在世顶级画家画的那几幅6米*6米历史题材的画,那种炉火纯青的艺术水准,放在历朝历代都不是服务于民间的。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所以我们能接触到的,很多的民间精品是此类釉面。这种定窑精品釉面也比较厚,大多数定窑釉面厚的器物是开片的,但是大多的碗和盘子普遍釉面比较稀薄,所以开片的地方少,定窑开片在这篇文章,山人就不过多介绍了。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定窑后期变釉面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黄,也是跟当时社会经济等有很大的关系。古代交通运输不便利,烧窑取材大多还是在当地取材,定窑随着三百余年的开采周边矿石,洁白如如的原料越来越稀少,所以这种杂质含量多的釉料也开始使用起来,为了量产又开始转变成用煤烧,由于窑炉还是原来的柴烧窑炉,所以煤炭不能完全燃烧,造成了硫化物越来越高,为了增加釉面成功率,这个时期定窑在釉里加入了长石,所以综合造就了这种浑浊泛黄的釉色。

——————————分割线——————————

介绍完了基本的理论,我们还是用真伪对照的方式来详细介绍定窑的釉面鉴定方法。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图仿品是仿制宋早起的定窑,不管是器型还是开片都不对,但是还是着重说釉面,这个时期的釉面温润如玉,但是不是这种“贼光”。上釉方式为蘸釉而不是这种仿品的喷釉。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图是真品的北宋早起定窑的执壶釉面,有很自然的温润感,看上去很舒服,釉面杂质也控制的很纯粹,没有仿品那种脏的感觉。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图仿品是标准的气烧作品,用了很多黑色的窑斑来模仿定窑,实际上此类瓜棱罐,在宋代的品控还是很到位的,就像奔驰汽车的漆面比义乌10元的塑料汽车玩具的漆面品控做的好一样的。并且这个器物是仿南宋景德镇窑的器型,也是今天景德镇仿造的所谓定窑。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真正的南宋仿制北定的窑口还是很多的,这种柴煤结合的窑炉出来的窑斑是这般的,也不会有现代仿品的那种贼光。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这种是今天河北仿制定窑比较成熟的产品,出窑后一方面被药水咬过,另一方面人为的用钳子捏掉一些部位,然后用所谓的“金缮”修复过。其实抱朴山人是文物修复师,文物的损毁是有特征的,有些部位就不会出现不应该有的伤痕,那这些伤痕是怎么来的呢?哈哈,您明白了吧。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图是宋代的真品,对比可以看出,仿品是故意用脏来表现“古”,其实古拙和老气,不是用药水把釉面烧毁得来的,是釉面经历千年自然氧化出来的一层包浆,这种包浆是氧化出来的,不是化学做出来的。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这种也是今天仿制比较好的定窑产品,胎和手工痕迹也有一定的提升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但和这种真品放在一起对比,真假立见。仿品是真拙不是古拙,真品玉面的质感,象牙白的釉面,自然的釉光完全压倒性的优于仿品。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这种仿品算是比较低劣的,臆造了器型和花纹,当然釉面更不忍直视,不光药水咬过,还贼光满面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这种牙黄色的温润的釉面,还是很难仿造的,这种长石釉面硫化而来的釉面,用今天的化工釉料,是很难做的颜色很像的。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这种白碗在仿品里比较常见,仿宋代中期的器型,但是您喷上去釉简单,宋代人蘸釉怎么蘸呢?有些宋代精品满釉的器物,也不是用这种工艺做成的。仿制定窑的白玉感觉一直是仿制匠人所追求的,但是咱们在追求像的同时,能不能把化学釉料换成传统矿物釉料,然后自己去当地取料提纯呢?真是又想仿的像,又不想出力。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图真品是仿品一直想得到的釉面感觉,温润,自然,没有贼光。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上图这种仿品是常见的国宝帮喜欢的,山人觉得真的没有今天普通的餐具审美好。

宋瓷实际上是玩的审美,有些不懂真伪的画家朋友,看宋瓷也很准,我问他们怎么看的,他们说的可简单,这盘子画的远没有我画的好,所以说玩宋瓷还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审美之上的。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宋代此类刻花、划花一体的盘子,大多是官府定制,还是十分精品的,不管是有釉料选择还是工艺上,都高出了纯民用产品。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还有这种常见仿品,釉面死板,没有流动性,釉色污浊。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或者这种仿品,真都是又想追求宋代满釉的精品,又想用脏来掩盖自己的拙,用要药水要遮去贼光,真是画蛇添足。

学会从釉面老化鉴定定窑真伪--从此看宋瓷不“打眼”

对比了如此多的,是不是在看上图这种真品,虽然很多窑粘,但还是有一种清爽、干净、自然之风扑面而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