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现金流撑不下去的海航官宣:海南省联合工作组进驻化解流动性风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燕|北京报道

刚刚,海航集团官宣:应海航集团请求,海南省人民政府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派出专业人员共同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联合工作组将全面协助、全力推进本集团风险处置工作。

联合工作组组长由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刚担任,常务副组长由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任清华担任,副组长分别由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双臣、国家开发银行信贷管理局副局长程功担任。

海航集团表示,自2017年末爆发流动性风险以来,在各方支持下,海航集团积极开展“自救”,但未能彻底化解风险。受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流动性风险有加剧趋势。

就在几天前,海航内部人士曾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应称,确有来自海南省工作组的人员去过海航,与海航集团领导就就进一步化解流动性危机与集团领导有过谈话,具体内容并不知晓。

近两年以来,海航一直深陷流动性危机。海航集团2019半年报披露,截至2019年6月末,海航集团借款总额5548亿元,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781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72.07%。

从海航集团的公开信息来看,尽管海航一直在加紧处置资产,但由于“造血”能力不强,即使加大了资产处置力度,依然难以摆脱深困流动性危机。财报显示,2018年海航集团亏损49亿元。2019年上半年亏损35亿元。此外,2019年海航集团上半年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是流出285亿元。也就是说,从截至2019年6月的财报信息来看,包含处置资产在内的筹资活动已经不能增加现金,而是在不停偿还债务,现金净流出了。

在2019年年底发表的新年贺词中,陈峰坦诚,2019年海航资金短缺的情况仍未解决,并存在工资迟发、缓发的现象。陈峰同时表示,2020年是海航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决胜之年。

陈峰估计不会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切又陷入了不确定之中。

据民航局副局长李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1月25日至2月14日,民航日均运输旅客47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1/4。2月15日至23日,客流量将再减半,日均旅客预计不超过20万人次,客流量不足高峰时期的1/10,客座率不足40%。

2月18日,海航控股(600221.SH)发布了1月主要运营数据,其中显示,2020年1月,海南航空旅客周转量同比下降了29.92%。据媒体报道,海航已要求聘用的外籍机师无限期放无薪假,旗下的香港航空计划裁员约400人。

这不是海航第一次因疫情遭遇危机。2003年“非典”期间,海航因疫情影响,出现了运营10年来的首次亏损,当年亏损近15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94.3%,净资产只有14.29亿元。

“当时,美兰机场一眼看过去,一二十架飞机,全部停着。仍在运营的航班旅客寥寥无几,个别航班甚至仅有一名旅客,连油钱都挣不回来。”海航集团副董事长李先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这一次的危机使他们意识到,如果公司的收入高度倚赖单一航空业,那么抗风险能力将始终处于低位。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过去一年来海航集团的公开信息注意到,过去两年来,在处置资产的过程中,航空主业也一直在“瘦身”。2018年,海航陆续与地方政府签订4家航空公司的重组协议,其中包括乌鲁木齐航空、首都航空、北部湾航空和西部航空。去年12月,香港航空的牌照也差点因财政问题一度不保。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海航曾面临过一次差点被兼并重组的危机。2000年,中国民航局决定对民航企业进行大规模重组,并提出了以国航、南航、东航3家国有航空公司为中心的兼并重组思路。当时,海航的市场占有率不足2%。关键时刻, 海航突破区域限制、主动出击,接连并购了长安航空、山西航空、新华航空、祥鹏航空,重组了美兰机场公司,成立了西部航空、海航股份新疆分公司,一举成为国内第四大航空公司,从而避免了被“吃掉”的命运。

2月18日,国资委副主任任洪斌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目前是否是航空业重组机会,还需要尊重企业意愿,按行业发展规律操作,国资委会像平常的结构调整一样支持企业。目前未收到三大航重组的相关提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