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諾曼底登陸時,如果聽從隆美爾的建議,將坦克部署在靠近灘頭的地方,結果會怎樣?

武器裝備秀


如果指揮得當,有較小的可能遲滯盟軍的霸王行動。但西線依然會被突破,東西兩線依然可以向柏林進攻,歷史的結局是一樣的。如果指揮不力,那就會白白喪失數個裝甲師,使得後期作戰會被英美等國的盟軍持續擊潰。

首先,德軍當時有兩個思路,一種就是龍德施泰特老元帥,認為盟軍進攻灘頭,必定養精蓄銳,有備而來,我們的坦克在灘頭陣地上就是盟軍艦船的靶子,應該引敵深入,先判斷盟軍主攻方向,再由裝甲師和步兵師組織進攻,最終吃掉這些部隊。另外一種思路,就是隆美爾的思路,他認為,如果誘敵深入,那麼仗可以不用打了,因為盟軍肯定在登陸成功之後連續不斷的朝灘頭登陸點運送第二批部隊以及大批裝備補給,所以德軍只能硬碰硬,通過牢固的陣地和永備工事,通過阻擊慢慢銼光敵人的銳氣,從而一舉戰勝對手,在一天時間之內如果不能遏制盟軍,那麼這仗基本上就輸了。

(以盟軍的優勢兵力,一旦在灘頭站穩腳跟,德軍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反攻)

這就又要說到隆美爾為何“蜜汁自信”的原因,這就是“大西洋壁壘”,這道全場兩千七百多公里的防禦工事,擁有十一座200mm口徑以上的大口徑主炮炮臺,這些炮臺的火炮

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從一些船上卸下來的艦炮,但威力仍然不可小覷。

德國人明顯是知道防線設置的短是沒有用的,“黃色計劃”裡面繞過馬奇諾防線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把防線設計的很長,這就引發另外一個問題,在兩千七百公里的防禦面上,不可能所有地方都修的面面俱到,諾曼底的防禦就沒有完工,大約完成了三分之一左右。

說完了這些,來看看此時德軍內部的情況。

(其實龍德施泰特的看法也不是毫無道理,盟軍登陸連這玩意都拉過來了)

此時德軍的高層指揮員,也就是隆美爾和龍德施泰特,依然吵個不停,龍德施泰特認為隆美爾的計劃naive,隆美爾則是對龍德施泰特的建議嗤之以鼻。最終這件事上報到希特勒那裡,他讓古德里安去法國看看,古德里安回來之後回答和龍德施泰特一樣,認為可以把敵軍引進來再進行反擊。然而希特勒此時當了一個“攪屎棍”一樣的作用,他讓隆美爾和龍德施泰特自己看著辦,這就很迷了,看著辦,是看誰?怎麼辦?

那麼來說說指揮不力的原因。

這個原因實際上和當時德軍的組成有關,此時德軍在兩千七百公里的防禦面上只有五十多個師,大部分還不是滿員。滿員的師都被調去東線了。並且西線的德軍兵員質量也不高,火炮有五千多門,坦克有一千多輛,這些師中最精銳的352步兵師,也只是一個東線被打殘了重建出來的步兵師,至於其他普通一點的師,就是在是太弱了。

數據列到這裡大家應該就能算出來了吧,如果真的不管戰略地位,平均分部隊,那平均一公里的正面防線上連一輛坦克都沒有,火炮也只有兩門左右,縱使德軍再厲害,支援武器比不過人家你怎麼打?就算德軍把防禦主力佈置在法國,也分不到多少部隊。所以說指揮不力的後果就是我上面說的那樣,並且這種可能性也很高,這也是為什麼龍德施泰特堅持自己的意見,因為西線的德軍實在消耗不起這麼多坦克了。

我們知道的是,龍德施泰特這麼做已經輸了,至於隆美爾的想法?誰知道呢?也許有那麼一丁點機會吧。


戰鬥機解說家


呃...如果希特勒真的完全聽從了隆美爾的建議,那麼在諾曼底登陸中,德軍的結果可能會更慘。

其實在一開始,希特勒是採納了隆美爾的建議的了,即將裝甲部隊部署在離海岸不遠處,以防盟軍的空中力量切斷前線與預備隊之間的聯繫。不過這一提議遭到了以倫德施泰特和古德里安為首的西線將領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倘若將裝甲部隊分散來防禦海岸,不但無法進行反擊,而且還失去了機動性,無法發揮裝甲部隊全部的戰力;因此他們認為,應該將裝甲師做縱深部署,等到盟軍發起進攻之際再命令裝甲部隊向登陸地點做出部署,將盟軍趕下海去。而究竟如何部署裝甲部隊這個問題,隆美爾與其他西線將領對此爭論不休,整個德軍總參謀部充滿了火藥味。而希特勒最終折中了一下兩邊的決策,即將裝甲師分散於整個大西洋海岸(因為當時德軍不知道盟軍到底會在哪登陸),但是要求裝甲師要離前線保持一定的戰略縱深。但是這導致了一個致命性的問題,即一旦盟軍登陸,德軍將無法在合適時間內將裝甲師集結起來並對盟軍發起反攻,而這必定會使德軍錯失最佳的反攻時間,從而無法完成在24小時內將盟軍趕下岸的目標。而事實最後也證明了希特勒這一決策的失誤,德軍沒能在最佳時間內集結裝甲部隊向盟軍反攻,從而使盟軍最終在諾曼底站穩了腳跟,並開闢了第二戰場。


其實對德軍來說,無論採用哪一種戰術或是部署方式,最後的結果都會盟軍會取得諾曼底登陸的最終勝利;也就是說無論採用誰的提議,駐守諾曼底的德軍最後都會被盟軍團滅,只不過是不同的死法罷了。當然倫德施泰德和古德里安的死法更輕一些,隆美爾的死法更慘一些,希特勒折中的這個死法則介於兩者之間,沒有那麼慘,但也沒那麼輕。

那為何要這麼說呢?其實是因為盟軍已經完全掌握了對德國的制空權,首先這就導致了德軍無法再將裝甲部隊和空中部隊結合起來,發動閃電戰來將登陸的盟軍趕下去;而沒了空中部隊的支援和制空優勢,那麼德軍的裝甲部隊將會徹底淪落為盟軍飛機和盟軍戰艦的活靶子。而且還有一點,絕大多數的德軍將領和德軍士兵主要都在東線進行戰鬥,因此這群人幾乎就沒有與英美盟軍交戰的經驗,沒有體會過英美盟軍恐怖的火力覆蓋,並且這也導致了其軍事思維大都停留在二維層面。因此一旦德軍陷入與英美盟軍的作戰中,由於缺乏作戰經驗,必定會導致更大的傷亡。並且最重要的是,德軍將領由於受到了假情報的迷惑,在一開始都普遍認為盟軍將會在加萊登陸。所以,這支裝甲部隊最終在決定部署的時候是以盟軍登陸加萊海岸為前提的。可盟軍的登陸地點卻恰恰是諾曼底,這也就成為了在諾曼底登陸中,德軍沒能在合適時間內集結裝甲部隊的原因之一。


二戰吐槽君


諾曼底戰役是決定二戰最終勝利的一場關鍵戰役,這次戰役代號“霸王行動”三百萬盟軍渡過英吉利海峽登陸諾曼底,並取得最終勝利,這次勝利要德軍最終陷入東西兩線作戰,確保了最後全面的勝利,這一次戰役之前,隆美爾元帥曾經建議將坦克部署在灘頭陣地,然而我們知道最後並沒有這樣做?如果,採用隆美爾元帥建議最後會更好嗎,德國能守住諾曼底嗎?

我們先要知道在1944年德軍部署情況,這一年隆美爾給希特勒任命為“B集團軍群”總司令,統帥第7和第15集團軍,而隆美爾的上級是德軍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

原本隆美爾和龍德施泰特手上的兵力並不多,而對於防守漫長的海岸線,不能全面防守,因此必須重點防守的模式,而兩位元帥在軍隊調動方面出現了嚴重的矛盾。

1944年4月龍德施泰特和隆美爾在西線裝甲集群司令部發生了嚴重的爭吵,因為龍德施奈特希望將裝甲集群部署在距離海岸線較遠的地方,保持部隊機動性,因為,他是想確定了盟軍的主攻方向後,在把裝甲集群投入戰鬥中,這樣更有利於保證德軍的優勢,隆美爾元帥以他在北非戰場的經驗,認為在盟軍空軍優勢火力下,裝甲集群根本就沒辦法移動,如果在盟軍三天內沒有辦法把盟軍趕下海,他認為這場戰役就是失敗了。

1944年4月28日,隆美爾和前來西線巡查的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因這件事情在一次發生爭吵,古德里安認為隆美爾把坦克放在灘頭是個錯誤的決定,因為這樣會成為盟軍的靶子還有就是裝甲部隊的機動性才是最重要,隆美爾認為就算夜間調動也是很難能保證德軍的勝利因為盟軍的照明彈使用照明彈把夜間照的白天一樣,因此,雙方依舊發生激烈爭吵,最後還是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既然大家達不成一致意見,那就交給最高統帥部決定,最終希特勒在5月7日做好了決定,將西線裝甲群的七個裝甲師進行拆散,把其中三個裝甲師給了隆美爾,還有四個裝甲師還是由裝甲集群司令施韋彭堡進行管轄,看得出來這個是個妥協方案,但是這個方案也犯了兵家大忌,平分兵力是兵家大忌,導致兩他們都沒有足夠的兵力完成任務。

接下來隆美爾元帥對盟軍登陸地點判斷錯誤,他將手裡的三個裝甲師,其中一個佈防在諾曼底附近的卡昂地區,還有兩個則部署在加萊方向,隆美爾這個時候把進行分散,很明白就是隆美爾也不能確定盟軍登陸地點,他只能賭一把。

雖然,希特勒遠在德國但是他時刻關注盟軍的一個動向,並在1944年5月底判斷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並把駐紮在聖洛的352步兵師調到諾曼底地區,而就是這個新調動來的精銳步兵師把“奧馬哈”灘頭登陸的美軍損失慘重。

在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當天,隆美爾把手上能派出的21裝甲師並把盟軍一度打到海邊,但是由於兵力分散導致兵力單薄並沒有給盟軍致命一擊,就在盟軍進退兩難的時候盟軍在德軍後方空投了大量部隊,導致德軍不得不後退,雖然,德軍的增援部隊趕來,相對盟軍的大量援軍德軍援軍對盟軍起不了太大重用,再加上盟軍的猛烈轟炸,導致德軍不得不後退。

戰局迅速惡化,那個時候隆美爾依舊沒有調動第15集團軍或者其他裝甲師進行支援,隆美爾認為諾曼底不是盟軍登陸主要地點,因此他認為他可以把盟軍打敗,雖然那個時候約德爾曾經告訴他可以任意調動部隊,但是隆美爾沒有聽從約德爾的意見。

其實這要可能諾曼底戰役的失敗不是因為隆美爾建議沒有給採納,而是現代戰爭中裝甲部隊是可信是空軍,在德軍缺少空中優勢情況下,隆美爾和其他將領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雖然,把坦克佈置在灘頭可能會給盟軍帶來一定的困難,但是,實際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莫地方


出現這種局勢的原因是由於隆美爾和古德里安對盟軍作戰態勢的不同導致。早在北非戰場就可以看出隆美爾是絕對的“主動性”人物代表,它的作戰思想基本是一味的進攻,力求打殘擊敗敵人,不太注重後勤補給,這是致命性硬傷,只有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他才會思考收縮防禦。也就是說隆美爾仰仗他的“大西洋壁壘”完全相信可以在灘頭痛擊盟軍登陸部隊,直接不給盟軍登陸和建立橋頭堡的機會,所以它力主將裝甲力量部署在離海岸較近的地方,可以在盟軍登陸同時第一時間將其趕回大海。

大西洋壁壘號稱隆美爾的銅牆鐵壁,各主堡和重要火力點都用鋼筋加混凝土澆築,可防戰列艦直接命中。

也就是說隆美爾的戰法除了帶著點自己的個人性格外,更讓他迷之自信的是大西洋壁壘。以古德里安為首的眾多將軍則對此提議完全否定,可以說他們更加“冷靜”,知道這條防線永遠不可能萬無一失,他們也知道自己在盟軍面前所處的劣勢。早在諾曼底登陸之前德軍的制空優勢就已經消失乾淨,空軍絲毫防禦不了盟軍戰略轟炸機對漢堡等城市的大轟炸,換句話說沒有制空權大西洋壁壘斷不可持久,因此古德里安主張將裝甲部隊放在戰略縱深位置,以保存實力,確保戰略反撲和戰術運用。

當盟軍準備開譬歐洲第二戰場的時候,從資源儲備到整體戰場形勢德軍完全處於下風,戰爭潛力以經到達低點,而盟軍這邊有美國的支持下,基本進入井噴式高漲狀態。

從諾曼底登陸後,能維持如此巨大的後勤保障在當時也只有美國能做到。有人粗略估計了一下,一輛謝爾曼坦克在戰場上被擊毀的同時美國國內已經造出30輛嶄新的坦克,有一架飛機被擊落的同時國內已經早出了10架新飛機。重要的是美軍同時有能力很快補充到前線,所以造成後期盟軍裝備越打越多,而德軍越打越少的局面。因此就別說德國了,把德意日三大軸心國綁一起也沒資格根美國拼資源、拼產能。從這點也可以猜想出古德里安等人或許早就看透這一點,輸掉戰爭是早晚的事,但軍人的榮譽讓他們沒到最後不能放棄抵抗。

隆美爾在視察大西洋防線,整條防線密佈著3000門巨炮,數道反坦克壕和封鎖溝,以及上百萬的各式地雷。

隆美爾最終還是將一些裝甲部隊隱蔽在灘頭附近,有不少坦克分解在戰列艦的炮火準備下。

隆美爾和古德里安的爭執讓希特勒左右為難,最後希特勒決定將裝甲力量分成兩部分由他們分別指揮,但是主要力量距離灘頭都不能過近或過遠。所以不難看出,如果採用隆美爾的打法那麼這些裝甲部隊根本不適合集群隱蔽,只能分散隱蔽,優點是距離灘頭較近,可以迅速組織反攻,缺點是集結甚至反撲時都會遭到盟軍戰艦或戰鬥機的襲擊,必定損失慘重。那麼古德里安的戰法就比較保險,在戰略縱深空軍可以與之周旋,盟軍海上力量使不上勁,德軍則可以發揮導師級別的裝甲戰玩法,這樣一來盟軍勢必吃虧。

論起玩坦克,盟軍顯然不夠個。

所以如果採用隆美爾的戰法,他顯然是小看了盟軍,這樣一來德國的裝甲力量在海岸線附近就會幾乎損失殆盡,這將直接加速二戰結束近程。我是軍武奇兵,歡迎您的交流與觀點,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


戰武奇兵


如果聽從隆美爾的建議,把坦克部署在靠近灘頭的地方,結果不會有什麼改變。

在諾曼底登陸前,德軍高層曾經就怎麼部署坦克部隊發生爭議。

隆美爾建議裝甲部隊靠近灘頭部署,理由是必須在盟軍剛登陸的24時內就將盟軍擊退,否則盟軍將不斷上岸,而且在盟軍的空中優勢下部署在縱深的裝甲部隊很難趕到前線。

而古德里安認為把裝甲部隊的優勢在於機動,放在岸邊會遭到盟軍優勢火力攻擊,因此建議將裝甲部隊放在縱深部署。

而歷史上,盟軍在登陸以後德國的裝甲部隊確實沒有能及時趕到前線,但是這不代表隆美爾的建議就是正確的。

因為在諾曼底登陸前,包括隆美爾在內的德軍高層都認為盟軍會在加萊登陸,而不是諾曼底。如果按照隆美爾建議的那樣,把部隊部署在加萊灘頭附近,等到發現盟軍是在諾曼底登陸時,再將裝甲部隊集中,然後趕往諾曼底,不僅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而且一樣會遭到盟軍的空襲難以抵達諾曼底前線。


所以如果採取隆美爾的建議,並不能阻止盟軍登陸。

即使隆美爾把裝甲部隊部署在諾曼底附近,由於盟軍有絕對的空中優勢,大量的德軍坦克是很難躲過盟軍偵察的,在登陸前勢必也會遭到盟軍的重點關照,到登陸戰開始的時候,還能剩下多少坦克用於發起反擊也是個問題,一樣難以阻止盟軍。




不沉的經遠


靠近灘頭?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都沒有掌握歐洲的制空權,德國軍隊的陸軍,包括機械化部隊的確厲害,但如果說在天上沒有制空權,把這些被佈置在諾曼底探頭的坦克部隊不成了活靶子了嗎?(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空軍基本上可以說是陸軍的天敵,這種速度快火力猛的大殺器,打起坦克來簡直就是快刀斬亂麻的節奏,因此隆美爾把坦克部隊佈置在靠近灘頭的策略並不會出現像後來一些人“假如”的那種效果,反而可能會敗的更快更慘。

這還是說成功到達諾曼底海灘附近的情況,其實以當時德軍西線統帥部宮斗的形勢,隆美爾的想法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在是否要到諾曼底海灘附近,德軍西線統帥部的分歧是無法調和的。

因為希特勒把西線德軍的統治權做了一個奇怪的設置,那就是由隆美爾掌握了精銳的第七和第二十一集團軍,但是在隆美爾的頭上又有龍德施耐德這樣的領導領著,一個掌握著實權,一個名義上是最高領導。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雙方發生分歧是再正常不過了,而且隆美爾是後來者,龍德施耐德本來就在哪個位置,隆美爾的到來相當於把龍德施耐德的一部分權力分了出去,這樣的話不給你使絆子給誰使絆子,這一時期德軍西線統帥之間的宮鬥,跟中國歷史上的爭權奪利並沒有什麼不同!

隆美爾的意見,把德軍的坦克部隊前置,把整個海灘置於射程範圍之內,龍德施耐德的意見,等盟軍來了再打不遲,而且1944年6月6日的諾曼底登陸保密工作做的是很好的,德軍包括希特勒本人,並不能準確預知登陸的具體地點,因此雙方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本來就不像戰機的戰機也就在這種爭鬥中喪失。

不過德軍的失敗已經註定了,不管隆美爾多能幹多正確,更何況是沒有經過證實的“正確”,都不可能改變德軍歐戰失敗的命運!


歷史三日談


結局應該是這樣的,盟軍前期登陸之後遇到非常強勁的阻擊,隨後突破之後,一路直抵柏林。最後還是東西兩線的盟軍在柏林會師,希特勒依舊自殺,德軍戰敗。

關於西線的裝甲部隊部署在哪裡的問題上,隆美爾和古德里安、施韋彭堡、龍德施泰特吵得不可開交。這個時候,決定權其實是在元首那裡,最坑的不是古德里安,也不是隆美爾,而是希特勒,一向果決的希特勒在這個問題上居然和了一把稀泥。在這個問題上,折箇中,你們各玩各的,別摻和,也別來煩我。

隆美爾認為的是,將裝甲部隊全部部署在海灘附近,一旦盟軍成功登陸,立馬用裝甲集團軍群將盟軍打回去。隆美爾認為,盟軍登陸後的24小時決定一切,如果沒能將盟軍打退,那麼必敗無疑。

而龍德施泰特認為,將裝甲部隊後撤,部署在法國縱深,待盟軍登陸之後,利用裝甲部隊的機動性,和盟軍交手。將裝甲部隊作為預備隊,等盟軍來了,知道了主攻方向,再發動反撲。希特勒看他倆吵得不可開交,讓古德里安去視察一圈,結果回來之後說法和龍德施泰特一樣。

希特勒和稀泥的機會來了,給了隆美爾三個裝甲師,一個裝甲師在卡昂,另外兩個在加萊。結果諾曼底登陸當天,卡昂的21裝甲師曾經一度打到了海邊。最後還是因為寡不敵眾,後撤了。事實證明,隆美爾的想法沒什麼錯,然而,隆美爾卻在兩頭賭,他並不知道盟軍在哪裡登陸。那麼如果這麼看,還是古德里安更加高明一點。

隆美爾之所以反對古德里安後撤,主要原因就在於,撤的太深了,一旦面對盟軍的空中優勢,坦克部隊寸步難行,寸步難行了就失去了機動性,速度力量全都不夠用了。而如果,將坦克全都佈置在海邊,可能夠用,但是還是會成為靶子。希特勒雖然信了盟軍在加萊登陸,但是也沒全信。還是會把裝甲部隊拆了,放加萊和諾曼底。

如果這麼看的話,還是希特勒高明點,和稀泥吧,畢竟,誰也不知道誰是對的。

之所以不知道誰才是對的,原因就在於實力上的差距太大了,諾曼底登陸的時候,德軍已經喪失了空中優勢,制空權制海權全沒了,根本就沒法打了。而且,德軍也承受不起東西兩線被夾擊,消耗不起了。

一旦,德軍將坦克全都部署在海邊,盟軍的空中優勢依舊會把裝甲部隊打掉,即便裝甲部隊能夠反撲幾下,但是,盟軍的炮火也不是吹的。頂多就是,盟軍登陸的之後,遭到反撲,損失慘重,但這個時候,德軍會損失絕大多數的裝甲部隊。從諾曼底到柏林,中間能夠和盟軍斡旋的德軍機動力量則消失殆盡。

說到底,這就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古德里安沒錯,隆美爾沒錯,希特勒也沒錯。錯就錯在這場仗不應該打,從法國戰役到巴巴羅薩,再到斯大林格勒,再到諾曼底登陸,德軍戰敗就是定局了。


軍武文齋


1944年元旦當天,希特勒總算明確了隆美爾在西線不倫不類的身份,任命他為“B集團軍群”總司令,下轄第7和第15集團軍,其中第7集團軍駐防於諾曼底地區,而西線德軍總司令龍德施奈特由此等於被架空了,雖然他名義上是隆美爾的上級 ,但只能指揮一些要塞或城市守備部隊,因為兩個野戰集團軍都在隆美爾的手裡,這是希特勒的第一個錯招,人為地製造了兩位陸軍元帥在兵力統籌上的矛盾。




惡果在4月初開始體現,在裝甲部隊的使用問題上,隆美爾與西線德軍總司令龍德施奈特、西線裝甲集群司令施韋彭堡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後兩者堅持主張實施“機動防禦”,即在遠離海岸的位置保持一支強大的裝甲預備隊,等入侵開始判明盟軍的主攻方向後,再投入裝甲師進行反擊。

而在北非吃過盟軍轟炸機苦頭的隆美爾,認為在盟國空軍佔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裝甲師根本無法正常向前機動,而如果不能在登陸的二到三天內將盟軍趕下海去,這場戰爭就已經輸掉了。



1944年4月28日,隆美爾與前來西線巡視的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再次就這個問題進行爭論,古德里安嘲笑隆美爾把坦克部署在灘頭的做法像“擺在商店櫥窗裡的展品”,會遭到盟軍飛機和艦炮的強力殺傷,堅信機動性才是裝甲部隊的靈魂,而施韋彭堡補充說可以在夜間前調,隆美爾不得不告訴這兩位將軍:“盟軍的照明彈會把夜空照的跟白晝一樣”,雙方爭吵得一塌糊塗,再次不歡而散。

爭議只能提交最高統帥部裁決,希特勒5月7日才下達命令,將七個裝甲師中的三個撥歸隆美爾指揮,其餘四個繼續由裝甲集群司令施韋彭堡率領,這是一個妥協的方案,也是希特勒的第二個錯招,這樣平分兵力是兵家之大忌,其結果是雙方都沒有得到完成任務所必須的坦克數量。而此時,距離“霸王行動”的開始只有不到一個月時間了。



(龍德施泰特陸軍元帥)


但最嚴重的問題是,隆美爾對盟軍的登陸地點判斷是錯誤的,雖然他所提倡的戰法在今天看來似乎是正確的,在三個劃歸“B集團軍群”指揮的裝甲師中,隆美爾僅將老部隊第21裝甲師置於諾曼底地區的卡昂附近,而另外二個師仍然擺在了加萊方向,這是把有限的裝甲力量進一步分散,說白了,隆美爾也是在兩頭賭,反而是希特勒在5月末認定入侵地點在諾曼底。

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當天,隆美爾能夠派上場的只有第21裝甲師,並且在反擊中一度打到了海邊,但由於是以營為單位分散出動,所以顯得勢單力薄,同時後方又出現了大量盟軍空降部隊,因此不得不後撤。6月7日,黨衛第12裝甲師趕到;6月8日,裝甲教導師冒著轟炸也抵達戰場。這樣的逐次增兵顯然對登陸盟軍不能構成致命威脅,盟軍飛機猛烈攻擊了一切向前線行動的車輛,德軍裝甲部隊的油料和彈藥都十分困難,反擊難以奏效。



倒黴的6月11日,西線裝甲集群司令部乾脆捱了炸彈,施韋彭堡重傷,參謀全部被炸死。

直到此時,隆美爾仍然拒絕調用第15集團軍的部隊和其他裝甲師,約德爾曾在電話裡對他說:“我認為沒有必要擔心西線的第二次進攻”,言外之意隆美爾儘可以調用其他部隊增援諾曼底,而隆美爾卻說:“我可以指出,迄今為止,敵人只投入了兩個集團軍群當中的一個,這正是我們不能從第15集團軍抽調其他部隊的原因所在”,約德爾氣得掛了電話。



因此,在西線裝甲部隊的使用問題上,希特勒犯下三次錯誤,而隆美爾犯的錯誤也達到了兩次,並非是他“裝甲部隊靠近灘頭”的戰法就一定奏效,在沒有德國空軍掩護的情況下,如果在太過靠近海岸的地區部屬大量坦克裝甲車輛,簡直就是盟軍飛機和艦炮的靶子;如果數量不足,又會出現上述的添油戰術,都不能有效的實施反登陸作戰,再加上對登陸方向的判斷錯誤,德國人失敗已成定局。

歸根到底,現代空軍是裝甲部隊的剋星,失去了空中優勢哪怕是均勢,隆美爾或其他什麼德軍將領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結果不以採用什麼戰術而改變,即便是三個裝甲師全部擺在灘頭,無非給盟軍登陸增加一定的困難而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度度狼gg


題主的說法還是有點錯誤,隆美爾的建議並不是將坦克部署在靠近灘頭的地方,而是將裝甲部隊部署在一線地區,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反擊盟軍。坦克部署在灘頭的做法,其實和找死基本沒啥區別。道理很簡單,盟軍的轟炸機群和大口徑艦炮,可以將德軍裝甲部隊轟成一堆破銅爛鐵。所以,隆美爾怎麼可能提這種愚蠢的建議。

隆美爾曾在北非戰場以劣勢兵力與盟軍作戰,深感盟軍空軍部隊的強大。當時,德國忙於應付東線頹廢的局勢,西線所屬的空軍部隊力量非常弱小,能夠投入作戰的飛機不足1000架。面對盟軍龐大的空戰機群,德軍已然失去制空權。在盟軍飛機的打擊下,德軍裝甲部隊難以在二線地區快速集結投入反擊作戰。

作為德軍三大名將之一,隆美爾雖然無法判斷出盟軍到底在哪裡登陸,但他的戰略計劃出發點還是很正確。德軍要想贏得諾曼底反登陸戰的勝利,就必須在第一時間將盟軍部隊趕入大海。諾曼底地區就是一個點,一旦被盟軍突破,便會形成德軍無法挽回的攻擊面。如潮水般的盟軍會漫入整個西歐地區,德國距離失敗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當時,西線德軍的領導班子除了隆美爾,還有西線德軍總司令龍德施泰特,西線裝甲兵集群司令施韋彭堡。關於如何配置裝甲部隊,隆美爾的建議與另外二人不同,爭來爭去無法形成統一意見。最後,希特勒給了隆美爾指揮的“B集團軍”三個裝甲師。

在盟軍絕對碾壓的實力面前,德軍統帥部就算聽從隆美爾的建議,沒有判斷出盟軍登陸地點,最後還是會輸掉戰爭。隆美爾認為盟軍應該會在加萊附近登陸,因此並沒有將防禦重點放在諾曼底方向。當盟軍登陸後,僅僅依靠單個裝甲師無法形成反擊力量,這時候再調兵遣將已經來不及了。順便提一句,駐紮在卡昂地區的黨衛軍第12裝甲師打得很不錯,足足阻擋了盟軍六個星期。其實,這支德軍大部分還是孩子,盟軍方面則是以英國為首的聯軍。如此看來,英國老爺們是真不能打仗啊!

參考文獻:

1.阿姆布魯:《諾曼底登陸》

2.池昕鴻:《德軍名將:隆美爾》

“許述工作室”成員“醉臥沙場”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完犢子更快一些。實際上,無論是怎麼部署,都不能改變最終的結局。

首先筆者要說的是,當時作為大西洋防線的總指揮官,隆美爾並不是建議將裝甲部隊部署在灘頭,而是要取得裝甲部隊的指揮權,而這個指揮權在希特勒手裡。

諾曼底登陸戰役(代號“霸王行動”)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成功的登陸戰,這次戰役成功的開闢了對納粹德國的第二戰場,加速了二戰的進程。這次戰役籌劃的非常成功,包括戰前的各種欺騙,成功的迷惑了德軍,使得登陸戰打響之時,德軍最高決策層還以為諾曼底方向只是盟軍的佯攻。希特勒在24小時之後還認為盟軍的主攻方向是法國加來。

盟軍取得諾曼底戰役的成功,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盟軍方面巨大的優勢,無論如何衡量,對德國都是碾壓之勢。其中最關鍵的,盟軍方面牢牢的掌握了制海權和制空權。制海權使得盟軍可以將部隊、物資源源不斷的運送上岸,制空權使得盟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以空制地獲得了不對稱優勢。

對於德國方面來說,如果它在這次戰役中有一線生機的話,那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首批盟軍登陸部隊趕下海,或者對其造成巨大殺傷,然後爭取與盟軍媾和。在這種局面下,裝甲部隊無疑是德軍實現作戰目的的關鍵力量。

隆美爾作為二戰中最具天賦的裝甲兵指揮官,自然明白裝甲部隊如何運用才能取得最大的作用。裝甲部隊最突出的優勢就是機動性,裝甲部隊投入戰場的速度直接決定了德國能否將登陸盟軍趕下海。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隆美爾還是希特勒,都沒有要求把寶貴的裝甲部隊佈置在海灘附近,這出於兩個原因:

1、盟國已經取得了絕對的制空權,如果將裝甲部隊部署在灘頭,在登陸發起前就在盟軍的空中優勢下遭團滅了,盟軍難道留著它過年?

能讓坦克開上灘頭列隊受死的,也就是對面的那幫智障想得出來。

2、由於盟軍方面出色的戰略欺騙,直到登錄前德軍也不知道盟軍確切的登陸地點。在幾千公里的大西洋海岸,任何一點理論上都可能是盟軍的登陸地點。德國此時兩線作戰,裝甲部隊本來就不富裕,難道要像撒胡椒麵一樣把數量不多的坦克撒到廣袤的大西洋防線上?

“大西洋壁壘”從北極圈蔓延至比斯開灣,分兵把守是行不通的。只有把具備高速機動性能的裝甲部隊部署在第二線,才能以預備隊的方式快速支援一線戰場。

當時德國決策層分析,盟軍最有可能的登陸地點是加來和諾曼底,其中加來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所以在兵力部署上,在加來方向部署了23個師,諾曼底方向9個師。

其實,德國部署在西線用於抗登陸的裝甲部隊也不算少,國防軍和黨衛軍加起來的裝甲部隊總共有12個師(當然,是不是滿編是另一回事),再加上10個獨立裝甲單位,比如裝備了“虎王”坦克的3個獨立坦克營。但是,希特勒把裝甲部隊的指揮權牢牢的抓在了自己的手裡,並沒有交給隆美爾。原因我估計是希特勒不信任國防軍的高級指揮官,怕前線指揮官中了盟軍調虎離山之計,盲目的把寶貴的裝甲部隊投入到錯誤的方向上去。畢竟,這支裝甲集群攸關帝國的存亡。

可惜,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以後,希特勒並沒有再第一時間下令裝甲部隊反擊,因為他覺得諾曼底只是盟軍的虛晃一槍,主動方向還是加來,即便是隆美爾去柏林當面請求也沒用。直到真相大白的時候,希特勒才下令裝甲集群撲向諾曼底及瑟堡半島,但這時候已經木已成舟。

盟軍牢牢的控制著制空權,在登陸戰役打響後,出動數萬架次戰機轟炸戰線後方的運輸線、交通樞紐、貨物場站,增加了德國增援部隊的集結、開進難度,遲滯了裝甲部隊的反撲。而且,由於運輸線遭到空中絞殺,德軍裝甲部隊的油料補給非常困難。

即便這樣,艱難投入戰場的德國裝甲部隊仍然證明了自己的威名,在諾曼底地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卡昂,黨衛軍第12裝甲師與英、加軍隊血戰一個多月,給盟軍造成了巨大的殺傷,將盟軍阻擋在卡昂城下一個多月。

就在卡昂戰役中,造就了裝甲兵戰史中一段傳奇。1944年6月13日,在卡恩周邊的一個叫波卡基的小村子裡,德國黨衛軍第101重型裝甲營的一輛虎式坦克,單槍匹馬的幹掉了英軍27輛坦克和其它戰車。這輛“虎”式坦克車長的名字叫米歇爾·魏特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