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中途岛海战中,为什么日本飞机不直接用炸弹攻击对方航母?

滨海小田


中途岛海战时期,日本军队占据了绝对的实力优势,只要日本指挥官不出现失误,即使美军提前获悉了日本的作战计划,日本舰队仍然有很大的把握取胜。中途岛海战中美军能够调动的主力航母只要3艘,还不到日本主力航母数量的一半,只要日本舰队集中力量发动决战,美军根本没有多少取胜的希望。但是山本五十六在战前就制定了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这个计划将日军兵力分成了几个部分,削弱了日军决战的力量。

美军依靠着情报系统,获得了日军的全部计划,并且采取了相对应的措施,将航母事先藏了起来。中途岛战役开始后,日军佯攻阿留申群岛的部队取得了胜利,攻占了阿留申群岛中的两个岛屿。然而日军攻击中途岛的部队却出现了失利,这时候攻击中途岛的指挥官联系到了南云忠一,要求南云忠一派遣部队帮忙轰炸地面目标。日本攻击中途岛本身只是一个诱敌之计,目的是为了把美军舰队引出来。

因为南云忠一舰队的任务是消灭美军舰队,南云忠一手下的舰载机都是装载的鱼雷。但是南云忠一却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要求舰载机换上炸弹去支援攻击中途岛的部队,这一失误成为了中途岛海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南云忠一的舰载机换完炸弹的同时,日军侦查员发现了美军舰艇,南云忠一只能让舰载机更换鱼雷,这样一来二去耽误的时间,最终导致了日军丧失进攻良机。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问,南云忠一为什么不让舰载机带着炸弹去攻击美军航母。炸弹确实能够给美军航母造成一定的危害,但是鱼雷才是航母的主要杀手,因此使用炸弹去攻击航母,效率远不如鱼雷更高。南云忠一要求换鱼雷的时候,还不知道美军已经发动攻击。等到他反应过来的时候,日本已经损失了三艘航母,再也无法改变战场的结局,最终中途岛海战以日军的失败告终。


军武小咖


整个中途岛战役的作战经过,说白了就是南云忠一导演严格按照山本编剧写的剧本拍戏,而美国人却是一帮无耻的剧透鬼,翘着二郎腿在那里根据剧情守株待兔,南云中将犹不自知。既然如此,他在海战中的一切作战指令,都是在按部就班有序执行,充分考虑了航母作战专业和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实际情况,并不需要过多苛责。



首先是飞机的问题

日本海航当时有三种主力机型,也是中途岛海战机动部队四艘航母上的主要机型,即“零式航战”、“九七舰攻”和“九九舰轰”,第一种大家都熟悉,是负责空中掩护的零式战斗机,不具备对舰攻击能力。第二种“九七舰攻”(九七式舰载攻击机)由于设计理念的缺陷,只合适于高空水平轰炸,其机体坚固性一般,承受不住急剧俯冲和拉升的应力,并不适合玩命式的“俯冲轰炸”。

第三种“九九舰轰”(九九式舰载轰炸机)学习了德国亨克尔的技术,增强了俯冲时的稳定性,也能够挂载鱼雷进行攻击,是唯一能够全方位攻击大型舰只的战机。在苍龙、赤城等四艘舰队航母上,按照渊田回忆录所述,每艘航母搭载的飞机标准数量是42架舰战、42架舰轰、51架舰攻,所以对舰攻击比较管用的“九九舰轰”数量连三分之一都不到,极大影响了南云的排兵布阵。



然后是炸弹的问题。

“九七舰攻”的选配武器有:800kg炸弹一枚、500kg炸弹一枚、250kg炸弹两枚、60kg炸弹六枚或者九一式鱼雷一枚,注意这是单选项,即上述五种武器只能选一样挂载。那么既然去对付美国人的航空母舰,就必须挂装鱼雷,因为250kg以下炸弹甩甩驱逐舰或者巡洋舰还能凑合用,对付航空母舰和战列舰基本就是挠痒痒,很难形成有效杀伤(美军飞机挂载的是1600磅的大炸弹,一家伙就能整出效果)。

而“九九舰轰”干脆只能挂250kg炸弹三枚,挂不了鱼雷,并且炸弹与炸弹的品种也不相同,日军攻击中途岛上的设施,主要使用高爆弹,对地面目标极具杀伤力。但是要对舰攻击时,需要使用穿甲弹,因为二战战舰的装甲防护是流行性风格,高爆弹很难对舰体造成直接破坏,事倍而功半。所以,南云的武备更换不仅仅是“蛋与雷”,还包括“蛋与蛋”,而且是必须要换。



看看南云面临的状态。

南云的第一目标是攻击中途岛上的美军机场、防空火力和地面实施,以掩护登陆部队夺岛,所以两种攻击机型(大约180来架)全部需要挂装高爆弹起飞,在零战的掩护下轰炸中途岛,都使用250kg炸弹也完全没有问题。并且根据剧本的说明,美军航母从珍珠港赶过来,至少要第二天才能到达,所以南云根本没有对付水面目标的思想准备。

第一波攻击部队返航还没有全部着舰时,南云接到了侦察机的报告说发现美军舰队,却并没有说明是否有航母!所以南云的中心工作是组织第一波飞机降落,同时要求第二波飞机换装鱼雷,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美军航母。然而侦察机却迟迟没有给来准确消息,第一波鬼子又报告岛上的火力很强大,需要继续攻击,因为剧本里并没有美军航母马上就来的说明,南云遂认为是一场虚惊,决心先搞定中途岛再说,命令全体换上高爆炸弹,装完鱼雷的也换下来。



美国人来的实在太快了。

二战时期的航母,舰载机的起飞准备周期是非常之长的,就在鬼子地勤手忙脚乱换蛋的时候,大约45分钟后侦察机回电:“对吖,舰队里面是有航母吖”,南云绝对当时爆粗口了,这等于地勤的45分钟白忙活了,因为若想保护自身安全,肯定是要先干掉美军航母,那么高爆弹就没卵用,必须再换装鱼雷和穿甲弹。

这里要特别注意,南云只是知道了美军航母来了,并不知道美军是有备而来并且舰载机已经升空扑来,所以他认为有足够的时间给攻击机和轰炸机换完武器,同时还要给零战加油,否则没有空中掩护的机群过去了也是送死。因此南云此时下达的命令并无不妥,可就在大小鬼子们紧张忙碌时,第一批美机已经飞临头上。



日本海军怎么玩都没戏

这个时候南云脑袋瓜子基本是嗡嗡的,如果动用挂着高爆弹的部分战机升空,第一是根本对美舰构不成威胁,是没有意义的出动;第二是飞行甲板上乱七八糟,正在接收第一波飞机降落的时刻,不可能再组织第二波出击,会撞车的;第三是零战已经无油无弹,无法给攻击机和轰炸机提供掩护,也需要时间,所以南云能做的只有一边组织防空火力抵抗,一边加紧整理甲板和完成换弹,然后成规模够实力地出击。

问题是美国人没给他这个机会,一波又一波的轰炸机到达日舰上空,并且日本舰队的防空火力实属一般,虽然干掉了前几批的鱼雷机和水平轰炸机,仍然无法保证整个舰队上空不露破绽,最终被几架俯冲轰炸机冲破防空火力网,投下了致命的炸弹。到这个时候,神仙也救不了日本舰队了,甲板和机库里的油料、弹药,都成为日本人自焚的小贴士。



关于炸弹的问题,可以用一个例子说明,在后来的瓜岛战役中,日军的“九九舰轰”曾经用高爆炸弹攻击一艘美军驱逐舰,其中一枚炸弹准确地击中了美舰,但是却只炸死21名美军官兵,而对军舰几乎没有什么损伤。所以蛋与蛋是有区别的,二战时期的海航攻击,必须要做到打必有效,因为出动一次太不容易了,南云的稳妥也是有道理的,他不是猪。

南云忠一也就是个中规中矩的选手,既无大才也不是特菜,因为这个仗是打不赢的,无非就是怎么死或者死的好不好看的问题,毕竟战场上空美军飞机数量占据优势,他们有233 架舰载机和127架中途岛上的陆基飞机(总数是350架),而日本人总共只有264架各型舰载机,很难一点破绽不露。更重要的是,美国人知道剧本上写的什么,因此占尽先机,日本人中途岛之败根本不是什么“黑色五分钟”造成的,那不过是必然中的一点偶然。


度度狼gg


日本二战时飞机发动机动力严重不足,以至于不得不降低飞机的强度和护甲,来保证飞机的速度,机动性,还有航程,带来的结果就是飞机容易金属疲劳后空中解体,对驾驶员没有保护,燃料一打就着,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俯冲性能极差。

二战轰炸机的攻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水平轰炸,一种是俯冲轰炸。水平轰炸机的代表主要是B-17,B-24等大型轰炸机,主要用来轰炸地面固定目标,载弹量大,编队飞行,一串炸弹下去一炸一大片。而对付运动目标,比如坦克,军舰之类的目标,水平轰炸机的命中率就非常捉急了,偷袭珍珠港时日本用炸弹,完全是因为船和地面目标都是静止不动的。而对付这种运动目标,就需要俯冲式轰炸机登场了,二战俯冲式轰炸机最著名的莫过于咆哮死神JU-87斯图卡,俯冲式轰炸机利用俯冲时的大角度投弹减少需要预估的提前量,进而提高命中率,利用俯冲时的加速度,提高炸弹命中后的穿透力。

那么问题来了,大型水平轰炸机基本是不太可能上舰的,杜立特B-17轰炸东京是有去无回的个案,不做考量。而日本飞机俯冲性能普遍较差,这种情况下,日本的解决方案是攻击机挂鱼雷对海作战,挂炸弹对地作战,理论上攻击机挂炸弹也能对海,但你可以想象一下大型轰炸机一溜炸弹扔下去的效果和攻击机几颗炸弹扔下去的效果,能不能命中不在于你投的准不准,而在于目标接的准不准。而且即使炸到了,炸弹没有俯冲轰炸机俯冲时提供加速度造成的穿透力,最多也就破坏一些战舰甲板上层建筑,并不会起到什么决定性作用,而鱼雷只要命中几发,立马就会让军舰进水,好一点的退出战斗,差一点就直接沉了。

所以当时日本如果用挂了炸弹的攻击机去炸美国航母集群,效果也是差强人意,而且美国当时军舰上的防空火力比日本高了一节,日本攻击机的损失不会小,然后等炸弹扔完,返航的飞机还要被美国航母舰载机尾随,到时候返航的飞机燃料不足又无法降落,日本航母上剩余的飞机还得紧急升空,驱离美国攻击机,情况就会变得更加被动。





Ballabon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基本就是这几点:

第一,对舰和对地炸弹不同。

轰炸地面目标和轰炸军舰有着很大的不同。

对于陆地轰炸的炸药,日本叫做陆用爆弹。

这种炸弹的特点是装药量大,一般采用瞬发引信,就是碰了就炸,类似于今天的高爆炸弹,破坏力很强。

这是因为陆地建筑物不可能用钢铁修建,这种高爆炸弹就足够了。

但攻击军舰的炸弹分为两种,一种就是陆用爆弹。但是,陆用爆弹这种碰了就炸,不能穿甲,对于航母就只能在甲板上炸出洞,杀伤甲板上的人员,炸毁舰载机而已。

诚然,这可以对航母造成一定伤害,然后都是轻伤,回到港口可以瞬间修理完毕。

比如珊瑚海海战,约克城号就被炸伤,然而回到港口迅速修理完毕,参加了中途岛海战。

所以,各国舰载轰炸机主要使用对舰专用炸弹。这种炸弹具有一定的穿甲能力,而且采用延迟引信。

这样一来,炸弹可以穿透航母甲板后爆炸,可以炸毁航母内部设施,导致重伤。

后来中途岛海战,日军每艘航母吃了二三枚炸弹就全完蛋,原因就是如此。

当然,日军其实也有这种对舰专用炸弹,但因穿甲能力不足,穿不透美国航母厚重的甲板,同陆用爆弹没有太大区别。

话虽如此,日本舰载机去攻击敌人航母,是必须携带对舰专用炸弹的,所以必须换装。


第二,必须换装鱼雷。

在当年对舰轰击最有效的还是鱼雷。

在中途岛海战的时候,其实美日的炸弹都只有200多公斤,只是后来美军强行挂载了500多公斤的炸弹。

而200多公斤的炸弹,对于航母这么大的目标,不容易造成致命伤。

事实上,中途岛日军对于约克城号航母,连续攻击了两轮,也不过是重伤而已。其中第一次攻击后,约克城号甚至没有冒烟。

相反,鱼雷则具有致命的能力。普通航母哪怕被一枚鱼雷击中,也会是重伤。

1941年11月13日英国“皇家方舟”号被德国潜艇U-81发射一枚鱼雷命中,结果就沉没。就这一枚鱼雷而已!

所以,当年的对舰攻击一定是鱼雷机配合轰炸机,缺一不可。

所以,即便不需要换装炸弹,鱼雷也是用换装的。


萨沙


这个问题要解释,可以写出一本书来,不过老李尝试着解释一下先。

美国舰队主要有两种轰炸机,鱼雷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这两种轰炸机都是针对舰船射击的,一种是装载穿甲弹,一种是鱼雷。

而日军舰队,干脆说南云舰队吧,有两种轰炸机。一种是俯冲轰炸机,另外一种是两用飞机,可以装鱼雷对舰攻击,也可以装上高爆炸弹轰炸陆地上的设施。

一般来说,不应该唯武器论,特别是一个南云这种级别的将领是不会犯这种错的。

其实失败还来自于更高层面的失利,那是山本五十六和尼米茨之间的高层交锋了。即,山本五十六准备派遣南云忠一偷袭中途岛,尼米茨得到了情报,派遣斯普鲁恩斯伏击南云。

南云更为艰难一些,他的目标是击垮中途岛上的敌人。如果发现敌人舰队,也同时击毁敌人的舰队。他的敌人可能是中途岛上面的飞机群,也有可能是敌人的舰载机。

所以,他仅仅是起飞了部分飞机去轰炸中途岛。剩下的配备着鱼雷和穿甲炸弹,准备对付有可能出现的美国舰队。他起草了一份《情况估计》,上面有三种可能,一是可能美军并未发现这支偷袭的南云舰队。一种是美军中途岛的飞机发现这支舰队。一种是美军舰队援驰而来,会被南云舰队各个击破。

南云唯一没有做的预测就是,被伏击了。这是一个小错误,可以从战场上的战术解决的,问题不大,因为他的舰队,实实在在比斯普鲁恩斯和弗莱彻的舰队要强大太多了。

南云的第一波轰炸机和战斗机遇到了庞大的中途岛起飞的机群,日军的战斗机割草一般扫平了美军中途岛上起飞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并且把剩下的美国飞机驱逐得远远的。日军轰炸机开始肆无忌惮地轰炸美军在中途岛的设备,弹药库,营房,油料库。

只是,划重点一,这些美国飞机不像是在珍珠港那样,是被炸毁在机场和飞机库的,他们起飞了,剩下的逃逸或者说被日军舰载机驱逐远去了而已。

南云和山口都明白,这些逃走的美国飞机,迟早要下去加油的,这时必须做第二次打击。可是分布在甲板上的准备攻击美舰队的飞机,装的都是鱼雷和穿甲弹,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了。

正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几架B-26型中型轰炸机,袭击了南云舰队,当然,没有成功,全部被击落了,这向南云和他的参谋们说明了,这种不能在航母上起飞的轰炸机当然来自于中途岛。那么,中途岛并未丧失战力,有必要再次打击。

所以,这时候,南云安排九七式轰炸机换装燃烧弹和高爆弹。很可惜,这是一个很费事的工作,就是我们说的“当官的一个屁,当兵的忙断气”的工作。要说,南云的舱面人员还是很优秀的,他们出色的开展工作中,也不知道有没有骂:“八嘎。”

又是在这个时候,南云的侦察机传来消息:“东方两百英里光景的地方发现十条“显然属于敌方”的舰只,正背对南云和环礁,朝东南方行驶。”

背对着中途岛和南云舰队跑的舰队?还隔着两百英里,那就没事了,你就是想来,短时间也来不了了,等我南云搞死中途岛,慢慢追杀你。可能,我们是这样想的。

南云和山口比我们要专业一些,朝东南方行驶,那是逆风行驶呀,那时候的的舰载机起飞,比现在要艰难,别说电磁弹射,连蒸汽弹射都没有,舰载机逆风起飞,生存率大增啊。

南云下命令,各个航母,剩下的九七式鱼雷不要卸下,等等消息。

这时候,中途岛的两批轰炸机袭击南云舰队,一批是低空轰炸机,一批是高空的轰炸机,没有给南云舰队造成任何损失。

一支军队的实力来自于两大支撑,一是军队的战斗力,另外一个是指挥官的心境。这两次轰炸对舰队战力并无影响,影响的是指挥官。

南云觉得,对他舰队造成威胁的是中途岛上的飞机,所以他下令全部九七换上对陆地攻击的炸弹。

乱纷纷换装的时候,他的侦察机带来一个消息:“敌舰队,有一艘航母。”

这是南云的艰难处境,而一代海军上将中的上将,斯普鲁恩斯,没有这么多犹豫和分歧,他用所有的力量压倒参谋人员,那些其实是海尔赛的参谋人员。他在很远距离就下令:“起飞出击!”这个命令,很残酷,也造成巨大损失,这是在航程外命令轰炸机出击。事实上,飞出去的飞机因为没有油迫降的,比被日军击落的要多。因为太远,轰炸机没能等待护航机,被击落的时候只能哭泣......

再说南云这一边,山口少将急切的排电报给南云,要求投入攻击机群。在战斗过程中,向上级发送命令的,除了鲁莽,还有对胜利的期望,他完全放弃了前程。

南云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收回所有飞机,那些中途岛返航的,没有油料的飞机,准备做一次修整,对美国舰队做一次协同进攻。

献祭一般的三支美国鱼雷机中队,被南云的防御力量摧毁,可是南云舰队也在被饱和攻击下的美国俯冲轰炸机炸残废了。

山口少将自沉。

弱的一方,伏击,献祭一般的战斗,取得了胜利,我不想也不用去描写,文献大把有的看。我就解释这个问题而已。


李勉9


在中途岛战役中为什么南云忠一不直接下令让飞机立刻起飞,即便挂着炸弹也要在第一时间攻击敌方航空母舰。其实不仅是一般人会有这种疑惑,即便就连日本人自己也都经常在拿这件事吐槽,认为当时南云忠一太过优柔寡断,如果让这批挂载炸弹的飞机直接去攻击美海军航空母舰,而不是鱼雷换炸弹炸弹换鱼雷的话,中途岛海战根本就不会失败。

其实多年以来南云忠一都是当之无愧的背锅侠,正是因为它太了解日本海军自身的能力,所以才会过分的谨慎。首先南云忠一甚至美国航母的甲板有多硬,挂在着轰炸机场的高爆炸弹根本就无法击穿航母甲板。可如果把这批高爆炸弹给消耗光的话,那么位于中途岛陆地机场的美军飞机将会成批成批的起飞对日本舰队实施轰炸。

其次当时是鱼雷机挂载的炸弹,日本航母上的鱼雷机跟俯冲轰炸机不同,基本上飞的是又平又慢。毕竟这批攻击机就是用来进行贴着海平面投放鱼雷的,可要是让它们拉升来投放炸弹的话,以这批鱼雷机糟糕的机动能力,恐怕还没等投弹就会被美海军航母的防空火力给机会。

最后就是信息不对称,送到南云忠一面前的情报显示美海军航母编队距离自己还很远,而且还没有发现日本航母编队的具体为止,而与美航母舰队相比位于中途岛的陆地机场在更加具有危险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南云忠一才会命令一个批次的飞机再次改换鱼雷。可谁承想当时的美国航母编队已经发现了日本航母编队,紧接着还没等南云忠一做出反应就给日本航母编队发出了致命一击。


九品侍卫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对付军舰最好的武器就是鱼雷,鱼雷是19世纪末登上历史舞台的,一出道就以惊人的威力让人刮目相看。打击大中型水面舰艇,鱼雷比水面上爆破的武器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因为,鱼雷在水下爆炸,而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而压缩性只有空气的1/2500,是传递爆炸能量的良好导体,这只是厉害的一个方面,在船体水线下爆炸,可以造成船体破损进水,这也是一颗小小的鱼雷能打沉万吨级船只的秘密所在。

中途岛海战中,日军舰队四艘航母本来是轰炸中途岛的,结果日军密码被破译,美军三艘航母舰队赴中途岛附近迎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军航母编队被日军侦察机发现,结果日军南云中将犯了致命错误,命令装好航空炸弹舰载机迅速换装鱼雷,攻击大型舰艇最好用的就是鱼雷。也就在部分换好起飞部分在换的混乱中,第一批美军的十四架轰炸机就到了,结果全部被日军打下,由于日军航母甲板堆满了换装下来的航空炸弹,才让第二批美军攻击机有机可乘,结果日军三艘航母被击沉,南云一看急眼了,命令仅存航母舰载机全部出动攻击美军舰队,美军约克城号被日军击沉,在日军舰载机攻击完返航,结果美军飞机尾随而来,击沉了日军第四艘航母。





老连长15


这事,原因还是挺多的。

首先是日本海军当时使用的97式舰载鱼雷轰炸机,这是一种三座单发两用轰炸机,即可以携带炸弹,又可以携带鱼雷。97式携带炸弹的时候可以带一枚800公斤重普通炸弹,用水平轰炸方式进行轰炸。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对地面固定目标进行打击,很难命中航行中的军舰,不过一旦命中,这枚对航母的杀伤力是巨大的。而97式真正有效的攻舰方式是低空水平突入近距离发射鱼雷,所以用对地攻击的炸弹打击美国航母,只会浪费数量有限的舰载机。单从飞行性能来说,97式比当时其它国家的舰载鱼雷机速度和机动性都要强,是当时最好的舰载鱼雷轰炸机,同时也有很高的任务通用性,也正是因为这样,指挥官在如何选择最优先任务,并确定合适的挂载时就会存在选择困难了。

第二点是日军战术较为死板,缺少美军飞行员牛仔式的搏命精神,更讲究按部就班的按战术条例来使用航空兵器。其实在当时三艘航母被击中失去战斗力以后,日本海军在无奈之中也会发起非常规的搏命反击。对约克城号航母的第一次攻击只有15架99式俯冲轰炸机和少量战斗机参加,最终只有7架飞机成功投弹,却命中了两枚炸弹,效率颇高。只是因为99式携带的是250公斤炸弹而非美军的那种454公斤炸弹,杀伤力有限才没有击沉美国航母。

第三点就是日军战场态势始终掌握不明,对于美国中途岛上陆基飞机的战斗力估计过高,使指挥官在任务方向的抉择上产生犹豫,一再错失战机,最后导致失败。




走近哈佛


因为日本海军和南云忠一教条,还墨守成规。

教条是攻击军舰一定要用鱼雷,因为鱼雷才能击沉。

二是攻击机一定要有战斗机护航。

但是日军在舰载机的配备上,却没有留出航母护卫战斗机的数额。即战斗机如果掩护攻击机,就不能保护航母。如果保护航母,就不能掩护攻击机。

南云的错误一开始就出现了——把第二波攻击机的护航战斗机派出去掩护航母。这已经断绝了第二波舰载机出击的可能性。

美国航母的机库和甲板都是非装甲的。飞行甲板铺的都是厚木板。即使是普通爆破弹也可以摧毁机库和飞机。

但是日军执拗的认为必须击沉才是胜利。所以必须要用穿甲弹。这才有了换弹操作。

南云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护航攻击机的战斗机排出去了,造成甲板上的攻击机群事实上不可能出击的局面。

其次才是坚持换弹。非要击沉美国航母。

本来机动舰队的作战目标之一就是消灭美国舰队。但是美国舰队出现了,日本舰队却不做反应。即使是几艘巡洋舰,也应该派一个机队去攻击。

一个墨守成规的将军,只能打胜仗,按照计划打仗。他们适合去执行命令,不适合发布命令。

南云适合当航母战队司令,而不是航母舰队司令。


一叶枫流O灵似舞妖


炸弹对付航母效能很低,换鱼雷去对付航母是一种常识性操作。看了网上很多回答,都还没有说到点上。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炸弹的破坏力不如鱼雷,这个回答比较多了。

二,炸弹和鱼雷的攻击位置不同。炸弹落到航母甲班或上层建筑上,看起来炸得轰轰烈烈,拍电影好看,但不容易造成致命损坏,舰上损管一般都能应付。得多少炸弹命中才能瘫痪一艘航母啊。而鱼雷就不同了,它攻击航母的吃水线以下位置,就相当于从顶盖攻击坦克,那正是薄弱位置,而且一旦被击中,就可能导致海水大量涌入,舰艇失去平衡甚至沉没。挨一枚鱼雷都是致命性的。

三,炸弹和鱼雷的攻击方式完全不同。二战时炸弹轰炸还主要是DIVE~TOSS方式,即从上方俯冲瞄准,炸弹在最后阶段与飞机脱钩,按惯性飞行命中,飞机紧急拉起,这个瞄准方式其实是在高速运动中在地方防空火力的巨大压力下完成,而且对方会采取规避动作,命中率是比较低的。但鱼雷攻击则不同,它可以低空隐蔽接敌,从侧面早早投射鱼雷,飞机所受的火力干扰要,瞄准的时间充裕,命中精度高。

因此,很显然用鱼雷攻击航母或舰艇才是首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