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果秦扶苏执政,秦国会走远吗?

淡看人生46781240


肯定会不同。

从始皇帝统一六国的战争模式看,已没有大规模斩杀敌方士卒的记载,不再以杀人头数记功,这种战略变化已经很大,说明始皇帝时期已在慢慢调整国家政策,如果扶苏继位能坚持始皇帝时期的“缓刑罚,薄赋敛”政策,不像胡亥那样改法乱政,秦朝应该不会速亡。

秦二世时期二世胡亥重用赵高乱政改法,改变了秦始皇时期的“缓刑罚,薄赋敛”的政策方针,征发闾左,并诛杀皇子公主,蒙恬、蒙毅、李斯、冯去疾等重臣,造成秦朝内部混乱,六国遗族借机复辟,使秦朝速亡秦始皇时期并非暴政,出土的《里耶秦简》记载,始皇时期的平均税赋是十二税一,田租刍稾户赋与汉初差别不大,并不是班固在《汉书》中写的泰半之赋,三分之二上缴。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辅助始皇帝有一条就是:“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这与出土秦简相佐证。 出土秦简,秦律严谨细致,并非暴酷。秦时期服徭役是管饭、按规定配发衣服;一家不能同时征调两人服役,农忙时节即便是犯罪服刑的人员也有假期回家务农;女性从事擅长的工作与男性同酬等等,与后世非秦说法不同。

始皇时期是国家建设和免除百姓徭役税赋、授爵政策相辅进行。统一后为了整合,在始皇二十八年迁百姓三万户到瑯琊台居住,免除他们十二年的赋税徭役;三十五年修道路迁三万家到骊邑、五万家到云阳,都免除十年的赋税徭役;三十五年因咸阳人口多选址修阿房宫,考古证明阿房宫在秦二世时期修建了夯土基;三十六年迁三万户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区,每户授爵位一级。

北击匈奴筑长城也并不是刚统一六国后就开始的,北击匈奴是在始皇三十二年进行的,长城是蒙恬击败匈奴后率领兵众在原秦、赵、燕长城基础上连接修筑,大概4年时间,史记记载除了有违法的官吏被罚去修长城外,并没有大规模征调百姓去修筑长城的记录。秦长城是历代长城中很务实的长城 ,并未动用大量国力,而是利用旧长城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长城的也多为兵卒 。

始皇帝时期重用贤才良将,蒙氏忠信任内外,《史记》记载是蒙恬、蒙毅深受秦始皇的亲近宠信,蒙毅更是外出陪始皇帝同乘一车,居内则侍从始皇帝左右。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蒙恬任外事而蒙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没人能与他俩争。始皇是觉得赵高能力不错,命赵高为中车府令。赵高因为字写的漂亮通律法私下教胡亥律令,胡亥私幸之!是胡亥私下宠信赵高,并不是秦始皇。是胡亥当皇帝后开始重用赵高,让赵高参与朝政事务,胡亥先是任命赵高为朗中令,后来又任命赵高为丞相。

昼断案夜理书,朝夕不懈,巡视天下, 史记记载中始皇没有吃任何丹药的记载,秦始皇并没有吃任何丹药。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召集术士卢生他们,始皇说的是“…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 可见是因为当时新生帝国有这方面的需要,是有政治原因的,并不是为了寻仙求药长生不老这么简单。

始皇虽然有派人寻仙问药,但一直很谨醒从未松懈过朝政,一直重用蒙恬、蒙毅等有功重臣,否则术士卢生他们也不会逃跑,说秦始皇是“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是每天批阅120斤的奏折文书,昼夜处理文件都有定额,阅读达不到定额就不休息。 里耶古城遗址出土了36000余枚秦简,《里耶秦简》是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元年,里耶秦简记录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秦简记载,不能随意征调百姓影响农业生产。

通过秦简看到秦朝农业分为公田和民田,对于新开垦的田地,前两三年不收赋税。还有一些其他比较好的政策,对于当地比较贫穷的居民,有土地但是没有种子的,对此秦朝迁陵县政府也有相应的措施,包括借种子给居民耕种。 里耶秦简记载秦朝法律规定政府欠老百姓的钱,老百姓可以向异地的政府索要,政府核实后给与支付,这个政策观念是很先进的。 从出土秦简看出,秦始皇时期并不是暴政,后世非秦说法很不同。 如果扶苏继位能坚持始皇帝时期的“缓刑罚,薄赋敛”政策,秦朝应该不会速亡。





七色海棠


即使扶苏执政,秦国也难以走远,就算不在扶苏手中灭亡,也将亡于秦三世。

秦国之所以二世而亡,其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种下的因,陈胜、吴广造反于秦二世元年,也就是秦始皇死的次年。



秦二世刚坐上皇位,屁股都还没有坐热,还没有开始执政,天下就开始大乱,这不是秦二世造成的,而是秦始皇一朝留下的隐患,只不过秦二世昏庸,无法控制秦国朝政,进而扑灭造反,人为的造成了反秦运动的高涨。

试想,如果陈胜、吴广一开始造反,就受到秦国高度重视,立即派出大量军队强力镇压,将陈胜、吴广等人全部诛灭,后面反秦运动的星星之火就不太可能呈燎原之势,而只能是零星之火。



秦始皇从来就不是一个暴君,他只是被人为污名化了,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新法,以法家为根本治国,数百年来,直到秦国统一天下,也没见秦国过早灭亡或者国内因为严刑峻法而叛乱。

秦朝的灭亡在于秦始皇的改革过于激进,尤其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宗法制到中央集权,秦始皇的改革太过激进,都是一步到位,没有缓冲或者变通的做法,原六国民众普遍不适应,原六国贵族普遍仇恨。



百姓反对的不是郡县制,也不是中央集权,而是自已的生活是否能过得好一点,就是如此简单,百姓的造反只不过是被六国贵族所利用,他们才是利益集团。

刘邦建立的汉朝,法律与秦国一样,政治制度与秦国一样,汉承秦制,百姓还是那一批人,为什么汉朝能稳定下去?



因为刘邦将秦始皇激进的改革作了一些调整,将激进的郡县制改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在中央实行郡县制,在偏远地区实行分封制,而且还是被阉割的分封制。可见郡县制并不是秦朝灭亡的原因。

如果扶苏能够即位,除非他能像刘邦一样改变政治制度,除非他有刘邦一样的雄心壮志和长远眼光,否则扶苏这个皇帝还是会被利益集团裹挟,无法成事。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但扶苏的能力与秦始皇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简直相差百倍,从秦始皇时期,扶苏的表现来看,扶苏有几个特点:仁义、软弱、崇信儒学。

扶苏的仁义史书上都说了,为了替460多术士求情,不惜直言纳谏,哪怕是导致秦始皇大怒,他也没有怨言,这就是仁义。



扶苏劝谏秦始皇的话,主要来自儒家的思想,可见秦朝并不反对儒家,至少皇帝的长子都能学儒家思想,而且在秦朝廷上有众多的儒家博士,很有可能扶苏的背后站着一整个儒家学者的势力,儒家又讲仿古、讲分封,是建议恢复分封制的坚决支持者。

比如博士淳于越,秦国统一天下,并且郡县制都实行8年了,还出来反对郡县制,建议分封制,可见分封制影响深远。秦始皇当政时,是不可能更改的,如果扶苏当政,是否会更改政治制度,而满足利益集团的诉求呢?



所有的改革都有有风险的,除非扶苏有刘邦的能力与气魄,否则改革不成,不是天下大乱,就是被利益集团裹挟,以扶苏的能力是无法解决的,到时候还会天下大乱。

扶苏虽然能力欠缺,但是肯定比胡亥强多了,至少不会大肆屠杀宗室及大臣,至少对反秦运动会反映得相当迅速,那样的话,反秦起义就难以成火侯,而会被打压下去,至少在扶苏一朝,反秦成不事,但并不表示秦朝就没事了,各种势力还会在暗流涌动。



秦始皇在世时,尚能压制这些暗中势力,但扶苏在世就未必能压制,这些势力包括儒家势力和原六国旧贵族势力,反郡县制势力等等。

扶苏还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软弱,赵高、胡亥、李斯合谋假传秦始皇诏书,逼扶苏自尽,扶苏不问缘由立即自杀,这就能看得出扶苏是多少软弱,蒙恬还知道申请复议,但扶苏却表现得非常软弱 ,连原因也不想知道,连搏一回的命运也不愿意一试,最终自尽。



作为一个皇帝,如果较弱,很容易被利用,像朝中大臣的政治主张也不尽相同,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政治理念一样,但其他人可就不一定了,蒙恬、蒙毅、冯劫、冯去疾等人能在秦始皇手下长期为官,政治理念也应该也秦始皇相差无几,否则就不会受重用,扶苏真的能够压制这些权臣吗,尚是个未知数。

所以如果扶苏即位,最大的可能就是,天下仍然会爆发反秦起义,但是扶苏一朝勉强能够打压反秦义军,但也耗尽了秦朝的积累,本来从秦始皇时代就开始大兴土木,对外扩张,就将整个国家的财富耗去大半,再经反秦起义,秦朝在扶苏手中不倒也是行之将倾,会在扶苏之后的秦三世手中灭亡。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认为扶苏的继承皇位,对秦朝可以有一定的延续作用。

1、扶苏是皇长子,皇位的顺位继承人,在继承权中,他的合法性相对最高。他的继承,对于皇权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最强。

因为秦朝的强权政策,实际上秦朝对六国故地的管控力都是基于秦始皇的巨大威信基础上,而赵高和胡亥利用了秦朝法律上的漏洞才篡夺了皇位,本身合法性就被质疑。所以秦朝的三大军团~长城军团、岭南军团、关中军团,有三分之二后来脱离了管控,特别是赵陀的岭南军团。

2、政治理念上,扶苏有一定的宽容度。这个在他和秦始皇的分歧中可以看出,扶苏对儒家、道家的治国思想有自己的见解。

这些见解会影响到后期秦国政策和法令的调整,逐步把六国的势力进行消化。

3、从后来的西汉王朝治理国家的史实也说明,开展郡县制,实行一定的惠民政策对长治久安有效果。

但由于扶苏本人不是那种意志力特别强的强权人物,帝国经过战争形成的各种隐患无法消除,所以如果他继承后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但他比胡亥要靠谱很多,所以延续更长一些秦朝的寿命应该可以。


小李探花爱读书


直接回答,扶苏当了二世皇帝,秦帝国依然会灭亡,整个秦汉走势大致不变。原因如下:

第一,扶苏是嬴政的长子,在一个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军国主义国家里,其受教育的内容应该不会超出法家和军国主义这两个基本框架。也就是说,他当了皇帝之后,不会改变秦帝国治理天下的基本方针。山东六国人民之所以会造反,这跟秦国的严刑峻法有很大关系。

第二,扶苏成长的过程,也正是秦国不断剪灭六国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秦国以法家思想为核心,以军国主义为武器,在政治和军事上不断取得巨大成功。扶苏和秦国高层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治国方式上改弦更张,他们没有任何可见的改革必要。换句话说,扶苏上台后不可能去想改革的必要性。因为秦帝国建立本身,就标志着所有的对手和各种治国思想流派都是失败者。秦帝国的灭亡就灭在军国主义无法治理天下,一旦帝国停止扩张,帝国必然瓦解;也亡于法家思想本身具有极强的刚性上。(秦亡的原因很多,这里一笔带过)

第三,我们今天之所以对扶苏抱有一丝幻想,是因为太史公的《史记》对扶苏零星式的记载,让我们觉得他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实我更倾向于这是太史公的一厢情愿罢了。首先扶苏是长子,太史公以儒家所提倡的嫡长子继承原则来做文章。其次,零星式地把扶苏描绘成儒家思想的同情者,让后来读者有所幻想。最后,添油加醋的把焚书坑儒扩大化,然后凸显扶苏对嬴政的不满。这些记载不足为信,看我上面两点原因就可知了。

补充:改革之源动力在于秦庭高层要认识到问题之所在,但是秦以法家思想为灵魂,以军国主义为利剑,终至横扫六国,天下归一。这一路的高歌猛进,同时也将非秦之治国思想踩在脚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让秦庭高层有充足的理由认为秦之国策有问题?秦之大一统乃创世之举,无先例可循更无经验可借鉴。吾等后人是开了上帝视角才有“战时"与”守成“之说。 帝国之政事犹如人之成长,秦帝国乃是我华夏帝国的幼年时期,幼年人犯错不可避免。


风雨云台


答案是“会”

公子扶苏执政,意味着他要化解秦始皇晚年遗留下来的各种隐患,这就要考验扶苏的能力,魄力。

如果扶苏执政的话,就需要迫切解决3个问题

问题一:因为始皇帝筑长城,盖阿房宫,修帝陵,劳财伤命百万人;

问题二:秦朝法律太严,施行连坐制,一人犯法,亲戚领居都要受处罚;

问题三:横征暴敛远远超过了老百姓的承受极限;

我们在看看扶苏的能力

能力一:扶苏自小聪慧,但是有一副菩萨心肠,因而反对始皇帝暴政,被打发去边塞。

能力二:跟着蒙恬在边境打仗,为的是培养他的刚猛果断;并在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

扶苏的能力刚好完美地解决始皇帝留下来3大问题,人民内部矛盾得到解决,就不会暴发农民起义,就不会有项羽,刘邦,就不会二世而亡!



屿黎


我认为如果说秦朝的统治是扶苏的话,那么秦朝的统治一定能够再度延长。


第一个原因:秦始皇连年征战,征服各地采用的全是武力,但是秦始皇明白,国家想要发展下去,单单凭借武力是不行的,所以遵从法家思想的秦始皇才让自己的儿子扶苏去学习儒家思想,将来等自己退位以后能够修养生息,让百姓过上一个安稳的日子。

第二个原因,扶苏一向都遵从民意,自小秦始皇就看的出来扶苏心底非常善良,如果能够让扶苏登基的话,秦国的百姓大多都会向往扶苏,君臣合心才能治国安良。

第三个原因,扶苏跟蒙恬将军的关系非常好,而蒙恬也是秦国历代的忠诚悍将,如果能够让蒙恬辅佐扶苏共同治国,国家的发展一定能够突飞猛进,并且蒙恬还能够镇守边疆,保卫秦国的统一。


论治国~民心所向等等各方面原因,扶苏都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能够让扶苏登基,儒家思想也会早日开始发展,那么百姓的生活也会变得好很多,自然而然秦国的统治时间就会长。最起码比14年的时间延长很多。


千萬萬千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由于和秦始皇的政见不同而被外放到长城,跟着蒙恬和匈奴玩弹子去了。

在秦始皇死后,中车令赵高和丞相李斯谋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并一纸诏书逼死了扶苏和蒙恬、蒙毅,一年后天下大乱。李斯、扶苏赵高先后被杀,继位的子婴出降,秦国这个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仅仅十五年的国祚就灭亡了。

那如问题所说:如果当初秦始皇先昭告天下立了扶苏为太子,那秦国还能走得更远,成为媲美后世汉唐的国家吗?我认为是可以的。

首先扶苏这人比较贤明,他之所以不受父亲喜爱就是因为他数次进谏,希望父亲改变他那焦躁急进的治国方针,也因此被秦始皇安排到了北方。扶苏的贤名可以说是天下皆知,连陈胜、吴广起义时打的都是他的名号,可见如果扶苏继位的话,他肯定会先解决内部矛盾,

比如先停下一些耗资巨大的工程,如阿房宫、长城这些,再把南方的军队调回来,毕竟当时南方还是属于蛮荒之地,秦始皇派了任嚣、赵佗率五十万大军“南服百越”。除了给帝国增加几个郡,扩充一下地图版块之外,对帝国的GDP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的。

如果可以把南军调回咸阳的话,后面就算关东大乱,函谷关内也不至于无兵可用,要章邯去用骊山囚徒抵御了。

当然不是说扶苏继位,六国后代就不会反,因为分封制已经流行了数百年,秦始皇一句话就把它给取消了。对于老秦人来说或许是没什么影响,但对原六国贵族和治下的人民来说,骤然改变肯定是有些难以适应的。这也是为什么陈胜每派出一人到原六国属地,当地百姓就拥立他称王的原因。

所以秦始皇在世时,六国人民还不敢有所图谋,可秦始皇一死,六国之乱依旧会发生。不同的是,以扶苏的贤名,叛乱的规模或许就不会像胡亥执政时那样大,至少陈胜、吴广就不能以他的名义来闹事了。

而且扶苏执政,蒙恬和蒙毅两兄弟也不用死,这两人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加上王离、章邯、李斯、赵佗等人,以及刚灭六国不久,精力、经验、士气依旧鼎盛的秦国精锐,完全是有能力平定秦始皇死后的六国乱局的。只要撑过这段时期,扶苏就可以空出手来治理内政,改正父亲以法家治国的方针,安抚人民,实行仁政,天下也就不会“苦秦久矣”了,大秦帝国绝对可以走得更远,之后只要扶苏选好继承人,大秦绝对可以媲美汉唐。



一贰一橙


有这样的可能性,而且还很大,我们都知道秦朝是亡于苛政,《史记·陈涉世家》中有一句名言叫“天下苦秦久矣”。秦朝人苦的是什么呢?是沉重的赋税吗?实际上是秦国在商鞅变法之下推行的“轻罪重罚”制度,过于严苛的法令导致了自身的灭亡。

刘邦当初押解犯人前往骊山时,因为跑了几个犯人,这些在秦律中都属于死罪,走投无路的刘邦只好起义。而与秦始皇继续执行的苛政相比,公子扶苏却是一个具有仁君风范的人。不过关于扶苏的历史资料比较少,不过从这些资料中我们能够看出如果扶苏登基的话,秦国确实有可能会延续下去。

扶苏为人宽仁,但也迂腐不知变通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扶苏就曾上谏秦始皇:

  1. 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资治通鉴卷八》

可见,扶苏还是具有政治远见的,意识到过于严苛的政策会引起社会的动荡,所以,如果扶苏能够执政,那么从商鞅以来推行的许多苛政极有可能被废除,那么秦朝无疑间就会延续下去。不过扶苏的上谏并没有得到秦始皇的赞同,反而让秦始皇很生气,把他派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戍边。

  1.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资治通鉴卷八》

秦始皇驾崩后,赵高、李斯和胡亥一起密谋篡改遗诏,赵高为什么要篡改遗诏的原因其实就是害怕扶苏上台后,自己就会失势,不仅他害怕,李斯也害怕:

  1. 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高曰:“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馀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馀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於乡里,明矣——《史记·李斯列传》

从赵高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扶苏的贤明让赵高害怕,也让李斯害怕,因为他们都知道扶苏一旦上台,必然会广纳贤才,那么到时候他们的地位就会不保。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陈胜吴广起义时都打的是扶苏的旗号:

  1.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可见,扶苏当时不论是在朝廷还是民间的名声都比较高,所以他上台后极有可能让秦国的寿命继续延续下去,因为他只要通过废除秦朝存在的一些苛政,广用贤才,那么民间的反抗情绪必然会消减下去。

而扶苏面对的反抗最多只是那些诸侯国贵族后代的复辟行动,但是在军事上扶苏有蒙恬支持,所以这些贵族后代的复辟很难得到农民的支持,形成大规模的起义,所以,应该说扶苏没有执政是十分可惜的。

同时,这其实也有他自己的缘故,在性格中有迂腐、木讷不知变通的一面,当赵高等人假传诏书命令他自杀时,蒙恬表示了怀疑,但扶苏却大哭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如果说扶苏当时能够听从蒙恬的建议,大秦帝国的命运或许就大不相同了。


围炉谈史


答:如果扶苏称帝,秦朝可以多传几世。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嬴政在巡游的过程中突然感冒,发烧。于是巡游过程中断,队伍转到沙丘修整;准备待始皇帝感冒痊愈之后再回首都。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感冒似乎很严重,始皇帝一病不起与世长辞。

在始皇帝还没有咽气之前,快速下了一道圣旨。圣旨明确要求扶苏以太子身份回国都咸阳主持葬礼,之后继承皇位。

始皇帝英明一世,糊涂一时。

始皇帝在位时利用祖宗积累下的财富,以及自己的努力成功的统一了六国。

在嬴政之前秦国已经是国际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从公元前359年左右卫鞅来到秦国并受到重用之后,秦国就搭上了改革发展的高速车。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战国最强。

秦能统一六国卫鞅功不可没,秦始皇容纳人才李斯为相使秦国更加强盛这是秦始皇的功劳。

始皇帝为什么没有很早就立继承人,他为什么不像他的先祖一样早早的就确定继承人呢?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也给了小人赵高机会……

赵高的徒弟是赢胡亥,嬴政最小也是最宠爱的儿子。赵高职位不高却是领导身边的人,负责保管玉玺,李斯一只眼里只有利益的“老鼠”他们在始皇帝死后果断的更改了嬴政的命令。命令扶苏和蒙恬自杀,扶植胡亥为帝。

谁做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领导的人品如何直接导致集团的兴衰:

赢胡亥做了皇帝以后就对赵高说:老师,我觉得我应该要好好享受生活;工作的事就麻烦你多费心了。赵高说:您放心工作有我。

于是陈胜吴广起义的事胡亥不知道,因为他不想知道。他只想听好听的,所以各地起义胡亥也不知道,他只想好好的享受生活。所以强大的秦国在胡亥的手里很快就灭亡了……


为什么我们都看好扶苏呢?在扶苏被嬴政派去和蒙恬戍边,原因是扶苏反对嬴政的“焚书坑儒”。他认为坏人只是一小部分,现在全国统一了应该要放宽政策,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从扶苏的政治主张来看,一旦执政必定解决温饱问题,放宽政策缓解矛盾。再加上蒙家掌握了秦军一半以上的精英部队,文武配合必定能够延续秦国的国运……


蚁史为谏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扶苏,秦始皇嬴政的大公子,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被朝中许多大臣认定为秦朝的第二任继承者,也就是秦始皇百年之后的二世皇帝。不过还没有立为太子,也不知始皇帝是怎么想的,按道理来说,皇帝登基之后,是要立太子的,来稳固秦朝的统治。


不过始皇帝并没有,一直到死,都没有立为太子。只是在临终之前留下了一份遗诏:立公子扶苏为二世皇帝。可是他千算万算,没有料到身边的大太监赵高的私心。赵高这厮与丞相李斯密谋篡改了遗诏,立了始皇帝的小公子胡亥为帝,而扶苏被派去的使者逼其自刎。可惜了一个仁德的公子啊!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扶苏登基为帝的话,这个庞大的大秦帝国能够避免被灭亡的命运吗?换句话说,能够走远吗?

我想应该可以的。毕竟秦朝灭亡的原因有一部分和秦二世胡亥暴政有关,准确说来,应该是个赵高有关。胡亥只不过是赵高控制秦朝大权的傀儡罢了,在处死李斯之后,可以说整个秦朝大权都掌握在赵高手里。若是扶苏登基,首先要除去的就是赵高,另外还有李斯。除去这二人,整个大秦帝国也不会很快分崩离析。当然了,这还不够,秦朝看似强大,但其内部已经腐朽到骨子里了,地方上的六国旧贵族也蠢蠢欲动,始皇帝在还好,毕竟余威还在,但他死后,就没有一个人能够统治住这个天下,即使是扶苏也不行。


所以说扶苏如果改革秦朝国政成功,倒还能让秦朝走得更远,如果没成功,那就只能够被别人取而代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