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节后招人平均工资要多少你才能接受?

春艺琴坊


很高兴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工资多少是要看个人能力,所工作的地点,还有工作单位效益的好坏,不是说要多少工资就能得到多少,一线城市和二三四线城市的工资都有差距,不能相提并论,不管在哪里工作,工资肯定都想多了好,即使达不到自己满意,也要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的。


她一定在梦中


很好,对于我个人在广西来说说吧,我是农村出来的农民工,工种水电按装,项目,工价现在来说跟往年没什么两样,普工,每天150一180元,不包吃,包住。师傅级,每天250一280元,不包吃,包住,月结80%工资款。说实话工作就是不正常有做,有时一个月才干十多天,总的一句,十年打工,都是一场空。但为了生活,为了子儿上学,不得不干。都是市场价钱,只有奋斗了!


农工小姚


首先要看所在城市1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工资要对半砍。所在行业和岗位自身技术和能力。

我在三线城市做医疗信息化建设和医药器械销售工作,我面试应聘者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了。说说我个人看法。

我会把应聘者分为三类

1.初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

对薪资要求不是很看重,3500的底线就能接受。但是流失率很高。很难碰到及踏实有能干又稳定的。

2.30岁左右到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年纪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了但又没有做太好,或者是是在能力方面还有欠缺。单面对家庭的压力选择提升性跳槽。对薪资及岗位都会有预期。3500的底薪加上销售提成能够达到8000+应该能够接受。

3.两种一种是一线城市返乡的青年另一种是35岁以上有一定社会经验及一定能力的人但又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人。

我认为这两种人是最不稳定或者会打破原有团队默契的人。

第一种 目前一线城市同行销售薪资大概分为三个档7k,11k,13k。做着同样的工作回乡后落差难免有些不好接受,想加薪必然要付出,会陷入尴尬境地。

第二种35岁以上的来了以后就要各种资源各种条件要岗位带队伍。能力突出的队伍跟不上,能力不行的,思路不统一,工作有心无力。最后弄得不欢而散。

对于薪资待遇每个人都有预期,也有自己的家庭责任,我认为有能力有想法的人不应该是我要多少能接受,而是提升自身有事让自己更有价值。你的收入等于你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价值。

也预祝疫情结束,大家找到称心的工作。有一个好的发之前。


精力充沛的刘多余



说起这个话题本人最有发言权,不管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这好,初出社会的打工仔也罢,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业”,家境比较好或者背后有贵人相助自然不在话下,像我这种要钱你钱要背景没背景的人肯定都在网上浏览过相关网站,本人不才,人际关系浅薄,只能求助网路的力量求得一份工作。在浏览过n多网站后总结一点,网站上的招聘信息工资方面波动较大,3000-5000,5000-8000,甚至还有8000到15000,看这些数字第一个想法就是同一个岗位工资差距这么大,当然是吸引别人前来应聘,但真正到了面试官哪里谈起工资大部分比招聘界面上的工资都要低,还会给你灌一些鸡汤,什么勤工能干、升职加薪、个人能力给你扯一通,我才明白招聘工资只是吸引求职者前来应聘,这样面试官就已经成功了第一步,接下来经受不住面试官传销一般的语言诱惑和发展前景的求职者就会正中下怀,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不可能都是这样,这就得看自己的机遇和能力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51a8108a96284288bf5292de0e1f02b1\


刘酸vlog


第一个说是有机构统计节后第一周平均招聘月薪9311元,另一个则是人社部宣称疫情对就业影响不小,目前的市场招聘需求在下降。

如果是年前对跳槽心里有些想法的人,看到这两个热搜,心情应该像坐了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一会儿觉得自己也可以往9000冲一冲,一会儿又当头被泼下一盆水,觉得自己还是要冷静冷静,别跳槽不成反而连现在的饭碗也保不住。

事实上,平均9000+的招聘月薪全是靠少数人拉起来的,他们不论什么时候,不论去到哪里都能让自己很值钱。

有明确的规划

真正那些能够笑到最后的人,都是早早的就对自己的人生开始了规划的人。

哈佛大学曾在1979年对应届生做过一个历时十年的调查,发现那些对人生有规划的人,往往都比那些没有方向感的人的人生要更好。

当时他们发现有百分之三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明晰,并且记录在日记本上,而有百分之十三的学生对自己未来有规划,却没有落实在笔头上,剩下百分之八十四的学生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十年后,哈佛大学针对同样的人又做了调查,有了惊人的发现:

对未来有规划,但是没写下来的学生,比那些没有规划的学生,收入高出两倍。而对未来有明确规划并且写下的学生,收入比其他所有学生的总收入还要多出十倍!

对人生的规划落到职场,就是职业规划,有职业规划的人,对自己的优势、劣势都有清晰的认知,因此能找到最合适的定位,少走很多弯路,他们想要获得成功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有高超的执行力

当一职场人有了清晰的职业规划,就意味着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结果导向,这会带给他很强的内驱力和执行力。

美国ABB的原董事长巴尼维克曾说:“一个企业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借用他这句名言,向阳君也想说,想要成功不仅要目标清晰,同时也要不断去执行、去将目标落地,不要讲目标变成一座空中阁楼。

结果现在一个月快过了,我问起他们俩减肥的成果怎么样了,一个哭丧着脸说减肥太难了,自己还是喜欢有零食相伴、可以随时躺着当咸鱼的生活,另一个呢二话不说上了秤,拍了张照片过来喜滋滋地说自己已经瘦了快5斤了。

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吧,以小见大,没有执行力,你就什么也干不成。

职场的执行力还体现在对目标的修正上,职业规划不是一个一次性问题,而是一个长期的人生课题,光说不练假把式,需要的不是冲动的决定,而是强有力的行动+长久的坚持。

有丰富的积累

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职场,就是让解决问题的人高升,让制造问题的人让位,让抱怨问题的人下课。”

能解决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你在老板眼里必然是值钱的。而想要解决问题,你需要有丰富的积累,甚至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积累需要长时间的主动学习,更需要不断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最后这些积累才能变成自己的顶端优势,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沟通中,小许告诉我们,他在目前的公司已经干了快3年了,好几次和升职擦肩而过,反而有两个资历比他浅的同事得到了机会,他自己却要面临裁员。

相比小许的被动,他的同事都是主动学习不断积累的类型,差距一点点加深,到后来就会变成他被裁员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敏锐的感知

暂时没有深入的思考,或者得不出靠谱的结论也不用担心,习惯和能力都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多看一些社会新闻,听听各行各业专业人士的分析,总结他们的观点,消化并且形成自己的认知,长此以往,一定会对自身有利。

从职业规划的层面出发,你对自身的问题越敏锐,越能在更短的时间解决问题,对行业和职能的区别越敏锐,越能找到适合的方向,而如果对宏观的大环境越敏锐,越能找到最好的发展平台借力发展,事半功倍。

2020年的职场环境因为一场疫情变得更复杂。市场招聘需求下降是真的,但也有一批人稳稳地拿着高薪跳槽也是真的,只要你自身足够出众,面试也不过分分钟的事情罢了。

危机之下,只会求稳是不行的,想要自己也拥有面对危机的资本,一定要尽量给自己增值






句句扎心的小恒子


你这个意思应该是说找工作吧,如果是招聘方可能会理解为招工。

受疫情影响,今年好多单位都延期开工,本来已经安排好的招聘会,有的也取消了。开工了的单位有的为了缓解压力,采取了降薪,有的开80%的工资。所以今年的工作也不大好找。

基于这种情况,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己心里得有个底,再去找工作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以免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发生。当然,薪资问题也在于劳资双方共同来协商,如果自己手里有过硬的技术,而招聘方也确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也会有个满意的结果的。


风停雾染在人间


要多少不是个人能决定的,决定的是雇主。你要高了他不会用你,因为老板也要赚钱,不赚钱他也不忙活。要低了你感觉付出太多。最主要看当地同行业的标准,工地各工种有工地的标准,手工业有手工业的,大工和小工,日工,上班族等等都有基本的标准。不可能因为节后或者疫情后突然给过高的工资,那样也是临时抓人,干不久的!


微风微雨


你好,节后招人平均工资最少包底6000以上才能接受,底于6000一个不考虑,因为我是技术工种做沙发,职位木工,





山里人城市的追求


这个怎么说呢

工资参考同城行业水平,最主要还是自身价值吧。拿工资的和发工资的参考物永远不一样。但是有一样可能是一致的:凭你的能力给发工资的带来更多价值,他才会尽量满足你接受水平。3000月薪让你干3W月薪的事,你接受不了。3W月薪你干不出300月薪的事出来,老板接收不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平台 机遇。

最终还是自身能力和价值吧


爱吃猫的小闲鱼


肯定很多人跟我第一反应一样~越多越好啊,至于多少,又说不清楚,我只能说说我的感觉,我个人觉得做自己最擅长的行业,至于工资的话,各行各业都有一个大概的标准,自己心里也有底大概在多少能够接手,当然作为过来人来说我还更看中的是在自己能够承受范围的工资下对接下来2~3年的规划布局有多少帮助,这是无形的工资待遇[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