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宋朝第一武将(不单指武力值)是谁?

历史交流小达人


说起宋朝第一武将,那肯定首选岳飞。

众所周知,岳飞能文能武。第一咱们先说武,岳飞是南宋人,当时的抗金名将,岳飞带领的岳家军,是一支神奇的存在,有句话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成为金进攻南宋的最后一道屏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想必能成为他的一个士兵,也是荣耀之至。

第二咱们说文。岳飞在词的方面造诣极高,一首《满江红》名垂青史,成为后人最喜欢的一首词之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词威武豪放,足可以奠定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了!


陋室空堂


如果单看武力值去评宋朝第一武将,我可以这样说所有的人都禁不起参考?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单从这个点去看宋朝每个人写的都是一厢情愿的自我以为,参考的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看问题的角度,我的切入口南宋和北宋,希望我说的一堆不是废话?

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系列——海州之战

说南宋军队弱的人,其实是不了解南宋,南宋一点儿都不弱,弱的是北宋。“北宋无将、南宋无相”,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有人会丢砖头!

南宋能打的将领,说出来一大堆,岳飞、韩世忠、吴玠、吴璘、刘锜、李显忠、孟珙、魏胜...随便挑一个,足够让金军闻风丧胆。

可拥有这么多猛将的南宋,却很怂,老是被金军压着打,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自己人”。

从岳飞开始,南宋这些名将们,都纷纷栽在“自己人”手里,所以,防不好自己人,你就得被人玩死。

姚平仲在“靖康之耻”前偷袭金军,就是因为自己人走漏了风声,最后弄得身败名裂;韩世忠在“大仪镇之战”中,就是防好了自己人,才赢得了一场漂亮的胜利;李显忠在符离又差点儿被邵宏渊“坑”死。自己人,真是防不胜防!

再说一个被自己人坑的悲情英雄——魏胜,看完你都有揍这些人的冲动。

魏胜是宿迁人,记住,宿迁是霸王项羽的故乡。

“靖康之耻”的时候,魏胜才7岁,虽然他还小,但他亲眼目睹了大宋的灭亡和重建,经历了金兵入侵时的颠沛和流离。在魏胜心中,早就播下了一颗对金人仇恨的种子。

长大后,魏胜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和强劲的气魄。他先是到“中兴四将”韩世忠那里投军,眼看岳飞、张俊的大军可以收复河南,宋廷却和金朝达成了平分天下的“绍兴和议”。“三大帅”韩世忠、岳飞、张俊的兵权被夺,魏胜恢复家园的梦想也随即破灭。

但魏胜并没有放弃,他主动脱离了韩世忠的军队,做起了一名自由抗战人士。

魏胜大胆潜回家乡,在那里刺探金国情报。金主完颜亮篡位后,扬言要荡平江南,在全国各地大肆征兵,聚集粮草、打造兵器。

魏胜将收集到的重要情报提交给南宋楚州知府,并建议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你知道,南宋官员是不敢私自行动的。

于是,魏胜带着自己组织的几百勇士(忠义军),直接和金国干了起来。

魏胜的主要目标是金国的海州(今连云港市),他先收复了海州附近的涟水,并用满腔的爱国热情感化了当地的群众,大家纷纷加入到魏胜的队伍。魏胜竟凭着这支“杂牌军”,出其不意的攻克了金国的重镇——海州。

随后,魏胜向南宋戍边部队提出援助请求,可是被拒绝。

最后只想说宋朝的武将有几个是雄兵破敌在外的?更多是打打防御战,在自家的俩分三亩地抗御敌军,却还是大多被自己人和朝廷打压!最后也眼看着自己俩分三亩地越来越小。


门窗科普朱先生


宋朝虽然被称为“弱宋”,但同时也被称为“铁血大宋”,如此极端的两个称号,还是因为宋朝虽然军队颇有战斗力,但却因为缺乏骑兵,尤其是大规模的骑兵,一直以来都被北方的辽国和金国压制,赢了也只是小胜,败了却是大败;所以虽然宋朝胜利率很高,却依然被压着打。

但就是在这份屈辱下,宋朝诞生了很多历史上的名将,而且这些名将不论能力还是资质,丝毫不弱于汉唐时期的名将;不过宋朝时期,武将一直被文臣压制,这也是武人的悲剧;来看看历史上宋朝的名将都有哪些。

1、杨业

杨业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年仅弱冠的杨业即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后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国人号为"无敌"。宋太宗素闻杨业之名,于北汉灭亡后,遣使召见杨业,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980年,杨业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986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于陈家谷力战被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杨业的成名战当属雁门关大破辽军,以数千骑兵奇袭十余万辽兵,取得大胜。但也因为战功太盛,导致被同僚所妒忌,也酿下了后来孤立无援之祸。

2、岳飞

岳飞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1126年岳飞应招在相州参加赵构为大元帅的部队。金军南下江南,岳飞独树一帜,坚持抗金,收复建康。1133年被任命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次年春,岳飞收复襄阳六郡。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赵构、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

3、狄青

狄青出身贫寒,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时累官延州指挥使。他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常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朝中名臣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都与他的关系不俗。

范仲淹甚至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功升枢密副使。狄青平生主要经历二十五战,尤其以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袭昆仑关最著名。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4、曹玮

曹玮是枢密使曹彬第四子,曹玮出身将门,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少年时便随父亲在外任职。宋真宗即位后,任渭州知州,驭军严明,赏罚立决。知镇戎军时,招降外族、袭破李继迁,并据地形修筑工事、巩固边防。

曾亲自率军带回归降的河西大族,使李德明不敢轻举妄动。此后与秦翰破章埋族于武延川,分兵灭拨臧于平凉,屡立战功。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入侵,曹玮于三都谷大破其军,斩获颇多。曹玮为将四十年,未曾失利。他治军严整,史称其“平居甚闲暇,及师出,多奇计,出入神速不可测”。死后谥号“武穆”。

5、高怀德

高怀德为人忠厚倜傥,有勇武之名;其父高行周镇守延、潞二镇,留守洛阳,节制宋、亳二州,皆署任高怀德为牙将。高怀德在年轻的时候,曾多次打退辽国的入侵,后汉时,高行周移镇魏博、天平,朝廷以高怀德为忠州刺史。

高行周死后,高怀德担任铁骑都指挥使;在后周时期,高怀德便以勇猛著称,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改朝换代之后,娶宋太祖之妹燕国长公主为妻;并跟随宋太宗消灭北汉,移镇曹州,受封冀国公。死后追封渤海郡王,谥号“武穆”。

宋朝的名将,无论是南宋还是北宋,都是悲剧的,因为宋朝历代君王都谨记当初他们宋家的江山是怎么得来的,担心手下武将再次发动一个“陈桥驿兵变”,而文臣则不同,再怎么贪财腐败也好,终究无法改朝换代,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所有军人的悲剧。


公子灵均


战争通常都有防守和进攻两方,有人善于进攻有人擅长防守,所以我们为武将排名自然也要按照这两个方面分开来考虑。

我认为宋朝的第一武将如果按照进攻和防守两个领域分别排名的话,那么攻之第一武将乃岳飞,守之第一武将乃孟珙。

一、大宋之矛——攻无不克岳鹏举

岳飞成名于宋金战争期间。他的一生都在做一件事——北伐。

他出生在北宋末南宋初,靖康之变的时候他才二十岁,也正是这一年岳飞加入行伍,成为一名敢战士,要是他能早出生几年,也许能在靖康之变中扭转局势也未可知呢。

可惜他效力于南宋的赵佶,又坚持北伐迎还二圣,自然和赵佶不对付,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历数两宋三百年的所有武将里面,在主动进攻方面成就最大的就是岳飞了,数次北伐收复襄阳六郡、郑州、洛阳,一直北上打到朱仙镇,要是没有“十二道金牌”和“莫须有”的罪名,完全可以一直收复中原。

岳飞之所以能够在北伐中屡次击败金军,主要是他把宋朝重甲步兵

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配合岳家军之精锐背嵬骑兵,一举扭转了宋军此前面对金军屡屡败北的颓势。

金人的铁浮屠出现之初,是曾经令宋朝士兵绝望一般的存在,当人马全身包裹重甲的铁浮屠向宋军阵地发起冲锋时,大部分宋军都会不战即溃。

兀术 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宋史•刘琦传》

但岳飞却找到了破解铁浮屠的战术——斩马腿。

绍兴十年(1140年)郾城之战中,金兀术以铁浮屠为主力正面进攻岳家军阵地,左右翼又辅之以“拐子马”夹击,此两军都是金军的精锐部队。岳飞则令其子岳云率背嵬骑兵迎战纠缠往来冲杀,又令重甲步兵携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军下砍马腿,使铁浮屠、拐子马都失去威力,杀伤了大量金兵。此战岳家军“无一人肯回顾”,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最终斩金军五千余人,俘士卒二千余人、将官七十八人,获马三千余匹。战败后的金兀术言:

“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屦见挫衄”,铁浮屠从此销声匿迹。

岳飞是一个完美的爱国主义者,基本没有任何污点,也这正是这一点让他遭到奸人所害,但话分两头,他的死也成就了自己的青史留名。

二、大宋之盾——机动防御孟璞玉

孟家是南宋有名的将门,孟珙祖上都在岳家军从军,从这一点来看孟珙和岳飞很是很有渊源的。

孟珙成名于宋蒙战争期间。与岳飞不同的是,他的作战主要围绕一件事——防守。

宋蒙战争爆发后,孟珙统领南宋川蜀、京湖两大战场,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他作战灵活多变,不像以往宋军拘泥于被动守城,多次出其不意以骑兵闪袭蒙军后方,迟滞蒙军进攻,有“机动防御大师”的之称。

比如邓穰之战中,孟珙命部将王坚袭顺阳,将蒙古军积聚的造船材料全部烧毁,又派遣部将张德、刘整分兵攻入蔡州,焚毁敌人的物资仓库,将蒙军的渡江作战扼杀在萌芽之中。

孟珙的守城能力也非常变态。1237年黄州保卫战,孟珙先是派水军攻击蒙古水军,俘获蒙古战船两百余艘,致使蒙古水军渡江计划完全破产,随后又兵分七路夜袭蒙军大营,蒙军营盘大乱。而面对蒙军的挖城墙战术时,孟珙又派人预先在蒙军挖墙的地方再筑一道城墙,并在被挖城墙的内侧挖大坑当陷阱。蒙军挖开原来城墙后本打算乘势冲杀进城内,发现竟然还有一道城墙,前面还没反应过来的士兵被后面蜂拥而上的士兵推挤着纷纷掉进大坑里又被宋军用石头檑木砸死,死伤不计其数。黄州之战从1237年十月一直打到第二年春天,最后蒙军损失惨重,十去七八只能撤退,南宋长江防线危机被化解。

孟珙不仅战术层面无人出其右,战略层面也提出了很多观点,最后都影响了宋蒙战争的走向。

比如他多次向宋理宗上书陈明襄阳、樊城对于南宋长江防线的重要地位,要求南宋用心经营襄樊。

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非甲兵十万,不足分守。与其抽兵于敌来之后,孰若保此全胜?上兵伐谋,此不争之争也!

后来蒙军“由西向东”的灭宋战略在四川碰了钉子之时,正是以襄樊为突破口,转变思路改为“由北向南”,一举灭了南宋,可惜此时孟珙早已不在人世,否则襄阳绝对不会失守。

所以岳飞作为大宋之矛,孟珙作为大宋之盾,是保卫南宋的双子星,当以无愧南宋最强武将。

欢迎关注【江湖小生】,本文属一家之言,如有不当之处,请多批评指正!


江湖小生


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令,谥号武襄”



灵兮讲史



耶律休哥,是大辽名将,但生活在北宋这个时代,而且契丹族也是中华民族之一,所以,不要歧视他。

耶律休哥,字逊宁,是辽太祖族兄。965年,随北府宰相萧千征乌古、室韦等部。973年,他率兵西伐党项,大胜而归。

然后,耶律休哥屡次对北宋作战。979年7月,与耶律斜轸大败宋军于高梁河,宋太宗仅以身免。10月,随燕王韩匡嗣与宋兵战于满城,识破宋诈降计,规劝匡嗣严兵以待,遭拒,辽国中计而军败,他整兵救援,解围。980年,擢升为北院大王,总南面戍兵。10月,随景宗南下,围瓦桥关大败宋兵,追至莫州。他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

986年,耶律休哥面对宋三路进攻。避免正面作战,出奇兵、夜袭薄弱,昼疲敌军,断绝粮道,致使宋军疲惫,进展缓慢。5月,与援军大败宋兵于歧沟关,追至拒马河。继率军西助耶律斜轸,复寰州、朔州,擒宋名将杨业。因功进封宋国王。

11月,任先锋都统,随圣宗南伐,12月,大败宋军于望都、君子馆,尽歼刘廷让军。988年9月,再随圣宗亲征,12月,在唐河受挫,寻攻满城,下祁州。989年5月,与宋军战沙河北,获胜,以功特赐免拜不名。6月,与排亚破宋兵于泰州。7月,在徐河附近遭宋军袭击,伤臂。

耶律休哥一生征战,声名远振,史称“虽配古名将,无愧矣”。


菊兰庑主人


宋朝的第一武将非赵匡胤排莫属,这个观点对不对,为什么?看看赵匡胤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经历的烽火战争,以普通军官出身的他,一条盘龙棍打下四百座军州,其机智、勇敢、善战的战绩,丝毫也不逊色于狄青、岳飞、韩世忠等人,确实可以称为当时最强悍的武将。

赵匡胤出身于军人家庭,父亲叫赵弘殷,后梁的时候,赵弘殷为成德军节度使王镕部将,后唐的时候,为禁军将领。927年,赵匡胤出生于后唐首都洛阳夹马营。948年,枢密使郭威受命征讨叛军李守贞,22岁的赵匡胤入伍从军,此后成为了郭威的部属。951年,郭威建立了后周。954年,郭威病逝,去世前将皇位传给妻侄柴荣,是为周世宗。柴荣继位后,赵匡胤便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战功,才开始崭露头角,步步高升的。而且,从后周到夺取皇位,再到统一战争,期间赵匡胤参加了一系列的战争,战功赫赫,我们可以在此梳理一下他的战绩。

高平之战:柴荣继位后,北汉联合辽国进攻后周,柴荣御驾亲征,双方在高平(今山西高平)会战。战斗打响之后,由于先锋樊爱能临阵脱逃,后周军队开始自乱阵脚,即将溃败。当时,柴荣身边只剩赵匡胤和张永德所率四千亲兵。面对危机,赵匡胤镇定自若,决定以攻为守,他与张永德各率一支军队直扑敌阵,杀得难解难分,激战中,赵匡胤的左臂被箭射中,他不顾疼痛,流血继续战斗。经过殊死拼搏,终于等到了后周增援部队的到来,各路直攻敌军,一举打败汉辽联军,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这一年,赵匡胤28岁,他也以战功升殿前司都虞候,兼严州刺使。平定李筠叛乱: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后,一些在后周时代资历和权位都显赫一时的节度使,明确表示反对。

960年四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率军进逼开封,公开反宋。赵匡胤对李筠反叛非常重视,先派石守信、高怀德率军阻击。五月,又派慕容延钊和王全斌支援,与石守信形成合攻。赵匡胤仍怕有失,接着御驾亲征,几乎是倾全力对付李筠。不久,李筠被打败,退守泽州。宋军继续围攻泽州,十日后攻破,李筠自杀。

所以说,赵匡胤才是宋朝第一武将,当然他开启了宋朝历史,而狄青、岳飞也都可以称为宋朝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





徐梦建


赵光义

千军万马带出去,全军覆没,他竟然还能够全须全尾的蹦回来。可谓是武将之神。


王涉


御魔杀神孟珙

在宋朝历史上诞生了一个又ー个的历史名将,如果要问谁是其中最闪耀者,岳飞当仁不让,李继隆、吴玠等亦不遑多让。但如果要从统计数据出发,比起歼灭敌军的数量,只怕无人能与孟珙比肩。

有人粗略统计过他仅在绍定六年和端平元年这两年间歼灭金军的数量就达到惊人的60万!其后歼灭的蒙古军数量更无法统计。更重要的是,正是他最后带兵攻破金国首都,将金帝尸首带回临安祭祖。严格说来,仅论战绩,孟珙只怕还在岳飞之上。

孟珙(1195年-1246年),字璞玉,随州枣阳(今湖北枣阳)人,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南宋杰出的军事家,抗金、抗蒙名将。四世祖孟安是岳飞部将,祖父孟林也是岳家军一员,父孟宗政。

北宋灭亡后,孟家祖上从山西绛州投奔岳飞的“岳家军”,此后便随军定居在随州、枣阳一带。孟珙便生于将门世家,曾祖孟安是岳飞部将,曾立过军功。祖父孟林也是岳飞部属。

其父孟宗政在开禧二年(1206年)的宋金战事中崭露头角,授京西兵马钤辖,镇守襄阳。孟珙是孟宗政的第四个儿子,由冀国夫人马氏所生。从少年起,孟珙和孟璟、孟璋、孟瑛兄弟四人就被孟宗政带在军中。军旅生涯的锻炼,使他不仅练就了良好的武艺,而且培养出了对战场形势的敏锐观察力。

击败武仙,破金最后幻想

绍定五年(1232年),金军主力被蒙古军击溃,金国恒山公武仙窜逃到南阳收拢溃兵,数月之间聚众数十万人,声势大振。此时金国朝廷因为蒙古大军的不断追击,势力日衰,已迁都到蔡州(今河南汝南)。武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设想,计划夺取南宋的四川作为落脚之地,从襄阳打开入蜀通道。对此,孟珙早有防备。

绍定六年(1233年)六月,孟珙大败武仙手下割据一方拥有邓州一带20万人马的武天锡,斩首5000级,俘虏400余将士,户口12万余。孟珙又攻破金国吕堰(在今襄阳东北古驿镇),斩首3000级,俘虏52兵士,户口3.2万余。金国邓州主管移剌瑗举州投降,南宋尽得邓州五县二十馀镇、马军1500、步军14000、户35300、口125553。金国顺阳令李英、申州安抚张林、汉儿将领刘仪一部也纷纷投降。孟珙于岵山之战击败并杀死金将兀沙惹,俘虏七百多人。七月,孟珙攻破马镫山石穴九砦,败金国恒山公武仙于银胡芦山,武仙本人“易服而遁”,孟珙“降其众七万人,获甲兵无算。”。

联蒙灭金,雪宋靖康之耻

八月,孟珙围唐州,金哀宗命权参政乌林答胡土领忠孝军百人、并诏西山招抚乌古论换住等援军2万骑救唐州守将乌古论黑汉。孟珙乘金国援军一半入城将入未入时,伏兵四起夹攻,斩首1200级,乌古论换住战死,乌林答胡土带着三十骑逃走。乌古论黑汉在唐州城内粮尽,杀妻子儿女作军粮,有汉儿部下开西门投降,唐州被攻克。此时,蒙古要求联宋灭金。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率宋军支援蒙古军在蔡州攻灭金国,当时蒙古军攻城北,孟珙所部宋军攻城南,先于蒙军入城。“至金字楼,列云梯,令诸军闻鼓则进,马义先登,赵荣继之,万众竞登。”

金哀宗刚传位给金末帝完颜承麟,典礼刚完,“而南面已立宋帜,俄顷,四面呼声震天地,南面守者弃门。” 进城的宋军打开西门放下吊桥,蒙古军方得入城。金哀宗自缢,金末帝为乱军所杀,金国灭亡。孟珙将金哀宗遗骸带回临安府供于南宋太庙,以功升任建康府诸军都统制,又兼权侍卫马军行司职事。

抗击蒙古,保宋半壁江山

宋蒙战争爆发后,孟珙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可谓南宋擎天之柱,他建立起一体化的防御体系,确保南宋挺过了宋蒙战争的前十余年(1235年〜1241年),使得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停滞在江淮一线。


鄜延路节度使李


狄青\r

在北宋民间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狄青之后无大将,狄青死后宋朝一直是在被欺负的情况下苟延残喘直到岳飞出现才真正意义上出现了第二个武将。\r

文言文中写到:\r

出身贫门,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时,凭借战功,累迁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r

在这一段文言文中不难看出面涅将军的厉害,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精通骑马射击。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选做散置。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诏选择卫士到边疆,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西夏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

狄青他应该是一个跟兰陵王很相似的大将军,因为他们都喜欢带面具上战杀敌,凭借着他卓越的军事指挥作战能力,他立下了赫赫战功,杀退了无数的敌人,并且范仲淹等文臣都非常的欣赏他,与他私交甚好,关于他最有名的战役就是夜袭昆仑关。狄青不仅心思缜密,军事能力高,就连对待下属也是赏罚分明,深得士兵的信任,所以士兵们跟着他都意气风发,没有胆怯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