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4歲兒子被殺,屍體不知何處,父親哭著說:國君,肉湯還可口?

古語云:“虎毒不食子”,說的便是這老虎雖然兇猛,尚且不吃虎崽,有著愛子之心。可惜的是,我們很多人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句話也不是一條顛簸不破的定律。一旦小老虎身上沾染了其他氣味,老虎感到了威脅,為了自保會毫不猶豫的將小老虎吃掉,這就是生存法則的殘酷之處。

於人而言,這種生存法則的殘酷,則要顯得人性許多,這也是人有別於動物之處。因為有著聖人訓,教人以孝、仁、德、慈,但即便如此,當真正與切身利益攸關時,人性則又會充斥著選擇之下的殘酷。


4歲兒子被殺,屍體不知何處,父親哭著說:國君,肉湯還可口?


春秋時期,便有這樣一位父親,當面臨君王的一句:寡人天下美味盡嘗,就是唯獨沒有吃過人肉,當真是遺憾。作為君王的臣子、廚師,可能是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回到家中之後,面對4歲的兒子,天真可愛;但如是用兒子來討好君王,利益幾何?最終犯下了“虎毒食子”的惡行。

他就是易牙,而這位君王便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作為廚師的易牙,善於烹調之道,技藝甚高,因此也正是憑藉一技之長成為了齊桓公的廚師,有詩為證:"雍巫善味祖彭鏗(雍巫:即易牙,彭鏗:即彭祖),三坊求師古彭城。九會諸侯任司庖,八盤五簋宴王公。"也正是因為此,易牙還被尊為廚師鼻祖。

4歲兒子被殺,屍體不知何處,父親哭著說:國君,肉湯還可口?


但是作為人,當晉身之途與兒子擺在面前,難免要有一番決斷。尤其是春秋,這樣一個禮樂崩壞的時期,顯然易牙面對齊桓公的希冀,找到了他認為對的道路。

磨刀霍霍,4歲小兒的屍體便已入鼎內,而當齊桓公在品嚐如此鮮嫩的肉湯之時,自然頗為好奇,“此係何肉?”易牙卻哭著說道:乃吾子之肉,以此來獻給君王,祈求身體安康。人性的考驗,在這裡也彰顯無疑。典籍中記載的此刻的表象是,齊桓公內心掙扎,易牙哭泣。

4歲兒子被殺,屍體不知何處,父親哭著說:國君,肉湯還可口?


但對於易牙而言,獲得的卻是齊桓公的寵信;對於齊桓公而言,則既滿足了凌駕於道德上的私慾,又獲得了盡忠的“忠臣”,儼然就是雙贏的局面,而這還是貼著明君、霸主身份的君王。

當然,對於這樣有悖人倫的事情,不是沒有人反對,至少齊相管仲便是一個。當前645年,管仲彌留之際,齊桓公問誰能接任相國之位時,對於好友鮑叔牙,管仲並不避諱其缺點,直指鮑叔牙對於善惡太過分明;而當齊桓公問詢到易牙何如時,管仲更是直言:毫無人性,何以為相,建議疏遠易牙、開方、豎刁三人,最後管仲推薦了隰朋。


4歲兒子被殺,屍體不知何處,父親哭著說:國君,肉湯還可口?


易牙,此刻的小人之像也是盡顯。利用管仲未舉薦鮑叔牙的“機會”,在鮑叔牙處詆譭管仲,但管鮑之誼,又豈是這等小人能夠輕易撼動的。最終,易牙的奸計未能得逞,而被趕出宮中,永不入朝。

但是晚年的齊桓公,如眾多的君王無二,昏聵不知節制。原本被趕走的易牙,也被重新啟用。當然豎刁、開方也赫然在列。此時齊桓公日漸老邁,諸位公子也是為了爭奪王位 大大出手,易牙、豎刁選擇擁立公子無虧,這也讓太子昭只得出逃國外。此時的齊國由是大亂,至於齊桓公則被易牙、豎刁鎖在宮牆之內,竟然活活餓死,屍骨甚至年餘,直至太子昭藉助宋國軍隊平定齊國內亂,奪回君位,才得以安葬。至於易牙則傳說他逃過了處罰,避居彭城。在彭城他有研究烹飪之術,也終廚藝的化身。


花開說:就易牙烹子而言,這顯然是有悖於倫理道德的。而易牙的“壞”與對烹飪的貢獻;齊桓公的“明君”身份與任用奸佞的作為,似乎都與人們對他們的好壞定位格格不入。但歷史就是這樣為我們呈現了真,去偽存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