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宅在家裡的日子,我想明白了關於錢的三個問題

新冠肺炎讓我們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超長“假期”,看到有網友感慨,主動宅在家裡和被迫宅在家裡,感受真的是天差地別。

一開始,小夥伴們還是歡樂的,做蛋糕、做涼皮、解鎖各種新技能。可當復工日期一推再推時,漸漸的有人開始擔心:再不開工,就要沒米下鍋了。

中小企業紛紛出招自救,現金流成為擺在面前的一條生死線:挺過去,春暖花開,倒下了,萬劫不復。

英國著名作家王爾德曾說:我年輕時認為錢很重要,現在老了發現,確實如此。

這次疫情讓更多個人和企業感受到了錢的重要,意識到了財務規劃的必要性。

宅在家的日子裡,翻出很久之前購買的金融理財類書籍和課程,梳理了個人資產負債狀況,做了資產配置分析,才知道原來“財”應該這麼理。

01 你知道自己有多少錢麼?

在網上看到一個流傳很廣的小視頻,一群小學生接受採訪,記者提問:你認為大學畢業兩三年的90後月薪要有多少?

一個小男孩回答說掙錢不容易,每個月應該有3000元,一個小女孩回答要1000多,因為她媽媽每個月就掙1000多。

其中小男孩的答案讓人大跌眼鏡,他張口就說至少要200萬,這個答案連記者都震驚了,追問做什麼工作可以掙這麼多,小男孩回答:像我爸爸一樣做董事長唄!

宅在家裡的日子,我想明白了關於錢的三個問題

這不只一個讓人哈哈一笑的段子,它更讓我們意識到什麼是對錢的認知和敏感度。

有人提出一個概念,叫財富親密度,大意是說如果想和錢建立良好的關係,形成良性的互動,就得摸清楚錢的性格。前提是,你首先得知道自己有多少錢。

估計有許多小夥伴對此嗤之以鼻:我還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

別急,這還真不一定。

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狀況,隨手買了一筆理財,日子久了自己都不記得了,突然有一天收到銀行的短信,這才想起來還有這麼一筆錢。

甚至,一張許久不用的銀行卡,還有幾百元的餘額,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被淡忘,最後連卡都找不到了。

有專業人士提出可以用三個問題來測試自己與錢的親密度:

1.能夠立刻說出自己手上現在有多少錢麼?

2.能夠立即說出你現在有幾張銀行卡,每張卡的餘額是多少麼?

3.如果一天之內需要1萬元,你現在可以從哪裡找到這筆錢?

宅在家裡的日子,我想明白了關於錢的三個問題

其實,還有一個問題被我們忽略了。

你知道你的社保是怎麼繳的嗎?公積金有多少?有的大型企業為了吸引和保留人才還會設置各種保障和福利項目,你都瞭解麼?

因為各類保險和保障項目大多由企業代扣代繳或直接繳納,且是在滿足特定的條件之下才能使用,所以作為個人感受並不明顯,但這些其實也應該納入我們的收入一併考慮。

建立財商的第一步,就是得會“數錢”,只有明確的知道自己的資產和負債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獲得對收入和支出的調控能力,對負債和財富槓桿的管理能力以及財富長期增長的規劃能力。

02 你知道該怎麼花錢麼?

看吳曉波老師的著作《大敗局》,對其中史玉柱巨人大廈的事例印象深刻。

史玉柱是20世紀90年代崛起的頗具有傳奇色彩的經商奇才,也許現在很多人已不知曉他的名字,但腦白金那魔性的廣告語一定是一代70、80後的深刻記憶。

在巨人集團發展的巔峰時期,38層的巨人大廈設計方案出臺,但因為頭腦發熱,在當時基建競賽環境的鼓動下,方案一改再改,從38層躥升至70層,籌建資金也隨之水漲船高,超出了巨人集團當時的承受能力。

書中寫道,史玉柱犯了一個大多數青年企業家都會犯的錯誤:把預期的利潤當作了實際的收益,並以此為基數來設定自己的規劃。

在之後的建設過程中,巨人集團經營狀況急轉直下,史玉柱不得不拆掉公司的流動資金,不斷補充到巨人大廈的建設過程中,最終捉襟見肘,顧此失彼。

宅在家裡的日子,我想明白了關於錢的三個問題

企業是這樣,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曾聽到有人感慨,現在的年輕人,掙3000元,就敢花10000元。

在商家鋪天蓋地充滿誘惑的廣告中,人們買買買的慾望空前高漲,花唄、借唄、京東白條以及各種低門檻的消費貸款讓人產生一種花的不是自己錢的錯覺。

而那些看起來似乎很低的日利率,其實算下來年利率差不多都在15%左右,有的甚至高達18%。

“上一秒發獎金,下一秒還貸款”成為很多人的生活常態,“只有會花錢才會賺錢”成為他們的口頭禪。

信用卡、花唄輪番上陣,而一旦資金鍊斷裂,生活瞬間就會陷入崩潰之中。

有人說,這次疫情給中國的中小企業好好上了一課,深刻的理解了“現金為王”的含義。其實它同樣也給我們每個人上了一課:培養理性的消費習慣,重新認識儲蓄的重要性。

宅在家裡的日子,我想明白了關於錢的三個問題

理財入門書籍《小狗錢錢的爸爸》教給我們一個存錢的辦法:把每個月收入的10%存起來,改變用錢的順序,先儲蓄再消費。

這樣既不會對生活質量造成太大的影響,也不用擔心不小心把錢花光存不下來。

同時要儘量避免使用信用卡及分期,不要給自己的消費加太多槓桿,養成記賬的好習慣。

要知道,只有自律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

03 你的金錢邏輯正確麼?

西方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寓言故事,講一個農場主養了一隻會下金蛋的鵝,但這隻鵝每天只下一隻金蛋,貪心的農場主希望能得到更多的金蛋,於是殺了金鵝,剖開金鵝的肚子,卻發現什麼也沒有,而他也失去了每天的金蛋。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個農場主太蠢了,如果是自己肯定不會這麼做。對此,我只想說,永遠不要高估自己的人性。

前幾年,p2p在國內發展的如火如荼,有要好的姐妹介紹給我一個產品,一開始我只是礙於面子象徵性的買了一些,但經不住超高額收益的誘惑,陸續又投了一些錢進去。

其實,從一開始我就知道這是一個“旁氏騙局”,資金鍊早晚會斷,但和大多數人一樣,自信自己不會成為接盤俠,能夠及時抽身。

結果不言而喻,這成為我迄今為止交過最多的一筆學費。

在投資中有一句行話叫“追漲殺跌”,其實說的就是這種極度自信的心態,總以為自己是股神第二,眾人皆醉我獨醒。

宅在家裡的日子,我想明白了關於錢的三個問題

有人調侃,中國大多數的股民們,買一顆白菜都要貨比三家,但買一隻股票前後考慮可能連10分鐘都不到。

漲的好,一窩蜂的湧入,跌的慘,再一窩蜂的賣出。遇上一次股災,就徹底趴下,誓言絕不再碰這塊傷心地。

前段時間,股神巴菲特伯上了熱搜,原因是他的伯克希爾哈塞維公司2019年收益率漲幅沒有跑贏標普500。之所以引發熱議,是因為在巴菲特漫長的投資生涯中,他成功的躲過了幾次大型的股災,並保持了伯克希爾公司年均20%的增幅。

而這一切均源於他有一條簡單的投資原則:不懂不投。

而我們大多數人其實缺乏就是基本的金融邏輯。在理財中,很多時候可能只是聽某個專家或者朋友的推薦,就急匆匆入手,至於投的是什麼,收益來自於哪裡,一概不知。

宅在家裡的日子,我想明白了關於錢的三個問題

比如,同樣一家公司,你是買股票還是買銀行理財?都是投資,但對應的邏輯卻各不相同。

買股票,那就是成為投資方的股東,收益主要來自股價上漲和分紅;買銀行理財,背後實質是一筆借款,收益來自於借款人支付的利息。

弄明白投資邏輯,有針對性的制定投資策略,剩下的就是巴菲特一樣,堅定不移的執行投資紀律,而不是輕易地被市場情緒所左右。


投資大師彼得·林奇說,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有一句話說,理財就是理生活。其實理財並僅僅是指財富的增加與否,更多時候,它改變的是我們生活和思考問題的方式。

願疫情結束,2020,前途坦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