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评价“儿皇帝”石敬瑭?

戴利TomDaley


石敬瑭,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建立者,其灭唐建晋的过程极不光彩,为了扳倒李从珂,他向契丹称臣称子,并割“燕云十六州”,成为臭名昭著的“儿皇帝”。

他父事契丹,让后晋各藩镇叛乱不断;他割让土地,让中原北方四百年无险可守,战乱频繁。

李从珂造反

石敬瑭和李从珂都是李嗣源的得力干将,为后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是拥立李嗣源称帝的关键力量。

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养子。两人都战功赫赫,实力相当。两人明争暗斗,谁也不服谁,本来李嗣源在位的时候,两人能达成平衡,互相牵制。

然而933年冬天,李嗣源去世,势单力薄的李从厚继位,是为闵帝,闵帝年幼,朝政由冯赟、朱弘昭把持。两人为夺取军权,撺掇闵帝“换镇”来削弱各节度使的力量。将李从珂从凤翔节度使换任河东节度使。这引起了李从珂的不满,遂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

闵帝逃亡,在卫州与进京的石敬瑭相遇,双方发生冲突,石敬瑭将闵帝的侍卫全部斩杀,把闵帝扔给了卫州刺史。

934年四月,李从珂继位。

石敬瑭造反

自此李从珂和石敬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本来都是臣子,就算是彼此不服气也能相安无事。现在成了君臣,彼此忌惮。

李从珂怕石敬瑭造反,一再压制他;石敬瑭怕李从珂将他除去,一再称病,欲消除嫌疑。况且他们俩的身份曾经差不多,李从珂能做皇帝,石敬瑭为什么做不得?

两人互相猜忌,终于在936年,李从珂欲调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石敬瑭不肯,反而上表让李从珂退位给李嗣源的幼子李从益。李从珂大怒,两人彻底撕破了脸。

李从珂命张敬达攻打太原,不久,太原的粮草紧张,石敬瑭渐渐撑不住了,遂听取部下的意见求助于契丹主耶律德光。

石敬瑭为了取得彻底的胜利,向契丹称臣称子,并承诺事后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耶律德光很满意,遂承诺中秋一过立即出兵。

九月,石敬瑭与耶律德光见面,父子相称,张敬达兵败,李从珂在京都战战兢兢,失去了判断,颓废度日,各地藩镇纷纷投降。

十一月,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后晋建立,后唐灭,李从珂携皇族重臣登上玄武门自焚。

中原祸患

自此,石敬瑭成了“儿皇帝”,遵守原来的承诺,将“燕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并承诺每年给契丹步帛30万匹。

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石敬瑭请来契丹帮助自己得到了皇位,却也带来了屈辱和灾难。契丹没完没了的要求让石敬瑭疲于应付,而且,对于石敬瑭的称子,各地藩镇极为不满,纷纷造反。忧思惊惧让石敬瑭做了七年皇帝就去世了。时年51岁。

石敬瑭在治理国家上算不算一个好皇帝?

我认为是算的,在皇帝轮流做的五代,石敬瑭算是个不错的皇帝,他不好色,不奢侈,知民苦,轻赋税,选贤任能等等。

然而割燕云十六州又实在是为中原惹来了大祸。这祸患,即便是石敬瑭的百倍功绩也抵消不了。


尚宫女史


回答这样的问题很难,现在一些人总是固执得近乎愚昧地用现代的观念去衡量评判古代的人或事,真的不可取。我懂得不多,所以不敢对任何有争议的古人做任何定论。但,如果一定要我考虑这个问题,首先我会想,那个年代有没有“汉奸”这一词,如果有,概念是否和现在完全一样?其次,“异族”在那个时候的“汉人”心中的感受,是不是跟现代人一样?我对历史研究不深,但从我所了解的历史中看到,从汉到唐,“异族”在“汉人”心里只是一种间歇性麻烦,根本没有什么压力,在那八百多年间,我们自信自尊,傲视“天下”,“异族”在我们面前要么远遁天际,要么毁灭,要么臣服或干脆同化,汉武帝的托孤大臣中有匈奴人是典型例子,那种自信、那种胸襟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因为大唐以后,我们越来越虚弱,没有了祖先的豪情和雄心,我们只能以儒雅的“谦谦君子”形象来美化安慰自己。而“异族”,从宋朝以后,成了我们无法抹去的耻辱和内心的伤痛。我们现在虽然“国”很大,但心很小,小得无法容忍“自己家里”曾经的恩怨,而且经不起现代“真正的异族”的某些别有用心的专家的蛊惑,要剦割自己的历史。可悲!


一梦浮生18


石敬瑭对契丹称儿皇帝,大家都认为这是俺国的屈辱。实际上理解错了。

石敬瑭称儿皇帝,屈辱的是他个人,不是国家。

因为父子俩完全可以分别建立自己的国家。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两国皇帝是父子关系而已。

如果称臣,会怎样?

整个国家就成了契丹的附属国了。

所以,契丹是要求他称臣的,他拒绝了,改为称儿,这是外交上的讨价还价,目的是确保国体对等。

后来契丹要安排一个人到石敬瑭的朝廷任高官,石敬瑭拒绝了,理由是:官员提拔任用是讲资历的,得从副科级开始一级一级往上升,他过来直接给部长,不合规矩。

契丹皇帝很恼火,回复国书说:你从节度使当皇帝,也是一级一级升上去的?问得石敬瑭哑口无言。

但是哑口无言归哑口无言,但官职是不给的,契丹皇帝也没法子。

这就是儿皇帝的好处:国体对等,你国的人到我国当官,就得按我国的规矩办。我作为干儿子,给干爹面子可以,不给也可以。

如果是称臣,宗主国给附属国下命令,怕是没这么容易抗拒。


无心即乐i


失去燕云十六州的锅应该由宋朝和石敬瑭一起来背,自己重文轻武,自废武功,怨不得石敬瑭。

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沙陀人石敬瑭并不那样可恶!

唐朝时,是个民族包容性很强的时代,除了汉族,还有契丹族、沙陀族等少数民族。随着唐朝的衰落到灭亡,各地纷纷独立,中原出现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国家,契丹建立辽国,五代中有三个王朝,后唐、后晋、后汉都是是沙陀人建立的。五代乱世,今天打下来城池,明天又可能失去。如一桌赌徒赌博,一时赢来的钱不算真正自己的钱,随时都有可能失去。为了保命,石敬瑭起兵造反,没有把握,就向辽国借兵,条件是割让燕云十六州。

他虽然是胡人,但他也知道十六州对中原汉民族的重要性,阻止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屏障。而北方少数民族为什么要南下抢掠呢?肯定是资源有限,不够吃用,也需要粮食茶叶,不能只吃牛羊肉吧。有了燕云十六州,辽国就能自产粮食,不用南下抢掠或受制于中原王朝了。后来事实是几乎所有战争都是南方挑起的。宋朝只是五代的延续,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的王朝,与宋并立的还有辽夏金理蒙吐。宋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发起战争,但战败了,最后双方签了澶渊之盟,法理上把燕云十六州交给了辽国,并约定互不侵犯。所以失去燕云十六州的锅应该由宋一起来背,自己重文轻武,自废武功,怨不得石敬瑭。

后来宋背盟,联合金灭了辽,耶律大石逃亡西部,建立西辽;金又灭了北宋,赵构逃到江南,建立南宋。之后宋金之战都是宋挑起战端。直到被蒙古族一锅端,才算结束。

附:唐末乱政实况

唐末,民不聊生,黄巢起义席卷大江南北,各地节度使作壁上观,朝廷就向沙陀族借兵剿匪,沙陀人李克用任河东节度使率沙陀铁骑和起义军降将朱温一起扑灭了起义军。

这时的唐朝奄奄一息,李克用和朱温经过几番较量,朱温胜出,掌控了唐王朝,并最终取而代之,建立后梁。各地节度使纷纷独立建国,就是五代十一国。

后来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发愤图强,灭了后梁建立后唐。李存勖骄奢淫逸,禁卫军的军饷都发不出了,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发动政变杀了义弟李存勖,李嗣源病死后,儿子李从厚继位,李嗣源的义子李从苛联合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发动政变,自己当了皇帝。

后来,后唐皇帝李从苛猜忌手握重兵的石敬瑭,要用换防的方式剥夺石敬瑭的兵权,石就不干了,那不是要老子的命吗?他决定起兵造反,但兵力不足,就向契丹族建立的大辽借兵,条件是把燕云十六州给辽。在辽军的帮助下,石敬瑭灭了后唐,建立后晋。


给历史卸妆的画者


在评价石敬瑭之前,请让我们来用如今的国际形势来进行一个比喻。

如果中美之间爆发了战争,美、日、韩联合对中国发动进攻,为了国家安全与主权完整,我们请俄国来进行军事援助,而作为代价,我们许诺如果战争胜利,战后我们会将美国阿拉斯加和整个韩国的地盘全部打包送给俄国人。

这个时候我想应该很少有人会去讨论俄国得到阿拉斯加会为其增加多少经济效益,得到韩国会如何威胁我国的东北地区吧?毕竟给俄国的又不是我们自己的利益。

而其实,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事也是一样的。

所谓燕云十六州,实际上是分为燕、云两个部分的,在《资治通鉴》中说的很清楚,即“卢龙一道”和“雁门关以北诸州”。而这两部分在当时,全都不是石敬瑭控制范围下的,石敬瑭实际上是空手套白狼,拿别人家的东西送人,自己不心疼。

在向契丹求援的时候,石敬瑭已经被后唐50万大军围困于太原城中,当时真正属于他的只有太原城这一亩三分地。

《辽史》卷七六《高模翰传》云:“天显十一年七月,唐遣张敬达、杨光远帅师五十万攻太原,势锐甚。石敬瑭遣人求救,太宗许之。”

石敬瑭一开始也没想割地给契丹,毕竟谁也不会嫌自己以后地盘会太大,因此第一次派遣使者赵莹去契丹求援的时候,只是进行正常的外交礼仪:掏钱+讲道理,契丹也开大会讨论了,一切都在不温不火、不紧不慢的进行着。

而不到两个月,石敬瑭的第二位使者桑维翰也到了契丹,这次石敬瑭骤然间提高了价码,开出了一个契丹难以拒绝的大礼包:称儿+称臣+割地+纳贡+讲道理。

《资治通鉴》卷二八〇“天福元年七月”条云:石敬瑭遣间使求救于契丹,令桑维翰草表称臣于契丹主,且请以父礼事之,约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

但究竟是什么让石敬瑭突然上表称臣,并且要割“卢龙”和“雁门以北”给契丹呢?

第一,这是因为当时的卢龙、雁门之地紧挨着契丹,契丹愿意要。送礼嘛,最怕的就是你送的心不甘情不愿,人家收礼的还不愿意收,马屁拍在马腿上。

而第二,同时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石敬瑭突然知道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与自己一样,也想争取契丹帮他造反称帝,两人现在是实打实的竞争对手,为了争取契丹的支持,只能刺刀见红拼个你死我活。就和现在工程招标一样,在不知道对手报价的情况下,石敬瑭只能往死里报,留不得任何的试探与缓冲。毕竟,如果报价低了没招上标,命也就没了!

生死存亡之际,石敬瑭就算是割整个长江以北之地求援,虽然我们不能接受,但也不是难以理解的。


闲论古今


石敬瑭,五代后唐大将,后唐明宗李嗣源女婿。明宗去世后诸子争位,朝政混乱。身为太原节度使、北京留守的石敬瑭,联合辽国趁机起兵,于936年攻入洛阳,灭了后唐,建立后晋。

石敬瑭以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和将燕云十六州献给辽国而臭名昭著。为了称帝,他称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辽国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且将燕云十六周州割让给契丹,导致中原王朝从此失去了抗击北方少数民族的屏障,少数民族的铁骑随时可以马踏中原。直到百年后的明朝,明成祖朱棣才收回了燕云十六州。

但是石敬瑭为政宽厚,爱护臣民,人民负担有所缓解。应当算一个仁君。可惜后晋仅传两代,于946年被辽国所灭。


长安李不白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低,我看了他的名字也像吃了那什么一样难受。此人过大于功,而且对后来几百年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代十国,各自为政。石敬瑭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后果 ,和契丹人做了交易,将燕云十六州贡献给北方,自此北方屏障尽失,后来宋太宗尝试了两次都失败了,自此,军事上宋朝一直处于被动。

(图片来自出题者配图)

我觉的想成就大事可以,但是要有底线。

作为称儿子这一问题,似乎不能算是一件特例,五代十国这种认儿子,认父亲的情况成了一种风气,这是一种亲近的表现,也是政治之外的延续。我们的杨家将刘业就在北汉中被赐了国姓。但是,这种事情要是发生在当时敌对民族之间,在当时确实是道德上所不齿的,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成了别的政权还是毫无瓜葛的儿子简直是在搞笑。

后唐明宗死后,国家大乱,李从柯篡位后,十分忌惮明宗女婿石敬瑭,石敬瑭选择了借助契丹上位,先称臣再称儿,契丹主对这儿子也算不错,确实帮助了他,但只不过是为了更好控制中原罢了。

石敬瑭不仅对辽主卑微,对太后太子也经常献殷勤,辽对他那是毫不重视,他对辽确是如履薄冰。

燕云十六州的发达程度加速了契丹封建化进程,也给大宋埋了个定时炸弹。


泊图泊途


說起石敬瑭向契丹跪求稱兒這件事,「認賊作父」這個詞,簡直就是為他量身定做;又被他貪圖帝位,割去幽雲十六州,讀史至此,令多少「仁人志士」痛心疾首,斥之責之罵之,恨不得持節擊之。石敬瑭幾乎成了「史上最無恥的皇帝」。

其實,平心而論,石敬瑭向契丹主(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皇帝」,並沒有歷代文人說的那般可恥,是為「有情可原」。

先來看石敬瑭稱兒的背景——

後唐明宗李嗣源死後,其養子李從珂奪位自立,眾將不服,國勢分裂。清泰三年(936),北平王趙德鈞遣使契丹,「求立為帝」。與時同時,受到李從珂壓迫的石敬瑭(駐守山西太原)也向契丹提出同樣的請求。事實上,不單這兩個北方強藩,就是作為後唐君主的李從珂,在臣下的策划下,也有意聯絡契丹(書信都寫好,然未行)。可見,後唐三大勢力均試圖取得強大的契丹的支持,成為後唐滅亡的「前戲」(前夕)。

趙德鈞和石敬瑭都是叛唐的地方實力派,當他們爭相獻媚時,契丹主耶律德光選擇了石敬瑭。一個重要原因是,石敬瑭身段放得很低,而開價很高:他不僅稱臣,更「請以父禮事之」,且約事成後,割幽雲十六州之地,並歲輸帛三十萬匹。耶律德光做出選擇後,即將石敬瑭的競爭對手趙德鈞逮捕(「索以入蕃」)。

當年九月,耶律德光應約率兵南下,擊敗唐兵,在太原北門會見石敬瑭,「因論父子之義」。十一月,乃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史稱後晉),冊文中說:「朕永與為父子之邦,保山河之誓」。

遼、晉之君皆為皇帝,分別為北朝、南朝,而相互結為具有類血緣關係的「父子之邦」,這種名義是前所未有的。與君臣名義比起來(稱臣),耶律德光更看重父子的名義,多次讓石敬瑭上表不必稱臣,止書兒皇帝,「如家人禮」。

石敬瑭向「異邦」稱兒皇帝,是否過於「屈辱無恥」,應從五代的特殊背景出發,首先考慮此事是否與當時普遍的倫理道德觀念不符?

事實並非如此。比如說,五代時,向契丹奉表稱兒的,並不止石敬瑭一人或後晉一朝。如契丹對後漢開國之君劉知遠,「賜詔褒美,呼帝為兒」——原來能征慣戰的劉知遠,也是一位隱形兒皇帝。還有北漢之君劉崇,稱契丹為「叔皇帝」,自稱「侄皇帝」;其後劉承鈞則稱「兒皇帝」。石敬瑭死後,繼嗣者石重貴降一輩,遂為「孫皇帝」。 對於中原王朝向北朝「自降身份」的卑稱,歷來只是痛責叱聲。近代以來,學者從契丹社會制度與習俗出發進行分析,認為王國之間以類血緣的關係相稱,是契丹氏族及家長制殘餘的表現,契丹君主要求其臣民像家庭成員,如子與孫一樣服從他——事實上,中原王朝所稱「三綱五常」,其中有「君為臣綱」,也有「父為子綱」,何嘗不是家國同構的產物?

石敬瑭為了向契丹求援,在上表稱臣的同時,也用巧思拉近乎,順應契丹之俗,「請以父禮事之」。依附於契丹(遼)的後漢、北漢無不如此。

有人認為石敬瑭為無恥之尤,還有一個原因:他這位「兒皇帝」時年45歲,可他認的「父親」耶律德光,卻才34歲,比他小了11歲。其實,這也一個習俗問題。

「五代」時期的五個王朝(梁唐晉漢周),(後)唐、晉、漢三朝統治者都是沙陀人,而非漢人,在其集團內部也殘留著較多的氏族習慣,收養子就是其中之一。 養父子也是一種類血緣的紐帶,在「五代」時特別盛行。李克用就有很多養子,甚至形成一支「義兒軍」,作為自己的親兵。他的許多養子與其年齡相仿,如李存進只比他小1歲,李存賢小3歲等。石敬瑭稱兒,實際上也具有養子的性質,尋常看來很奇怪、很顛倒的事情,在當時再正常不過了,無可怪者。

晉、契關係由唐、契之「約為兄弟」降為「父子之國」(石重貴所稱「孫皇帝」,只是兩國皇帝輩分的變化,而不是後晉的地位又趨卑了),是雙方國力對比以及需求轉換的現實結果,石敬瑭甘為人子,雖有其可恥無節的一面,但也不必過分誇大其事。倒是作為中原「大一統」王朝與漢人王朝的宋朝,與遼、金交往中,稱臣猶覺不及,又稱叔侄,又降為伯侄,才是真正的無恥之尤者!



辽宁绿茄子


石敬瑭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沙陀族人,在后唐攻灭后梁之战中,屡立战功,军中威望很高,被封为河东节度使,兵精将勇。李嗣源死后其子李从厚继位,养子李从珂哗变夺权,石敬瑭帮助抓住李从厚向后唐末帝李从坷示好。


但李从珂对拥重兵在外的石敬瑭深怀戒心,君臣互相猜忌,936年,唐末帝下旨把石敬瑭调离河东,石敬瑭起兵造反,李从珂令张敬达率大部队进攻,双方在太原大战。石敬瑭军粮渐尽,便想出一条向契丹借兵之策。

这时起关键作用的有史上留名的“磨穿铁砚”桑维翰,他极力赞成向契丹称臣借兵,并起草求援信,内容就是事成后割让幽云十六州,石敬瑭称“儿皇帝”,以侍奉父亲的礼节对待契丹主耶律德光。这些条款,连赞成向契丹借兵的刘知远也认为太过份。(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可是愿签卖国条约的并不止石敬瑭,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听说此事后,也赶忙贿赂契丹主耶律德光,表示愿当儿皇帝,石敬瑭便派桑维翰直接前往契丹面见耶律德光,力辩援石敬瑭拳拳之心,桑维翰为签卖国条约,向契丹主慷慨陈词,说着说着便哭了起来,并且“跪于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争之”。耶律德光被桑维翰感动了,接受了石敬瑭这位儿子。

936年,耶律德光率大军从雁门南下,直扑太原,大败后唐军队,十一月册封石敬瑭为皇帝,国号晋。石敬瑭依约割让燕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称年纪比他小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年年进贡。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的做法,给后世带来深远影响,以后黄河以北、以东地区的北方土地几乎无险可守,裸露在北方铁骑之下,后来的后汉后周北宋,虽然出现几位明主,但在地利完全被动情况下,对北方作战一直处于弱势。蔡东藩认为石敬瑭乞怜外族,恬不知羞。以事实看来,石敬瑭先忠后奸,确是自私自利小人。

以今人眼光审视逝去故事,镜古烛今,我是南方鹏,欢迎关注。


南方鹏


我们口中的儿皇帝,多指的是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后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

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石敬瑭时为河东节度使,双方互相猜忌。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后唐军兵围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并甘做“儿皇帝”。随后在契丹援助下,石敬瑭称帝灭后唐,定都汴梁,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尽管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的故事让人切齿,而且对于后来的赵宋王朝影响深远,但我依然要表示:石敬瑭不是汉奸!

因为石敬瑭是个地地道道的沙陀人,他根本不是汉人。作为中原王朝的主人,他根本就不是汉族人,又何谈汉奸呢?他只不过是把汉人的东西转交给契丹人的二道贩子,说他是汉奸是抬举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