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評價“兒皇帝”石敬瑭?

戴利TomDaley


石敬瑭,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建立者,其滅唐建晉的過程極不光彩,為了扳倒李從珂,他向契丹稱臣稱子,並割“燕雲十六州”,成為臭名昭著的“兒皇帝”。

他父事契丹,讓後晉各藩鎮叛亂不斷;他割讓土地,讓中原北方四百年無險可守,戰亂頻繁。

李從珂造反

石敬瑭和李從珂都是李嗣源的得力干將,為後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更是擁立李嗣源稱帝的關鍵力量。

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李從珂是李嗣源的養子。兩人都戰功赫赫,實力相當。兩人明爭暗鬥,誰也不服誰,本來李嗣源在位的時候,兩人能達成平衡,互相牽制。

然而933年冬天,李嗣源去世,勢單力薄的李從厚繼位,是為閔帝,閔帝年幼,朝政由馮贇、朱弘昭把持。兩人為奪取軍權,攛掇閔帝“換鎮”來削弱各節度使的力量。將李從珂從鳳翔節度使換任河東節度使。這引起了李從珂的不滿,遂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

閔帝逃亡,在衛州與進京的石敬瑭相遇,雙方發生衝突,石敬瑭將閔帝的侍衛全部斬殺,把閔帝扔給了衛州刺史。

934年四月,李從珂繼位。

石敬瑭造反

自此李從珂和石敬瑭的地位發生了改變,本來都是臣子,就算是彼此不服氣也能相安無事。現在成了君臣,彼此忌憚。

李從珂怕石敬瑭造反,一再壓制他;石敬瑭怕李從珂將他除去,一再稱病,欲消除嫌疑。況且他們倆的身份曾經差不多,李從珂能做皇帝,石敬瑭為什麼做不得?

兩人互相猜忌,終於在936年,李從珂欲調任石敬瑭為鄆州節度使,石敬瑭不肯,反而上表讓李從珂退位給李嗣源的幼子李從益。李從珂大怒,兩人徹底撕破了臉。

李從珂命張敬達攻打太原,不久,太原的糧草緊張,石敬瑭漸漸撐不住了,遂聽取部下的意見求助於契丹主耶律德光。

石敬瑭為了取得徹底的勝利,向契丹稱臣稱子,並承諾事後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耶律德光很滿意,遂承諾中秋一過立即出兵。

九月,石敬瑭與耶律德光見面,父子相稱,張敬達兵敗,李從珂在京都戰戰兢兢,失去了判斷,頹廢度日,各地藩鎮紛紛投降。

十一月,耶律德光冊封石敬瑭為皇帝,後晉建立,後唐滅,李從珂攜皇族重臣登上玄武門自焚。

中原禍患

自此,石敬瑭成了“兒皇帝”,遵守原來的承諾,將“燕雲十六州”獻給了契丹,並承諾每年給契丹步帛30萬匹。

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石敬瑭請來契丹幫助自己得到了皇位,卻也帶來了屈辱和災難。契丹沒完沒了的要求讓石敬瑭疲於應付,而且,對於石敬瑭的稱子,各地藩鎮極為不滿,紛紛造反。憂思驚懼讓石敬瑭做了七年皇帝就去世了。時年51歲。

石敬瑭在治理國家上算不算一個好皇帝?

我認為是算的,在皇帝輪流做的五代,石敬瑭算是個不錯的皇帝,他不好色,不奢侈,知民苦,輕賦稅,選賢任能等等。

然而割燕雲十六州又實在是為中原惹來了大禍。這禍患,即便是石敬瑭的百倍功績也抵消不了。


尚宮女史


回答這樣的問題很難,現在一些人總是固執得近乎愚昧地用現代的觀念去衡量評判古代的人或事,真的不可取。我懂得不多,所以不敢對任何有爭議的古人做任何定論。但,如果一定要我考慮這個問題,首先我會想,那個年代有沒有“漢奸”這一詞,如果有,概念是否和現在完全一樣?其次,“異族”在那個時候的“漢人”心中的感受,是不是跟現代人一樣?我對歷史研究不深,但從我所瞭解的歷史中看到,從漢到唐,“異族”在“漢人”心裡只是一種間歇性麻煩,根本沒有什麼壓力,在那八百多年間,我們自信自尊,傲視“天下”,“異族”在我們面前要麼遠遁天際,要麼毀滅,要麼臣服或乾脆同化,漢武帝的託孤大臣中有匈奴人是典型例子,那種自信、那種胸襟是現代人無法理解的,因為大唐以後,我們越來越虛弱,沒有了祖先的豪情和雄心,我們只能以儒雅的“謙謙君子”形象來美化安慰自己。而“異族”,從宋朝以後,成了我們無法抹去的恥辱和內心的傷痛。我們現在雖然“國”很大,但心很小,小得無法容忍“自己家裡”曾經的恩怨,而且經不起現代“真正的異族”的某些別有用心的專家的蠱惑,要剦割自己的歷史。可悲!


一夢浮生18


石敬瑭對契丹稱兒皇帝,大家都認為這是俺國的屈辱。實際上理解錯了。

石敬瑭稱兒皇帝,屈辱的是他個人,不是國家。

因為父子倆完全可以分別建立自己的國家。兩國之間是平等的,兩國皇帝是父子關係而已。

如果稱臣,會怎樣?

整個國家就成了契丹的附屬國了。

所以,契丹是要求他稱臣的,他拒絕了,改為稱兒,這是外交上的討價還價,目的是確保國體對等。

後來契丹要安排一個人到石敬瑭的朝廷任高官,石敬瑭拒絕了,理由是:官員提拔任用是講資歷的,得從副科級開始一級一級往上升,他過來直接給部長,不合規矩。

契丹皇帝很惱火,回覆國書說:你從節度使當皇帝,也是一級一級升上去的?問得石敬瑭啞口無言。

但是啞口無言歸啞口無言,但官職是不給的,契丹皇帝也沒法子。

這就是兒皇帝的好處:國體對等,你國的人到我國當官,就得按我國的規矩辦。我作為乾兒子,給乾爹面子可以,不給也可以。

如果是稱臣,宗主國給附屬國下命令,怕是沒這麼容易抗拒。


無心即樂i


失去燕雲十六州的鍋應該由宋朝和石敬瑭一起來背,自己重文輕武,自廢武功,怨不得石敬瑭。

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沙陀人石敬瑭並不那樣可惡!

唐朝時,是個民族包容性很強的時代,除了漢族,還有契丹族、沙陀族等少數民族。隨著唐朝的衰落到滅亡,各地紛紛獨立,中原出現大大小小的十幾個國家,契丹建立遼國,五代中有三個王朝,後唐、後晉、後漢都是是沙陀人建立的。五代亂世,今天打下來城池,明天又可能失去。如一桌賭徒賭博,一時贏來的錢不算真正自己的錢,隨時都有可能失去。為了保命,石敬瑭起兵造反,沒有把握,就向遼國借兵,條件是割讓燕雲十六州。

他雖然是胡人,但他也知道十六州對中原漢民族的重要性,阻止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的屏障。而北方少數民族為什麼要南下搶掠呢?肯定是資源有限,不夠吃用,也需要糧食茶葉,不能只吃牛羊肉吧。有了燕雲十六州,遼國就能自產糧食,不用南下搶掠或受制於中原王朝了。後來事實是幾乎所有戰爭都是南方挑起的。宋朝只是五代的延續,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統一的王朝,與宋並立的還有遼夏金理蒙吐。宋想收復燕雲十六州,發起戰爭,但戰敗了,最後雙方簽了澶淵之盟,法理上把燕雲十六州交給了遼國,並約定互不侵犯。所以失去燕雲十六州的鍋應該由宋一起來背,自己重文輕武,自廢武功,怨不得石敬瑭。

後來宋背盟,聯合金滅了遼,耶律大石逃亡西部,建立西遼;金又滅了北宋,趙構逃到江南,建立南宋。之後宋金之戰都是宋挑起戰端。直到被蒙古族一鍋端,才算結束。

附:唐末亂政實況

唐末,民不聊生,黃巢起義席捲大江南北,各地節度使作壁上觀,朝廷就向沙陀族借兵剿匪,沙陀人李克用任河東節度使率沙陀鐵騎和起義軍降將朱溫一起撲滅了起義軍。

這時的唐朝奄奄一息,李克用和朱溫經過幾番較量,朱溫勝出,掌控了唐王朝,並最終取而代之,建立後梁。各地節度使紛紛獨立建國,就是五代十一國。

後來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發憤圖強,滅了後梁建立後唐。李存勖驕奢淫逸,禁衛軍的軍餉都發不出了,李克用義子李嗣源發動政變殺了義弟李存勖,李嗣源病死後,兒子李從厚繼位,李嗣源的義子李從苛聯合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發動政變,自己當了皇帝。

後來,後唐皇帝李從苛猜忌手握重兵的石敬瑭,要用換防的方式剝奪石敬瑭的兵權,石就不幹了,那不是要老子的命嗎?他決定起兵造反,但兵力不足,就向契丹族建立的大遼借兵,條件是把燕雲十六州給遼。在遼軍的幫助下,石敬瑭滅了後唐,建立後晉。


給歷史卸妝的畫者


在評價石敬瑭之前,請讓我們來用如今的國際形勢來進行一個比喻。

如果中美之間爆發了戰爭,美、日、韓聯合對中國發動進攻,為了國家安全與主權完整,我們請俄國來進行軍事援助,而作為代價,我們許諾如果戰爭勝利,戰後我們會將美國阿拉斯加和整個韓國的地盤全部打包送給俄國人。

這個時候我想應該很少有人會去討論俄國得到阿拉斯加會為其增加多少經濟效益,得到韓國會如何威脅我國的東北地區吧?畢竟給俄國的又不是我們自己的利益。

而其實,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的事也是一樣的。

所謂燕雲十六州,實際上是分為燕、雲兩個部分的,在《資治通鑑》中說的很清楚,即“盧龍一道”和“雁門關以北諸州”。而這兩部分在當時,全都不是石敬瑭控制範圍下的,石敬瑭實際上是空手套白狼,拿別人家的東西送人,自己不心疼。

在向契丹求援的時候,石敬瑭已經被後唐50萬大軍圍困於太原城中,當時真正屬於他的只有太原城這一畝三分地。

《遼史》卷七六《高模翰傳》雲:“天顯十一年七月,唐遣張敬達、楊光遠帥師五十萬攻太原,勢銳甚。石敬瑭遣人求救,太宗許之。”

石敬瑭一開始也沒想割地給契丹,畢竟誰也不會嫌自己以後地盤會太大,因此第一次派遣使者趙瑩去契丹求援的時候,只是進行正常的外交禮儀:掏錢+講道理,契丹也開大會討論了,一切都在不溫不火、不緊不慢的進行著。

而不到兩個月,石敬瑭的第二位使者桑維翰也到了契丹,這次石敬瑭驟然間提高了價碼,開出了一個契丹難以拒絕的大禮包:稱兒+稱臣+割地+納貢+講道理。

《資治通鑑》卷二八〇“天福元年七月”條雲:石敬瑭遣間使求救於契丹,令桑維翰草表稱臣於契丹主,且請以父禮事之,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

但究竟是什麼讓石敬瑭突然上表稱臣,並且要割“盧龍”和“雁門以北”給契丹呢?

第一,這是因為當時的盧龍、雁門之地緊挨著契丹,契丹願意要。送禮嘛,最怕的就是你送的心不甘情不願,人家收禮的還不願意收,馬屁拍在馬腿上。

而第二,同時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是,石敬瑭突然知道盧龍節度使趙德鈞與自己一樣,也想爭取契丹幫他造反稱帝,兩人現在是實打實的競爭對手,為了爭取契丹的支持,只能刺刀見紅拼個你死我活。就和現在工程招標一樣,在不知道對手報價的情況下,石敬瑭只能往死裡報,留不得任何的試探與緩衝。畢竟,如果報價低了沒招上標,命也就沒了!

生死存亡之際,石敬瑭就算是割整個長江以北之地求援,雖然我們不能接受,但也不是難以理解的。


閒論古今


石敬瑭,五代後唐大將,後唐明宗李嗣源女婿。明宗去世後諸子爭位,朝政混亂。身為太原節度使、北京留守的石敬瑭,聯合遼國趁機起兵,於936年攻入洛陽,滅了後唐,建立後晉。

石敬瑭以歷史上著名的兒皇帝和將燕雲十六州獻給遼國而臭名昭著。為了稱帝,他稱比自己小二十多歲的遼國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並且將燕雲十六週州割讓給契丹,導致中原王朝從此失去了抗擊北方少數民族的屏障,少數民族的鐵騎隨時可以馬踏中原。直到百年後的明朝,明成祖朱棣才收回了燕雲十六州。

但是石敬瑭為政寬厚,愛護臣民,人民負擔有所緩解。應當算一個仁君。可惜後晉僅傳兩代,於946年被遼國所滅。


長安李不白


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很低,我看了他的名字也像吃了那什麼一樣難受。此人過大於功,而且對後來幾百年產生深遠的影響。

五代十國,各自為政。石敬瑭為了自己的私利,不顧後果 ,和契丹人做了交易,將燕雲十六州貢獻給北方,自此北方屏障盡失,後來宋太宗嘗試了兩次都失敗了,自此,軍事上宋朝一直處於被動。

(圖片來自出題者配圖)

我覺的想成就大事可以,但是要有底線。

作為稱兒子這一問題,似乎不能算是一件特例,五代十國這種認兒子,認父親的情況成了一種風氣,這是一種親近的表現,也是政治之外的延續。我們的楊家將劉業就在北漢中被賜了國姓。但是,這種事情要是發生在當時敵對民族之間,在當時確實是道德上所不齒的,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的領導者,成了別的政權還是毫無瓜葛的兒子簡直是在搞笑。

後唐明宗死後,國家大亂,李從柯篡位後,十分忌憚明宗女婿石敬瑭,石敬瑭選擇了藉助契丹上位,先稱臣再稱兒,契丹主對這兒子也算不錯,確實幫助了他,但只不過是為了更好控制中原罷了。

石敬瑭不僅對遼主卑微,對太后太子也經常獻殷勤,遼對他那是毫不重視,他對遼確是如履薄冰。

燕雲十六州的發達程度加速了契丹封建化進程,也給大宋埋了個定時炸彈。


泊圖泊途


說起石敬瑭向契丹跪求稱兒這件事,「認賊作父」這個詞,簡直就是為他量身定做;又被他貪圖帝位,割去幽雲十六州,讀史至此,令多少「仁人志士」痛心疾首,斥之責之罵之,恨不得持節擊之。石敬瑭幾乎成了「史上最無恥的皇帝」。

其實,平心而論,石敬瑭向契丹主(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皇帝」,並沒有歷代文人說的那般可恥,是為「有情可原」。

先來看石敬瑭稱兒的背景——

後唐明宗李嗣源死後,其養子李從珂奪位自立,眾將不服,國勢分裂。清泰三年(936),北平王趙德鈞遣使契丹,「求立為帝」。與時同時,受到李從珂壓迫的石敬瑭(駐守山西太原)也向契丹提出同樣的請求。事實上,不單這兩個北方強藩,就是作為後唐君主的李從珂,在臣下的策劃下,也有意聯絡契丹(書信都寫好,然未行)。可見,後唐三大勢力均試圖取得強大的契丹的支持,成為後唐滅亡的「前戲」(前夕)。

趙德鈞和石敬瑭都是叛唐的地方實力派,當他們爭相獻媚時,契丹主耶律德光選擇了石敬瑭。一個重要原因是,石敬瑭身段放得很低,而開價很高:他不僅稱臣,更「請以父禮事之」,且約事成後,割幽雲十六州之地,並歲輸帛三十萬匹。耶律德光做出選擇後,即將石敬瑭的競爭對手趙德鈞逮捕(「索以入蕃」)。

當年九月,耶律德光應約率兵南下,擊敗唐兵,在太原北門會見石敬瑭,「因論父子之義」。十一月,乃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史稱後晉),冊文中說:「朕永與為父子之邦,保山河之誓」。

遼、晉之君皆為皇帝,分別為北朝、南朝,而相互結為具有類血緣關係的「父子之邦」,這種名義是前所未有的。與君臣名義比起來(稱臣),耶律德光更看重父子的名義,多次讓石敬瑭上表不必稱臣,止書兒皇帝,「如家人禮」。

石敬瑭向「異邦」稱兒皇帝,是否過於「屈辱無恥」,應從五代的特殊背景出發,首先考慮此事是否與當時普遍的倫理道德觀念不符?

事實並非如此。比如說,五代時,向契丹奉表稱兒的,並不止石敬瑭一人或後晉一朝。如契丹對後漢開國之君劉知遠,「賜詔褒美,呼帝為兒」——原來能徵慣戰的劉知遠,也是一位隱形兒皇帝。還有北漢之君劉崇,稱契丹為「叔皇帝」,自稱「侄皇帝」;其後劉承鈞則稱「兒皇帝」。石敬瑭死後,繼嗣者石重貴降一輩,遂為「孫皇帝」。 對於中原王朝向北朝「自降身份」的卑稱,歷來只是痛責叱聲。近代以來,學者從契丹社會制度與習俗出發進行分析,認為王國之間以類血緣的關係相稱,是契丹氏族及家長制殘餘的表現,契丹君主要求其臣民像家庭成員,如子與孫一樣服從他——事實上,中原王朝所稱「三綱五常」,其中有「君為臣綱」,也有「父為子綱」,何嘗不是家國同構的產物?

石敬瑭為了向契丹求援,在上表稱臣的同時,也用巧思拉近乎,順應契丹之俗,「請以父禮事之」。依附於契丹(遼)的後漢、北漢無不如此。

有人認為石敬瑭為無恥之尤,還有一個原因:他這位「兒皇帝」時年45歲,可他認的「父親」耶律德光,卻才34歲,比他小了11歲。其實,這也一個習俗問題。

「五代」時期的五個王朝(梁唐晉漢周),(後)唐、晉、漢三朝統治者都是沙陀人,而非漢人,在其集團內部也殘留著較多的氏族習慣,收養子就是其中之一。 養父子也是一種類血緣的紐帶,在「五代」時特別盛行。李克用就有很多養子,甚至形成一支「義兒軍」,作為自己的親兵。他的許多養子與其年齡相仿,如李存進只比他小1歲,李存賢小3歲等。石敬瑭稱兒,實際上也具有養子的性質,尋常看來很奇怪、很顛倒的事情,在當時再正常不過了,無可怪者。

晉、契關係由唐、契之「約為兄弟」降為「父子之國」(石重貴所稱「孫皇帝」,只是兩國皇帝輩分的變化,而不是後晉的地位又趨卑了),是雙方國力對比以及需求轉換的現實結果,石敬瑭甘為人子,雖有其可恥無節的一面,但也不必過分誇大其事。倒是作為中原「大一統」王朝與漢人王朝的宋朝,與遼、金交往中,稱臣猶覺不及,又稱叔侄,又降為伯侄,才是真正的無恥之尤者!



遼寧綠茄子


石敬瑭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沙陀族人,在後唐攻滅後梁之戰中,屢立戰功,軍中威望很高,被封為河東節度使,兵精將勇。李嗣源死後其子李從厚繼位,養子李從珂譁變奪權,石敬瑭幫助抓住李從厚向後唐末帝李從坷示好。


但李從珂對擁重兵在外的石敬瑭深懷戒心,君臣互相猜忌,936年,唐末帝下旨把石敬瑭調離河東,石敬瑭起兵造反,李從珂令張敬達率大部隊進攻,雙方在太原大戰。石敬瑭軍糧漸盡,便想出一條向契丹借兵之策。

這時起關鍵作用的有史上留名的“磨穿鐵硯”桑維翰,他極力贊成向契丹稱臣借兵,並起草求援信,內容就是事成後割讓幽雲十六州,石敬瑭稱“兒皇帝”,以侍奉父親的禮節對待契丹主耶律德光。這些條款,連贊成向契丹借兵的劉知遠也認為太過份。(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可是願籤賣國條約的並不止石敬瑭,盧龍節度使趙德鈞聽說此事後,也趕忙賄賂契丹主耶律德光,表示願當兒皇帝,石敬瑭便派桑維翰直接前往契丹面見耶律德光,力辯援石敬瑭拳拳之心,桑維翰為籤賣國條約,向契丹主慷慨陳詞,說著說著便哭了起來,並且“跪於帳前,自旦至暮,涕泣爭之”。耶律德光被桑維翰感動了,接受了石敬瑭這位兒子。

936年,耶律德光率大軍從雁門南下,直撲太原,大敗後唐軍隊,十一月冊封石敬瑭為皇帝,國號晉。石敬瑭依約割讓燕雲十六州,自稱兒皇帝,稱年紀比他小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年年進貢。


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的做法,給後世帶來深遠影響,以後黃河以北、以東地區的北方土地幾乎無險可守,裸露在北方鐵騎之下,後來的後漢後周北宋,雖然出現幾位明主,但在地利完全被動情況下,對北方作戰一直處於弱勢。蔡東藩認為石敬瑭乞憐外族,恬不知羞。以事實看來,石敬瑭先忠後奸,確是自私自利小人。

以今人眼光審視逝去故事,鏡古燭今,我是南方鵬,歡迎關注。


南方鵬


我們口中的兒皇帝,多指的是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後晉高祖,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

後唐末帝李從珂即位後,石敬瑭時為河東節度使,雙方互相猜忌。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後唐軍兵圍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讓幽雲十六州,並甘做“兒皇帝”。隨後在契丹援助下,石敬瑭稱帝滅後唐,定都汴梁,改國號為“晉”,史稱後晉。

儘管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的故事讓人切齒,而且對於後來的趙宋王朝影響深遠,但我依然要表示:石敬瑭不是漢奸!

因為石敬瑭是個地地道道的沙陀人,他根本不是漢人。作為中原王朝的主人,他根本就不是漢族人,又何談漢奸呢?他只不過是把漢人的東西轉交給契丹人的二道販子,說他是漢奸是抬舉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