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孫中山為何不直接推翻清政府而要通過袁世凱?

new2js


他得有那個能力啊。

他不是沒幹過啊。在辛亥革命之前,從興中會到同盟會,他和他的同志們在南方搞那麼多刺殺,搞那麼多起義,從廣州到惠州,從潮州到欽州,從防城港到鎮南關,大大小小的起義,數得出來的就有十次。為的是啥?還不就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但是結果呢?每次都是幾百號人就想著暴動奪權,轉頭就被清軍優勢兵力圍攻,英勇奮戰但是寡不敵眾。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猶在,單從這個人數就能想見當年起義的規模了吧。

但如此屢敗屢戰,革命雖不成功,聲望卻是一時無兩了:幹革命這事兒,孫文最專業。以至於辛亥年武昌起義,雖然是從湖北新軍起事,主持國內大局的人選,還是非中山先生不可。

但是南方革命黨雖然算是把聲勢造起來了,可是勢力並沒有那麼強啊,尤其是面對著袁世凱和北洋軍。

袁世凱,其人有褒有貶,但說他是投機分子,應該不算冤枉。他實在應該感謝革命黨。假如沒有辛亥革命,他本是清廷刻意防範的軍閥,其時本已被朝廷雪藏,能保得性命已是不易。但革命黨一起,清廷病急亂投醫,也只有請袁世凱出山,飲鴆止渴,也是顧不得了——沒辦法,朝中無人,而兵又是他一手帶起來的,他使得最順手。

可是軍閥一旦坐大,那誰還控制得了?清廷要仰仗袁某,而又哪裡有能力約束得了他?對於大軍閥來說,說什麼盡忠,都不過是隱忍。良機在前,謀求最大化的利益,才是最應該考慮的事情。當年明末的吳三桂如此,如今清末的袁世凱,又哪裡會有例外?

對袁世凱來說,清政府,“彼可取而代之也”,本來名不正言不順,但是此時革命黨人給了他天賜良機;革命黨,肯定不能相容,但是打仗畢竟有損失,拼個兩敗俱傷也不划算,賠本的買賣做不得。而反過來,清政府需要他應付危局;革命黨畢竟實力有限,能跟袁化敵為友,而且能借袁之手推翻清政府,這不也算是革命目標達成了麼?袁世凱奇貨可居,正是他可以漫天要價的時候。

而對於孫中山來說,形勢比人強。如果真跟袁世凱撕破亮,把他逼成忠臣良將,對革命事業並無好處。而如果能爭取到袁的支持,不僅戰事可免,革命目的竟可成功,這不是大好事麼?

所以,南北議和,過程雖然艱難,結果竟然看似皆大歡喜,一團和氣。

可是,平衡已然打破。協議雖然達成,但是留下了巨大的扯皮空間。從袁世凱當上大總統,矛盾、摩擦就不斷,袁世凱稱帝前後更甚,二次革命、護國、護法此起彼伏。這一切,其實都是辛亥革命後看似美好的南北妥協埋下的伏筆,算是一次次清算秋後的欠賬。

而孫中山又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這一次次起義、革命、運動,一次次失敗的教訓,終於讓孫中山明白,這種拉攏軍閥打軍閥的模式再也難以為繼,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武裝。於是才有了廣東的革命政府,才有了黃埔軍校。

可惜他未能看到北伐成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