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23岁沉迷手机不上班:是什么毁了你的孩子和生活?

23岁沉迷手机不上班:是什么毁了你的孩子和生活?

01

近日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深圳唐女士23岁的独生子小赵,宅在家四年啃老不上班,终日关在屋里玩手机。

在深广电《第一现场》,50多岁的唐女士夫妇,面对镜头欲哭无泪。

二十年前,夫妻俩离开3岁的儿子,从四川远赴深圳打工。

在夫妻的记忆中,一直生活在奶奶身边的儿子虽然性格内向孤僻,朋友不多,但也算听话懂事。

没想到如今发展成了这副模样。

小赵曾在比亚迪上班一年,2014年忽然离职回家,说"再也不想打工了"。从此他的生活中只有手机,完全与社会隔绝。

一家三口租住在二十多平米的房子里,靠两夫妇打零工维持家用。抱着手机终日不出门的小赵,与家人几乎零交流,甚至连招呼都不打。

四年来家人多次鼓励支持他出去工作也毫无效果,想管教又担心他的心理问题受不了打击。

小赵声称"自己把自己淘汰了",对人生迷茫,并拒绝接受心理干预,父母陷入了深深的担忧。

青春正茂的一个人就这么废 了。

23岁沉迷手机不上班:是什么毁了你的孩子和生活?

02

是什么毁了你们的孩子和生活?

1、 年幼时父母的陪伴与爱,对孩子有多重要?

在孩子年幼时,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爱,多与孩子相处,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会给他们带来一个良好的依恋关系。

如果孩子的童年缺少父母足够的陪伴和爱,会形成一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有心理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的儿童长大后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障碍,他们在同伴关系中倾向于退缩、被动、交往犹豫、生活态度消极,自我调节能力差等。

很多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外出打工长期离开孩子,或因工作忙把孩子托付给长辈或保姆照料,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变得很少,无形中让孩子造成了孩子成长中的情感缺失,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23岁沉迷手机不上班:是什么毁了你的孩子和生活?

他们认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长大后也记不起来小时候发生了什么,或者觉得等以后长大了或生活好了可以弥补他们小时候的伤害。

却不知道早期依恋对孩子今后成长有"性向预定"的效果,不仅影响重大,而且还是孩子后期发展的"指示器"。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早期,父母尽量陪在孩子身边,不要造成情感缺失。

像小赵这样,从小父母不在身边留下隐患又没有得到及时重视,"性格内向孤僻,朋友不多"在"听话懂事"表象的掩盖下被忽略,发展成今天这样的结果是谁也不想看到的。

23岁沉迷手机不上班:是什么毁了你的孩子和生活?

二、独立性和正确的金钱观是很多中国家庭教育里最缺失的教育

在中国家庭里,年轻一族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

究其原因,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正确的金钱教育方面严重欠缺。

1) 界限模糊毁了独立意识。

没有把孩子做为一个独立个体,模糊了自己和孩子的界限,把孩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代替他思考,为他做决定,小到日常生活小事,大到就业结婚生子,都能为孩子包办代替,出了什么事也都替孩子扛着,这样养出来的孩子注定要依赖父母,没有责任感,也扛不起任何事,更经不起挫折,甚至失去了最起码的生活能力。

之所以没有"后顾之忧",只 因为有父母撑着。

久而久之,废了孩子,更苦了父母。

23岁沉迷手机不上班:是什么毁了你的孩子和生活?

2) 缺乏正确的金钱教育滋生了不劳而获。

受长期的观念和氛围的影响,很多中国家庭在对子女金钱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甚至用错误的金钱观误导孩子走向不劳而获。

很多国外的父母十分重视通过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在美国,孩子从小就有对金钱的支配意识,他们零花钱的来源与中国不同,是通过自己努力和付出获得的。

比如,孩子玩具用不着了,父母会提醒他们拿去出售来获得收入。有的孩子帮助大人做些家务,父母也会视情况给予报酬。

另外,父母从小就教会孩子合理使用自己的积蓄,除了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费孩子要用自己的积蓄来开支。

比如买玩具、卡通书等,让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积蓄去购买。这样孩子认识到积蓄的意义,体会自给自足的快乐,更培养了孩子管理金钱的意识和能力。

23岁沉迷手机不上班:是什么毁了你的孩子和生活?

而在国内很多人的观念里,父母的钱就是孩子的钱。

父母的给予常常是孩子获得金钱的途径。小到买玩具,大到买房结婚,需要钱了开个口甚至不用开口,父母就会尽力满足。

这样的结果导致孩子认为花父母的钱天经地义,甚至觉得父母应该负责他们一辈子。

很多人不劳而获的思维就是这样形成的,有个好父母,什么也不操心,有没有工作都无所谓。没有好父母的,还会设法把手伸向社会,甚至做起损人违法之事,葬送了美好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