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石下靜思(散文)

石下靜思(散文)

(桐柏山岩)

石下靜思(散文)

靜臥的岩石,靜謐的山林,靜坐巖上的我。

空靈天地間,靜靜地享受山谷的美,山岩的秀,山風的柔,山陽的暖。看對岸山,山綠。綠浪湧遠方,一波波,一層層,一陣陣;看對岸水,水藍。藍鏡映青天,白雲飛,山鳥飛,心兒飛;看近前岩石,或三五成群,或獨個壁立,或散躺大山懷抱,或遊走山風水溪……

岩石間走動,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方方圓圓,黑黑白白,近近遠遠。踩過仙桃林,跳近仙瓜園,靠上仙人膀,入定仙棋盤……走在巖上,汗在臉上,樂在心上。一把羅圈椅石,幾塊棋石圍,落座其上,怡然自得。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突發奇思,這岩石上下左右,也如我們人生環境:從低處往上方看看,感覺落差不會小,高不可攀,困難極了;從高處望下邊瞅瞅,咫尺距離,心想腳落,簡單極了;立在中間,兩相探究,高處沒那麼"高",低處沒那麼"低",高低有尺寸,人力可把控,上可徒手攀,下可落地行。

此刻頓悟,高處之人眼光,不能目測低處實際距離,居"高"臨下,志在必得,勢如破竹。飛身一躍,或閃著了老腰,或崴了健足,或磕碰了皮膚;低處之人眼光,仰視高處實際距離,困難當頭,不思進取,怨天憂人,裹足不前,無緣高處風景,平添幾許惆悵;見過高處的風物,望見低處的草木,神安氣定的平處之人,上觀高處的"高",下看低處的"低",高低數據在胸,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警言在耳,立足當下,著眼未來,自然可作為。

"高"與"低","難"和"易",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廟堂之人,通常是"高"處望遠,雷厲風行,見風見雨見陽光;江湖行者,見神見鬼見人,見風使舵,船行無痕,遊刃有餘;民間百姓,吃五穀,吃甘苦,迎風雨,披雪霜,識四季務農時,搶種搶收搶耕耘,顆粒歸倉了,心才不慌。

廟堂之人,江湖行者,民間百姓,都是人的組合體,不能簡單說誰是高人,誰是凡夫。廟堂之上,有權有錢有物有人脈,民間之事,要糧要油要鹽要著落。同樣的一段距離,一件事情,上邊看的是數字,是速度,是美觀;下邊看的是汗水,是質量,是實用。廟堂忘本者,前朝今朝跌落的,走馬燈般眼前過。百姓奮發者,跳躍龍門,貢獻國家,福澤同胞,留史存名,更為數不少。只有那江湖遊俠,一時有聲,一時落寞,大多封入歷史塵埃。歸根結底私心欲留名,豈知代代青史從不留私情!

心在天下,忘了小我,融入大眾,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山石見過多少草莽英雄,巖上飛奔坎下折腰。山石見過幾多采藥人,徒手漫爬揹簍滿藥齊。從不稱英雄者,倒顯出道風仙骨,民眾口碑傳頌。自謂豪傑者,則沒了性命,黃土一堆有還無。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心態,品出不同的感覺。你品味出了什麼,你就是個什麼樣的人。

動物石上跳,是生存的本能,是體力的重複。人在巖上行,是思想的產物,看到了高低差距,找到了落腳方法,防止了蠻幹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我擦肩相遇的遊人,從下而上,從上而下,神情自若。觀之,也只是手腳並用,樂呵呵地攀爬。登了一層又一層,踩過岩石一塊又一塊,流淌汗珠一串又一串。問之絕招,笑聲中道出秘密:心有目標,找準方法,腳踏實地,山岩就在腳下,風景就在眼前……

突然想起那個愛鶴的女孩。她站在知識的"巖"下,跳將起來去大學讀書,學習研究鶴的習性,掌握人工孵化的實用技能。進修的費用,是自己4次獻血籌集的。成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主人公,那委婉動聽的歌中敘事,打動了多少人的心扉。這位"巖"上先行者,留下的除蘆葦、白雲和丹頂鶴外,還有她鏗鏘的青春之歌,在人們記憶的小河流淌傳唱。

猛然記起賈平凹的往事。這個當年拿婦女工分的小個子男人,沒有被 "巖"石絆腳。從農村娃,從山裡人,靠鄉親推薦讀了大學,寫出了文學作品。曾經幾時,發表的不多,退回的不少,僅僅校園中退稿信,就裝了滿滿兩箱子。同室同學故意將退稿信拆開示眾,被公開嘲笑也不回頭。他從此,一個勁地思考,一個勁地寫作,一個勁地出書,一個勁地登上大家的"金頂"。

……

坦然醒悟人間生活的多樣性,山川大地的多彩性,人生道路的多重性。誰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山川大地哪裡不是季節輪換的?人生之路哪條不是彎彎曲曲的?多樣性,多彩性,多重性,釀造出五顏六色的現實性。正因為如此,五彩雲霞中,天南地北中,茫茫人海中,有多少不甘平庸,曾經在巖下仰望者,石上躊躇滿志者,在崎嶇山路上,腳貼石坎,手抓岩層,踏石留痕,揮汗如雨,悟出了思想,看到了風景!

自然法則永在: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山高水流長,天空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石下靜思(散文)

(背靠故鄉山岩的作者)

(2018年5月18日棗林前街70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