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中國歷史上最大謊言之一:北方遊牧民族對漢民族佔據“軍事優勢”

史學界有一直有一個充滿謬誤的觀點,在中國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總是完勝中原軍隊,因為他們身材強悍,馬匹健壯…

其實,土地和人口多少,才是衡量戰鬥力的標準。

華夏文明從黃土高原的一隅起家,一直在拓展自己的地盤,根據古代領土面積可以得出結論,華夏民族是勝多敗少,不然在漠北吃沙子的應該是漢人民族,而不是遊牧民族。既然他們這麼厲害,為什麼不長期佔據肥沃的中原,而要在老家風餐露宿?

“遊牧民族強於農耕文明”這個觀點是錯誤的,而且是極其不負責任的。然而,很多人認為遊牧民族具有強悍的戰鬥力,而中原軍隊“以計謀取勝”,這種印象是怎麼來的呢?

在歷史上,很多遊牧民族都被描繪成體格健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他們能舉鼎,能揮舞大刀片,總之力量很大,單兵格鬥素質很好,能狩獵能捕魚,一人能對抗幾個漢人,比如匈奴、突厥、鮮卑、蒙古、女真。

中國歷史上最大謊言之一:北方遊牧民族對漢民族佔據“軍事優勢”

馬匹。當然,遊牧民族的馬匹是佔優勢的,溫室馴化的馬和野外雜交的馬能一樣嗎?後者為了生存奮力廝殺,自然也越來越強大,而中原的馬匹比較安逸,大部分時候都在馬槽裡供著。

補給。蒙古的補給要好一些,平時整個身家都在馬匹上,不愁補給。再說遊牧民族南下掠奪漢地,他們是就地搶糧食,所以糧食是不愁的,而漢人則要準備龐大的運糧隊伍,這些運糧隊伍比參戰的士兵還要多,而且要考慮往返的糧食,運糧隊伍也是要吃飯的。

無賴。遊牧民族之所有時候暫時勝出,是因為其無賴的遊擊作戰方式,他們聲東擊西,絕不戀戰,一旦遇到官兵追殺立馬撤退,如果正面打硬仗,遊牧民族是不行的,根本不成氣候,就算騎兵單兵作戰能力,也遠不如漢人軍隊。

中國歷史上最大謊言之一:北方遊牧民族對漢民族佔據“軍事優勢”

而且“一漢敵五胡”這種說法是有歷史根據的,“蠻人是天生的戰士”這點不是從胡人的體力和戰鬥力得來的,而是戰鬥的性價比。胡人狩獵,平時也待在馬匹上圍獵,戰時也待在馬匹上作戰,他們不用下馬就可以完成生活資料和戰爭資料的儲備,所以性價比高,他們訓練成本低,打仗是不脫產的收入。

相對而言漢人打仗的成本就要高很多,農耕社會需要大量的農民固定在田地上發展農業生產,戰時再號召入伍,訓練軍隊還需要一段時間,當然每個朝代都有國家豢養的職業軍隊,國庫經常緊張,因為豢養一支軍隊開銷太大。

有時為了減小開支,國家會吸納一些胡人入伍,這些胡人也能增加漢人軍隊的力量。

中國歷史上最大謊言之一:北方遊牧民族對漢民族佔據“軍事優勢”

華夏曆史上的鄰居,所謂入侵也只是在邊境一帶活動,很少有深入中原腹地大肆屠殺的行為,然而像靖康之恥這樣的歷史事件卻被歷史牢牢記住,這是因為恥辱和苦難相對更深入人心。

事實上,中原軍隊正面作戰能力是很強的,如果發生正面衝突,遊牧民族是沒勝算的,而且敗多勝少。

從戰國開始,暴秦、強漢、以至魏、晉、隋、唐,一百次裡有九十九次都是華夏的步兵弓弩把騎射牧人打得滿地亂爬。這五千年的歷史裡,騎射威風過地時候不過幾十年。

中國歷史上最大謊言之一:北方遊牧民族對漢民族佔據“軍事優勢”

漢匈鬥爭漢武帝將匈奴打得那樣慘,由於匈奴的流動性和沙漠的縱深性,才沒亡國,如果是固定國家,早就滅國了。

“渭水之盟”後唐朝出兵突厥,於貞觀四年活捉“東突厥”頡利可汗;永樂:花式吊打“蒙古餘孽”,瓦刺也走向衰落。

蒙古一直以“騎射天下無敵”自誇,然而蒙古帝國只勃起了不到百年,剩下的時間卻都在漠北吃沙子,他們的絕世武功也不過是因為有幾個厲害的軍事統帥罷了。

中國歷史上最大謊言之一:北方遊牧民族對漢民族佔據“軍事優勢”

中原王朝不但有強悍的軍事力量,還有《孫子兵法》提供給將領的智謀,怎麼可能打不過“瘦弱”的經常發生“火併”的遊牧民族?

南宋孟珙《蒙韃備錄》:大抵韃人身不甚長,不過五尺一二,亦無肥厚者....惟今韃主忒沒真(鐵木真),人物雄壯,所以異也。這說明遊牧民族身高並不高大。

綜上所述,所謂華夏民族力量孱弱,往往以智取勝,遊牧民族驍勇善戰,往往以力取勝,這種觀點要麼是漢民族的自卑情結,要麼是對漢民族的矮化,這種狹隘的歷史觀本身就是錯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