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禅宗故事:不留平常心

什么是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时常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对外界一切事物不骄不躁,正如佛法中所说的“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禅宗故事:不留平常心​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依样葫芦,遵示照办,过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的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门了。

禅宗故事:不留平常心​ 幸福的人生大都相同,不幸的人生却各有各的不幸。人生的成败得失,不在于环境的优劣,而在于正确的定位;

人生的许多空虚,不在于人身的孤独,而在于心灵的寂寞;

人生的许多辉煌,不在于一时的喜乐,而在于人生的积淀和厚重。

人生的路上,如果缺少体谅,不能理解,没有谦让,日子就会越过越烦恼。

乐观豁达的人,能把平凡的生活变得富有情趣,能把苦难的日子变得甜美珍贵,能把繁琐的事情变得简单可行。

禅宗故事:不留平常心​ 平常心看世界,花开花谢皆风景。人们在追求卓越的同时总会向往平淡。身处平凡时,却又心有不甘。心浮气躁的时代,静心专注成了一种考验,气定神闲则是一种奢侈。

人们患得患失,心无所住,常常陷入迷茫。究其原因,心不安。

二祖慧可见达摩祖师时说:“我的心不安,请师父为我安心”。达摩回他:“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二祖沉思:“我找了,但没找到我的心”。达摩说:“你的心已经安了。” 佛说即心即佛,找到自己的内心,也便找到了佛。

禅宗故事:不留平常心​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曾作《颂》,其中有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种怡然自得的心境,日日快乐洒脱与豁达,正是南怀瑾大师所讲的平常心。

讲到平常心,南怀瑾大师为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赵州禅师已经有八十多岁了,在当地颇有名气。一日,有个学僧问他:“劫火洞然,这是坏还是不坏?”

禅师笑着回答说:“坏。”

学僧又问道:“难道就这样随他去吗?”

禅师慢腾腾地回答说:“是的,随他去吧。”
禅宗故事:不留平常心

这件事情过了些时日,禅师觉得当初的回答有点不太妥当,为了心中踏实,禅师虽然已届八十岁高龄,仍然脚踏芒鞋,走遍大地山川,以此来印证自己是否真的参透了佛法,从而留下一句“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

故事中的“劫火洞然”,指的是世界从成立到毁灭的过程中所要经历的成、住、坏、空四大劫。但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常的心,都让它随意而去,那么这些劫对人来说自然就不算什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