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杨松曾批改到一篇自己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周记。女孩写到:星期六的早晨,阳光明媚,太阳叫我起床,我不想起;可是妈妈也来叫我起床吃饭,我只好起来了。但洗漱后我非常开心,妈妈做了我最爱吃的饭菜。我大口大口的吃着,吃的好香好饱。可是杨松知道,女孩的妈妈早就去世了,在她一岁的时候。”

“一个孩子摘了把桂花送给她,问‘香不香’,鲁思凡正忙着批改作业,随口说了句‘香’。下午刚进教学楼,她就闻到满楼道回荡着浓郁的桂花甜味,‘甜得都发腻了。’走进教室更吃了一惊,讲台上摆满了桂花,足有四大瓶。孩子们为了让她高兴,几乎摘光了整棵桂花树……有记者来村里采访她。整整一天,几个孩子和当地老师从头到尾跟着,始终不说话,记者要走时才小心翼翼开口:‘你们会把鲁老师带走吗?’”

“讲反应速度,陶潜让全班同学举起直尺,在它落下的瞬间攥住。讲到做功改变物体,他带学生搓手搓脸,感受热量。讲光的色散现象,他分发了三棱镜,让孩子自己举到阳光下,看折射出的七彩光芒。讲重心,他从食堂要来一箱鸡蛋,带领学生们用纸张做成小降落伞套在蛋壳上,再把鸡蛋从楼上丢下,看会不会碎。他还带领学生做水火箭,十几枚水火箭呼啸着掠过操场,学生们欢呼雀跃,瞬间理解了压强的概念。”

以上是三个“美丽中国”的支教老师的故事,中国新闻社记者张述用一年时间走访了云南、广西、广东等地20多所乡村学校,采访近百人次的支教老师、乡村学生和工作人员,怀着对美丽中国事业的敬意、对中国公益和农村教育的思考,完成了《微光·炬火》这部记录支教故事的纪实文学。

本期推送,我们分享给大家书中的两段支教老师的记录。“海啸过后,很多鱼被冲到岸上,一个小男孩在海边不断捡着鱼扔回海里。大人告诉他,这样做没有意义,海滩上有成千上万条鱼,根本救不过来。小男孩继续捡起一条鱼,扔进海里:‘但是这条鱼在乎。’” ——这些支教老师之所以去支教,是要在孩子心里种下个念头,让这些终将散入人潮的孩子,对良善的东西存有一些信仰。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梦的起点

本文摘自《微光·炬火》

“与其说我们是来帮助孩子的,

不如说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

“与其说我们是来帮助孩子的,不如说是和孩子互相陪伴,一起成长的。”这是不少老师的心声。与学生日常相处的点滴,都成为他们最难忘怀的记忆。

支教两年,鲁思凡除了上课,还要每晚陪伴住宿生。放学后,她领着孩子们做运动,晚上八点读故事,九点送他们去睡觉。后来她发现很多学生从不刷牙,还有孩子因牙疼吃不下饭,于是决定帮他们培养刷牙的好习惯。孩子一开始没耐心,牙刷刚放进嘴里就喊:“老师,时间到了吧?”

为了帮他们熬过这两分钟,鲁思凡规定,每天刷牙时自己会唱一首歌,歌没唱完,谁也不能把牙刷从嘴里掏出来。慢慢地,学生们开始习惯了刷牙,有时鲁思凡出来晚了,他们还会站在老师宿舍门口,用牙刷敲着牙杯:“刷牙啦,鲁老师刷牙啦。”

“这些孩子,淘气时能把人气个半死,有时候又会让人特别感动。学生若是喜欢你,他们会把你说的每一句话特别当真。你说他哪方面做得特别好,他就会反复去做这件事情。”

一个孩子摘了把桂花送给她,问“香不香”,鲁思凡正忙着批改作业,随口说了句“香”。下午刚进教学楼,她就闻到满楼道回荡着浓郁的桂花甜味,“甜得都发腻了” 。走进教室更吃了一惊,讲台上摆满了桂花,足有四大瓶。孩子们为了让她高兴,几乎摘光了整棵桂花树。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我的核桃星球——张帆学生的作品

每个周末,也都会有学生拉着老师去爬山。他们像小猴子一样噌噌爬上树,再抓住树枝轻巧荡下来,手中已经多了几个鲜红的柿子或一大把碧绿的橄榄,全都塞给老师。还会用土块垒成“土窑”,下面塞进点燃的木柴,直到把整座“土窑”烧红,再塞进用锡纸包好的鸡蛋、红薯,有时还有家长送来的整鸡,焖上一个小时,香气就会氤氲开来。有一次学生们焖了两只鸡,老师去得迟了,他们吃掉一只,对另一只垂涎欲滴,却硬是咽着口水也要留给老师们。

“美食汇”是师生们的盛大节日。中秋节那次是在学生家的房顶举办的,八九岁的孩子们自己动手,把花花绿绿的丝带绑在楼梯上,用砖头垫起小木板,做成唯一的凳子请老师坐;地上铺一块大胶合板充作餐桌,菜谱用粉笔写在鹅卵石上:烤白薯、烤栗子、烤鸡蛋、烤生菜、烤小鱼。每个孩子都自己做了一道菜,有的孩子用牙签串起紫菜寿司,有的煮了一盘玉米粒,在盘子周围摆上红黄花瓣。暮色降临,孩子们又点起蜡烛,放在橘皮做成的小碗里,师生头顶着月光,在晚风和虫鸣中欢笑、嬉闹⋯⋯鲁思凡感动不已,“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还需要什么呢?”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快乐的园丁与花朵——陶潜与学生在一起

后来,有记者来村里采访她。整整一天,几个孩子和当地老师从头到尾跟着,始终不说话,记者要走时才小心翼翼开口:“你们会把鲁老师带走吗?”

许琼文有一次在教室里忽然晕倒,被几位当地老师轮流背到医院,吓坏了班里的孩子们。后来她回到班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问候老师,许琼文开玩笑:“都是被你们气的,经常让我招呼纪律,老师吼不出来了,就晕过去了。”孩子们都当了真,那以后上课很少有人吵闹,有人在讲话,也会马上有其他同学严厉呵斥。

李煦炜班上有个学生叫湘霖,平时总故意捣乱。有一次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着板书,就听身后笑声一片,转过身来,她顿时目瞪口呆:孩子靠着墙边,双手撑地,脚踩在墙上,试图倒立起来。后来有一天放学,李煦炜在街上看到了他:“乘法口诀会背了吗?”学生摇摇头,不吭声。“那你回去拿书,老师陪你一起背。”师生俩坐在街边的台阶上,一人一句,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再抬起头时,昏暗的街道上只剩他俩,远处依稀飘来炒菜的烟火气味。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老师,看我画了什么”——章林昱和学生在美术课上

“老师,我送你回去,我是男子汉。”湘霖牵着老师的手,拖鞋打在水泥路上。那是李煦炜有生以来度过的最坚定也最温暖的两个小时。孩子手心的温度从夜晚潮湿的空气中透过指尖传递过来,成了老师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那一刻,她原谅了孩子所有的捣蛋,“这世界又怎么会有坏的种子呢?”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

为了孩子,星空与爱”

为什么要支教?两年过去,老师们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自身的成长是最大收获。邓婉馨为主角的那幅招募海报上,记录着她的一段话:“我也怀疑过来这里的意义,但当我目睹孩子们从自卑到自信的转变,看到他们对知识满怀期待的小脸,就知道一切都是有价值的。只是我从未预料到,努力打通他们局限的时候,我自身的局限也被打破了,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2016年夏天,邓婉馨在结束支教后再度参加了暑期学院,这次是担任培训主管。和当年一样,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培训,大脑始终高速运转,每天回去沾床就入眠,一觉睡到天亮。“你问我累吗?当然累。但你问我苦吗?真的不苦。”她知道,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景,有些累就是必经的,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这是她在支教生活中体味的道理。两年时间,面临着陌生环境,老师们要独立解决一系列问题: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如何与孩子们相处,如何适应在乡村的生活,如何处理与当地老师、学校乃至官员的关系⋯⋯这些都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素质:勇气、毅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生活能力⋯⋯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程老师与学生在操场上“编花篮”(郑福利摄影)

回顾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邓婉馨发现那也是自己成长最迅速的时期,因为生怕误人子弟,她强迫自己不断地反思、成长、摸索和尝试,全力突破局限。后来,她成了临沧地区英语学科负责人,负责教师职业发展会议上的设计和主讲,反馈好评达90%以上;还代表临沧地区的小学英语老师参与教学比赛,同样获得了好评。2015年10月,原中组部部长宋平与几位优秀支教老师座谈,她是其中之一。

而在许琼文看来,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她也在不断发现新的自己。至今她还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时的情景:台下几十双眼睛集中在自己身上,她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今年21岁,毕业于中山大学。”班里陷入了长久沉默,过了好久才有一个男生悄声问:“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啊?”许琼文这才意识到,自己太过紧张,连名字都忘了说出来。

大学刚毕业时,她觉得自己还是个学生,凡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总想找人帮忙解决,后来却慢慢发现,在孩子们面前,自己就是大人,就是他们遇到事情想寻求帮助的那个人。因此从心里逐渐接受了“老师”这个称呼,学会了去接纳和包容,有了耐心与责任心,于她而言,这两年里遇到的所有人和事,所有的收获与成长,都交织成了无可替代的回忆。

即将结束支教时,她接到了香港大学研究生的面试通知,教授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看了你的申请,我们非常喜欢美丽中国支教的老师,你们太优秀了。所以这个offer我肯定会给你。谢谢你选择我们。”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守护——郑雪飞与孩子们在一起

前央视主持人敬一丹也是美丽中国支教的支持者,到过许琼文的学校,听过她的课:“许老师,美丽中国支教的老师真的特别棒,你们的眼里有未来。”在她看来,老师们改变了孩子,自己也在改变。“支教两年的生活,他们也在上学,学到的、看到的,很多都不是教科书里能学到看到的。他们的目光从校园看到更广大的天地,这样的经历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和处世态度。”

敬一丹还参加过厦门大学的一次宣讲会。一位到场的女生表示,自己很想去支教,又担心失去择业的机遇,在座的企业家纷纷起身:“我看好这样的经历,品质比专业经历重要。”敬一丹对他们说:“记住这个美丽女生,几年后,她出现在你面前时,请你打开大门,她会比现在还优秀。”

暑期学院的一天晚上,邓婉馨跑完步躺在学校的操场上,大滴的汗水沿着脸庞和脖颈滑落,晚风与月光拂去了疲惫困顿。支教时她就保持着每晚跑步的习惯,担任培训主管后依旧将这一习惯坚持了下来。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孩子们在嬉戏

乡村生活固然艰苦,留在她心底更多的却是种种美好瞬间。晨起在田野间散步,可能遇到漫天飘洒的烟雨,低垂的云朵萦绕在连绵青山间,夜晚则是万千星光在天穹中熠熠生辉。在这里,邓婉馨第一次看到紫色的晚霞,红色的荞麦堆,对着自己吐舌头的牛,趴在圈边的猪让她想起莫言的《生死疲劳》。她也见识了村民如何做云腿、灌香肠,如何把六头猪的脂肪熬成一大锅清亮亮的油;还尝到了树花和百香果拌辣椒粉,以及让她五官都皱在了一起的酸木瓜。

中秋节那天,支教老师们在网上买烤箱和原料,自己做酥皮月饼和各种甜点,一起包饺子;项目主管从临沧带来烤鸭和凉菜,再配上水果拼盘,组成了一桌丰盛异常的晚餐。傍晚,她们坐在宿舍前的院子里,躺在躺椅上看星星,用望远镜看月亮,晚风把欢声笑语送向远方暮色中的群山。

每位老师都有过类似的欢乐记忆。在绵绵细雨里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在路边摊上大碗喝羊肉汤、大口吃烤串,穿着白依族服饰和乡民围着篝火“打跳”,新年被当地的老师和家长们轮流请去吃杀猪饭,在大丽线路旁的小店里高声谈笑,喝着七块五一瓶的鹤庆红大麦酒。在山中密林里寻觅鸡枞菌,在午夜的小镇街头放声歌唱,在简陋的宿舍楼里彻夜争论着未来、教育和理想。艰苦却也诗意的乡村生活,志同道合的同伴情谊,以及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同样是他们支教的动力。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北京姑娘郝琳硕留学归来在云南大理鹤庆县教了两年英语,结束支教之后郝老师进入了哈佛大学继续在教育学专业深造,希望长期为孩子们服务。

邓婉馨至今记得在学生家度过的那个晴朗冬夜。黑魆魆的山间零星点缀着几处灯火,远处的幽深寂静中偶尔传来驴嘶和犬吠。她站在山巅,因寒冷和兴奋不住战栗,呼出的白气在清冽空气中蒸腾飘散,头顶是绚烂银河横亘天宇。核桃树的光秃枝杈映衬在满天繁星下,如同枝头缀满万千闪烁的钻石。那样震撼的景色,她平生第一次见到。

支教老师们最喜欢的歌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演唱它的乐队“逃跑计划”也成了美丽中国支教的支持者。中央电视台还为美丽中国支教做过一期专题节目,同样用了这个名字。在老师们看来,每晚生活在这样的星空之下,是生活中最大的美好之一。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邓婉馨写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