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评价爱德华·兹威克执导的电影《燃情岁月》?

红头鸟


“有些人能清楚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并按这个声音生活,这样的人,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说。”

崔斯汀一头金发,柔情似水从原野上策马呼啸,任何女人都无法逃脱他那样狂野的深情,苏珊也是。当他们眼神的第一次交汇,就注定了一场逃不开的爱恋。

每个男人都有三十岁,那是一个男人最黄金的年龄,而那年布拉德·皮特正好30岁,再也找不到人能比他更适合崔斯汀这个角色,他拥有着令人无法拒绝的眼神,他英俊,充满了冒险精神,还有充满了疯狂的自由。

苏珊完全陷入了他的温柔和狂放不羁里,苏珊没有办法拒绝和他一起在马背上的奔驰,没有办法拒绝他在山莫的墓前痛哭流涕的深情的懦弱,更没有办法拒绝他突然转身的吻。

他们相爱了,在山莫的墓前他们相拥了,在惨剧结束后,一切似乎都要幸福起来了。

可是崔斯汀的体内流淌着熊一样的血液,他是一个像风一样的男人,有着最动物的原始性,的确这个男人桀骜不羁并且很迷人,但他永远不会属于你,他是属于自由的。

正如电影开头所说的“有些人能清楚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并按这个声音生活”,崔斯汀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要离开苏珊,我坚定的相信他是爱着苏珊的,只是内心的声音盖住他对于苏珊的爱,即使苏珊说,苏珊近乎乞求的说:“即使我有了孩子,你还是要走吗?”崔斯汀红着眼眶却又几乎没有迟疑的翻身上马,尘土飞扬中只留下了流涕泗流的爱人。他是爱她的,我坚信。只是,自由的天性高于一切,包括爱情。


这段爱情注定是悲剧的,在爱上一个狂放不羁的男人的时候,你就会承受他残忍的选择,这个选择苏珊接受了,苏珊说:“我会等你,永远”,可年复一年的等待,除了不知何处寄来的古怪玩意儿之外和决绝的信件,以及铺天盖地的绝望和岁入骨髓的寂寞之外。一切都了无音讯。永远是多远,我们不知道,但永远应该太遥远了吧,苏珊等不下去了,苏珊投入了埃弗瑞德的怀抱,那个可以带给她幸福和安定,并长相厮守的男人。

花园里她白衣长发,安静美好。她看到他了,那个让她的心残缺掉的男人,瞬间泪水盈眶。她摘下手中的镯子,对他说:“拿去,我不要。”可是这个手镯她可是日日夜夜都戴在手上啊。怎么会不要呢。她一定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姿态,才能够表达清楚她对他那爱恨难清的情感呢?也许她一直在等这一天,等这个男人站在她面前,等他看见这个一直在她手腕上的手镯。可脱口而出的却是:“拿去,我不要”。

你看啊,即使明明相爱着,他们就这样错过了。

潮汐开始明白,我们永远都无法阻止崔斯汀去追逐自由和天性;无法阻止单纯的山莫,让他不要冲向战火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无法阻止埃弗瑞德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把自己的文明和才华带进国会。

是什么让我们相遇和拥抱,是因为心灵的声音吧

是什么让我们无法触碰痛苦不已,也是因为心灵的声音吧

是因为“有些人能清楚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并按这个声音生活,这样的人,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说。”

最终崔斯汀把他的爱与安定给了那个从13岁起就说着要嫁给他的伊莎贝尔,兜兜转转,他还是幸福了,虽然幸福是短暂的。

那个叫做伊莎贝尔的狂野女孩,他自信,独立,自由,并且在13岁就相信自己会嫁给崔斯汀。也许是苏珊的爱情太丰富,太复杂不适合崔斯汀,所以潮汐相信是这个女孩子的单纯和独立,让崔斯汀获得了精神的自由,伊莎贝尔从未在崔斯汀面前哭过,甚至在与崔斯汀结婚那天,她一袭白纱,依然仰着头,独立,优雅,淡定,美得像是通透而又纯粹。

此刻潮汐仿佛听到导演在声泪俱下的说,生命是一场放逐和流浪,遵从你的内心吧!并按这个声音生活活下去吧!去创造自己的传说吧!

很多人会看完电影后,被电影狂放的热烈的情感所打动,认为这是一种舒服的生活方式,男人该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该听从自己的内心。

可潮汐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所谓的遵从内心不过都是对于现状无法改变的逃避,他们其实从未真正的勇敢过,崔斯汀因为山莫的死自责内疚,无法释怀,所以他抛妻弃子,独自流浪,他遵从了他的内心,但他反而是懦弱的,他不曾勇敢过,他不敢面对那个真心爱他的苏珊,更不敢去安慰同样痛失爱子的父亲,甚至对于同样悲痛的兄长大发雷霆。他把自己的内心当做是一切行动的指南,遵从内心,其实是骨子里的自私。

如果生而为人,反而丢弃了责任,和面对生活的勇气,把懦弱当成是内心的声音,那么我拒绝倾听这种声音。我们真正该相信的不是什么内心的声音。

而是该坚持的,该欣赏,该赞扬的是伊莎贝尔的坚持,是苏珊的日复一日的等待,是埃弗瑞德的对于苏珊毫无理由的接纳,是颤颤巍巍的老上校在儿子遇到困难之时坚定的举起的猎枪,是老上校把埃弗瑞德揽在怀中一起红了的眼眶,我们该坚持这些东西,这些美好的,能让人感觉到这就是幸福的东西。

我不希望你的一生为了追逐内心的声音,在世间漂泊和流浪,忍受孤独和寂寞,成为悲壮的传说。

我希望你是个普通的平凡的人,我希望你是个单纯的人,我希望你充满了责任感的人,我希望你能在岁月变迁中依然不改本色,我希望你能成为让自己幸福,也能让他人幸福的美好的人儿。你不必是出色的,不必是人人羡慕的,甚至不必是正义,但我希望你是幸福的。


潮汐电影


《燃情岁月》是爱德华·兹威克执导,安东尼·霍普金斯、布拉德·皮特主演,于1994年12月23日美国上映。

《燃情岁月》主要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充满了温情和阳刚之气,记录了西部的伟大历史。

本片令人钦佩的地方它具有人文情怀,影片以酋长的视角来叙述情节的变化,在表现崔斯汀成长的过程中,战士的成人礼、砍熊爪、挖心脏、剥头皮、狩猎等,都具有强烈的印第安色彩,为本影片的人文情怀增色不少。

在人物塑造方面很成功,在爱情、亲情、理智、欲念的选择上,让他们很无奈,他们更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扁舟,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没有选择的权力。在Susan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为了爱情和梦想选择坚持,但在后来它们似乎被遗忘,我们也在不知不觉自动放弃了当初的梦想。或许平凡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回忆起当初才觉得那是燃情岁月。

《燃情岁月》体现出了人性中的感动与激情,背景音乐平淡舒缓,夹杂着激昂高亢把人带回自己燃情岁月的时光,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唯美静谧的书写。暗藏了对美国当代史的讽刺。


司徒王胤


《燃情岁月》这部片子

相信资深影迷都不会陌生

同样作为1994年那个传奇之年的作品

它的光芒可能没有同年的《阿甘正传》和《肖申克救赎》那么强

但依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影片前半段的节奏比较缓慢

没有耐心或者不喜欢这种类型片的观众

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

影片的配乐是由顶级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操刀

仅仅是配乐就让我对这部片子爱到不行

有种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的张力

但因为电影中所涉及到的价值观

并非是普世的价值观

我个人觉得有点类似于《碧海蓝天》

这两部电影都是宣扬个人价值的实现大于一切

必要时甚至会牺牲其它来完成

诚然,这种价值观难以普世

所以可能会有一些影迷不喜欢

其实电影评价本就是很私人的事情

文化差异,口味经历每个人都不尽相同

实在没必要互相嘲讽

你有喜欢的理由,别人也有不喜欢的权利

内心真正喜欢不代表是装13

不喜欢也不一定代表别人就没看懂

下面说一下从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吧

不强求认同,只是提供一种可能也不见得正确的思路

影片开始其实已经说了它要表达的

有些人能清楚的听见来自心灵的声音

他们遵循内心的声音而活着

这种人最终不是疯了,就是成为了传奇

父亲为了听从内心的声音

放弃了英勇奋战后的荣誉

归隐山林,从此清闲一世

哥哥听从内心的声音,坚持要从政

即使是与父亲决裂也不回头

但其实他内心真正想要的是父亲的认同

弟弟听从内心的声音

要像父亲一样在战场上获得荣耀

即使是离开未婚妻,战死沙场

男主听从内心的声音

去追求放荡不羁的自由

即使是放弃爱人和家庭的牵绊

苏珊听从内心的声音

想要一份完美的爱情

即使这爱情让她飞蛾扑火,凄惨落幕

每一个他们的价值观都不同

有些符合世俗规矩,有些不符

所做的决定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

在弟弟战死后,苏珊对哥哥解释说

她依然爱着山姆,后来当男主回来时

她和男主走到了一起

而当男主离开后,她没能熬得住相思苦

和哥哥走到了一起

我想,苏珊之所以对哥哥解释

是因为内心的声音被现实暂时性的压了下去

她知道爱上男主不能够被世俗所理解

所以她想要压抑内心真实的想法

但在男主回来的瞬间她就被击垮

后来她也想要永远的等着男主

努力听从内心,但却被现实打败

最后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走向自我毁灭

而男主作为一个悲剧式人物

在常人看来好听点是喜欢折腾,难听点就是作

对于这样的人物,有时我们也充满矛盾

可能在我们内心的深深深处

深到我们自己都觉察不到的地方

我们极度渴望成为这样的人

但我们还要表现出对他的敌对

以向外界证明我们的价值观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崇拜或讨厌这样的人物

是因为我们没法活成他们这样

生命中的险恶没有什么恐怖

生命中的寂寥没有什么悲愤

生命中的放纵没有什么缺憾

生命中的痛苦与埋没无关

关键是,即使在始终无人注目的暗夜中

你可曾动情地燃烧

像那颗不肯安歇的灵魂一样

为了答谢这一段短暂的岁月

或许在这样的电影里

能为依然在乏味的地方苟活的我们

来带些许的慰藉,像是一片阿司匹林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