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北宋第一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为何死得比岳飞还冤?

头条微天下


狄青可以说是北宋朝堂文臣当国的牺牲品。

刚好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可以一答!

狄青,北宋历史上最有名的将领,没有之一!

自北宋对西夏战争一路走来,狄青率军25战无一败绩。他的面具成为敌人的梦魇,西夏人称他为“天使”,即天上来的使者。

作为武将,狄青先后在西北教训李元昊,在南方收拾侬智高。功成名就后,狄青被仁宗任命为枢密使。

但树大招风,再加上北宋特殊的政治环境。不久狄青就被朝廷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贬黜,最后抑郁而终。

一代名将无奈谢幕,北宋的士大夫们难辞其咎。这也成为他们的政治“污点”。

因为忠奸自有公论!

1、出身贫寒

狄青小时候家里穷,很穷。

但是越是这种贫困的环境,越能成就一个人,狄青的名将之路相信有家庭的磨砺。

16岁时,因哥哥与人打架,他代兄受过,被押到京城。北宋对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方式比较单一,就是刺字充军。新兵蛋子的狄青,是一名御马直骑兵。

如无意外,狄青将在军队中混吃等死,运气好会混个一官半职。但是造物弄人,很快传来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的消息。于是北宋震怒,大举抽调部队到前线,狄青的命运开始改变。

2、崭露头角

初到前线,狄青的职务是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开战初期,北宋被殴得非常惨,导致了全军上下对西夏的畏惧心理。

但是作为从京城来的人,狄青不一般。每逢上阵,狄青总能身先士卒,发动猛烈冲锋。在大哥的带领下,小弟自然以一当十,所以西夏军队每逢遭遇狄青就很快败绩。

作战四年,大小二十五次战斗。狄青攻陷金汤城、宥州,屠杀了西夏多个部族,焚烧西夏军粮数万石,俘敌五千七百。除此之外,他还筑建招安等城堡,扼住西夏的咽喉。不仅如此,他还喜欢蓬头散发,戴着铜面具冲锋在前。这种吓人加砍人的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中箭了还能起身杀敌。所以西夏人认为,他不是人,是神(天使)!

应该说,李元昊给了狄青建功立业的机会。狄青在西夏摸爬滚打十多年,做延州知府、枢密副使,全靠西夏给的机会。

但是要成为名将,光有勇还不够。当初还是延州指使时,经略判官尹洙将他推荐给经略副使范仲淹。范仲淹对狄青非常欣赏,教他学习《左氏春秋》,并告之他:“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

受到点拨的狄青从此手不释卷,终于开启了文武双全模式,成为范仲淹的得力助手。而有了理论支持,狄青的官运像是坐上了直升机,先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在西北前线十多年,狄青成为一代名将,被召回京后担任枢密副使,进入武将最高层。

3、理论加实践

1054年,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最初侬智高想要裂土为王,仿效交趾成为宋朝的藩属国。

岂有此理!北宋很生气,后果不严重。和西夏一样,战争开始北宋接连败绩,边将的表现太过菜鸟,丢尽了天朝的脸面。

狄青看不下去了。

他向仁宗进言,自愿带兵平叛。仁宗一高兴,就把整个岭南地区的军队交给他指挥。但是宋军的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狄青杀了几个不听指挥的将领后,才逐渐控制住局面。

1053年正月过年期间,在大家都欢天喜地闹新春时,狄青兵出昆仑关,杀了侬智高个措手不及。随后,宋军大局进攻,岭南地区很快被平定。

在用兵岭南期间,交趾(越南)告诉宋朝,他们可以帮忙平叛。朝廷上下一听那个高兴啊,就算上不了场站在一边摇旗呐喊也是好的嘛。最重要的是,它说明了北宋强大的向心力…似乎都忘了一百多年前交趾建国割走大量岭南土地的惨痛过去。

关键时刻,狄青出面制止。似乎对交趾人心知肚明,狄青果断拒绝了这些想要趁机捞一把的蛮夷,也给北宋节约了好几万石的军粮和银子。这件事说明狄青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属下的进步,领导总是能看在眼里。平叛后不久,狄青被仁宗任命为枢密使。在那个武将普遍不被看好的北宋,狄青经过了几十年的拼杀,终于成为北宋武将的一把手。

4、树大招风

当初面圣时,仁宗看着狄青脸上的刺字别扭,劝他抹了刺青。而狄青的回答是:“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所以大家都称呼他为面涅将军。

身居高位不忘本,这是好品质,不过在乌烟瘴气的北宋朝廷,这就成了秀高调。树大招风,狄青的霉运跟着枢密使的上任很快开始了。

按说狄青是个很低调的人,很多好事的人说他是狄仁杰的后代,他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每逢打仗归来,他都把功劳算在大家头上;缴获了战利品也是全部上交国家。但这在某些好事的人眼里,反而成为他们指责狄青作秀的“证据”。

狄青升为枢密使,这是仁宗的意思,但是同为皇帝阵营的士大夫们非常不爽。从此大家也不因为琐事扯皮了,也不因为门派而党争了。大家再次抛弃成见走到一起,只为将寒门出身的狄青搞下去!

欧阳修,时任北宋翰林院大学士,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副部长。欧阳修身居高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文坛领袖。在那个信息还不发达的时代,欧阳修掌握着社会舆论,是士大夫的精神领袖,这让欧阳修的地位举足轻重。

欧阳修是一个传统正面人物,表现在爱材忠君有才华,但这也导致他和狄青的“结仇”。

狄青任枢密使,本朝从未有过。因此作为文官领袖的欧阳修多次上书,主旨只有一句:“为了大宋的未来,罢了狄青吧!”

仁宗对自己的决定还是很自信的,直到欧阳修抛出狄青可能要谋逆的指控。仁宗也就相信了狄青可能要谋反,所以很快将狄青“扼杀在摇篮之中”。随后狄青被贬为陈州知州。一年后,郁闷的狄青含恨而终。

现在看来,家犬头上长角、避雨在相国寺佛殿上居住等都是借口,“莫须有”搞掉狄青才是目的。最终,他们成功了,或许他们真的是为了这个“国家”。

狄青死后,仁宗追授为“中书令”,谥为“武襄”。危机解除,封王也不为过。

几十年后,秦桧如法炮制,给岳飞又来了这么一次。从此秦桧的“莫须有”成为奸佞的象征。不过,在此之前的狄青,则是更大的受害者。

狄青死后,武将更加战战兢兢,国家衰落无法挽回。最终靖康之变,北宋画上句号。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我是“红雨说历史”,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北宋大将狄青。


出身低微

狄青,是山西文水人,他有勇有谋,精通兵法,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是北宋著名的大将。狄青出身贫寒,从小立下大志,16岁的时候他替自己的兄长受过治罪。“逮罪入京,窜名赤籍”,面颊刺字,发配军中,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军中显威

狄青在军中很快显示出自己的军事才能。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以后,对宋朝虎视眈眈。狄青被安排到西北戍边。他在抵抗西夏的战斗中骁勇善战,多次为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狄青烧毁西夏粮食数万,指挥宋朝士兵在丰林、新寨、谷修城等地抵御西夏。


每次战斗,狄青披头散发,头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四年里参加大小战役25次,身中8箭,立下累累战功,名声大振。

治军有方

狄青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很快当上了枢密使。但是他却依然与士兵保持,密切的联系,狄青脸上代表低贱的刺字“制”依然保留着。皇帝宋仁宗劝他抹去,狄青说:“您不问门第提拔我,让我当上枢密使,我正好可以以这个刺字来激励将士,鼓舞军威。”


功高遭忌

狄青抵御西夏,平定叛乱,多次取得重大的功绩,登上了最高的军事长官枢密使以后,朝廷开始对他猜疑。尤其是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狄青成为流言的中心。当时欧阳修,王举正都提倡为了宋朝的未来,要罢免狄青。欧阳修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又是朝廷大员,自然引领了时代的言论导向,朝廷百官纷纷进言反对狄青。

谣言四起,甚至到了离谱的地步。狄青家的狗头上长了角,狄青的住宅夜里有光。开封发大水,狄青避难相国寺,也被认为是要夺取王位。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惶惶而终

做了四年枢密使的狄青,最后被宋仁宗罢了官。但是狄青没有过错,所以给他加了一个,宰相的官衔,其实就是有名无实。狄青离开了开封,但是朝廷对他仍然不放心,每半个月就派使者来以慰问的名义,监视狄青。狄青在朝廷的做法和谣言的中搞的身心俱疲。每次有朝廷的使者到来,他都提心吊胆,生怕生出祸患。当初征战沙场的一代名将,而今惶惶不可终日的狄青。罢官不久的狄青就在这样,惊慌的氛围中发病去世了。当时他只有49岁。


红雨说历史


北宋第一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为何死得比岳飞还冤?(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众所周知,宋代爱国名将岳飞在立下赫赫战功的情况,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头致死,每当看到这样的故事,人们纷纷愤慨不已。其实,在宋朝还有一名将,其功劳不在岳飞之下,也是因被冤而致死,那就是号称“面涅将军”的北宋名将狄青,虽忠君报国,战功赫赫,却最后仍落得个被冤而贬,郁郁不得志而死,其冤情不下于岳飞,这是为什么呢?事情要从这里说起。

1、从囚徒到将军,“面涅将军”狄青的成长之路。

狄青,出生于1008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市)人,精通骑马射击。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选做散置。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诏选择卫士到边疆,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西夏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了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焚烧西夏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扼制着敌方要害之地。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人称“面涅将军”。

狄青在延州前线呆了4年,4年间,他打起仗来不要命,次次冲锋在前,前后参战25次,8次中箭,所以每次狄青一出现,西夏兵便惊呼“天使”,作鸟兽散,狄青因此屡立战功,扬名前线,也闻名朝廷,从一个小小的指使,慢慢升迁为团练使、节度使、枢密副使。他与朝廷中的名臣尹洙、韩琦、范仲淹私交不错,范仲淹更是给了他《左氏春秋》让他学习,使他精通兵法。后来,狄青又因为平定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的反叛,而官升枢密使,成为了三军总司令,掌全国兵权,显赫一时。

2、狄青受冤被贬,抑郁而终。

狄青忠肝义胆,为国家极尽所能,因此也得到了许多人的敬重。行军打仗时他与士兵同吃同住,战争结束他默默退出将功劳推给副将,同僚遭遇贬谪而死他不顾流言蜚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的家人,他不但是名义上的名将,更是精神上的名将。然而他一心报国的那份忠心无疑有了功高盖主的嫌疑,后来也得到了一些人的猜忌。

狄青虽然为北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由于他是犯人出身,在朝中受到了不少官员的白眼。出生行伍的他官至枢密副使,更成为了谏官们忌惮的催化剂。于是,一封又一封弹劾的奏折送到了宋仁宗桌上。此时的宋仁宗虽然不信,但一想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往事,就不得不心存怀疑了,而且他也不可能为了狄青与满朝文官爆发矛盾。因此,当狄青被淹没在满朝文臣的谩骂声中时,他没有能及时帮助他脱离舆论的漩涡。

对这样的冷遇,狄青还是忍了,曾经在战场上杀伐果决的他,在这高位上变得小心翼翼。被其他文官刁难,更是小心赔笑脸。可低调做人的后果,却是灾难变本加厉而来。一开始是他家里住宅失火,第二天汴京城的小民百姓就纷纷传言,说狄青家里冒红光,是做天子的征召。

嘉佑年中,京师连降暴雨,以致大水漫延,狄青因避水迁家至相国寺中居住。于是,早已妒火中烧的欧阳修(副宰相兼兵部尚书)向宋仁宗诬告,说狄青志存高远行止可疑。宰相文彦博又诬告说狄青家的狗长了角,乃不祥之兆,请朝庭让他去外任。言官们又轮番上阵轰炸。时间不长,宋仁宗也相信了这些,于是罢狄素枢密使职,出判陈州(今河南淮阳)。

狄青到陈州后,文彦博还派人每月“抚问”两次,名为抚问,实为监视,主要是让狄青不能接受的是:每次朝廷来人都要让他写一份思想认识状况的书面报告,一代名将狄青就在这样的被怀疑被监视的状态下忧愤成疾于嘉佑二年(1057年)郁闷而亡,终年49岁。

3、为什么说狄青比岳飞死得还冤?

一是背负污名而死的岳飞,引得天下人的激愤,为了堵住悠悠之口,宋高宗和秦桧还不惜兴起株连大狱。纵是如此抹黑加威胁,以大诗人陆游的感叹说:当岳飞冤死的消息传来时,整个临安都是“都人皆涕泣”。甚至还有人将岳飞冤情大量翻印张贴。岳飞冤死二十年后,数万岳家军战士更联合在鄂州上表,哭求为岳飞伸冤,官兵们各个“哭声如雷”。岳飞元帅,固然含冤而死,但他一生忠勇,早已铭刻南宋万民心中。而在这一点上,狄青的遭遇却更不幸。这位为北宋征战一生的铁汉,生命的最后时刻,遭遇的却是北宋官民们,近乎刻薄无情的对待。自从官居枢密使起,昔日的大宋英雄狄青,就成了被集体敌视的怪胎。

二是为北宋王朝出生入死一辈子的狄青,是因为被怀疑而贬去了陈州,这是个比“莫须有”还荒唐可笑的罪名,来到陈州的狄青,虽每天闭门谢客,但朝中的文臣们依然不放过他,隔三差五就派使者来打探他的情况,说狄青含恨病故,倒不如说是被北宋的“名臣”们集体逼死。真是窝囊又冤枉。

三是狄青在军队能征善战,团结士兵,身先士卒,在京城为官低调做人,兢兢业业,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被怀疑、被贬,没有势力背景,找不到内心依靠的狄青,仿佛又回到童年的无依无靠之中。他急火攻心之下,嘴角长出了毒疮。说是因毒疮致死,倒不如说是被心病致死,可怜一代名将死的如此憋屈。

可以说,狄青的死是宋朝重文抑武背景下的牺牲品,因为有宋一代,抑武扬文,生怕武将掌兵权篡位,所以平时的枢密使,都是文官出任,武将一旦出任这个职务,必然成为众矢之的,狄青最终因猜忌怀疑而死,所以说一代名将狄青的抑郁而终比岳飞死的还冤。





葛大小姐


狄青是死于人言可畏,是忧死;岳飞是死于三法司定罪,是治罪死。二者没有可比性,因此不能说狄青被冤枉死。

武曲星狄青

狄青为人慎密寡言,治理号令严整,赏罚分明,又肯和普通士卒同甘共苦,经常把功劳让给手下将军,因此深受士卒和部将的爱戴。

有勇有谋,深受军士爱戴,这既是狄青能够成为一代名将的地方,也是狄青被弹劾的关键原因。

狄武襄公神道碑文说狄青“生而风骨奇伟,善骑射,少好将帅之节,里闾侠少多从之”,应该算是帅哥一个吧。狄青之所以在战斗中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就是想掩盖自己帅气相貌进而增强自己的威势。

狄青的战功有二:

1、从1038年西夏李元昊起兵称帝开始,到1044年李元昊称臣,持续6年的夏宋战争,狄青一直都有参与,前后大小25战,中箭8次。

2、1052年夏,今越南高谅省广渊市的侬智高起兵攻占今广西南宁市,并顺着邕江而下攻占9个州,最后包围广州,自称大南国仁惠皇帝。狄青调取长期和西夏作战的西军南下作战。在先斩不听将令而落败的陈曙等31日,下令休整10天以迷惑、懈怠大南国军后,急令士卒天亮出发,袭击夺取昆仑,,又在随后的归仁铺决战中,击杀黄师宓、侬建侯、侬志忠等大南国57人,生擒500多人,斩首2200多人,侬智高逃亡大理国,,并在今南宁市北部筑京观。

此战,狄青俘虏侬智高母亲阿侬,和侬智高弟弟和2个儿子。

狄青之死是体制问题

狄青从一介平民,因军功一步步的提升到枢密使,掌握北宋全国军队,本来不算什么。但狄青得到将军和士卒的爱戴,加上掌握北宋兵权,这在客观上已经威胁到皇权。虽然宋仁宗没有因此表示什么,但受北宋以文制武传统的影响,文臣们不会对此视而不见。

枢密使,是唐代宗永泰年间设置的,是一个宦官专任、代表皇帝掌握全国兵权的职位。在朱温诛杀宦官后,枢密使开始使用士人担任。朱温篡位后,枢密使开始由文官担任。

北宋初年,枢密使正使是功勋高的老将担任,副使是文臣担任。但在曹彬之后,枢密使基本上就是文臣担任。寇准、晏殊、吕夷简、富弼、韩琦、范仲淹(副使)、欧阳修(副使)、包拯(副使)、司马光(副使)、童贯、种师道、宇文虚中、李纲、张叔夜、赵鼎、秦桧、韩肖胄、岳飞(副使)、虞允文、贾似道等都担任过。

狄青可能是曹彬之后以武将身份担任枢密使的第一人。

在元朝时,枢密使都是由太子兼任。可见枢密使职位的重要性。

虽然狄青是被贬到地方,但被贬在北宋是家常便饭,应该不是狄青之死的主要原因。比如欧阳修就在1063年因为政治斗争失败而主动要求外放。

至于狄青的死因,在狄青墓碑《狄武襄公神道碑》和《东都逸事》都没有提及,《宋史 狄青传》记录是:

“疽发髭,卒。”

狄青的死,让宋仁宗为此罢朝发哀,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狄青的死,说不上愿望。在北宋,哪个出名的政治人物没有高低起落的贬官,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李纲、秦桧等都有贬官或罢官。狄青不过是被罢免兵权去管理地方事务,算不上很委屈。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历史上的狄青,其实死的一点都不冤。他的悲剧,实际上是他没搞懂北宋正常的政治生态规则。没有搞政治斗争的政治智商,却硬要掺和到高层的政争之中。换句话说,狄青若是活的明白一点,把自己的姿态摆正,他根本就不会忧惧而死。相比于狄青,岳飞那是真冤!如果说狄青是作死的,那么岳飞就是冤死的。



先介绍一下狄青这个人。

首先,狄青确实是名将,北宋第一名将,没有之一。并且狄青是小兵出身,坐到了枢密使的第一人,也没有之一。

其次,狄青确实是从枢密使的位子上被人赶走的,文彦博也确实说过朝廷不信任他,不信任武将之类的话。但至少在场面上,朝廷给狄青留足了面子:一是虽然被贬,但仍然给他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衔,二是他的被贬之地仅是离开封不到三百里的陈州府。相比于苏轼动辄贬数千里远,狄青在宋代政治生态中是难得的善罢。

第三,狄青与文臣的关系紧密,并非传言所说的,狄青遭到文官的嫉妒。事实上,狄青一直是文臣们的合作伙伴。

第四,狄青与宋仁宗的关系一般。他的节操不高,谁更有权势,谁开价更高,他就立刻会与其结盟,回头咬旧主。

关于这个第四点,重点要说一下。

第一个对狄青有知遇之恩的,是范仲淹。在范仲淹之后提拔狄青的,是尹洙,而尹洙的后台是韩琦。狄青作为一个被三个人都提拔过的将领,他对第一个提拔他的范仲淹,是真的不地道。当时韩琦和范仲淹有矛盾,虽然两人都是君子党,但是两人对西夏战略截然相反,在关于是否筑水洛城一事上发生过冲突。于是韩琦授意尹洙让他对范仲淹的政策进行捣乱。而当时具体负责捣乱的人,就是狄青!

这件事的经过是,尹洙命令狄青抓捕执行范仲淹战略的刘沪(武将)。而在此之前,宋仁宗为了调和两派的矛盾,已经派出了钦差去调查此事。结果狄青为了邀功,居然赶在钦差到达之前,就对同是武将出身的刘沪动私行,甚至还打算杀人灭口,毁灭证据。这件事就是著名的水洛城案。

老实说,军人听指挥没错,范仲淹和尹洙两位恩主起冲突,狄青挑边站也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为了往上爬,用卑劣的手段来对付自己的同僚,就不厚道了。尤其是抢在钦差前面杀人的行径,这与奸臣有什么区别?



尹洙和狄青这么整范仲淹,那范仲淹当然要反击了。于是范仲淹一派郑戬、余靖等文臣的强烈抗议,与韩琦一派就如何处理尹洙和狄青的事情全面开战。最后的结果是,狄青在韩琦一派的力保,以及范仲淹、欧阳修的宽容下,免于死罪。

于是在此之后,狄青改投韩琦门下。结果没过多久,狄青与韩琦又起了矛盾。

当时宋仁宗派韩琦为帅,欲整顿荒废的河北禁军。韩琦一面以狄青为副帅辅佐自己,一面推行雷霆手段治军,狠治河北禁军。可是在这个整军的过程中,狄青居然为他的一个朋友(克扣军饷),跑去找韩琦为贪吏开后门。而理由是此人是立有军功的英雄。

其结果当然是被韩琦驳回,毕竟战斗英雄是战斗英雄,贪污犯是贪污犯。宋仁宗让韩琦整治军队腐败,而狄青为贪污犯庇护,任凭说上了天,也不占理。最搞笑的是,这件事居然在后来还被以北宋代重文轻武的标签被拿出来反复的宣传。



此事之后,不管狄青的官当的有多大。朝野文武对狄青的评价一律是:有能力,但政治智商和节操都是负数!

最后是狄青被赶出京师的背景,也就是所谓的狄青含冤一事。

当时还没有决定皇储的宋仁宗病危,各种谣言四起。身处要害位置的狄青由于有多次改换门庭的前科,而且对于部下士兵也偏向纵容,朝野都认为他的政治忠诚度不够,简而言之就是不可靠。

于是宋仁宗最后在选定顾命大臣时,把狄青给踢出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韩琦和李璋这一文一武的组合。韩琦不用对说,很可靠。而李璋虽是武将,但他是宋仁宗的表哥。并且李璋在可靠度这方面没得说,一向是敢于拒绝执政大臣对军队事务的干涉,并且在处理军队哗变这方面也是雷霆万钧,常以高压手段迅速平息士兵的兵变。而这两方面,这两点换成狄青都不太可能做得到。

所以说,狄青被贬。源自他的操守,源自同僚对他的风评。并且说实在话,在北宋当宰执大臣,几起几落完全就是家常便饭,不被贬的宰执大臣根本就没有。人家被贬了之后都能坦然面对,等着朝廷重新起用。怎么这事到了狄青身上就不行了呢?因此,狄青之死完全就是他自己的问题。

还有,前面也说了,狄青虽然被贬,但他最后还是全身而退。按照宋代的游戏规则,离开京师,躲过了这个政治风波,复起的机会还是很大的。当时与狄青同批的武将大多阵亡在了镇戎三败中。狄青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选择,他被复起的希望很大。然而,狄青居然就自己把自己忧惧死了。这能怪谁?



跟狄青比起来,岳飞简直冤投了!他的功劳就不说了,下面只说岳飞到底冤在哪。

首先,以岳飞的官职等级,按照宋代此前的游戏规则,无论如何是不会死的。大不了就是流放岭南,或者直接贬官。比如,宋太宗的枢密副使弥德超就被指控与岳飞同样的罪名(指斥乘舆),其结果也就是发配琼州而已。再比如韩世忠,他最后也只是削职罢官而已。岳飞跟这些人比起来,完全就是特殊待遇,被特殊对待了。

其次,岳飞比秦桧年轻,比宋高宗那个阳痿男也小几岁。等秦桧和宋高宗死了(宋高宗太特么能活了),岳飞还有复出之日,并且肯定是当仁不让的北伐统帅。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宋朝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游戏规则(重则流放,轻则贬官),到了岳飞这里变了!

并且谁都没有想到,北宋的皇帝已经是够没有骨气了,宋高宗居然比他的老祖宗更特么的没有骨气!



祖宗江山,大好河山不去收复,居然愿意给金人当儿皇帝——变态!

兜里的钱嫌烫手,宁可白送于金,也不愿意拿来以充军用——变态!

二十九岁就阳痿,唯一的儿子也夭折了。心理必然不正常——变态!

三个变态加一起,宋高宗的心态已经是完全不正常了。这么一个心理不正常的人,这么一个唯金人马首是瞻的阳痿男,他会干出为了谄媚金人,自杀大将的蠢事,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岳飞冤就冤在这里,他碰上了一个变态,碰上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不走大宋法律程序就直接杀的宰执大臣的变态皇帝。

所以,狄青是狄青,岳飞是岳飞。两人根本不一样。

狄青不是被冤杀,且狄青屡次背叛支持他的文官(欧阳修、范仲淹、韩琦),自己上杆子往漩涡里凑。最后狄青也是荣罢,以更高的虚职到地方养老,有机会还能复起,宋朝的宰相基本都有这一遭,狄青只是自己想不通,自己把自己吓死了。


而岳飞是货真价实的冤杀!他不愿意与秦桧同流合污(迫害韩世忠),遭到了宋高宗和秦桧的敌视。后来又在没有任何罪名的情况下被逮捕,最后居然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简直是冤透了!并且更冤的是,北宋压根就没有擅杀宰执的传统,岳飞是到了两宋交替的这个时代,恰好碰上了宋高宗这个阳痿死变态,才给他罗织了一个莫须有的死罪。这种冤屈找谁说理去?


Mer86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来看看狄青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狄青,字汉臣,汾河人,北宋名将。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时,代兄受过从军。狄青精通骑马,射箭,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朝廷命狄青为延州指使。作战四年,二十五场战斗,中箭八次。

狄青后来攻陷了金汤城,袭取了宥州,杀尚罗等部落,焚烧西夏粮食数万石,帐篷两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狄青在敌方要害之地,建桥子谷城,建丰林,招安等城堡。狄青做战时,常戴面具,披头散发,冲进敌阵,西夏军无人敢挡。

尹洙任经略判官,与狄青谈论军事,十分欣赏狄青,就推荐他给经略使韩琦和范仲淹,对他们说:狄青是良将。

韩琦与范仲淹见了狄青,也认为是个奇才,对他十分看重。范仲淹还教狄青读《左氏春秋》,跟他说:为将者,如果不知历史,也只是匹夫之勇。于是狄青,就研读秦汉以来的兵法,狄青的名气越来越大。

狄青的脸上留有黑疤,宋仁宗就劝他敷药除掉这些黑疤,狄青说:陛下从来没有过问臣的出身,而是根据功劳提拔臣的。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这些疤痕,让我一直努力的。升狄青为枢密使,狄青后与孙沔、余靖平定侬智高之乱。


狄青每当出现时,士卒都很崇拜,谏官弹劾狄青说,他家狗会生角会发光,请求将他调出京城,宋仁宗不同意。

公元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将家搬到相国寺佛殿上,很多人议论纷纷,狄青就被免去枢密使,离京。

公元1057年,狄青嘴生毒疮,过得不开心,随后死去,谥号武襄。


历史简单说


宋朝曾流行过这样一个故事:宋仁宗出生之时,大哭不止,一位白发老人走到跟前,说了八个字,孩子便止住不哭了。这八个字便是“文有文曲,武有武曲”。这个故事很多人可能听过,文就是包拯,“文”在后世被演绎的相当精彩,开始这“武”却过得相当憋屈,最终郁郁而终。这“武”就是狄青。

狄青,出身很普通,出生于西河一个贫寒的家庭。也许是汾河的水特别好,所以他长的孔武有力,还立下了大志。16岁时,他兄长与乡人斗殴,结果乡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更严重的是他哥哥还跑腿了。狄青充分发扬了自己的义气,帮哥哥顶了罪,被送到了首都服役,恰在这时,他投了军队,只是要在脸上刺字。

虽然往日的形象不再了,但此后的人生却像开了挂一样,在军中实现了人生的逆袭。1038年,30岁的狄青当上了军区司令员,被任命为延州指挥使,负责一线的战事。

果然不愧为军事天才。面对西夏军,范仲淹等人毫无办法,狄青一改往昔的战法,以弱敌强,打起了野战。为了震慑,他还想到了另一个方法,那就是带上面具。凶神恶煞般的形象在信鬼神的西夏人面前显得十分狰狞,见到“面涅将军”都远远躲之。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估计狄青太帅了,不带面具无法杀敌。

在与西夏对敌的四年中,大大小小的战役有25次,威名大震,据说开封人都将他画成了罗刹的样子。狄青也不断得到大咖的赏识,包括范仲淹、韩琦等人。

经过大咖的提携,狄青的路途更加畅通。一路从刺史、都指挥使等做到了军委副主席——枢密副使。

做了中央京官的狄青却不舒服了,因为远离了军队,无法带兵打仗,憋得慌。终于,到了1053年,机会来了。这一年,侬智高叛乱,官军战斗力却十分渣,叛军一下子就占领了很多城池。宋仁宗决定派遣一些精锐部队配合当地军民作战。

久没作战的狄青来了精神,主动请缨。慷慨激昂之后,皇帝已按捺不住,遂任命狄青前去平定叛乱。不愧是名将,在昆仑关大败叛军,一场叛乱不久之后就被平定。

得胜归来,宋仁宗十分高兴,加官进爵自然不在话下。于是,又从枢密副使、节度使升为了枢密使。但在此时,却引起了一些文臣的不满。诸多流言也加在了他的头上,狗长角还发光了,就连避水灾到相国寺,都被说成是居心不轨。

此时的宋仁宗还是维护着狄青的。文臣们没办法只好请出了重量级的人物——欧阳修、文彦博。经过两人的一番言论,大家都纷纷指责狄青。最后,皇帝只能妥协,将狄青降职,并到陈州任职,虽然还是副国级,但只能担任市长了。不仅如此,朝廷隔三差五就派来使者,名义是探视,实际上为监视。狄青终于支撑不住了,与1057年郁郁而终。狄青到死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落得这样的结局,仇人是谁都不知道,真的是憋屈到死。

宋朝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只要是武将,都会很惨。所以,狄青的死是死于猜忌,“人主之猜心一动,则文弱之士亦供其忌玩。”,文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直被压制的武将呢?狄青之死,是死于制度。


WarOH协虎


宋朝由于赵匡胤确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对武将颇多掣肘,形成了“好男不当兵”的群体意识和时代风气,武将社会地位不高,上升渠道不畅,整个两宋期间,勇武之风不雄,名将更是乏善可陈。

然而,在那个冷兵器时代,毕竟需要武将保家卫国,因此,在对金战场上,便涌现了岳飞、韩世忠、刘锜、吴玠等抗金名将,在对辽战场上,涌现了杨业、李继隆等名将,而在对西夏的作战过程中,便出现了赫赫有名的狄青。欧阳修曾说:“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种世衡是“种家军”的首创者,而狄青的战功和名气,比种世衡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这样一员战功无数的名将,怎么会死得比岳飞还冤呢?

狄青最开始本是宋仁宗身边的侍卫,1039年,因为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反叛,称帝自立,建国号大夏,即西夏,与宋朝兵戎相见,宋仁宗从皇宫侍卫中选拔了一批人充实边关,其中就有狄青,他被派往宋夏战争最前线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四年,狄青参加二十五次大战,八次中箭,冲锋陷阵,每每当前,杀敌无数,勇猛异常,令西夏士兵闻风丧胆,后来,狄青一出现,西夏兵惊呼“天使”来了,作鸟兽散。

当时,守西夏前线的大帅是范仲淹,他很欣赏狄青,还教狄青读书,学习兵法,为狄青的成长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多年参战后,狄青以战功不断升官,先后任西上门副使、泾原路经略招讨副使、彰化军节度使、枢密副使。枢密副使是朝廷掌管兵权的二号人物,官已经当得很大了。

1053年的时候,狄青又因平定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的叛乱有功,被宋仁宗提拔为枢密使,相当于三军总司令,成为最高军权掌握者。但就是因为狄青掌握了最高军权,犯了大忌。宋朝很怕武将乱国,对武将掌枢密使大权尤其忌讳,建国以来,除了开国功臣曹彬任过枢密使外,其他似乎没有几个武将出任过枢密使,所以,狄青自任枢密使开始,就成了文官们攻击的对象。

首先是谣言四起。在京城汴京,到了夜里就要熄灯,有天夜里,狄青在家里设坛夜祭,第二天就谣言满天飞,有人说狄青家夜有怪光,还说当年唐朝叛将朱温居午沟时,家里就常常夜出怪光,这无疑是造谣说狄青会叛乱。

当时,文彦博任宰相,多次劝说宋仁宗免狄青的职务,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反问:“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一句话击中宋仁宗软肋,于是,狄青被罢去了枢密使一职,贬官陈州。

然而,这还没完,狄青贬到外地后,朝廷还不放心,每月两次派人前来问讯,表面是问讯,实际是监视。狄青本来就忧惧,而这样就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了,到陈州第二年就发疽而死。如果说岳飞是杀死的,那么狄青则是吓死的。


帝国的脸谱


狄青与宋仁宗的关系一直还算君臣相得,尤其是狄青战功赫赫,一直不顾及形象地保留着从军时被刻在脸上的字以激励将士,宋仁宗很是感动,也对他的忠诚表示肯定。但是北宋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一些文臣谏官对于狄青所受到的恩宠很是嫉妒,他们一方面担心深受将士爱戴的狄青重演陈桥兵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受不了一个出身行伍的粗莽武夫地位高于他们。无形中这些文臣谏臣开始了对他的打压。曾有一个谏官,说狄青家的狗长出了犄角,而且还冒光,要知道赵匡胤出生时就冒着光,红光满室。可见,谏臣们的别有用心。但是此时的宋仁宗并没有理会这些大臣。然而没过两年,由于汴梁发大水,狄青一家为了避难躲进了相国寺,借住在了相国寺。相国寺是皇室家庙,哪能让大臣一家随便住进来,于是那些文臣抓住时机,又开始了一轮弹劾。这些普通大臣说说也就罢了,但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参了他一本,欧阳修说道,一个武将既有兵权,还深得士兵爱戴,这简直台可怕,这不就是当时的宋太祖吗?他还给宋仁宗提出建议,让皇帝夺去狄青的兵权,只让他做个地方官就可以了,以绝后患。

病中的宋仁宗一方面经不住这些文臣的不断上奏,一方面自己病重身体弱,很是担心王权旁落。宋仁宗妥协,狄青被免去枢密使职务,被调离京城出任陈州知府。不明不白的狄青离开了他所忠于的朝廷,离开了他挥洒热血的军队,愤懑而又抑郁地度日,再也没有了驰骋沙场的豪情与荣光。嘉佑二年,狄青因生毒疮,离开了人世。说他死的冤,但是并不准确,因为是得病而死,并且宋仁宗也没有真正的否定他,但是最终抑郁而终,壮志未酬,也确实可惜,要怪只能怪当时的时代,重文轻武,劳苦功高招人妒。


国家人文历史


狄青为什么死的冤,还不是宋朝的文臣们太傲娇呗。

狄青是北宋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战神一样的大将。狄青出身普通士兵,但是因为为宋朝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枢密使,成为全国武装力量统帅。

偏偏宋朝是一个崇文抑武的时代。

宋太祖赵匡胤死的时候,要求后世子孙不能杀文臣。结果,文臣们被宠上了天。皇帝都得看文臣的脸色行事了。

看着狄青这样行伍出身的人出将入相,不知道是历史上武人跋扈的旧事刺激了呢,还是文人妒忌的小心理发作。反正,文臣们怎么看狄青怎么不顺眼。都嚷嚷着说狄青要造反。

理由嘛,很简单。谁叫狄青军事才能那么大,在军中威望那么高,现在又是全国武装力量统帅。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其实,狄青虽然权大位高,但却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从来没动过当皇帝的年头。

可是,文人们就是不放过他。文人们给皇帝纳谏,造谣言诽谤他。搞的天下人都觉得狄青不造反都不好意思。

文坛领袖欧阳修给皇帝纳谏说:“狄青出身行伍,执掌枢密,任职三四年间确实也没有什么过失,但是武人掌握国家机密又熟悉军情,岂是国家的福气?所以,希望陛下能够放狄青任外职,到某个州里去任职。这既是为了保全他,也是为国家消除尚未萌芽的祸患。”

宰相兼文学家文彦博也建议狄青离开京城。

仁宗皇帝很不服气说:“狄青是个忠臣!”

文彦博神秘一笑,反问道:“太祖不是周世宗的忠臣么?”

这一招简直太好使了,仁宗当即默然不语。


后来,狄青被贬为地方官。在外地,狄青就是在这种猜疑下,郁闷而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