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膽怯易驚,心煩不眠,中醫十大名方——溫膽湯

“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溫膽湯。”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膽腑・膽虛寒》

“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或異象惑,遂致心驚膽懾,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膽怯易驚,心煩不眠,中醫十大名方——溫膽湯

溫膽夏茹枳陳助,佐以茯草姜棗煮,

理氣化痰利膽胃,膽鬱痰擾諸證除。

溫膽湯,為祛痰劑,具有理氣化痰,和胃利膽之功效。

主治膽鬱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

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方劑組成:

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甘草、茯苓。

方劑解析:

溫膽湯,系從《金匱要略》之橘皮竹茹湯合半夏加茯苓湯增減化裁而成。

方中半夏障逆和胃,燥溼化痰,為君,

竹茹青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行氣消肖痰,使痰隨氣下為臣;

陳皮理氣燥顯,茯等健脾滲顯為佐;姜、棗、甘草益脾和胃,協調諸藥為使。

故具有青熱除煩、化痰止嘔之功°

按說在溫膽湯中無舒膽之藥,而命名“溫膽”,看來難以理解,

那麼為何用以“溫”字?

《爾雅》釋訓:"溫,溫和也”,《疏》:“寬緩和柔也”,由此可見溫”是“溫和”之意,

不能與“熱“同論,且從溫膽湯諸藥性來看,也皆為溫和之物。

再者,古人認為心悸、心慌以及虛煩不得眠為症,與膽火浮越有關,

“膽氣怯者,心神必虛”,心和膽之間經別絡屬,亦相互影響。

溫膽湯中竹茹能清心火,溫和膽氣,所以,溫膽湯之意,顯而易見。

膽怯易驚,心煩不眠,中醫十大名方——溫膽湯

臨證應用:

溫膽湯寒溫並用,以辛溫為主,補膽虛,溫膽寒,化痰濁,而促膽之升發,助胃之和降。

全方中雖無重鎮安神之品,但由於能升清降濁,故陰陽之道可通,則能入寐。

後世醫家根據溫膽湯的特點,將其功用不斷擴展,

通過和胃化痰、溫通膽腑、和解樞機而用於膽鬱痰熱上擾之證。

使溫膽湯又具有了“清膽”之功效。

《醫方集解》還將其列入了“和解門”。溫病學亦將其劃歸為和解劑。

根據臨床體會認為:

大凡情志不遂,憂思鬱怒,內擾肝膽之氣,導致疏洩不利、津液不布、聚而成痰者;

或脾胃素有積熱,且溼熱較重者;或者大病後,素體膽虛者;或內傷飲食,脾胃氣機升降失常者;

臨證常現嘔逆、口黏、心煩不寐、心悸、胸悶、頭昏沉不爽、耳鳴、耳聾、震顫、倦怠、多寐等證,

都在溫膽湯的適應範圍之內。

現代醫學中高血壓病、冠心病、心絞痛、美尼埃症、神經衰弱、

失眠、頭痛、精神抑鬱症、老年焦慮性神經症及抽動症、穢語綜合徵等

屬膽胃不和、痰熱上擾者都可以本方為主進行治療。

加減化裁:

若心熱煩甚者,加黃連、山梔、豆豉以清熱除煩;

失眠者,加琥珀粉、酸棗仁、遠志以寧心安神;

驚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蠣、生龍齒以重鎮定驚;

嘔吐呃逆者,酌加蘇葉或梗、枇杷葉、旋覆花以降逆止嘔;

眩暈,可加天麻、鉤藤以平肝熄風;

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蠍以熄風止痙。

注:以上文中所涉方劑藥物,僅為一般性學術交流;請大家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使用!!

關注我,一起關注身心健康!

膽怯易驚,心煩不眠,中醫十大名方——溫膽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