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朔州的屯兵堡廣武古城怎麼樣?

wenzi容謙


廣武古城位於朔州市山陰縣張家莊鄉舊廣武村,總佔地面積16296平方米,是雁門關著名的軍事要塞。

對於舊廣武城建造的具體年代,至今存在兩種說法。當地流傳的楊家將故事認為,舊廣武城在遼代就已經存在;然而根據縣誌和相關古籍考證,從實物的建築風格來看,這座古城屬於明代建築。

廣武古城遠居長城之外,雄踞關口,南接長城,與古長城烽火臺相望,進可攻,退可守。

作為明代的軍事要塞,廣武古城與寧武關、偏關連成三大關,是雁門關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在戰亂年代,這裡不但可作為一個軍事據點,還是雁門關前用來防禦北方部落的南侵而建的屯兵之所,起到儲備糧食、駐紮屯兵的作用。

特別的是,舊廣武城的北面不設城門,只設置東西南三面城門。在“隆慶議和”之後,北面為少數遊牧民族部落與漢人之間的通商提供了方便,廣武古城也逐漸演變成貿易區。

2006年6月,廣武古城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為進一步保護古城,修復遭到嚴重風化和坍塌的城牆,當地文物旅遊局開始對舊廣武城牆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工作。

工程在修復舊廣武城城牆基礎上,對東南兩座甕城也進行了復原,再現了遼代舊廣武雄踞關口的恢弘氣勢。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就是修復後的廣武古城。


太原晚報


廣武古城與寧武關、偏關連成三大關,是雁門關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這話看著怎麼很彆扭呀?廣武古城是三大關之一嗎?三大關是雁門關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嗎?


北方20726813


舊廣武城位於山陰縣城南40公里是山西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它雄踞隘口,南望內長城東靠新廣武,北鄰漢陰館故城,西接六郎城遺址,是歷史上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發生戰爭的重要地帶。 古城城牆的確切建築年代,史籍無載,據有關文獻佐證和現存建築考究始建於遼代,當時為夯築城垣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包磚,清代曾作過維修和補萁。現存城牆除外觀具有明代特點外,其主體規制和構造基本為遼代故物。古城牆居長1652米佔地16236平片米平面,呈現長方形。城牆總高8.3米,下寬5米,頂寬3.4米,外表全部磚砌,石條作基,最上沿矮牆置垛口,望洞和尉孔。整個城牆共施馬面16座(包括城門馬面),馬面緊貼牆體雄偉穩健,其尺度大小不等。城牆東,西,南三面設門(東門最大西門次之,南門最小),三門均有甕城不置北門,原城門上有門樓,在解放前和“文革”時被破壞。城內街道建築佈局四大街八小巷基本保留原制。舊廣武古城是研究遼金以及明代城池的重要實物資料。


 舊廣武城在舊時作為囤放糧食等軍用物資的城堡,據說在舊城的西南方向山腳下,是楊六郎駐紮的軍營,曾經有農民耕地時挖出了當時的城磚和器皿,而舊廣武城就是他的儲備基地。舊廣武城城牆保存良好,至今仍可以在城牆上游走觀光,所以城堡邊界明確。古城城牆周長1701米,總佔地172720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城牆總高7.35米,下寬5米,頂寬3.4米,外表全部磚砌,石條作基。最上沿矮牆置垛口、望洞和射孔。整個城牆共施馬面16座(包括城門馬面),馬面緊貼牆體,雄偉穩健,其尺度大小不等。城內街道、建築佈局基本保留原制。其主要街巷有東大街、西大街、東西大街和中大街等“四大街”,其餘貫穿在其中的還有縱橫的“八小巷”,巷名已經無從考證。東西大街和中大街形成的十字街曾是商業貿易聚集地,沿街遍佈商鋪,交易產品主要有絲綢、蘆葦蓆、茶葉、水果、糧油和皮毛等。

 舊廣武作為以高牆厚築為設防的防禦聚落之一,它是為了抵禦外侵內亂而營建的城池;這種特定時代和地緣條件下的產物,成為防禦聚落的一種表現。舊廣武村採用聚集的營造方式,是為了獲得實在運作與心理的安全保障。特別是統一規劃營造的城池,更有著很高的密度組合,個體建築服從於整體城市的規劃需求,使整個城市形態更趨緊湊統一,為維持並加強其防禦效用,建設行為是持續長久的,防禦內容也隨經驗的積累和防禦要求的增高而逐步完善。舊廣武作為防禦城池是防範戰爭的聚居點,它能攻能守,又能儲備一定量的生活物資,可同時滿足生產、生活、避難、守衛、戰鬥等諸多要求。在修築城池的同時,為發展城內的生產,採取軍屯政策,解決了軍糧的供給問題。舊廣武村的防禦,除利用天然的地理條件,更注重在整體結構上對集居或密居的居住區進行周密的計劃。古時以平面作戰為主,廣武城防禦層次呈水平向展開,由外向內分為三級,即外圍城牆、街巷通道、住戶單元。與物質的硬性的防禦運作相輔,精神層次上的軟性象徵的意識行為,使守城者獲得心理安慰。這主要體現在宗教信仰、宗族文化等傳統的思想在聚落中各個層次的反映,如城內的祠廟等公共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