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这不是我的孩子,这是我妈老来得子的掌上明珠”

“这不是我的孩子,这是我妈老来得子的掌上明珠”

前几天,带潼潼在小区公园玩,遇到一个奶奶带着孙子在打滑梯。男孩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一直从滑梯底下往上爬,别的孩子们一个人在上面规矩排着队却根本没法滑下来。

男孩倒是爬得不亦乐乎,娃奶奶站在一旁装看不到。直到其他孩子的妈妈实在忍不住,过来提醒小男孩在滑梯底下玩很危险,娃奶奶才云淡风轻地说了句:“大宝咱们走吧,到别的地方玩去。”

没有一句道歉的话,也没有告诉孙子这样做是不对的,更没有感到丝毫内疚。

等娃奶奶走了,一个妈妈吐槽:“这奶奶也实在太惯着孩子了!”

看到这个场景,小暖倒是突然想起曾经在知乎看到一个网友的事例:

网友朋友的老婆怀孕五六个月,晚饭后在小区散步,一个男孩抱着篮球,跑过来朝朋友老婆的肚子上扔过去,朋友没反应过来,他老婆本能的拿手一挡,但还是被砸中了。

他老婆当时有点疼,就坐下缓缓,结果砸人的那孩子的奶奶走过来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小孩子不懂事,你们理解的啊!”然后拉着孩子就要走,也没关心一下朋友老婆,也没有半句道歉。

朋友刚要发作,只见男孩挣开奶奶的手又抱起篮球朝朋友老婆扔过去。这次朋友有准备,一手空中抢断,顺势把篮球甩回去,命中孩子脑袋,男孩倒地大哭。

男孩奶奶看到孙子哭了,立刻急了,跑过来冲着朋友吼:“打坏了孩子怎么办,你这人怎么还跟小孩子计较……”

底下的评论里,好多人都痛斥老人带娃真是“毁人不倦”,这么溺爱孩子,也难怪孩子会这么熊。

“这不是我的孩子,这是我妈老来得子的掌上明珠”

1

“何必让孩子哭呢!”

谈起隔辈带娃的痛,很多年轻的父母可能能说上三天三夜。

前两天我正在忙着收拾回国行李,一个闺蜜就在微信上跟我诉起了苦:“一个人跟娃pk要崩溃啦!”

我纳闷闺蜜不是一直上班,让婆婆帮忙带娃吗?一问才知道,原来婆婆这两天闹“罢工”回老家了,就因为小俩口前几天开始真正行动起来想纠正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动画片的情况。

想想就知道,娃之前边吃边喂边看动画片的“美好时光”,现在突然要被父母改变习惯了,肯定会哭闹不开心,于是自己没吃几口就不想吃了。闺蜜的意思是娃要不吃就算了,如果他觉得饿,肯定下一顿就会好好吃。但婆婆心疼孙子,明明孩子已经离开了餐椅到一边去玩,婆婆依然要追着他喂上几口,要不然就玩命给零食吃,饼干、薯片……只要孙子说想吃,婆婆便来者不拒。

就这样,闺蜜的“吃饭作战计划”一直停滞不前,直到上周末闺蜜和娃爹休息,俩人决定狠狠心坚定地实施一次。

结果娃在餐椅上刚一哼唧,婆婆马上冲过来要开电视喂饭。被娃爹拦下几次之后,娃哭得更凶了,婆婆也跟着在旁边掉眼泪,嘴里一直念叨着:“狠心的爹妈呀,饿坏我的宝宝怎么办,干嘛非让孩子吃饭的时候哭!”

闺蜜和老公装作没听见,就这么扛着,最后娃倒是自己把饭吃完了,可婆婆忍无可忍了,回屋收拾东西说要回老家:“你们要这样让孩子哭,我是没法帮你们看了,孩子没管好,先要了我的老命!”

婆婆硬逼着娃爹给她买火车票,实在拗不过,闺蜜老公只好让娃奶奶先回家一段时间,换娃姥姥来帮忙。等待闺蜜亲娘来的空档期,只好闺蜜请假和娃单打独斗。

其实闺蜜也挺感激婆婆能来帮忙带娃的,她也不想把婆婆气走搞得家里一团乱。但眼看着娃都快上幼儿园了,身边朋友的孩子早都自己吃饭,自己也被“友情提醒”了好多次,是时候改变孩子吃饭的状态了。

闺蜜说她姐姐家的孩子,就是因为家里老人宠着,都小学了还要奶奶喂饭,边吃边看电视也是常态,她真心不想让孩子变成那样。

但没想到的是,作为隔辈人,婆婆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

闺蜜说,婆婆最见不得孩子哭。哄睡时要抱着,婆婆说何必让孩子哭呢,否则夜里该做噩梦了;吃饭时要喂着,婆婆说何必让孩子哭呢,否则该哭进空气肚子疼了;孩子非要买某个玩具,婆婆说何必让孩子哭呢,否则嗓子该哑了;孩子不坐安全座椅,婆婆还是说何必让孩子哭呢,抱着也挺安全的呀非要一直哭着坐座椅孩子多伤心呀……

闺蜜婆婆总是能找到各种各样不能让孩子哭的理由,生怕孩子会哭坏了身子。

“这不是我的孩子,这是我妈老来得子的掌上明珠”

2

“年轻时,我对自己的孩子亏欠太多了”

闺蜜家的情况,其实是许许多多隔辈带娃家庭的真实写照。

这些年,看到过太多婆媳因为养育理念不合导致的大战。除了总是听信偏方坑娃,老人带娃最大的问题就是无原则宠溺孩子。

如果娃妈和娃奶奶都比较强势,一言不合便会闹得鸡犬不宁;但如果娃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不带不逼逼”为原则顾全大局,也容易忍出内伤。

一向温和的朋友小M,尽管没有和婆婆公开吵架,但俩人在育儿方面的矛盾也一直没断过。在月子里,小M便领教了婆婆的“软心肠”。娃一哭,婆婆立刻以光速飞奔到娃身边,一边抱起娃一边叫小M赶紧喂奶,如果距离上顿奶时间太短,婆婆便会怀疑小M奶不足,吵着要给娃加奶粉,嘴里还念叨着:“肯定是你奶不够,又不让孩子吃奶粉,狠心让这么小的孩子哭。”根本也没想过孩子哭也可能并不是饿。

娃三个多月时,还在歇产假的小M一个人在家带娃,婆婆来家里看孙子。发现娃躺在床上踢踢腿伸伸胳膊,玩着玩着就给睡着了。明明是天使的模样,可婆婆看见了却一脸心疼:“怎么让孩子自己睡着了呢?都没抱一抱,简直太可怜了。”一边说,一边红了眼圈。

小M简直不能适应开启了黛玉模式的婆婆,刚想吐槽,便听见婆婆哽咽地谈起了年轻时带她老公的事:“那会儿你爸工作忙,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还得照顾他奶奶,很多时候根本顾不上孩子。有时候孩子哭,可我不得不在厨房做饭,回屋的时候发现孩子哭累了,自己睡着了。每当这时,我的眼泪都吧嗒吧嗒往下掉,觉得太对不起孩子了。”

“这不是我的孩子,这是我妈老来得子的掌上明珠”

那一刻小M终于明白了,原来婆婆是将年轻时养育孩子的缺憾投射到了孙子身上。那些隐秘的内心缺失,因为孙子的降生而再一次刺痛了婆婆,所以她非常希望借由孙子弥补她的愧疚。

这也是为什么,婆婆如此听不得娃哭半句的原因吧。

无可避免的,婆婆的“软心肠”迅速养成了戏精娃的“两面派”,几次下来便把家里人的脾气都摸得透透的,谁最好说话,谁最没有原则,谁最宠自己,他便变着花样地对那个人提无理的要求。明明小M自己带时娃每次都坐在餐椅上,婆婆看着时就非要追着喂着吃;明明娃一直乖乖坐安全座椅,婆婆一句奶奶抱便给他撑了腰。

当然,何止是婆媳之间的矛盾,亲爹妈带娃矛盾一样不少。

记得曾经收到网友的私信,说自己因为教育女儿的问题,被亲爸妈逼得离家出走了两次。每次她要管教女儿,她父母就会出来阻拦。

她说,“有时候我很怕女儿哭,不是因为她哭了我会心碎,而是她哭了我多半会挨骂。我想,

这可能不是我的女儿,这是我妈老来得子的掌上明珠,是我爸为他自己弥补当年错过我童年的育儿快乐。”

字字血泪,看得人心里难受。

“这不是我的孩子,这是我妈老来得子的掌上明珠”

3

“孩子还小,大点就好了”

除了想尽办法不让孩子哭以外,老人带娃最常说的一句话还有:

“孩子还小,等他大点就好了!”

孩子夜醒十几次,老人说等娃大了自然就好了;孩子拒绝自己吃饭,老人说不吃饭怎么行,你不喂他更没得吃,孩子大点就会自己乖乖吃饭了;孩子打人,老人不去制止,不去引导,觉得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大了自然就好了;孩子喜欢吃鱼,霸占着一整盘不让家里任何人吃,老人看了笑呵呵往孩子碗里一边夹鱼肉,一边说没关系孩子还小,等他大了就好了……

真心不明白,为什么最喜欢“老话儿”的他们,此时就选择性地遗忘了那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曾听朋友跟我讲起她亲戚家的小孩,熊得简直不像话。由于平时父母工作都忙,孩子便由娃姥姥一手带大。每次孩子姥姥带着孩子来串门,大家都心有戚戚。上蹿下跳、翻箱倒柜不说,只要任何人对他稍有不顺,他就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对方的鼻子骂:“我打你啊!”

孩子妈妈每次稍微批评两句,就被姥姥拦下:“孩子还小,你凶他干嘛!”在娃姥姥心里,她的外孙处处发光,浑身都是优点,她认为孩子顽皮是聪明的表现。

一次孩子在亲戚家玩到很晚,就是不愿意跟着姥姥回家。姥姥多念叨了两句,孩子站在沙发上一巴掌打到姥姥身上,嘴里还骂着:“臭皮蛋!”朋友的妈妈实在看不下去,教育了熊孩子几句。姥姥不但没有跟着一起批评孩子,还笑嘻嘻地维护着:“宝宝还小,不是故意打姥姥的对不对!”

朋友在内心狂翻白眼,实在无法直视这宠上天的画面。

“这不是我的孩子,这是我妈老来得子的掌上明珠”

4

“我们的牺牲精神,可以感动中国”

尽管小暖自己家两边的老人都比较开明,但我依然在育儿方面没少跟他们“斗争”。

比如潼潼一岁前,我顶着长辈的压力,没给潼潼用枕头。一来小婴儿的颈曲还未形成,根本不需要枕头,二来太早用枕头也会增加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几率。但家里老人的习惯是从出生就要用枕头,而且也不太相信新知识“科普”,为这事儿也没少明里暗里念叨过我,我只是一直以妞睡后身子乱转,用了也睡不到枕头上为由拖延着,直到她两岁时有一次感冒,因为夜里鼻塞不通气,想着垫高头部会好一些,才开始真正使用枕头。

再比如,在潼潼睡得最差夜醒十几次的那段时间,我想给她做睡眠调整,家里长辈反对的声音也很大,后来我让一直说“别让孩子哭”的婆婆来带了一周夜里,结果清楚了情况的她再也不反对了。

“这不是我的孩子,这是我妈老来得子的掌上明珠”

曾经把老人带娃的话题po到微博上做征集,好多留言表示:家有固执的长辈上面那些招数根本不管用。在这点上,还真是不能小瞧老人的毅力。

我曾经就听过一个娃姥姥被孩子抱睡折腾的自己要吃速效救心丸,却依然不舍得听见孩子哭几声。有人留言说,自家小区有个娃奶奶看不惯自己24小时给娃穿尿不湿,常常炫耀,她家孙子随时把随时尿,每天夜里至少要起来7次把尿。真是把人看得惊呆了!

一方面,真的挺佩服上一辈人的自我奉献牺牲精神,也挺感激他们能如此疼爱自己的孙辈,但另一方面老人们年事已高,身体早已不如当年,真心担心他们这样无谓的“牺牲”只会累病了自己。

虽说让老人帮忙带孩子,还指手画脚要求老人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有点不厚道。但最终,当孩子被骄纵得不成样子以后,最后的烂摊子还得做父母的来收拾。

就像有的网友评论,“正因为老人有这种‘顽强’的自我牺牲精神,带出来的孩子,也‘言传身教’地有一股‘顽强’劲儿——‘顽强’的调皮劲和‘顽强’的矫情”。

也难怪,许多人都觉得每次一谈到管教孩子,就变成了一个人对抗一整个长辈团,再加上如果此时遇上一个不和自己站在一边的猪队友,那才真真体会到什么叫身心俱疲。

似乎老人带娃这个问题,更多时候是无解的。也许很多人选择让老人帮忙带娃是无奈之举,又或者即便是独自带娃,也会绕不开老人的参与。

我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只有尽可能在自己能带娃的时候独自带娃,比如下班、周末给老人放个假,只有亲力亲为,多多参与,才不会将育儿的话语权拱手相让。

“这不是我的孩子,这是我妈老来得子的掌上明珠”

此外,面对与老人的分歧,我的做法是“少说多做”。尽量避免直接批评指责,可以委婉表达后顶着压力按照自己的原则来,当老人眼见为实的看到收效,便会放下自己的执念,转而相信咱们身体力行的“科学育儿”。

比如之前,潼潼一岁半还没进行如厕训练,老人急得不行,总问我说“那这样穿纸尿裤要穿到几岁啊?上幼儿园怎么办?”我总是耐心解释“等到两岁多就好了,她会有自己改变的时间表的”,到了2岁时她自己出现了不用纸尿裤的信号,经过了几天的顺势引导,她很快顺利脱离了纸尿裤,这时老人才松了一口气,认可了我当初的坚持。

而这样一次次有底气的坚持,是会让我们在育儿话语权上越来越占据主导权的,老人一次次看到效果,会越来越真正信服和理解。

当然,也不排除有家里老人真的非常固执、强势的,那我们也只好尽量不要选择同住,或者不要让老人太长时间带娃。只有父母有单独带娃的机会,才能更好的纠正孩子因为老人溺爱养成的不良习惯。

有人认为,一边享受着老人带娃的便利,一边吐槽老人带娃的手法,是一件不知感恩的事情。但很多时候,老人们无原则、无条件的惯着孩子,无视一切为孩子定下的规矩,真的无法让咱们做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然,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害”。

当然,因为育儿方法的分歧,就无视老人带孩子的辛苦和不易,和老人针尖对麦芒地撕,并不是此文的本意。如何能以老人接受的方式,对孩子的养育问题进行沟通,是一个更值得探讨的课题。

私以为,老人带娃,最重要的,是我们双方的“界限感”,我们要始终清楚老人的角色是“帮忙带娃”,心里要清楚角色划分,老人亦是如此。父母多学习多参与多主导,老人多配合多帮忙多认同,彼此都明白自己的立场不越界,这样,才不会因为爱得过满,变成对孩子的伤害。

-END-

“这不是我的孩子,这是我妈老来得子的掌上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