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富庶的大隋王朝为什么两代就灭亡了?

用户68044589


大家好,我是瑞瑞说历史,一个喜欢历史,喜欢读书的历史爱好者。

关于大一统的隋朝为什么二代而亡,很多人都认为是隋炀帝昏庸无道,滥用民力,但是我们仔细的分析历史,我们发现隋炀帝虽然不是什么有道明君,但也不是昏君。

隋炀帝杨广,隋文帝杨坚第二子。杨广这个人是很有能力的。在杨广被任命为“扬州总管”时,政绩斐然,深受扬州人民喜爱可能这也是他最后选择死在扬州的原因吧。在南下灭陈的战役中,杨广更是立下大功,攻破陈朝都城。在其登基后,修大运河,三征高丽句,搞得天下民怨沸腾,最终亡于农民起义。

在现在的我们看来,隋炀帝的这些做法我们或许能理解,大运河就不用说了,到现在依然是我国的漕运要道,而亲征图谷浑三征高丽街也不过是为了扩张疆土。完善科举制更是为了充实国家人才。但是隋炀帝做的比较失败的就是他步子迈的太大了,他想的很完美,修成大运河,完善科举制,同时扩大疆土。他将成为堪比汉武帝的千古一帝。但是他失败了,失败在他自己的政策中。——科举制

隋朝的科举制可谓是开天辟地,让底层寒士充满了希望,因为科举制重学问不重门第。无论你是什么人,无论你家是穷是福,只要你有才华,你就可以做大官。这项制度直接让隋朝的前期飞速发展,这些科举的人才是有着真才实学的,他们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为隋朝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

但是,既然有人得利,就有人失利。隋朝的科举制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让寒士获得了巨大利益,但也使得那些豪门望族不满。本来出来做官的是他们的的人,现在却要考试,这些大家族的官几代论真才实学肯定不如那些寒窗苦读的寒士了。北方尚且好点,由于南北朝时期北方都是有少数民族掌权,汉族世家很难生存,但是南方就不一样了,东晋以及南朝虽然皇帝各有变换,但是实际却是掌握在世家手里的,谢王恒庾四大家族可不是盖的,虽然隋朝统一天下,但是南方的世家还是很厉害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庄园。族人,家丁,在地方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而且有着自己的私军。在刚开始的农民起义背后就是这些士族乡绅在后支持。

当然这些农民起义迅速被镇压,但是真正把隋朝灭亡的,是他们自己人.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一个名为“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组织。这还要从北魏末年说起,北魏末年爆发的“六镇起义”彻底把北魏推向了灭亡,尔后北魏内部形成了两大军阀,高欢和宇文泰分别拥立了两个皇帝,高欢占据愿北魏的河北山东等地,称为东魏,而宇文泰占据关中地区,称为西魏。宇文泰为了对付较强的东魏,创立了府兵制。亲设八柱国,十二将军。这就是在西魏,北周,隋唐四朝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雏形。由于这些人都是宇文泰的人,所以宇文泰的儿子废了西魏皇帝,建立北周。而在杨坚建立隋朝的过程中,也是得到了这些人的支持。顺便提一下这里面的李虎,杨忠,独孤信几人,杨忠杨坚的父亲,李虎是李渊的爷爷,独孤信的女儿分别嫁给了杨忠和李虎的儿子,所以说,李渊和杨广是亲姨表兄弟。

实际,隋朝前期的农民起义都是小打小闹,那是因为隋炀帝的根基关陇集团的只要兵力都在高句丽。但是随着几次征讨高句丽的失败,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人看着自己出钱出力,却啥也捞不着,看隋炀帝的意思,还打算继续征讨,于是关陇集团的人开始对隋炀帝不满了。而李渊趁着隋炀帝在江南而农民起义周旋时,直接杀进了长安。这些关陇集团的大佬们决定放弃隋炀帝,支持李渊,毕竟李渊是自己人。李渊当了皇帝,关陇集团依然跟着享福,于是他们全力支持李渊,最终李渊建立了唐朝。

有意思的是西魏,北周唐隋的皇帝,都是出自这个“关陇贵族军事集团”。无论谁当皇帝,无论是哪朝哪代,他们都在统治阶级中有着极高的影响力。如果把天下比做一个公司,宇文泰,杨坚,李渊就是董事长,这个“关陇集团”就是最高董事会。只要他们不满意,他们就可以强者制更换董事长.

所以说隋朝亡于隋炀帝,不如说“关陇贵族军事集团”抛弃了隋炀帝。或者说隋朝以大唐的名义延续下去。

我是瑞瑞说历史,一个喜欢历史喜欢读书的历史搬运工,喜欢历史的可以点击关注我哦


瑞瑞说历史


隋朝作为一个昙花一现的封建王朝,他的灭亡与大多数封建王朝一样,亡于农民起义。但是,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隋朝的农民起义是由于隋炀帝暴虐无道、穷奢极欲而引起的。

但是纵观历史,隋朝的灭亡乃天道所致。炀帝的残暴只是导火索。隋朝虽然只历二世,但是两届皇帝给中国历史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割据的时代,结束了人民战乱之苦,使国家再次统一;除此之外,经过两代人努力,还降服了突厥、征讨林邑、驯服了契丹部落、收回了琉球和伊吾;为后世稳固了周边环境。


只是在炀帝入侵高句丽时,此时国内已是狼烟四起,国内百姓疲敝不堪,所募集士兵无法按期到达,粮草也受阻,最终未能灭亡高句丽,反而间接是隋朝土崩瓦解。

但是炀帝在继承其父开创的开皇之治中,也有所作为开运河、修驰道、带动了关中和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并四处征讨,扩大版图,还开创了科举制。可以说,炀帝并不像野史中记载的那样只知道穷奢极侈,可惜他没有学会其父的俭朴。

在位期间,喜欢奢华,大肆征集民夫,修建宫殿注重享乐。做事急功近利,开挖运河,使百姓负担太重,死伤无数,而且酷爱出游,劳民伤财,不关心百姓疾苦。

就在这,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不协调的情况下,全国上下纷纷叛乱,群雄割据,数量众多,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进而灭亡。

但是历史总是出奇的相似:秦朝也是奠定大一统的国家,但二世而亡,汉朝建立却延续了四百余年;隋也一样,打下了雄厚的基业,却终为他人做嫁衣,隋也二世而亡,而唐也延续了近三百年之久。可见天道昭昭,自有其常。


隋朝的灭亡也令人遗憾: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爱创作的小果


隋文帝杨坚通过自己的超级智慧、谋略、胆识和隐忍统一南北朝,建立了大隋王朝。出人意料的是江山却葬送于他的儿子杨广手上。


杨广是杨坚的次子,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杨坚最开始是立长子杨勇为太子的,但是阴险狡诈的杨广利用各种手段最终使得杨坚废了杨勇改立他为太子。


杨广继位后,露出昏君真识面目,一方面他大搞工程建设,修运河,修行宫,修陵墓,征调大量民工为其服务。


另一方面他又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尤其是酷爱出巡,每次出巡劳师动众,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要知道,隋朝江山传到他还是第二代,国家统一不久,经济刚刚复苏,怎么经得起杨广大手笔的挥霍和折腾,很快国库空虚,政府只能通过"剥削"广大农民阶级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如此使得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再加上杨广好大喜功,三征高丽的失败也给国家毁灭性打击。他又游手好闲,长期不理朝政,使得朝中小人当道,官场腐败如斯。
同时,在修建大量工程广征壮丁,己使得人心背向。如此内忧外患下,导致天下群雄四起。最终,大隋王朝葬送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起义之中,成了昙花一现的短暂王朝。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大隋王朝灭亡的原因其实除了表面上隋炀帝的穷奢极欲的暴政之外,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而这些深层次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以一朝之力创万世之利,而独承其祸。

大家都知道,隋王朝是个推行了大量制度改革的王朝,他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漫长的分裂局面。隋朝对旧制度的改革暗中引发了旧贵族的不满,并带来了众多利益集团的冲突,更为要命的是当帝国的执掌者变成隋炀帝这样沉浸于亲信小圈子,缺乏对民意正确认识的时候,这种冲突就会以动乱的形式爆发出来。隋的创新功绩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大唐帝国。

首先来看京杭大运河。从后人的角度来看,大运河绝对是一项在经济领域堪比万里长城的杰作。大运河贯彻了南北的交通体系,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且促进了运河两岸重要商业城市以及江淮流域的繁荣。



大运河的功效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甚至更为突出。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使得中央政府的粮食和税收更为紧张。到了9世纪初期,只有长江流域和富庶的南方能定期向中央政府缴纳税收,政府也日益依靠运河输送的南方粮食和物资给养来供养京师的军队。这样一项给后世留下了万千福利的工程却由于隋王朝的急功近利,导致劳役沉重,民怨四起。

再来看后世褒扬的选官制度改革。事实上,这一改革既出自于隋王朝加强中央集权与皇权的需要,但同时也打击了根深蒂固的门阀氏族的利益。由于汉朝灭亡之后的大分裂时期,军事贵族与门阀家族形成了联姻的封闭圈子,从政治权力到军事权力上形成血缘家族,利益集团式的垄断,那时的皇帝更像是某一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正是这种形势才导致了政权统治的脆弱,和更迭的频繁。隋文帝的权变正是寄托在北周皇室外戚的基础上,文帝迫切需要用官僚政治来分担贵族政治的一部分力量。虽说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员和旧贵族相比依旧是少数,但这无疑给出了一种危险的信号。同时不仅仅是科举制的改革,对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改革,甚至府兵制的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隐患。为了消除一个花费巨大,冗员众多的地方政府体制,文帝在改革诏书中取消了好多豪门大族为掠夺财富而滥设的地方行政单位,将500个郡缩减为190个郡。使得行政费用减少,税收增加。同时府兵制改革的关键也在于从军事贵族手上收回一部分军权,集中到中央军事指挥机构手中。所以我们从上可以看出,隋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无疑是在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方面对旧有的贵族势力作出了削减。这种集权是出于巩固大一统政权的需要。

而隋炀帝的执政却使得这种有益的政治改革下的冲突爆发了出来。其个人性格的穷奢极欲与好大喜功是重要的原因。远征高丽的失败,使得这些劳民伤财的举动的恶果最终爆发了出来。

而有的时候,这些劳民伤财举动的一部分却是从长远角度看来是造福后世的。

所以其实说,如果杨广是个老实安分,胸无大志,甘愿平庸的皇帝,或许隋朝的政治危机不会这么快就出现。他的悲剧就是把帝国的重心放在了对外扩张上,忽视安稳社会形势下旧贵族集团与新官僚阶层对立的暗潮汹涌,并且让隋朝繁荣的经济在短时间内承载了众多繁重浩大的工程。


普鲁士之魂


隋朝不同于秦朝,秦亡时国力空虚,但是隋朝却很富裕,隋朝的余粮一直吃到了大唐贞观十一年,此时大隋已经亡国20年了,可以见得,大隋是多么富裕。隋朝的人口更是由隋文帝时的400万户发展到了隋炀帝时的890万户,查阅了很多资料也知道了其中的问题。



国家政府对于经济的控制

隋朝是一个高度军事化的封建帝国,类似于秦帝国,但是要比秦帝国的军事化程度低一点。既然是高度军事化那么就建立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隋文帝时期拥有400万户,而到了隋炀帝时期拥有了890万户的人口,大多数都是编入的没有在册的人口,编入的目的就是为了纳税。这样一来就加深了政府和人民的矛盾,而且政府把所各地的粮食集中于粮仓,一旦人民发生饥荒救济不及时,所以引起了流民起义。



隋朝的政体改革

魏晋时期因为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导致了天下局势走向都由门阀士族控制。隋朝最大的改革就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出现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族门阀对于权力的垄断。隋炀帝三征高丽想着耗尽关陇门阀的力量。而且营建东都,提升南方士族在朝廷中的力量。上面提到的人口的暴增,实际上是编入了士族门阀的户口,当时士族门阀拥有自己独立的地区,所辖的人口不需要纳入国家管理和纳税系统。这样一来,种种的一切都让当时的士族大家感到了威胁。不断地想尽办法推翻隋朝的统治。



隋朝的灭亡,终究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方式朝廷和世家大族还有广大人民的矛盾。想着摒弃士族大家的控制,但是有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而且南方的士族力量尚不足以和关陇门阀抗衡,科举制下的新进官员还没有掌握权利。这时的隋炀帝改革的过于激进,反而葬送大隋的江山。


我是越关


隋朝灭亡是天意,换了别的人统治时间也长不了。

古代的首都有一个趋势,就是一直在往东移动,因为西边的城市缺水、缺粮,承载不了太多人口,做不了首都了。

隋朝的时候,中国人口大部分都在北方,尤其是在关中地区,直到唐朝安史之乱后,大规模人口才开始南迁。

可是那个时候的关中地区经过五胡乱华、南北朝的战乱,农业生产设施遭到很大破坏,粮食产量不够,人的吃饭问题很严重,所以隋朝得把华北的小麦、江南的大米运到关中地区。

可是陆运损耗很大,运10斤粮食路上得吃掉5斤,所以把现有的河流、古人挖的运河连接起来,发展漕运,就可以节省成本。但这个挖运河,消耗了大量的民力,激起了民变,而唐朝就捡了便宜。

这个大运河为什么叫隋唐大运河呢,因为唐朝对隋唐大运河进行了艰苦不懈的疏浚、修整和开凿,可见修大运河是没错的。

有人说,可以慢点修啊,不要着急,但是和平时期,中国人口增长很快的,吃饭的嘴增长很快的,不急不行啊。

至于攻打高句丽,也没有选择,因为高句丽已经暗中和突厥人、契丹人、靺鞨人勾结,并开始主动攻打隋朝。

到了唐朝,还是要继续攻打高句丽,可见高句丽对中原的威胁。从隋朝开始攻打高句丽,到唐朝灭亡高句丽,打了71年,这还是因为高句丽出了内乱才灭掉他,可见高句丽当时有多强大,如果任由这个农业政权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就像隋炀帝说的“勿遗子孙忧”。

所以隋朝面对的吃饭问题和安全问题,很难解决,直到灭亡也没有完全解决,但唐朝有了隋朝的基础,一切都好办多了。


刘权林


隋朝的灭亡其实与秦朝是类似的,而且这种建立在统一基础上的代价甚至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过程。从这一点来说,后来只有宋朝汲取了教训做了必要的改革,才算将这种兵强马壮者得天下的情况彻底杜绝了。



隋朝的建立开启于隋文帝杨坚接受北周静帝宇文阐的禅让。此后,杨坚出兵攻打陈朝,陈后主投降,隋朝自此结束了自魏晋以来的分裂,完成了南北统一。可是,在经历了将近四百年的分裂之后,统一多少会带来水土不服。隋朝统一后没多久,南方便再次出现叛乱。

这是任何一次快速统一带来的综合症。对于隋文帝杨坚来说,统一之后的大隋王朝需要积累更多的财富以对应更大的挑战。于是,杨坚在全国各地建设仓廪,将全国的粮食收征到这些仓廪中进行统一管理。于是,隋朝在短短十年之间聚集了大量的财富。

有了财富是需要加以利用的,杨坚没有完成的事情,到了杨广的手里开始了一场庞大的建设工程。杨广登基后为了解决南北运输问题,开凿了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并且这条运河在杨广登基后的六年时间里就已经完成了。此后,杨广又营建东都,兴修驰道,开设科举,亲征吐谷浑,突厥,高句丽等等。

可以说杨广干了很多有为之君该干的事情,可是杨广太着急了,杨广在他登基之后的十年之内把上述的事情全干了一遍,最终导致了全国性的大叛乱,各地贵族,豪强,盗匪纷纷起兵造反。当然,杨广的太过自信恰恰说明了隋朝内部的各种矛盾。关陇贵族,山东豪强以及南方贵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杨广的想法也很简单,他想通过大型工程,对外战争来解决甚至是逃避这些矛盾,可惜在征讨高句丽的战斗中,隋军大败。于是,战火最终燃向国内,杨广被杀,隋朝灭亡。


傅斯鸿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人们评述历朝历代兴亡之时,总是用这句话来形容。其实,大隋王朝又何尝不是如此?


隋朝成立之初,隋文帝杨坚以短短二十年之时间,创造了后世羡称的“开皇之治”。其时,可谓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但其盛世之下,却隐患重重。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隋末至唐初的历史就会看到,到了杨广称帝之时,他对内大兴土木,加重了赋税劳役;对外战事频仍,劳民伤财。举个例子,仅仅为了建设东都洛阳,每个月就要役使200万人,整个隋朝有多少人口呢?4600万。一个洛阳之役就占到了20分之一,还有大运河,还有百万常备军呢,还有四征高丽的战争以及民役呢。所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用于兵役徭役,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基础,耗尽了国家的财力物力。对于这个记载,史书用了“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而对于那时候的农村状况,史书用了“虽有田畴,贫弱不能自耕”、“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来记述。


有人说那个时候大地主疯狂兼并掠夺土地等等原因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有地也没人耕种。也就是说隋炀帝对内大兴土木,对外穷兵黩武,耗尽了国力民力,使得经济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国力骤降,民不聊生,内外交困,才使得一个强大的隋朝仅仅经历了两代就灭亡了。

从隋末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民众生活状况了。当大业六年,一场灾荒席卷鲁豫,百姓无法生存之时,兵役徭役也是最为严重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前前后后百余支,数百万人,从山东邹平王薄到河北窦建德,再到河南瓦岗军,到江淮一代的杜伏威军。随后,这些起义军为地主门阀势力所利用,形成了推翻隋朝政府的强大力量。



“长白山前知世郎,

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

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

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

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

斩头何所伤。”

这首隋末民谣恐怕是隋亡原因的最佳注脚了!


无坡居士


大隋朝经过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只二世而亡,那为什么富庶的大隋朝会灭亡的这么快呢?

首先,大隋朝虽然富庶和强大,那只是隋朝前期杨坚在任皇帝的时候,那时候朝廷很开明。杨坚也把大隋治理的很好!

但是隋文帝驾崩,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开始实行暴政,使大隋朝渐渐的失去民心,到杨广后期,各路起义不断,狼烟四起。给大隋朝带来沉重的打击!

其次,杨广好大喜功,多次对外发动战争,征高句丽、吐谷浑。虽然让这些番邦臣服,但是由于常年的战争,国家已经很空虚,此时的大隋朝已经是外强中干。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外强中干,就会剥削百姓,同时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就如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纷纷揭竿而起,反抗隋朝。

同时隋朝的官员也看到大隋已经是风雨飘摇,也有不少反叛大隋朝,这给大隋朝的打击更加沉重!

最后,隋炀帝荒淫无度,动用民工修大运河,重用宇文化及,最后直接导致宇文化及反叛大隋朝。隋炀帝最后也死于非命!

所以本来强大富庶的大隋朝就这样二世而亡了。

当然,杨广虽然荒淫无度,是亡国之君,但他对于后世还是有功劳的。所以现在对杨广的评价,有的说是暴君,也有说是明君!


中孚鉴


大隋朝,是一个上承南北朝下启李唐的“大一统王朝”,国祚仅38年,历二帝而亡,并且是在国力较为强盛之时而亡的。众多的历史研究者对中国的“强朝弱代”,进行了“纵横比”――纵,按照历史进程,对前朝后代进行比国力、比疆域、比对外战争的成败、比对后世的综合影响等;横,比对当时世界环境下的国力地位,世界影响力。有专家将“弱宋”时期的国际地位推上了前列,将“乱隋”时期的国际综合影响推到第一位。那么拨开历史尘沙,细剖杨隋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个人陋见重点有四点――第一,“隋二世”隋炀帝杨广“暴政”是亡国之导火索。杨广在位14年,一是大兴土木,兴建东都洛阳,并实施了“迁都”。二是开凿“南北大运河”,劳势动众,耗财无数。三是连年对外战争不断,造成夫去子散。第二,隋朝的“开皇之治”,隐藏了大量矛盾体。一是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混乱、割据的分裂局面。二是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行政区划的重大改革。三是进行了“三省六部”的吏制改革。第三,触动了门阀集团的切身利益。无能是隋文帝杨坚,还是隋炀帝杨广展开的一系朝政的改革,极大的冲击了自汉朝以来形成的“关陇门阀集团”的综合利益。隋文帝杨坚能从“北周”顺利的取得皇权,就是因为有以“关陇集团”为主的旧势力的大力支持――一是“关陇集团”是一个长期把持操纵“皇权”的以军事为主的“姻亲集团”,因改革而“失势”。二是自隋文帝开始的一系列改革,尤其是推行“科举制”选拔官吏制度等改革,使隋王朝呈现出“开皇之治”。同时,也极大的削弱了“关陇门阀集团”对皇权、吏制的影响力。三是触动了利益的共同体,必将伺机报复“杨隋”。第四,隋炀帝杨广登基以来治国理政无方,除了对内横征暴敛,大搞“宏伟工程”。就是对外穷兵渎武,久征高丽不下,并借战争铲除异己势力。一是对文帝时期推行了大量制度改革缺乏应对分析。(隋朝对旧制度的改革暗中引发了旧贵族的不满,并带来了众多利益集团的冲突)。二是正确认知国体不够。没有很好的承接文帝的“制度治国”,而是用亲信小圈子办事。三是缺乏正确对待民意。后人赞叹“大运河”――贯穿了华夏南北的交通体系,促进了华夏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推进了华夏南北众多流域的共同繁荣。 这项急功近利的宏大工程,即加重了民众的沉重劳役,也让民众积怨四起。 尤其是受后世褒扬的“科举”选官制度,沉重的打击了根深蒂固的关陇门阀集团的利益,。让这些以姻亲连接的军事贵族与门阀家族,从政治权力到军事权力上形成的利益垄断集团,加速了反扑和择机选择利益的代言人。四是本来就是从分裂局面里刚刚复苏的“杨隋”其政权本就是极其脆弱的。这时候,另一个代言团体“李渊父子集团”,正好被借用来对付“杨隋”。这样,“杨隋”在官民共同摧残下,如摧枯拉朽迅速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