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去银行买理财产品呢?

用户68708500


为什么?因为习惯成自然!

我来个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家邻居的阿姨现在60多岁,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她每个月基本都会去银行查看钱有没有到账,但是去查账她不会通过ATM查询,每次都是去银行柜台查,时间久了银行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她,她也跟银行的工作人员很熟,所以非常信任银行的工作人员。

就这样,她每个月除了留足基本生活费之外,几乎把自己的积蓄都存在这个银行,有部分购买的是理财产品,部分存的是定期,加起来差不多有20万左右。

我做为一个金融从业人士,知道钱存在银行肯定是跑不过物价的,所以多次劝她不要把所有的钱都存在银行,那样会贬值的,但是她总是无动于衷,而且我建议她购买余额宝或者其他产品,她也是听不进去,说我不懂装懂,还说只有钱存在银行才是最安全的,其他理财渠道都是骗人。

对于这位邻居阿姨,我也是拿他没办法,我估计她己经被那个银行的工作人员洗脑差不多了,在她看来,只有银行才是最可靠的,其他都是不靠谱。

我想目前肯定有很多人跟这个阿姨一样,他们之所以那么那么偏爱银行,我觉得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是习惯,这帮老人经历的年代比较辛苦,在他们那个年代,存钱在银行是唯一的理财渠道,能获得利息就是最好的,所以他们会认为银行才是存钱的地方,其他地方不安全,这种习惯想在短期内改变是比较难的;

第二是信息缺乏,虽然现在的信息已经很发达,但是很多老人获得信息来源还是主要靠电视、报纸等传统渠道,很多人甚至都不懂上网,所以对于新兴理财产品接触的比较少,也不了解,有钱也没地方投资。

第三个是银行的洗脑,这帮老人是银行的常客,而且有点钱基本都是存在银行,银行对他们知根知底,所以会经常对他们洗脑,让他们把钱存进银行或购买理财产品;

第四个是缺乏判断,比如你说的为何很多老人喜欢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大家都知道银行理财产品是不保本保息的,但是在很多来人看来,银行理财产品跟银行存款一个样,只要通过银行办理的都是存款,这个主要是他们对银行非常信任,所以有时候存款变保险了她们都不知道。

第五个是银行理财产品对于老年人确实是最好的投资渠道,虽然有很多渠道的投资收益要比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高,但是对应的风险也很大,而这些老人存的钱基本都是养老钱,万一亏损那养老都没保障了,而钱存定期利息有太低,都不够抵消物价上涨水平,所以银行理财这种收益和风险相对较平衡的产品更适合老人投资。


贷款教授


每一代人所处的金融环境不同,造成对“钱”的处理方式、理财习惯也有所不同

现在去银行柜台买理财的大爷大妈,平均年龄至少得60岁吧?

如果倒退到上世纪80~90年代,他们大约30岁,正是家庭的中流地址,是社会上财富最集中的群体。

那个时候,“理财”这个词还没被创造出来。

当时,如果一个家庭攒了点钱,往往就是去银行存成定期存款,要么就是买国债。90年代的银行存款利率非常高,动辄可以到10%:

我是80后。小时候,父母发了工资,第二天我妈就会去银行,把一部分工资买成定期存款。我爷爷、姥爷也会把每年积攒的退休金,委托我妈买成五年期国债。

2000年之前,我国金融市场还相对不太成熟,适合家庭理财的渠道很少。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存定期、买国债,就等同于“理财”了。


2001年,我国加入WTO,在这之后,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才开始逐步开发理财产品。

很多人去银行存款时,在柜员的介绍下,逐渐认识了理财产品,并开始积极配置。

我记得,我家买的第一款理财产品是民生银行的,一年收益率接近9%,而且本息保障——现在,保本不保收益的银行理财,收益连余额宝都跑不赢。

于是,在存款利率逐步下降的情况下,收益高、有保障的银行理财产品成为了家庭理财的首选。

如今,

90年代的先生太太们,变成了满头白发的大爷大妈,但他们当初养成的购买银行理财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这段时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猛、日趋成熟,投资理财渠道越来越多,但银行理财依然是风险最低的产品,上岁数的人买了踏实,后面不用操心;

更关键的是,大爷大妈们知道,只要去银行说要买理财,就会有工作人员悉心介绍,然后帮他们挑选、填单子。大爷大妈要做的,就是存够钱、输密码就妥了。

对于大爷大妈来说,还有比买银行理财更方便、体验更好、风险更低的理财渠道吗?


金投手闲话理财


年纪越大的人越喜欢买银行理财产品,为什么呢?

第一,银行理财安全。其实不一定买的是理财产品,直接向银行存款,也有不菲的利息。像我们一些大额存单,银行都能够在基准利率上升40%到50%,相应的存款利率都超过4%了。比如,年底某股份制银行为了揽储,对大额存单利率最高可上浮52%,这样的利率高达4.18%。而我们购买的很多理财产品,收益率也不过在3%到4%之间。

银行理财产品是经过严格甄选过的,尤其是过去,多数理财产品都是保本保息保收益的,从今年5月份开始,国家才要求逐步打破刚性兑付,到2020年保本保息理财产品彻底退出市场。


第二,银行理财是他们熟知的理财方式。通过互联网理财,说实话,真的老年人信不过。尤其是动不动就把自己辛辛苦苦的存款划走的手机APP,总是让人有一份担心。而且,放手机上老年人普遍认为不安全,不如有个存折或银行卡,实在安心。

而且互联网理财骗子也很多,尤其是很多P2P平台,总是打着这样那样高额收益的广告。也有很多老年人把自己的养老金投入之后血本无归。

第三,年龄越大,越应当追求稳健。我们年轻的时候可以承受损失的能力较大,因此可以配置较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比如股票和相关权益类基金等等,他们风险高,收益也大。

老年之后,我们存手里的钱都是养老金了,一定要确保它的安全,收益就应该放到第二位。虽然说人死了、钱没花了,很遗憾,但是人活着、钱没了是凄凉。

对于老年人的理财方式,当然也不建议全部配置时间长的定期存款,要针对自己疾病的风险,留存准备金。



所以,对于年纪大的人,不是他们喜不喜欢银行理财的问题,而是强烈建议他们去银行理财。


暖心人社


老年人偏好银行理财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上周跟以在银行的朋友聊天,朋友是理财经理,她的主要客户对象就是老年人。据她说,不止他们银行,绝大多数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主力军就是老年人。


我家一位亲戚60几岁,就喜欢买银行理财,家人亲戚建议他不要把钱都放在银行毕竟收益不高,可以去买房或做其他投资,被他断然拒绝。他的想法可以代表老年人这个群体的想法他们之所以喜欢去银行买理财是有原因的。

首先,按照亲戚的话说,他们年纪大了更看重钱的安全和稳定。他们那一代接触最多的并且觉得最安全的地方就是银行,把钱放到其他任何的地方都是有风险的。年纪大了,没必要去冒这个风险,能把存款守住还能有点利息,对他们来说就很满足了。


其次,老年人学习能力相对弱,不懂的不碰是他们的原则。银行是实实在在,看的着摸得着的地方,去银行买理财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存取方便。年纪大了,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就变弱,虽然现在买理财在手机上操作很方便,但是因为不懂他们怕错误的操作方式导致存款丢失。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还不如用他最习惯的方式去存取款。对老年人来说去附近的银行网点存钱取钱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李小白的黄金屋


我是欣奇理财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欣奇曾经在银行网点做个人客户经理,主要工作就销售理财,发放个人贷款,推销信用卡、基金等。我有自己的“客户资源包”,这其中80%以上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客户,而他们也是购买理财的主力军。

由于天天要和理财客户打交道,欣奇也得出了一些维护理财客户的心得,自然也比较了解中老年客户偏爱购买银行理财的原因。


一、中老年客户资金较为雄厚 更关注理财安全性


众所周知,银行理财和信托、券商产品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性。在“理财净值化”改革之前,银行销售的主力是保本型理财,收益都在5%-6%之间,尽管在当时收益也不算最高,但是却大大受中老年客户的欢迎,这批客户经过20多年的职业积累,普遍拥有50万以上的可支配理财资金。这部分资金主要是为小孩子读书、医疗开销、退休自用等所做的储备,尽管短时间内用不到,但务必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因此,银行的保本型理财就成了最佳的选择。


二、有专属的客户经理维护 银行理财购买更放心


尽管当前支付宝等为代表的代销理财收益较高,但中老年客户普遍不愿意购买,因为网上购买“看不见 摸不着”,而银行有固定的网点、熟悉的客户经理,每次理财到期也会有客户经理进行通知,还有很多小礼品可以拿,因此他们也乐得几个月跑一次银行网点购买理财。


三、基础业绩需要 中老年理财客户受重视度高


银行是盈利性机构,自然需要大量资金雄厚的客户存入资金获取收益,其中的中坚力量就是中老年理财客户。故银行对于他们的维护是相当到位的,除了基本的理财到期提醒、转售等服务,还会额外通知其参与银行不定期举办的各项活动,赠送纪念品。同时,在多次的理财销售中,中老年客户也与客户经理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业务关系,很多客户渐渐就成为了客户经理的朋友,还介绍了很多亲朋好友来网点购买理财。

如此良性循环下,银行自然更有动力去服务好这批客户,大力宣传银行理财的优点。久而久之下,中老年客户就把购买银行理财作为了投资增值的首选了。



欣奇理财师


评论员张张:

安全!!!一般老年人不仅仅喜欢购买银行的理财,关键来奶男人最喜欢的是买国有四大行的理财,尤其以建行和工行为主。这样投资风险低,而银行一般很少倒闭,而向一些商业银行,例如包商银行的例子本身比较少。

利率高:银行的国债的投资收益率更高一些,今年的普通国债收益率在4.0以上,所以比在别的平台上投资收益更为客观。

投资渠道有限:现在新兴的各种投资理财产品五花八门,而好多老年人对于这种新鲜的事物不能接受,其固有的思想有一些局限性,传统的投资理念仍然占据老年人的认知。还有一些老年人前几年的各种被骗事件也比较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所以导致现在的老年人的防范意识加强。

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岁数越大,越不能承受太大的心理压力,所以稳健性的理财方式是首选。


首席投资官


年纪稍大些的投资者是倾向于购买理财产品,原因:1、风险系数较低;2、对于高风险投资已经无力承受;3、保本保息、稳赚不赔才是硬道理;4、金额数量较大,能够创收保持收入就好,不再奢望能够“一夜暴富”,5、重要的是安全系数高。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能够拿去理财的钱基本可以占到自身财富的70%以上,为了并不是能够“一夜暴富”而是在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平衡收益、支出。对于高风险来讲已经不适应,可以说如果像年轻人一样在股市中亏损70%,他们就极少有翻本的概率了,所以保本保息才是最为重要的。

生活成本的下降对于利息的要求也是降低,一般理财产品可以在银行直接购买,就算遇到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询问大堂经理或者服务人员,服务态度一般较好,并且能够当面讲清楚。当然,理财年化利率一般在4%以上,如果理财金额有50万元,一年就有2万元的利息收入,对于老年人来讲这就是一个不错的收益,可以说生活费用的支出完全就可以平掉,如果有更好的生活要求,利用养老保险的福利完全可以提高。

所以说,目标不一样才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去银行买理财产品的重要因素。

我是:炒股哥说,欢迎关注!不做模凌两可的分析,给你最直接的观点!以上为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推荐!

点个赞,金钱满贯!关个注,大事不误,最新观点全抓住!分个享,转个发,留言与作者讨个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厚金说


这跟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有关系。

一、一般来说年龄偏大的人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弱,所以他们更希望通过风险低的理财方式进行资产的搭理。银行相比于其他金融机构来说,在老板姓心中有不可动摇的公信力,所以,大多数年龄偏大的人会选择购买银行理财。

二、年龄偏大的人在信息获取上不如年轻人,所以对于新兴的理财方式和信息获取偏弱,再加上不愿意冒险的特质,让他们更加会选择银行里次啊


莫吝金钱


猫哥结合身边的一些老年人的经验,总结有几个原因吧:

①获得信息的渠道单一。很多老年人身边获取理财途径只有银行一种,那么只能去银行了。

②老年人对传统金融机构具有天然的信任感,而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也还有待提高。

银行已经存在了这么多年,而且鲜有银行倒闭的事件发生,那么在老年人心理,很自然就把银行和安全画上了等号,即便银行的利率很低,依然愿意去存款,即便一些互联网金融的理财产品收益更高,他们还是会选择银行。“我不懂的我不信”,这对于老年人来讲,倒是一个不错的防御机制。

③容易信任人而不是机器或者网络。

老年人去银行取钱,喜欢去柜台支取,理财也喜欢有固定或者信任的客户经理,虽然有时候银行理财的飞单案或者理财变保险通常都有银行的人的参与,但是比起机器来讲,可信任的程度还是比机器高。

而另一方面,机器操作的繁杂步骤,对于老年人来讲更是挑战,对于很多接触电子设备不多的老年人来讲,通过网络购买理财产品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讲都可能是一个思想观念上的挑战,更别提老年人了。


大猫财经


习惯使然,老一辈人觉得银行是国家,代表着国家的信誉,所以会一直选择银行

其实现在的银行跟以前的银行是不一样的!现在的银行除了央行,基本都属于商业性银行,以盈利为目的,并不是慈善机构!

银行这么多年变化也挺大的,无论是体制制度上,还是收益上,银行的定期存款
根据市场的调控,收益一直在下降,


这就带来了银行理财的春天!因为它期限短,收益高,而且是银行,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的风险所在。

首先银行理财并不计入资产负债表,而定期存款,活期是计入资产负债表,什么意思呢?计入资产负债表,代表银行欠你钱,出了问题银行要赔你,不过银行赔付也是有限度的,本金利息最多只赔付50万?

银行理财不计入资产负债表,等于盈亏自负,做银行理财出问题了银行是不会赔的,除非合同上写了保本保息字样,不过目前国家不允许银行给客户承诺保本保息!风险性要让所有人知道。

很多人选择银行理财很多年,没有出问题,并不代表银行理财一定没有问题,根据银监会数据,2018年因为银行端口出现问题违约,银监会为银行开具3500多张罚单!覆盖面也是非常广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银行理财也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国家政策目前银行会把理财业务分开,成立单独的理财子公司,所有的银行理财都会平移到理财子公司业务来,真的脱离银行,盈亏自负!未来的风险性可能会大幅度上升!

同时根据2017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通货膨胀7.5%,在银行做理财,最高5%,负利率为2.5%,等于资金每年缩水2.5%!也是非常可怕的一个数据!

合适的资金管理渠道非常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