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中国大陆有没有必要恢复繁体字?

笑看众生30842228


汉字的简化虽存在部分的不合理,但大体上是贡献很大的,恢复繁体字不仅没必要,而且也已经不具备可操作性了。

简化过程中的不合理

汉字的简化,意义很重大。但是在简化的过程中,存在部分的不合理,是被公认的结论。

在我看来,其问题主要集中于两块儿:

其一,部分新字形不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

传统文字学有“六书”的概念,用来解释汉字的产生及演变,这其中又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造字法最为重要。举个例子,以体量最大的形声字而言,本来能明确分辨声旁、形旁的旧字型,现在没有办法分别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举几个例子,如“無”(无)字,和“舞”字是一个声旁,两个字为何读音一致很明白;又如,“观”和“鹳”字现在也看不出同源,看“观”的旧字形就很明白,写为“觀”;又如,天候类的文字常常带一个形旁“雨”,现存的“雷”“雾”“雪”等都是如此,但“雲”字相对实际上也没太麻烦,却大大俭省了,实际上,如果保留其形旁,孩子们学习的时候还要更系统一些。

所以,有的变了,有的没变,对于汉字内在规律的伤害,还是有的。

其二,很多不一样的字,简化为一个字。有时候会造成一些认知上的混淆,对于旧有的一些传统文学的文本造成了伤害。

譬如,“發”“髮”统一简化为“发”,但二者的意义完全不同。以前有人提过一个很滑稽的问题,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怜白发生”,是“白发/生”,长出了白头发,还是“白/发生”,徒然发生了之前的事情。实际两种解释都通,这种情况下看是“白發生”“白髮生”反而容易些。如果某些诗歌分别用这两个字作为韵脚,就会出现“重韵”的现象。还是以“发”为例,如苏轼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姿英发。”“早生华发。”很多人就说你看苏轼也重韵,为什么我们不能呢?这就理解错了,苏轼写的时候是写为“雄姿英發”“早生華髮”的,这两个不是一个字。


简化的不完美是必然,不成为重新繁化的原因

说完了简化字的一些不完美之处,也要客观说一个事实——汉字的演进过程中,充满了类似的谬误和不完美,不完美本来就是常态。

举个很有趣的例子,“莫”字,在最早是一个会意字,四个草写作“茻”,表示一片草原,在这中间有一个“日”字,日在茻中,表示黄昏太阳落下的时候。

从外形上而言,“莫”的上边简化为草字头,是合理的,符合原意的,但下面的“大”旧很难说的上是符合原来意思的。这是古代就发生的变化,可见古时候也不见得非常严谨。

更别说,后来“莫”演变成了一个声旁,衍生造出了一系列的形声字,如“墓”“幕”“慕”“募”等等,后人新造出一个“暮”来表示黄昏,取代了“莫”这个原字,“莫”十分落寞,被赶去表示新意思了。

现存“暮”字里,出现了两个“日”,也很难说是符合最初的规律的。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汉字的演进过程中,本来就伴随着谬误与不合理,很多比之现在的简化字还过分一些。

原教旨主义者,用以上的不完美来攻击简化字,很容易就被反驳了。


双轨并行不悖即可,简化字已无繁化必要

简化字,伴随着新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更赶上了互联网的勃兴,乘着这两辆马车,简化字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近乎无可颠覆。

而在简化字应用的几十年里,文盲率的大大减少,全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提升都是不争的事实。无论简化字存在多少不完美,都不能否认其意义重大。比之当年激进的“汉字拉丁化”,能包含汉字美的简化字无疑是更优秀的选择。

如何面对繁简体之间的区别与争执?我个人的看法,按照应用的场所,双轨并行即可。

比如,在网上和人们聊天发帖子,就用简化汉字,不必人为制造沟通障碍,要知道大部分人对繁体字是不亲和的。日常应用,简体字是最好的选择。

若是从事一些专门的事务,比如说我写旧体诗词,为了防止上面说的“重韵”等问题,追求严谨用繁体字创作,是无可厚非的。相似的,如果写书法,搞金石篆刻,写繁体字自然也不应被非议。

我所惧怕的是持有两种观点的人之间的争执与割裂。

用繁体字的人不必梗着脖子嚷嚷简体字没文化,伤害了汉字,当年简化汉字的老爷子们比大多数人的文字学造诣高多了,如上面所论,汉字本身也并没有意淫出的“纯粹性”。

反对繁体字的人,也不必见人用繁体字便破口大骂,要看别人使用的场所,如果别人是为了追求严谨而用,再骂就显得没文化涵养了,而就算别人日常生活中应用繁体字,也是选择之一,在这个文化昌明的时代,尊重别人的选择是必备的修养。


夜小紫


没必要,但确实有些不美的可以恢复传统,是叫恢复传统,不强调什么什么繁体字,我们古今使用的汉字都可以说是简繁共用的,而有个别字确实可以进一步简化的,都需要具体对待,总之,需要恢复和简化的字并不多,少量几个而已,而题中所谓恢复繁体字就没必要了。

关于某些人强调的“正”体和简繁之争:

(1)从艺术创作来说:艺术家想用篆书就用篆书,想用草书就用草书,百花齐放么,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掌握了从最原始的直到最现代的所有字体,从技能来说就是技能多,而不学简体的就缺少了某个技能,在正统的自然丛林里是会被淘汰的;

(2)就普通书写来说:谁方便也是一目了然,不然的话,秦篆之后怎么会出现隶体,再后来出现草体?就是西方字母的祖先看着也比现在的要复杂点,文明就是这样进化的,简化属于正常现象;简体字很多就是由草体形态而来,例如四点底和绞丝旁,草体点画连笔,最简化的直接化为一横,像现代简体字的食字旁、言字旁皆来源于草体符号。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和草体比起来简体算是种繁体啦,这样说来某些字其实是可以进一步简化的。

(3)现在是电子信息时代,汉字繁体大概是全世界电脑里面最繁琐的文字啦!?就阅读方面来说,也是简体看着更容易些,简就是简,繁就是繁,这是物理现实,太复杂的文字费眼睛,需要近视镜或者放大镜,字体再小恐怕得用显微镜了···

(4)心理层次方面:这个最主要,某地区人搞出了个“正”体字的叫法,就是刻意在某方面进行分裂,心态和棒子国的某种心态相似,不思宏观、自卑可怜都表露出来了,又缺乏正确的历史观,这个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补充:在大陆书法界,正体就是楷体、又叫真体,他们的叫法显得有点无知和尴尬。还有先前时候民国政府是想简体的,后来蒋先生败走小岛,心也小了,就是要和这边反着来!)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自己要清楚一件事,所谓简体字只是把部分复杂的简化了,现在其实是简繁共用的,例如樣(子)和(荡)漾,前者简为样,后者却没有和洋通用(意思不同,也不可能通用),再例如赵孟頫的頫字,现在还是没有简化的,再例如焉字,搭眼一瞧还以为是繁体呢!从此方面来看,现代汉字的规范工作其实没有完成,仍然有很多不完美之处,汉字确实还有一定的改革空间,曾经“二简字”的出现也是出于此因,不过后来取消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以国家相关规定为主。所以正统不正统啥的,还得看最具权力的硬实力。


文字工作者仍需努力

例如豹猫豺狼四个字,这几个字放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从生物学分类来说,前两者属同类,后两者属同类,但现在却是豸和犭交错使用,拿生物学来论,这几个字确实有不合理之处了,既然貓可以简化成猫,那豹和豺是不是也可以使用更简单的异体字呢?又或者把猫恢复繁体的写法?

有少量字可以恢复传统,比如云和雲、古时是两个意思不同的字,而现在不写雲了,把云和有雨的雾霜书写在一起,它就显得另类了,既然雾霜带雨(也不能再简化了),为什么雲就成了云,这就是比较不合理的地方(或者说是不符合汉字之美)。

【2018-12-23突然有感--增加以下此段:如果真的恢复了,会出现个现实问题:云一般出现在古文,现代文很少用到,而带雨的天上之雲却更多几率用到,所以出于现实需要,我看还是现在的情况好,简单点好,书法创作可以看情况进行选择】

再比如贝(貝)、财(財)、车(車)、东(東)此类字,我个人更喜欢繁体,方块字么,在楷体书法里毫无疑问传统体更具稳重的美感,笔势也更容易书写,而简体只适合一种书体使用那就是草书体,像这种不是太复杂的字是不是可以恢复传统呢?

我们知道有一副对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此联精华所在大家都应该看出来,很好的体现了汉字之美,这里推荐一篇文章:

https://www.toutiao.com/i6561393699459170830/

至于江湖上流传的:“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和“党内无黑、团中有才、国含宝玉、爱因友存···”种种,说是合理也可以说是牵强附会,需具体对待。比如“云无雨”看字形来说,雲确实无雨了,看意思那就是强词夺理了,因为云还有“说”的意思,根本和雨没有关系,所以一味强调“云无雨”说明他想到的只是他会写的那个雲,而根本没有想到另一个云,正好证明了上面我说的思想上的狭隘。


总之对我们来说:

普通书写要实用规范,我们说的是普通话,写的是规范字,是国家规定的,任何时代都不能置身于国家之外。就说草体吧,古代第一个写草体的可能有自创,但是后来的书法家写草书也不是胡来的,草体字是有草体符号的,这就是规范,书写者都默认遵守的。

日常普通书写讲究实用,人会不经意间的追求短、少、快、简等等,这个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就像饿了想吃东西一样,是生物的正常反应,我们不必特别强调。我们现在的正体字(楷体又叫真体、正体)即使再简化也简不到狂草和日文平假片假那种程度吧!

而书法那是艺术创作,属于强意识的脑力劳动,追求艺术美感,会对书体进行选择,而学习书法的人自然也会学习各种书体,所以我们认识很多书体,这是我们的优势,不过没有接触过简体的人可能仅仅认识那个他们所谓的“正”体了吧!?


丨丶


这不是要不要复兴繁体字的问题,文字本来就是在不断演变过来的。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書、草書,好像没有听说历史上有过强烈的争论,要求退回原来的文字。每种文字都是为当时的需要而存在的。除非有人一定要否定现实,退回到自己想要的环境中去。恢复繁体字只不过是小风小浪,附带的开胃菜。恢复儒家学说、孔孟之道,把社会主义制度跳跃式地退回封建社会才是真实的目标。强调传统、历史文化,只不过是手法而已。


闲云野鹤87277


没有必要在大陆恢复繁体字。文字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从整个历史来看,文字的发展总体上来看大趋势是由繁趋简。文字之所以要简化,是为了方便使用 ,便于书写传播。如果要在大陆恢复繁体字,显然是与发展趋势相逆的。

清末民国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些改革语言文字的提议,以提高文字学习的效率,从而让广大的普通民众能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这些题主要有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用拼音代替切音,用简体字代替繁体字,这些改革其实也是国家向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这些改革措施是一套系统,比如白话文替代文言文,其实是扩大了群众基础,毕竟文言文只有相当少的人才能够掌握,简化字其实是降低了书写的难度,对于没有什么文化基础的普通人来说,更易于学习、掌握、传播。

简体字的推行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使用简体字,繁体字就一定会消失。只是并非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是以文化记忆的形式存在。那些声称简体字不利于传承传统文化的言论并站不住脚,传承并不是一味的回到过去,靠恢复繁体字来传承文化,只不过是表面功夫,强制使用并不能帮助大家理解传统文化,反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吧,传播的成本。如果是鼓励大家学习繁体字没有问题,但恢复、推行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艺滴美育


没必要恢复繁体字。纵观汉字地发展历史,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都是不断简化的。


篆文简化后发展的隶书、楷书、宋体三种字体本质是一样的,只是高低胖瘦和一些无关大局的细节不同。不信的话,你将同一段文字分别调成隶书、楷书、宋体,就会发现我所言不虚。

其实所谓繁体字,就是没有简化的隶书、楷书、宋体等字体。所谓简体字,就是简化的隶书、楷书、宋体等字体。

汉字是从古至今,字形是不断简化的,是为了方便书写,不代表优劣。

你可能会说:“简体字没灵魂。”

灵魂不灵魂的,说起来太玄。而且繁体字是从篆文简化的,相较于篆文,也是简体字。

其实,简体字也有灵魂。所谓的灵魂,就是要符合汉字造字法。

汉字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象形:就是仿照实物的外形表达意义,比如“人”,“山”,“水”,“土”。

指事:就是用符号表达意义,比如“一”,“二”,“三”,“四”。

会意:就是多个字合起来表达新的意义,比如“灶”,“江”,“秋”。

形声: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表达意义,比如“喂”,“煨”,“谓”。

以上举例所用到的字,用简体字也能符合汉字造字法。

事实上,在创造简体字时,就是依照繁体字删改笔画而成的,最大程度的保留该字造字法的精髓,而且相当一部分字由于字形简单,没有被简化。基于这两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人也能轻松识别繁体字,阅读无碍。

而简体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至少书写更加方便。比如我将上一段话改成繁体字:“事實上,在創造簡體字時,就是依照繁體字刪改筆畫而成的,最大程度的保留該字造字法的精髓,而且相當壹部分字由於字形簡單,沒有被簡化。基於這兩點,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人也能輕松識別繁體字,閱讀無礙。”

简繁之争,由来已久,沸沸扬扬。有些人因为台湾用了繁体字,便大声疾呼:“中华文化在台湾。”真是可笑。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拘泥于意识形态,抱着“无论你怎么说,我就是认为繁体字比简体字好”的态度。自以为精神上脱离了粪坑,羽化成蝇,便高蛆一等,其实是在自欺欺人。

其实文化的传承,不在于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而在于字里行间所承载的精神。

流年檐下雨,浮世阶上苔。檐雨坠珠,转瞬流年千秋。阶苔行蚁,方寸浮世万象。我是文史自媒体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檐雨阶苔


看了许多回答,都认为不会,如果我说会,就成另类了。其实,仔细想想,还真有可能会。

中国文字其实一直是在改变之中,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根本看不懂的甲骨文、后来金文、铭文、篆体、到目前定型的繁体,同一个字,都是在不断接近现在的写法。

目前,得到所有中华儿女认可的汉字应该是繁体字,也即我们大陆现通用简体文字的原始版本。

大陆为何有简体字?比较两岸四地文字状况就能得出答案,这是大陆当年为解决民众识字率低,文盲多,普及基础教育而实施的一个重大举措。繁体字由于书写不便,于是就有了简体字。

目前,港澳台地区仍以繁体字为官方文字。这个繁体字即传统汉字。

不是所有的传统都要恢复,主要看对社会有没有帮助。大陆恢复繁体字,最起码没有坏处,这个恢复,倒不是再来一纸文件,改回去,而是港澳台大陆交流就统一成繁体字,大陆幼学教育,识字教学两套字体一起教,简化字为主,繁体字为辅。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自找麻烦。有这种认为的大都是站在大陆角度,如果站到港澳台得角度,也许就会觉得我说的有点道理。

当年简化汉字为的是好认好写,现在大陆全民文化程度已经到了相当高,一般人,常用繁体字基本都能认全,即使不认识,猜也猜个大概。大陆这边不存在普及的问题。

汉字在历史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简化,对传统的写法或保留、或作为异体字、或因无人使用而逐渐从日常文字交流中消失。也有很多汉字从古到今没有简化,这些字无所谓繁、简。

中华民族追求大一统。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意义就不赘述了,让大陆恢复繁体字要比让港澳台用简体字容易得多。

祖国统一,为什么不可以先从文字开始呢?


布衣吴新建


本人浅见,全民恢复繁体没有必要。文字是交流工具,易于学习掌握,满足社会基本需要,在科学上够使,即可。事实证明简体字是成功的。

事情不能非左即右。

但我强烈建议,应该恢复一套字库,用于出版和研究古籍,特别是在电脑网络条件下,现在的gb2312标准明显不够,gbk也仍然不够。尽管不是每个人都用到,但用到就不够。这也制约了文化古籍的学习传播,实在可惜。

因此,在这个时代,实在不想再有面对满屏幕乱码,空格和黑方块的尴尬了。


雪天雪晴


官方层面没有必要强制正体字的流通,但在民间加强正体字教育,培养青少年对正体字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汉字简化是一种进步吗?

大部分反对恢复正体字的人,都说汉字简化是一种进步,简体字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实,汉字的简化只是一种“变化”而已,根本算不上“进步”。甚至,有的时候,是一种“退步”。



汉字经甲骨文开始,经历了“甲-金-篆-隶-楷”一系列的演变。可以说,每一步的演变,都是一种进步,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但是,汉字简化从本质上不同于汉字的演变。

从甲骨文到楷书,每一步的演变,都是在保存汉字完整性的前提下,让字体更规范一些。例如,小篆转化为隶书,是把弯的笔画变直,圆的笔画变方,汉字的组成并没有太大变化,小篆的每一个部分在隶书中都能看到影子。但是,从正体字变成简体字,是强行地将汉字中的元素进行简化或删除。

有人说简体字古代就有,其实古代的所谓“简体字”仅仅是文人在使用汉字的时候稍微偷懒,这种字体登不上大雅之堂,不信你去看古代流传下来得书籍和书法作品,使用的几乎都是正体。




简体字真的简单吗?

大陆推行简体字,是为了照顾“文盲”,普及文化教育。时至今日,不识字的“文盲”已寥寥无几。“笔画少”作为简体字的唯一优势,正在丧失着他的价值。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大家都在用手机和电脑,几乎很少有人会在一天之内用笔书写大量汉字。“书写速度快”也变成了一个无用的优势。

至于正、简汉字哪个用起来舒服?你学了几十年的简体字,当然会选择简体字。但是,如果你花一个月的时间去了解正体字,你就会改变想法。例子就不举了,每一组正简异形的汉字都是例子,其他答主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小学生学习正体汉字更容易一些,他们只要按照意思就能记住汉字,就像我们被英语单词的词根一样,不用死记硬背。

正体字如何恢复?

其实“恢复”这个词并不准确,虽然大陆官方使用简体中文,但也不缺少私下里使用正体中文的人,尤其是在书法作品中。不像越南、朝鲜这一类的国家,官方放弃汉字使用拼音文字。

要想官方恢复正体字,可能性和必要性都不大。但是民间普及正体字文化是很有必要的。不支持正体字的人,都是不懂正体字的人。网站上有很多介绍正体中文的资料,比如张北冥的《繁体字通俗演义》。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解读正体字的资料。虽然不能让所有人从此喜欢正体字,至少可以改变一些人对正体字的态度。


方玄靈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文化也是在不断变化以更好的形式服务于社会,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字需要更好的体现出文化的特点。

那么,文字的作用也是为了传播文化,服务社会,好的文字有以下特点:1、简单,构成简单,学习简单,交流简单。2、承载的信息量大,能够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大量的信息。3、与本民族语言贴切,文字是语言的记号,要能反映语言的具体内容。4、文字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要刻意的进行变动,起于社会,运用于社会,在社会变革中变化,除非特殊时期,比如秦灭六国,新中国建立,配合进行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革来看,越是简单的承载信息量大的载体文字越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所以现在的文字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但实在没有必要到恢复繁体字的地步。


法纪线


中国可以存在两种字体,一种是繁体字,一种是简体字。繁体字属于完美版本,高端版本。简体字属于低端产品,大众化版本。其实中国现在一直都是这样。

繁体字已经很完美了,从刚开始的甲骨文,发展演变到最后的完美无缺,用了几千年,那是神赐予中国人的专属字体,贵不可言,美不胜收,没有任何缺点,一个书法家的繁体字作品,哪怕过几千年也能让人回味无穷,一个字就是一副画,一个字就是一首诗,一首歌,有些碑帖,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临摹练习,一练几十年,废寝忘食,乐在其中。有些书法作品,一幅字可以卖几百万上千万,上亿,如果王羲之的《兰亭序》出世了,拿出来拍卖,不要说几个亿,几十个亿都有人要抢着买,国家也绝对不会让这种顶级国宝流失,绝对不允许买的,这种待遇,简体字可达不到,身份不一样,档次不一样。

当然,简体字也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方便,因为方便,因为方便,重要的事说三遍。它简单,适合大众,适合高速便捷的社会节奏,仅此而已,但是,简体字美吗?我说,不美。大家可以去问问练习中国书法的大师们,他们喜欢写简体字还是繁体字?不会有人拿简体字来练书法的,除非他很业余,或者有强迫症,或者有个人目的,或者脑痴,总之,正常的高手不会去练习简体字,简体字不注重平衡美,没有重心,不注重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延续,甚至,当时它的出现就是想跟古中华做一次思想割裂。

当时简体字改革的时候,一是为了扫盲,为了大多数没有文化教育的农民工人阶级。为了政治目的,当年那个斗天斗地、苦大仇深的年代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可以理解的,中国被列强欺负得体无完肤,所有中国人都憋着一口气,想找一条强国的路,想找出让中国被人欺负的元凶和罪魁祸首,找来找去,最后繁体字被扣上了帽子,鲁迅也说过繁体字不灭则中国亡。元朝清朝两次灭了中华也是因为繁体字而亡吗?盛唐强汉难道用的不是汉字吗?

当年简化字改革的时候,时间是非常仓促的,而且是带着有色眼镜去做简化汉字这份工作的,恨不得让新的字体与旧的封建社会做一个绝对的一刀两断,在这种思潮下,这种特殊环境下改革简体字,能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吗?绝对不可能,所以,汉字简化改革有很多不足,有很多漏洞,那是必然的了,有很多人说简化字很好看,那是他看习惯了,再丑的东西,你看着看着,也就习惯了,但是,那只是一种习惯。

繁体字是绝对淘汰不了的,绝对不可能的,就算你想用国家的力量来毁灭它也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元朝的时候想推出蒙文,清朝的时候,也想推出满文,民国的时候曾经也有人想用拉丁文拼音来消灭汉字,现在的简化字是第二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实在是太丑太不可理喻,没人用,所以淘汰了,现在用的简化字是第二个版本,改的没那么夸张,所以中国人接受了。汉字简化也有过很多次,越南,韩国,日本现在还在为废除汉字留下的后遗症发愁。

汉字已经和每个中国人的骨髓血液和灵魂融合在一起了,已经不可能分的开了,它是上天赐给中国人的瑰宝,那些想毁灭汉字的人,一是短视,二是奴性的自卑心理在作怪,没有了强汉当年那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和自信,软骨奴而已。

简化字虽然不如繁体字,但是,简体字也有它非常大的优点。简单,快速,便捷,就是当年改革的时候太仓促了,让全国的书法界专家再从新研究研究,从新编排一下,从新完善它,看看怎么样能让它更符合美学,平衡学,文学,更符合中国民族的文化内涵延续,让大众无可挑剔,不是挺好的吗?汉字是中华的瑰宝,是它在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谁让它更趋于完美,谁都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