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看待“差评”就洗稿一事对舆论和媒体的反击,究竟怎样的文章算是洗稿?

许暖年


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罗超频道”,获得最新互联网评论、干货和资讯。


2016年,我就写过一篇文章:《抄袭不可耻,相对于洗稿而言》,对“洗稿”这个内容行业的毒瘤进行了持续关注。

当时有读者留言,我的一篇文章被一家位于深圳的自媒体抄袭了,我去看了下发现是赤裸裸的洗稿,抄袭投诉几次,微信都判断对方为原创,理由是“我所提交的证据不能证明其构成抄袭”,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篇文章是洗稿无疑。

微信的处理结果让人无奈,两年多过去了,那个自媒体改了个名字,继续经营,洗稿洗出了名堂。

后来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最让人气愤的是,有一次有个科技自媒体“洗”了我的文章,利用我尚未更新内容平台的时间差,率先更新其标为原创的文章发到各个微信群,最后在我发了原创文章后,有人站出来说:“你不是标榜原创吗,这个文章不就是洗的那谁的稿子……”让人哭笑不得。

更让人遗憾的是,在我说明来龙去脉后,还有个科技自媒体说:“人家就是借鉴参考了你的文章,不少叙事方式比你的更好,你也可以学习嘛。”就是很多人认为,洗稿没什么,毕竟不是抄袭。

现在,遇到被抄袭和洗稿,我给小伙伴的要求都是:不用理会。你去理会,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有节操的过来给你道个歉“实习生干的”,没节操的干脆死不认账,“你能把我怎样?”,微信判定不是抄袭,文章都不会删除,除了怄气你得到什么?不如眼不见为净。

差评回应要给差评

这是我对“差评”的回应极为不满的原因:法律判决没有构成侵权,不代表你没有犯错。“洗稿”这事儿,如果法律就可以解决,这么多年就不会争议不断。就连每天跟各种抄袭投诉打交道的微信运营人员,许多时候都会误判,何况是法官?“法不禁止即可为”,不过,商业社会还有道义、规矩和节操。二更食堂当时那篇备受非议的文章违法了吗?没有,但它还是宣布永久停止更新。

“错了就是错了”,现在看来蚂蚁金服当时的这局回应,真的是一种担当和勇气——当时支付宝“生活圈”违法了吗?没有。认错,对于有的人,有的公司,有的场景,太难了。

当然,因为差评有过洗稿的行为,就彻底否定它,我认为也是不对的。谁没有犯错的时候?如果差评所有内容都是靠“洗”,它是不可能做到今天的450万微信粉丝、600万全平台粉丝的,而且从这件事后差评粉丝对三表等账号的激烈讨伐来看,它的一些粉丝还很忠诚,堪称脑残粉。

看了下大家指责差评顶风作案的最近的“洗稿”文章,事实上也只是标题和选题跟PingWest雷同,内容没有重叠——不排除差评小编看了PingWest的文章再写的,但要说这就是洗稿还是有点过了。

让人遗憾的是,差评并不认为历史上的几次被公之于众的行为是洗稿,不知错,何谈认错和改错?如果腾讯那一只内容基金最后还投资了“不认为有错”差评,就太可怕了。

为历史上洗稿行为认个错,注意规范创作流程,发布拒绝洗稿承诺倡议书…这样做,不只是可能会留住腾讯的投资,还可以挽回一些脸面。然而现在看来差评似乎不想这样做,它的回应充满了个人情绪,太多地方让人不敢苟同,这里就不说了,或许这是他们的粉丝喜欢看到的回应。

究竟什么是洗稿?‍

回到洗稿问题上,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洗稿。

洗稿是介于抄袭和原创之间的行为,它将他人的原创内容的立意、创意、思想、素材、文字、论据、结论、结构等等复制到自己的内容中,对外不注明来源,同时也会拥有原创属性。与抄袭直接复制不同,洗稿会让新内容与原内容有所不同,不同程度越高,洗得愈发干净。

常见的洗稿有哪些做法?这是“罗超频道”的总结:

洗稿可以分为层次:

1、机器替换式:直接用机器软件替换部分文字为同义词,目前一些内容平台流行,“做号公司”的手段,主要是骗分成补贴;

2、直接修改式:也被称为“伪原创”,将别人的文章拿过来改,比如打乱顺序,加入少数文字,其他立意、素材、文字都是别人的,几乎没有内容是原创的,一些自媒体和做号公司会这么干(毕竟写不过来原创稿);

3、多文拼凑式:将多个不同原创文章的不同部分进行拼凑,成为一个原创文章,缺乏原创能力的自媒体比较喜欢用这样的形式;

4、跨平台洗稿:利用信息不对称,将知乎优质答案直接复制到别的平台成为文章,反过来也一样;

5、跨时空洗稿:将一些旧文,或者外媒内容变成自己的原创,也不注明来源,不注明是编译,这样做的好处是风险小,很难被发现,不会有人来找麻烦。

6、部分引用式:自己的立意,部分内容原创,剩下的直接改写别人的原创,不标明出处,可以做到青出于蓝,引发争议最多的,也是这种形式。

7、思想复制式:非常高阶的洗稿方式,洗思路,文字全部原创,立意、结构、结论、论据什么的都搬运别人的,常见于评论、分析和推导类文章。

1、2、3算法可判断,跟论文检测原理差不多,现在内容平台都标榜有很牛逼的AI算法,如果这样的都判断不了,那也不用做了;

4需要跨平台协作。如何互通有无,在原创体系上形成统一的联动和打击机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腾讯旗下的微信、QQ与企鹅媒体平台之间都还未能打通,要不同内容平台之间形成合力短期内恐怕也不现实,但如果能够实现,内容行业的侵权问题恐怕会减少一半。现在有维权骑士这样的平台游走于不同平台之间做起了“原创保护警察”,然而却事倍功半:技术和精力有限,维权成本很高,维权结果也难以达到原创者的预期。

5目前不算主流;

6现在最普遍也最难解决,不过我认为,算法+人工结合来规避不难,只看平台有没有这个心。

7基本很难判断是洗稿,洗稿的人可以说是撞了选题,如果1-6被成功解决,意味着洗稿者要向7进化,换言之:洗稿行为不可能被杜绝,但洗稿成本可以不断提高,进而减少洗稿行为的发生。

为什么我们要‍反对洗稿?

正如我此前所言,电影、音乐、图书,许多内容产业从萧条到繁荣,无一不是在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内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之后——并且都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现在,内容创业如火如荼,知识产权是根基。

在这一方面,这次因为打算投资差评而处于风口浪尖的腾讯,其实走在了行业前面,腾讯是中国最早储备正版音乐版权的互联网巨头,这才有了腾讯音乐行业老大的地位,此外在视频、游戏、文学、动漫、短视频等业务上,腾讯一直都强调版权,马化腾在两会上的提案以及各种与内容相关的演讲,提到最多的词就是IP和知识产权。

2015年两会上,马化腾就强调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

“内容产业最核心的就是知识产权,所以我们在很多领域呼吁知识产权的建立。目前盗版违法成本很低,费很大精力打官司获赔并不高,应该要加大惩罚力度,要罚到肉痛。”

微信公众平台,不论是原创保护机制,还是转载制度,抑或赞赏,也都走在了所有内容平台的前面,成为事实上的原创保护领先者。然而,正是因为腾讯是中国内容产业的老大哥,以及其将内容当成核心战略,所以就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提高自己的标准,所以,腾讯旗下的内容基金投资曾有洗稿行为的公众号就引发争议。

如果差评知错认错改错,腾讯投资还是说得过去的,然而,差评目前仍没有。

微信上的洗稿行为,通过二次申诉+人工审核,就可以清理掉大部分,比如我的文章,我认为有人抄袭,机器判断之后很可能认为没有,因为洗稿者很容易通过各种机智的手段欺骗机器,这时候应该给原创者二次申诉的机会,二次申诉应该不由机器审核,而是人工审核。如果人工审核之后还是认为没有抄袭,再给一次复议机会,换一个人审。人可能犯错、还可能包庇,如果一个人审核总是与最终判决不符,那就可以换掉这个人了,这个人有问题。现在高考阅卷,作文题都是三个老师阅卷,许多题目都是两个老师背靠背打分了,道理是一样的。

人工智能眼下还不成熟,人总有办法骗过机器,所以微信原创保护做得很好之后,要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抄袭,而是“洗稿”或“伪原创”。抄袭者已经进化了,早已对原创保护体系免疫。对于微信来说,也有难度,一是技术不成熟时必然要在人力上大力投入,人工审核自然是越少越好;二是多少相似度才是“洗稿”,如果是引用别人文章该如何“标注”,很难界定,需要行业标准;三是水至清则无鱼,洗稿者有其擅长之处,大概算是“内容微创新”,如果每个人都要原创,那么微信上的公众账号有一半以后都不用更新了。不过,就算千难万难,对原创内容进行保护,不论是从平台长期利益,还是道义上来说,都是必须要做的,期待微信能出大招惩治“洗稿”者。

以上两段话,是我两年多前提的建议,然而现在看来,洗稿似乎仍在继续。

正是因为此,我也认为“差评”是否会拿到腾讯投资,不是最重要的事儿。加大对洗稿者的打击、增加其洗稿成本,才更有意义,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可见的未来,不能寄望于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修改,不能幻想洗稿者们良心发现自我改变,关键,要内容平台们有更多作为。


罗超频道



不知道为什么,“差评”这二字。总让人难以启齿。

也许是人性的关系,良好的一面接触多了,一下给你来点反转。就难以接受了!

反而差评,抓住用户的心理,打造出这样的产品。作为90后的我,的确看到了,不一样的90后团队操作。
时代在进步,只要不触犯法律,良性的竞争是必然存在的。



就像当初马云创业打造阿里的时候,没人能接受,如今,成为人人都能接受良品。

当一款新产品出来的时候,总会遭遇各种刁难,打击,反驳。正因为这样,才能使产品更具有价值。

洗稿≠抄袭

我相信懂得写作的人们,都知道,洗稿:是针对某一件事,只是采用不同的写作方式、不同的文章风格、不同的角度来写这件事,这叫抄袭吗?什么是抄袭,连别人的名字都原封不动的搬过来,对原创文章相似度超过30%。这才叫抄袭。

延伸一个话题:比如说CS,DOTA游戏,由国外引进。腾讯打造出LOL、CF等游戏。请问一下,改变一下游戏画面风格、及人物画像等技术。你这叫抄袭还是叫洗稿?

我相信看到的网友,心里自然都清楚。

喜欢回答的朋友们,诚信互粉,多谢!

鱼爪网


看了在昨晚发的几篇“反击”文章,先从公关的角度来说,不能说做的不好。很多人骂差评都是说他洗稿子,但是洗稿这事本身就比较难界定,之前和霍炬打官司也没有输,所以在差评团队眼里就是,法律都没有说我洗稿,你们一群媒体人跳什么跳?所以公关策略是打死不承认,同时反咬一口,拉尽可能多支持自己的人出来背书。希望维护自己的尊严,因为一旦承认洗稿,也就坐实了所有人对他的指责,腾讯的投资也极有可能就此凉了,这是现阶段差评团队不愿意面临的后果。从公关的角度能够理解他们这么做的行为。

接下来说一下什么叫做洗稿子。洗稿子和同题绝对不是一回事,做过记者的人都知道,同题竞争是避免不了的,尤其是科技报道过程中,多家媒体经常同时拿到公司的同一个回复口径,或者说通稿,所以会造成大家报道出来的东西都是大同小异。有时候同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各家媒体都去追,角度一样,甚至采访到的人、拿到的料一样,写出来的东西也看起来也分不出谁的更好,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能叫洗稿。

但是研究了一下之前霍炬案件以及品玩和差评的稿件对比,我觉得差评是摆脱不了洗稿的嫌疑了。首先,几篇有争议的稿子的发布时间点都是在别的媒体原创文章之后,题材类似、角度类似,里面涉及到的一些具体案件,甚至细节场景都是一样的,没有“借鉴”过,这肯定说不过去。别说什么写作手法不同,语言风格不同,结构也不同啥的,全都一样那叫“偷窃”,叫“抄袭”,更恶心好么。不过洗稿也没有高级到哪里去,只不过是花了心思动了脑子的“偷窃”和“抄袭”。

至于差评的动机是不是恶意的,这个就比较难说了。我觉得差评昨天说的一点我特别不认同,总觉得是因为自己动了其他媒体人的蛋糕,遭到了恶意报复。但是呢,虽然同行相轻在所难免,但是人家diss你根本不是因为你做的大,而是你作为一个大号没有起到好的作用,恶而不自知。


Y小姐


在互联网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真是难以想象,好的坏的统统被搬上台面,毫无隐私的展示于众人,而在舆论的风口面前,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因腾讯以重金领投公众号而被推上舞台的“差评”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引火上身,深陷洗稿风波中,真是应了那个“树大招风”的成语。

从前天开始,朋友圈基本就被刷屏了,矛头直指腾讯投资有洗稿污点的自媒体“差评”。在以原创为基础的媒体圈,抄袭、洗稿的现象一直存在,而其实引起自媒体圈众怒的原因之一就是“洗稿”的差评为什么活得比自己好?感到自己被不公平对待了,所以差评被群起而攻之。

作为90后团队的差评并没有坐以待毙,肯定是希望保住自己的A轮融资,于是在公众号连夜发布六篇文章,对舆论和媒体进行反击,写这么多似乎有点欲盖弥彰的影子,但是不闻不问,不去回击又感觉是默认有此行为。其实在文章或者文学创作上,很盛行拿来主义,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引经据典,从小学作文到出书著作都会用到,这也是创作的方式之一。

而纯抄袭的行为则是被唾弃的,洗稿这一概念,百度百科上就有解释:“洗稿”就是对别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使其好像面目全非,但其实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抄袭的。这是一种高级的抄袭,所以很多原创作者也是非常反感这种所谓的洗稿行为。

而且有时候这种洗稿的行为还很难界定,从差评之前被霍炬告上法庭的案例中就可以看出,虽然差评的文章中有18处与霍炬的文章相同相似,但是法院判定并不是抄袭,而从另一方面来讲,众多媒体因一个相同的新闻而发表观点或者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雷同,所以洗稿抄袭的判定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尊重原创还是创作者应该有的职业道德,因为原创不容易。


王长胜


  由于被几家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声讨洗稿,腾讯撤回了对差评的投资。坦白说,这是一个很公正的结果,但对于差评而言,失去了腾讯3000万的投资,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

  客观地说,差评是否真的如一些人所说参与了洗稿,这个无从得知。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差评的一些做法,已经为大量媒体人不耻。在法律边界缺失的大环境下,已经不止差评一家在洗稿,成千上万的人都在洗稿。或因于此,差评才会觉得自己很冤,并因为几个自媒体人的批判,错失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融资。

  失去了投资,意味着差评失去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归根结底,一切都是洗稿惹的祸。此外,差评因洗稿一事失去投资的事件,也牵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判断一篇文章是否属于洗稿?

  需要说明一下,洗稿不等于抄袭。从法律对抄袭的定义来说,洗稿是属于打抄袭擦边球的行为。按照目前的法律规定,一篇文章与另外一篇文章有30%以上的相同之处,就属于抄袭。而洗稿的高明之处在于,可以把一篇文章中的同一个说法,换个词语来表达,这样就能放心大胆的去写了,不用担心被起诉抄袭。加之中文有很多近义词可以利用,法律又无法约束洗稿的行为,这导致“洗稿”泛滥成灾。

  在微信、百家号、今日头条等平台崛起后,一些阅读量大的稿件会有广告补贴。利益的驱动之下,很多人纷纷去洗稿。从道德角度来说,洗稿与抄袭没什么两样。所以,从法律层面来看,差评没有错。可从道德层面来看,靠洗稿起家的差评,是自食其果。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让一些立法略显滞后。洗稿泛滥,不过是互联网黑暗一面的缩影。变相的封杀,以及黑公关,都说明互联网行业有一场缺失的道德课。


贾敬华


以微信公众号起家的“差评”注册成立时间为2015年7月,曾以吐槽式风格,点评互联网科技圈热点问题发家,现在除了公众号运营,还开始了电商、测评两大业务。但在业内,差评一直以来背负着抄袭的恶名,洗稿标签,被同行人认为是的科技圈内勤劳搬运工。

在腾讯系入股前,“差评”已经经历了三轮融资,合计融资超1200万元:

  • 2015年盈动资本领投种子轮,融资金额为数十万人民币;

  • 2016年创大资本和商盈投资进行了天使投资,投资金额为200万元;

  • 2016年头头是道领投、商盈投资跟投Pre-A轮,投资金额为千万级;

  • 现在,腾讯领投、云启资本跟投差评的A轮融资是3000万,不过由于在业内引起较多争议,腾讯已经发声明重启尽职调查程序,有可能将协商退股。

差评曾多次被指洗稿

2015年,国内IT届知名作者霍炬曾因“差评”抄袭自己的文章对其提出诉讼,这是国内首个关于自媒体高级抄袭的公开庭审案件,但由于洗稿是属于打抄袭擦边球的行为,证据也很难收集,同一个说法换个词语就无法证明是抄袭,因此法院没有支持原告霍炬的诉讼请求。就在近日,“差评”推送的题为《有一个互联网墓地,埋葬着1059个“死掉”的产品》一文,又被网友指出涉嫌抄袭科技媒体Pingwest品玩2017年的作品,抄袭Pingwest品玩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差评频频陷入洗稿的口诛笔伐。

做自媒体的一般都是要鼓励原创,如果抄袭都变成了主流,原创作者就没有生存空间,谁也不会辛苦去做原创,要知道,脑力劳动也是很累的。而洗稿的本质很简单,就是拿来主义,把多篇原创文章重新排列组合,四处改改抄抄,自动把原创替换成另一篇伪原创,窃取原创者的内容思路去实现变现,借助科技力量来批量洗稿。目前法律上虽然定义了抄袭,但实际案例中却很难去搜集证据证明。头顶三尺有神明,像差评这样出来混,迟早会还的。


天方燕谈


适当的“反击”,是一种态度,但不能用力过猛!这可能是“差评”的拿捏之后的应对之策。

说实话,“差评”作为一群90后创业团队,并没有情绪化,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看了“差评”回击的系列文章,有“冤屈”,有事实,有辩论。看得出,这个团队是一个很有思辨能力的人。

就其文章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我个人是认同的。比如,同一消息源进行的创作,免不了有“雷同之处”,这其实没有什么!

至少这没有恶意抄袭。

然而,很多自媒体人太把自己当个角色了,比如三表、王冠雄这样的自媒体人,以一种高姿态方式,挟持腾讯对“差评”进行“道德”与“价值”审判”。

说实话,如果是受过传播学专业教育的人,定然不会像三表和王冠雄这般“刁难”!

当然,“差评”有没有“洗稿”嫌疑,当然有。可是,“洗稿”与“抄袭”是有区别的。

“洗稿”是对同一信息源采用不同的写作方式、不同的写作角度、不同的写作结论进行的阐述。

而“抄袭”是对绝对原创的文章,进行高达30%以上的原文照抄照搬,这样的话就侵犯知识产权!

又有一个问题:具有同一信息源(非原创作者信息源)的大众传播素材,有版权吗?显然是没有的。

因为具有大众传播特质的信息,理应得到广泛传播,而不是保护起来“不让外人道也”!

“差评”的这一系列的回应,虽然有理有据,有反思有思辨,但唯一缺乏的是理论依据,还不足以说服很多自媒体这些“老油条”!

当然,我个人还是认为:投资有投资的逻辑!真正的逻辑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大多数人只不过是“乌合之众”!

“差评”不可能在一群“乌合之众”的“差评”之下变得“差评”,反而会因此逆流而上,一旦腾讯撤资,定然有接盘侠!

至于原因,大家且慢且看!本人也会有后续分析文章!但可以透露一点:商业的本质是逐利!

最后,对“差评”团队”的忠告: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看见光


差评洗稿传闻并非最近才有,而是业内时不时传出其他自媒体作者怒撕的消息,甚至连品玩、雷锋网等知名科技网站都曾经中枪。最著名的一次是自媒体作者霍炬愤而起诉差评,遗憾的是最终的判决败诉了。这次诉讼结果,也被差评昨天的反击文章引为自己没有洗稿的“铁证”。

那么差评到底洗没洗过稿呢,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我认为应该是有的。理由如下:

1、差评之前多次卷入了相关风波,而这次因为融资在科技自媒体圈引发了公愤。如果是一两起这是偶然,但这么多起的话就很难说得通。有人说其他人眼红差评做大赚钱了。这个理由太牵强,内容创业者中融资套现的人多了去了,以前怎么没有出现自媒体作者集体开喷的类似眼红事件呢?

2、与公开反驳的态度相反,差评在私底下托投资人联系被洗稿对象,要求“正面沟通、妥善解决”。这表明他们对于自己洗稿一事本来就心里有数,否则为什么要低三下四地去求人原谅呢?(说明:我有微信对话截图为证,但为了保护他人隐私,在此就不贴了,如果差评因此起诉我或要求公开对质的话,我可以随时呈上。)

3、法院的判决胜诉不代表差评没有洗稿的嫌疑。因为目前国内相关法律比较滞后,现有条文对于抄袭较明确但对洗稿这么隐蔽的行为却有些无能为力,只能说现有法律环境下,洗稿的风险成本非常低。

4、差评的创始人,曾经有过培训新媒体工业化生产内容的经历。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名为《徐建军的开始:创业就是欲望和残酷的消耗》的文章,商业人物采访的,里边有一些细节值得看看。

说实话,差评的态度有些出人意料,不承认也就算了,反而态度强硬连番反击。

对此,最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差评无法承担“承认洗稿的负面影响”,担心投资人不看好今后难以融资、失去粉丝的支持业务下降,所以在公众面前一定坚强地表现出自己没有犯过洗稿错误的样子。

但也有人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差评强硬反驳是在故意事件营销,以扩大影响从中吸粉获利。

差评不是纯粹的内容自媒体,而是一家做得还挺不错的内容电商。差评不靠内容广告、营销获利为生,而是靠内容卖货赚钱。其主要用户是C端的电商用户,而不是内容自媒体的读者。把事件搞大,有利于扩大其品牌知名度的影响,知道的人越多,对其未来的运营越有好处。这与当年王自如输给老罗却提高知名度带动业务上升如出一辙。

至于风险成本,前面已经说过了,就算被洗稿对象把它告上法庭,经济上几乎是零风险。顶多是在科技自媒体圈子的读者群体中臭了名气,那有什么关系,人家有大量的C端电商用户在手也不在乎。

作为洞察人性运营非常的新媒体,差评显然知晓承认与否认反驳两个态度的后果。差评要是大方承认洗稿的话,绝大部分粉丝不但不会离弃反而会认为它诚实有担当更加拥护,只是可惜了这百年难得一遇的拉新大好机会。因此,我认为差评故意事件营销扩大影响的概率要大得多。


蚂蚁虫


巧了,刚看完这一大波反击文章。

对大多数内容消费者来说,差评有没有洗稿并不重要,也无法弄清楚。但他怼过很多人是真的,怼地一点不留情面也是真的。既然搞不清楚真相,不如聊聊我们能看到的事实。

首先,差评这一波反击文章延续了他的语言风格,真实个性,有理有据,不说废话,值得广大悟空问答的答主学习。

其次,对于众多媒体洗稿的指责,没有气急败坏,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还能冷静地使用“反弹”法转守为攻,体现出很高的自我修养和情商,值得各个大厂pr学习。

再次,有梦想被围攻那篇文章表达的情感很真实,确实触动了我,没有过相同经历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仅针对这份感情,我表示赞同,并真实转发了。

所以,腾讯到底是怎么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