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騰訊:半個金融業務的夢想

騰訊:半個金融業務的夢想

這個五月,是以“騰訊到底有沒有夢想”的激烈討論開場的。

騰訊總裁劉熾平在2018年初的騰訊投資年會上透露,這些企業所新增的價值已超過騰訊本身的市值——儘管投行化制約騰訊進取創新的論調不絕於耳,但這家互聯網巨頭的投資底色正愈發濃厚。

從彭博彙編的現有投資數據來看,騰訊是BAT中目前最活躍的。過去幾年,騰訊累計投資了600多家公司,橫跨海內外,行業涉及文化娛樂、遊戲、金融、交通出行、零售等多維度。2017年,共有120多家公司拿到騰訊投資,比BAT中另外兩家的總和還要多。

資本和流量,被認為是騰訊的兩大核心能力。阿里巴巴做電商起家,少不得和錢打交道,進入到金融領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社交出身的騰訊,坐擁10億微信日活用戶,龐大流量在手,看似什麼業務都能隨意鋪開,但流量的有效轉換和用戶留存,仍然是騰訊一直不敢放心的課題。

“半個業務”

在2016年5月貴陽數博會上,馬化騰首次提及騰訊的“兩個半業務”。他說:

“我們從什麼業務都自己做,轉化為只做最核心的社交平臺和數字內容,以及金融業務,對外說就是“兩個半”的平臺。”

相對於已經成型的社交平臺和數字內容,具備更多想象空間的“半個業務”的金融更多地承擔騰訊未來。

2015年9月,騰訊內部發了一封《關於“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組織架構調整的通知》,宣佈撤銷此前以財付通為主體構建的金融業務架構,全部劃入到新的“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Financial Technology,下稱FiT)”下。這條線包括多個部門:支付平臺部、理財平臺產品部、平臺研發部、金融市場部等。

當年財付通是以對標支付寶的身份出現的,卻因為缺乏電商基因而很難動搖支付寶的穩固地位。這一舉措更加明顯地勾勒出騰訊轉向支付託底、金融向上的戰略方針。微信支付作為後來者,並沒有把以支付為基石的金融城池拱手相讓。從2017年的財報來看,受支付解決方案業務、相關金融服務以及雲服務業務的推動,其他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11%。騰訊的支付解決方案業務增長主要是因為線下商業支付交易量及消費者提現手續費快速增長。

但騰訊自然不滿足於此,其他金融業務如何是好?硬幣的兩面,是“不熟不做”的業務慣性和是“不得不做”的戰略思考。正如劉熾平想的那樣,騰訊不可能涉足所有的互聯網產品,通過資本方式的參與,既可以實現開放的目的,同時也可以讓騰訊海量流量資源的一次資本意義上的釋放——在金融領域也同樣如此。

投資回報固然重要,但投資路徑也會揭示了其商業策略之演變。回顧2017年甚至更早些時候,騰訊在金融行業的投資表現,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騰訊金融帝國擴張的心路歷程。

腾讯:半个金融业务的梦想

打通券商入口

騰訊的投資清單中,有一位“常客”:富途證券。

互聯網金融的戰火,燒遍消費金融、支付、理財等等小型戰場,但在證券業這座山頭,其實還沒有哪家巨頭能真正領先對手一個身位——百度試圖與多家券商展開合作並且佈置產品,但牌照方面毫無動靜;阿里曾參與雲峰證券的發起設立,還傳出發力爭奪合資券商牌照的消息。

雖然騰訊先後和招商證券等多家券商均有接入合作,但此前騰訊曾三次領投富途證券,重要性可見一斑。推廣也可謂不遺餘力,騰訊在其自選股首頁提供的股票APP軟件,可直接登錄富途賬戶,進行港股交易,為富途證券導流;並且,富途證券還是騰訊股票財經頻道為數不多的兩家合作券商之一。

不過,出於地域因素,富途證券目前還僅限於香港業務,尚未獲得境內證券牌照業務,在國內市場尚屬一片空白。金融業務線的快速擴張,使得現有牌照已經不能讓騰訊遊刃有餘。消息稱騰訊一直想獲得一張證券牌照,雖然內部曾就此還進行過探討,但一直沒有成功。

在戰略投資中金公司後,騰訊曲線獲取證券牌照,在證券這一單點上已經領先於BAJ。更重要的是,中金能夠為騰訊的證券業務涵蓋到更為廣闊的國內市場。

戰略投資x2,資管業務的進階猜想?

2017年,騰訊在金融領域投資近十家公司,其中有兩家公司的“戰略投資”頗為顯眼。

  • 中金公司獲得28.6億港元戰略投資;

  • 金證財富獲得8400萬元人民幣戰略投資。

戰略入股中金公司,除了為證券牌照而來,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要與中金“在產品及服務方面進行系列合作”並且“引入中金在財富管理方面的能力”。

無獨有偶,金證財富同樣是一家專注資管業務的公司,主要從事包括基金公司、信託公司、證券資產管理、保險資產管理、期貨資產管理、第三方專業理財及第三方支付在內的大資產管理行業客戶的業務軟件開發與系統集成服務,客戶包括40家券商、12家保險公司、20家信託公司及數十家基金公司等。

加註資管領域並非一時興起。年報數據顯示,騰訊的財富管理平臺理財通於截至2018年1月底管理資產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億元。然而,儘管理財通的用戶量與資金保有量還在持續增長當中,但螞蟻金服的體量仍然是座難望其項背的大山。就在本月,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一份向潛在投資者披露的文件顯示,目前螞蟻金服用戶數量已增長至6.22億,理財業務管理的資產達到2.2萬億元(約合3450億美元),其中餘額寶資產管理規模為1.5萬億元。

戰略投資意味著與核心環節的公司形成更深度的關係。資產管理規模的顯著差異擺在面前,如何穩定持續地獲客例如高淨值人群,解決資金來源問題,成為追趕對手的關鍵之一。騰訊的財富管理業務並不打算只依靠於微信支付的驅動,而是計劃著雙管齊下:一方面要渠道下沉,挖掘更多三四線城市用戶;另一方面發展高端用戶的資產配置業務。在資管行業的互聯網化趨勢下,和中金、金證的戰略“聯姻”無疑為騰訊“半個業務”的擴張帶來重要助力。

是新賽道的“佔坑”操作,還是原有業務的“補丁”任務?

雷鋒網注意到,騰訊去年在金融領域的創投動作,較前兩年更為頻繁。以業務線來劃分,去年除了中金和金證兩家獲得戰略投資的公司以外,騰訊的目光分別投向了供應鏈金融、眾籌、小微信貸等等。

  • 供應鏈金融

2017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快步穩健地發展供應鏈金融,推動供應鏈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支持商業銀行、供應鏈核心企業等建立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為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從國家層面為供應鏈變革創新明確了發展方向。

就在這份指導意見出臺前的兩個月,聯易融金融獲得了來自騰訊、招商局創投和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等機構的B輪近2億元融資。事實上,聯易融在2016年8月就曾獲得來自騰訊、中心、正心谷的近1億元A輪融資。

儘管騰訊自身也有在供應鏈金融方面的實踐,例如之前與星貝雲鏈、華夏銀行基於區塊鏈技術在大健康行業的合作,但更傾向於科技賦能供應鏈金融的技術輸出。聯易融在服務對象上圍繞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中的小微企業,或許能夠更精準填補騰訊在響應國家供應鏈金融戰略的“短板”。

  • 眾籌

而在眾籌領域,騰訊分別投資了水滴互助(A輪,1.6億元)和輕鬆籌(C輪,2800萬美元)。

水滴互助目前共有三款產品:專注於大病救助的水滴籌,網絡健康互助水滴互助和互聯網保險優選平臺水滴保。據雷鋒網AI金融評論瞭解,水滴籌公司已完成天使輪和A(A1+A2)輪融資,投資方有:騰訊公司、高榕資本、藍馳創投、IDG、真格基金、創新工場、美團點評等,總計融資額為2.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三小輪融資中,騰訊都有參與。

而輕鬆籌則作為健康保障平臺,同樣從大病救助做起,到網絡互助,再到在線保險,與水滴互助定位頗為重合,同樣都依託自帶傳播屬性的大病眾籌項目,形成流量渠道,再基於此推出網絡互助業務,獲得海量業務數據,迭代優化精算模型,達到在線保險業務的升級。

比起阿里巴巴通過“淘寶星願”和“娛樂寶”等產品,以娛樂角度切入眾籌領域,騰訊似乎更看好互聯網社交眾籌的醫療分支,二者均為醫療互助眾籌中的頭部公司。公益眾籌素來容易引起流量集聚,其次公益眾籌平臺也需要更高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鎖定發展更完善的頭部公司能一定程度上有效爭奪眾籌這一新賽道的市場份額。

  • 海外投資:徵信+跨境支付

2017年5月,兩家海外公司Nav和Airwallex各自都獲得了有騰訊參與的1300萬美元融資。

Nav的定位更像是一個信用服務提供方,通過標準化的諮詢方案提升信用評分的同時提供平臺鏈接小微企業與資金提供方。它們目前為小微企業免費提供其信用概覽以及基本的金融常識課程,以及一些個人服務包括可視化的個人信用報告、商業背景諮詢和信用監控等。更主攻B端業務的Nav,某種程度上也是普惠金融實踐道路上的一種參考。

而專注跨境支付的Airwallex(空中雲匯),已與Macquarie Bank,National Australia Bank,ANZ, Citi Bank以及MasterCard等全球數十家知名銀行和卡組織達成戰略合作關係,提供了合法高效並且快捷的換匯和跨境支付解決方案。微信支付的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出海是其戰略部署中的重要一環,Airwallex在跨境支付領域的先行或許能為微信支付的出海之戰提供產品、市場等多個維度的幫助。

半個夢想,兩手準備

儘管在金融領域動作頻頻,但與阿里、京東和百度不同的是,騰訊金融並沒有一個獨立品牌,而是分散在其他業務模塊中。通常說的騰訊金融,在騰訊的體系中對應的是FiT,但這並非騰訊金融業務的全部,例如微眾銀行就沒有被納入FiT中。

不過,在域名上,FiT採用的是www.fitgroup.com的獨立域名,相比之下,無論是已經拆分的京東金融還是度小滿(百度金融),使用的均為二級域名,這很容易被外界解讀為騰訊已經在為未來金融業務的獨立運營做準備。

事實上最近幾年來,圍繞騰訊金融是否應該獨立運營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息過。2015年整合金融業務成立FiT,2016年金融業務成為騰訊未來寄予厚望的“半個業務”,2017年騰訊在金融領域繼續擴張,拿下多張牌照,騰訊的金融帝國版圖已經成型。

然而關於金融業務的表述,馬化騰卻有不一樣的表述:如在2016年兩會期間,馬化騰稱成立金控公司只是形式上的,“關鍵是怎樣做好平臺”;而在2017年兩會期間,馬化騰在此表示,騰訊的互聯網金融業務不會在一個所謂的“金融集團”中來做,“我們沒有必要為了拆分而拆分”。

聯想到近日從監管部門傳出的消息,金控集團監管試點的首批試點機構為中信集團、光大集團、招商局、螞蟻金服、蘇寧集團五家企業,騰訊不在其中。據瞭解,這五家機構的共同特點都是屬於由實業型的金控公司,即主題公司為非金融機構,通過投資、控股兩種或兩種類型以上類型金融機構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團公司,除了螞蟻和蘇寧,其餘三家都是基本拿到全牌照的央企,此次螞蟻和蘇寧的入選,在代表國家將過去處於監管窪地的互聯網金融納入監管的範疇,這對於志在做大金融業務的螞蟻和蘇寧來說,早日通過大考反而是一件好事。

而在騰訊,似乎又是另一種考慮。

雷鋒網注意到,在去年12月的財富論壇上,馬化騰對“兩個半業務”又有了新的闡述:“第一是做通信和社交,第二是做數字內容,剩下的半個業務指互聯網+方面”。相比起最初的描述,“半個業務”已經不經意從金融變成了“互聯網+”。

而在今年4月在重慶召開的2018“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互聯網+”的提法得到了再次加強。馬化騰在大會發言稱日騰訊要“做好各行各業數字化的助手和連接器”,峰會首次設立金融分論壇,但分論壇並未集中在騰訊目前的金融業務發展上,而是圍繞“合作”,在反洗錢、交通出行、金融雲等領域展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相比起近期京東、螞蟻金服等互聯網巨頭表態的“不做金融”,騰訊的轉身更早,也更為低調。這也很符合馬化騰低調內斂的粵商風格,騰訊的風格也一貫也都是做完再說、做好再說,2017年,隨著監管風向的轉變,騰訊一面在深耕支付、理財、借貸等金融業務、一面強調開放、賦能、連接,與金融機構進行合作的同時,在組織架構上依然保持著謹慎,而從近半年的調整來看,騰訊在金融上也變得更為內斂,在將一個個業務裝進微信的同時,金融業務也將會更多依附於微信平臺而存在。

但我們並不能將其簡單理解為騰訊在金融業務上“開倒車”。馬化騰曾經說過,騰訊的金融業務分為兩部分,其中騰訊投資的一部分(如微眾銀行)是“體外”,而自己做的“體內”業務才是最核心的業務。放棄金控集團的虛名,將越來越多的相關業務裝進“體內”,反而是騰訊和馬化騰“悶聲大發財”的表現。

馬化騰希望騰訊有朝一日能“做成互聯網上的水和電”,而如本文之前所總結,資本和流量被認為是騰訊的兩大核心能力,如果說微信的流量是“水”,那麼裝進微信的金融業務就是“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半個業務”的降級後,騰訊並未放棄自己的金融夢想,而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