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李振亞love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司馬懿也沒有攻打過蜀漢,也一直是防守。

曹真在世的時候,曹魏尚有人才抵禦諸葛亮的北伐,但曹真死後,曹魏除了司馬懿無人再能抵禦諸葛亮,因此曹魏本來用司馬懿就是被迫的,司馬家從漢代開始就是世家大族,曹魏一直提防著他,曹丕在世重來沒有給過司馬懿兵權,曹睿繼位後也一直提防著司馬懿,因此諸葛亮死後,曹睿立即罷黜司馬懿兵權,讓他回洛陽,安排皇室宗親夏侯霸、夏侯玄接任雍涼兵權。而司馬懿在洛陽被曹爽逼的裝瘋賣傻幾年,因此根本不存在司馬懿終身不敢攻蜀漢的情況。

不過話說,司馬懿防守能力不錯,進攻估計還是略遜色,在三國中後期唯一一次主動進攻諸葛亮,還給張頜搞死了,不知道是故意的還是意外。在歷史中不太喜歡司馬懿這個人,曹魏三代都提防他,說明他幹活不老實,曹魏手下世家大族多著了,咋就只提防司馬家呢?


曹老師xixi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之所以終身不攻打蜀國肯定不是因為愛和兔死狐悲。我認為司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國的真正原因有三個,下面讓我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魏明帝怕司馬懿做大,不讓司馬懿攻蜀。史書記載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想要一鼓作氣攻打下蜀國,但是卻被魏明帝給叫了回來。魏明帝為何會叫停司馬懿的計劃,因為魏明帝知道諸葛亮死後,蜀國人心不穩,司馬懿很可能一舉拿下蜀國,他怕司馬懿在拿到滅國戰爭勝利的功勞後做大,脫離了他的掌控。


第二個原因,司馬懿怕被鳥盡弓藏。司馬懿在之後一直沒有機會帶兵攻打過蜀國,這裡面有魏明帝提防他的原因,也有他自己本身就不想帶兵攻打蜀國的原因,通過魏明帝之前叫停他的動作上,司馬懿看出了魏明帝對他的不信任,所以他要做的是蟄伏,而不是跳出來消滅蜀國,然後再被卸磨殺驢、鳥盡弓藏。


第三個原因,司馬懿忙著在朝中爭權,抱著攘外需先安內的想法。司馬懿在後三國時期一直在韜光養晦,開始重視家族在大魏的利益,沒有曹操之後,司馬懿敢漏出一些自己的野心,也敢在朝中爭權奪利了,所以司馬懿對蜀國的事情也不是那麼上心了,也不會主動提出攻打蜀國,因為帶兵出去就代表著遠離朝堂。


以上三點就是我對司馬懿為何在諸葛亮死後,再也沒有帶兵攻打過蜀國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認為哪裡有不妥之處,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歡迎到留言區留言補充,謝謝!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當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下一步的動向,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千年謎團:司馬懿為什麼沒有趁勢去擊滅蜀國?綜合史料,仔細分析,有以下幾點主要原因。

蜀道之難

有人說,諸葛雖死,姜維尚在。的確,諸葛亮將生平所學,都傳給了姜維。但是姜維真正能學到幾層,是個很大的疑問。其實,當時的姜維並非司馬懿的對手;因此,司馬懿所慮者,並非姜維也。司馬懿不進攻蜀國,首先想到的是“蜀道之難”。蜀國有著天然的地理屏障,要進攻蜀國,越過這個屏障,是很困難的。司馬懿是個步步穩走的人,沒有很大把握的事情,不會輕易為之。

自保之策

俗語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馬懿深知此理。曹魏政權的核心人物,本來就一直視司馬懿為威脅人物。倘若司馬懿拼死力滅了蜀國,下一步等待他的必然就是被誅滅。因此,蜀國在,司馬懿可安在;蜀國滅,司馬懿則危。

平定內亂

諸葛亮死後,蜀軍退去,並不代表魏國就無事了。其實,當時魏國發生了好幾起聲勢浩大的內亂。在行軍打仗方面,魏明帝曹睿最相信司馬懿,那麼平定內亂的職責就自然落到司馬懿手中。公元237年,就是諸葛亮死後的第三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起兵造反。賊勢浩大,司馬懿趕緊去迎敵。不過,這個公孫淵並非無能之輩,可以三兩下就搞定。司馬懿與之周旋,前後幾乎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剿滅他。其他幾起規模較小的內亂,也都要耗費時間去平定。

靜候時機

司馬懿最厲害之處,並非兵法,而是其心態和耐力及忍辱力。無論什麼情況之下,司馬懿都可以保持冷靜的心境。而其耐力,在諸多事例中都有體現。至於其忍辱力,諸葛亮送女人衣服給他,他笑著穿上的事例,則體現的淋漓盡致。作為“冢虎”的司馬懿,其實一直在靜候時機。什麼時機呢?就是奪取曹魏政權的時機。終於,這個時機到來了。

當司馬懿平定內亂不久,收到一份緊急詔書,原來是魏明帝曹睿發來的。魏明帝病入膏肓,死在旦夕,急請司馬懿入朝,並託孤給司馬懿。司馬懿當然連連答應。曹睿一死,司馬懿心中的大石終於掉了;如今在朝中還算個敵手的,唯有曹爽。不過曹爽豈是司馬懿的敵手,司馬懿微施小計,就滅了曹爽。從此,司馬家族挾8歲的天子曹芳以令諸侯,重演了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幕。沒過多久,三國滅亡,晉朝建立。


58同鎮王封街站


有備而來,相機而動。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之所以到死沒有伐蜀漢,是因為時機條件都未成熟,否則以司馬懿的聰明才智,大好的伐蜀漢時機,一定不會錯過的。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漢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易守難功,自從諸葛亮六出祁山,魏國也是連年受戰,民不聊生,很需要安定下來,於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積聚國力。這時再出動大軍伐蜀漢,無疑於雪上加霜,易致國家動盪不安。自從諸葛亮去世,曹睿覺得大敵已除,多年繃著的心總算放下來了,性情開始大變,以前的歷精圖治沒有了,帶之而來的是不思進取,大興土木,感到西蜀已不足為慮,再不願趁勢動兵蜀漢,放心縱情聲色,安享逸樂。這時的司馬懿也再沒機會出兵伐蜀。234年諸葛亮病死,235年馬岱伐魏,被司馬懿派將打敗,237年遼東公孫淵叛亂,238年司馬懿率軍平定遼東之亂,239年曹睿去世,託孤曹爽、司馬懿共輔魏帝曹芳。接著就是曹爽與司馬懿爭權,曹爽先排擠司馬懿,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除曹爽,壓曹氏,終奪大權。250年司馬懿平息王凌事變,第二年惡夢纏身,受驚嚇而死,終年73歲。穩定自己在朝堂的權力地位,自然要比伐蜀伐吳重要得多,司馬懿作為一個四朝元老,心裡是很明白的,吳蜀只是身外毒刺,只要他們安份不來犯,自己不去碰,自然沒事,但朝堂政治確是心腹大患,處理不好時刻都有權勢地位不保,身滅家亡的危險,因此先奪取朝中大權,穩定自身在朝中地位,才是重中之重。

正因為以上原因,在諸葛亮死後,蜀漢無人,對曹魏再無重大威脅的情況下,司馬懿再無暇顧及蜀漢,也再無緣無機伐蜀了。


sunjin72976689


當年,劉表借荊州給劉備,劉備駐守蜀州,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原因一樣:蜀州雖然易守難攻,同樣也難攻打別的諸侯,這跟地理位置難以大規模東征,經濟不是特別發達,無法持久提供戰爭所需補給,高級人才缺乏有關。我一直認為,諸葛亮(死於234年)不選荊蜀未必輸,入蜀一定死路一條。

諸葛亮剛死的時候曹魏還是有一批忠實粉絲,司馬懿最大的敵人來自曹魏內部,內部鬥戰消耗很嚴重。從諸葛亮六次出祁山無功而返就知道,完全沒有必要主動消耗自己實力,去奪取蜀。

再來看看這幾個政權滅亡的時間和司馬懿活著的時間,他活著還沒有搞定曹魏: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曹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

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

東吳(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可以看出司馬懿思考的系統性和嚴密性,這個結果劉禪也看到了,我們不能說劉禪昏庸,只能說劉禪明智。天下歸於司馬家是必然。




吳抒文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時,蜀軍因為群龍無首,隨即撤退。同時,蜀軍還發生內訌,楊儀和魏延鬧了起來,魏延逃走,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可以說,當時的蜀軍,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這時候,如果司馬懿乘勢追擊,發動大軍碾壓蜀軍,蜀軍一定無法抵擋,說不定當時就把蜀國給滅了。

就算一時不能滅,憑魏軍的實力,只要此後連續不斷地發動進攻,在沒有諸葛亮這根主心骨的情況下,一定能夠打亂蜀軍,同時還可能引發蜀國內部動盪,這樣也很容易找到儘快滅亡蜀國的機會。

(司馬懿劇照)

可是為什麼,司馬懿卻在這時候撤軍了。而且此後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裡,他都沒有主動發動過對蜀國的戰爭。司馬懿這樣做,不是坐失良機嗎?

我認為,司馬懿卻之所以不進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願。

司馬懿其實並不願和蜀國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國打,都是因為諸葛亮挑戰,他被迫應對。但是在應對的過程中,他始終堅持以防守為主,絕不主動攻擊。以至於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膽小,但他依然不為所動。

照理說,每個大臣都願意打仗,因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業,就可以拜將封侯,這是古代人的共同夢想。為什麼司馬懿反而還堅持息事寧人,不求有功呢?

其實,這是因為司馬懿和古代將軍們的夢想不一樣。古代將軍們是為了建功立業,拜將封侯,封妻廕子。但是司馬懿的志向遠大,不僅僅是要封侯,而是要獲取天下。既然要獲取天下,就必須學會藏鋒。

當時司馬懿已經掌控了魏國的兵權,但是還遠遠沒到奪取曹魏江山,乃至奪取天下的時候。因此,當時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穩住,不讓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擊,曹叡勢必會懷疑他有大志向,說不定就會剪除他的兵權。

(曹叡劇照)

二、不能。

說他不能進攻蜀國,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於司馬懿統兵多年,在軍中的威權越來越大,曹叡也就越來越猜忌他,怕他擁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給奪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軍隊交給他,因為只有交給他,才能退敵,才能打勝仗。所以,曹叡對司馬懿的感情,就處在這樣複雜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馬懿和蜀軍保持一種均衡。只要司馬懿和蜀軍保持均衡,司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當司馬懿多次試圖發動對魏國的進攻時,他都派人阻止司馬懿的行動。最後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著杖節前往司馬懿營中。只要司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著杖節站在大門口。

而司馬懿也相當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樣子,等到辛毗出現,他立馬就取消行動。他這樣做,一方面表現出自己很聽曹叡的話,曹叡讓幹啥就幹啥;另一方面,又讓他在魏軍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無可奈何啊。

正是因為曹叡阻止,所以司馬懿就算有心進攻,也是不能的。

(諸葛亮劇照)

三、不空。

在諸葛亮去世以後,司馬懿非常繁忙,他組織了征討遼東公孫淵的戰爭,又組織了阻擋孫權進攻的戰爭。

這些戰爭,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隻有他去,戰爭才能打贏。同時,打這些仗,司馬懿不會做大。

因為一直在打這些仗,所以司馬懿其實不空。

後來,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著他發動高平陵之戰,奪取了曹魏的權力。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四、不敢。

在他奪取了曹魏的實際政權後,為什麼還說他不敢發動大軍攻打蜀國呢?

因為他雖然奪取了權力,但政局不穩,國內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試圖把權力奪回來。王凌就搞過一次,想擁戴曹彪,廢了曹芳,同時把他給拿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他當然不敢貿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沒有坐鎮朝堂,會發生什麼事,誰也說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馬懿都不敢發動大軍打進蜀國。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司馬懿之所以諸葛亮死後十多年裡沒有率軍伐蜀的原因有以下四個:

1.魏國沒有徵蜀計劃,在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之後,楊儀和魏延政權,結果魏延被殺,司馬懿想趁機攻蜀,可以說這個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很有可能取得一些戰果。但是魏明帝沒有批准,而此時曹魏的政權還在皇帝手裡牢牢把握,司馬懿只得遵守軍令撤軍。

2.司馬懿另有作戰任務:諸葛亮死後,蔣琬接替丞相之位,並沒有大規模的繼續北伐,而是休養生息。兩國還算相安無事,但是遠在遼東的公孫淵公然叛變魏國,魏明帝派司馬懿率軍進攻遼東,平定了叛亂。公元241年四月,吳帝孫權分兵四路攻魏,六月,司馬懿統軍增援,最終打退了孫權的進攻。也就是說在諸葛亮死後這段時間,司馬懿主要忙於在魏國的北方和東線戰場作戰。沒有機會去攻打蜀國。

3.與曹爽爭權:大家都知道曹睿去世以後,命曹爽和司馬懿共為輔政大臣,一開始曹爽有事還和司馬懿商量,共同輔佐曹芳,可是後來曹爽野心慢慢助長起來,專擅朝政,慢慢架空司馬懿的權利,司馬懿只好裝病,不問政事。公元249年正月,曹芳和曹爽離開洛陽去拜祭魏明帝之際,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奪取了曹爽的軍權,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架空魏室權力。可以說司馬懿後期主要精力都放在爭權上了,為後來晉代魏做好了鋪墊。

4.蜀漢氣數未盡:雖然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但是蜀國還有一些賢臣良將,躬耕之臣。如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王平等人,此時政治還算清平,沒有像後期黃浩專權的現象。公元244年,大將軍曹爽伐蜀,就是被王平擊敗的。自從蔣琬停止北伐,休養生息之後,蜀漢國力有一定的恢復。就算此時司馬懿伐蜀,也不一定會成功。


柯南AP4869


諸葛亮曾多次北伐皆未成功,在第四次,第五次時終於遇到了對手司馬懿,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的才能,所以一步一行非常謹慎,後諸葛亮終於逝世,蜀漢經過多次的北伐。國力十分衰弱,但這是司馬懿並沒有攻打蜀漢,反而開始鞏固自己他的軍權,他深知是諸葛亮的存在成就了他在曹魏心中的地位,他知道一旦諸葛亮死了,自己就會成為曹魏的威脅,而且他的志向並不是成為輔佐曹魏的能臣,他一直都渴望一統天下,於是他開始控制曹魏的軍權。

當然這只是一部分的原因,另一個原因則是司馬懿自身難保,需要和曹爽爭奪兵權,因為魏明帝去世前對他和曹爽兩人都進行了託孤,所以他必須除掉這位託孤大臣,而曹爽確實也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很快敗了下風。 但是司馬懿並沒有取而代之,這說明他還是顧全忠潔的,只是他的後代子孫取得曹魏天下已經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了。司馬家族取得政權後,司馬昭很快指定了戰略,最終覆滅了蜀漢,不得不說,這也是局勢所向了。



艾家兒


司馬懿🐴不是不敢,而是沒時間也沒精力,從戰略意圖上看北方統一南方是大勢所趨,只要穩定了曹魏內部,控制了曹魏政權,蜀國也好、吳國也罷,不足為患!天下歸一,只是時間問題,但必姓司馬!


司馬懿要的是穩定、不折騰,控制曹魏政權,休養生息、屯田生產、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耗垮對方、削弱對方的有生力量,再行攻伐之策那就是水到渠成!

司馬懿也是戰略大師,看的是大局,只是認為沒必要而絕不是不敢!


觀海聽濤164


諸葛亮病死後蜀漢並未陷入薄弱,司馬懿亦非不敢進犯蜀漢,皆是三國自鼎足以來,各國統治都進入穩定期,已形成僵局。諸葛亮、司馬懿、陸遜皆當世英傑,都難以打破這樣的格局,實是人力之所限。

先說蜀漢的問題,諸葛亮死後由蔣琬、費禕執政,兩人雖非頂尖人才,卻可保蜀漢政治不亂。鑑於諸葛亮長期北伐使國力有所消耗,蔣琬把漢中一部分主力部隊撤回了蜀地休養,蜀漢進行國力恢復時期。先前司馬懿、曹真、郭淮兵分三路伐蜀,因道路險阻,反損失慘重,郭淮一路部隊還被魏延自衛反擊大勝了一場,也確實有些陰影。但總體來講還是蔣琬、費禕的執政穩固了蜀漢統治,反是國力有一定的恢復。

曹魏在當時的戰略形勢是遭到四方牽制,北方有幾乎統一的鮮卑族,東北有公孫淵,東南有孫權,西南有蜀漢,單獨進攻一方都不足為懼,可一旦陷入多線作戰就會很被動。

依照四方勢力的實力排名是孫吳、蜀漢、燕國、鮮卑,正常情況下蜀漢遭到曹魏進攻,孫吳不可能不救,這是三國鼎足之勢,後來蜀漢被曹魏所滅,是滅得太快,吳軍沒來得及進入蜀中。

曹叡首先考慮的是對付鮮卑和燕國,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殺死鮮卑首領軻比能,使這種部落聯盟的政治體又陷入了分裂中,一時緩解了鮮卑的崛起。

繼而曹叡和司馬懿開始籌備大規模遠征燕國,最終在曹叡臨死前讓司馬懿滅了燕國,得到了遼東數十萬人口,曹魏國力又提升了一個層次。同時倭國也向曹魏派遣使者,成為大魏國的附臣。

問題卻出在曹叡病死,這位年齡的皇帝忽然病逝,留下的是年幼的儲君,那麼只能依靠託孤之臣輔佐。於是曹魏內政陷入了曹爽和司馬懿內鬥當中,隨後曹爽執政十餘年,一直在排擠司馬懿。這場政治鬥爭相當的激烈,參與其中的都是當代俊傑之士,若是那些人齊心協力對外擴張,也許滅掉蜀漢並不是什麼難事。

期間曹爽也曾為了增強國中威望,率十數萬大軍伐蜀,卻遭到王平阻擊於興勢。費禕率軍反擊,打破曹爽軍,這場戰爭讓曹魏元氣損傷,不得不讓許多士兵解甲歸田以恢復生產。

至後來正始之變,司馬懿肅清曹爽之黨,引發了王凌企圖擁立曹操之子楚王曹彪為帝事件,司馬懿在平定王凌之亂不久就病逝,當時還有傳聞是王凌向司馬懿索命,令司馬懿活活被嚇死的傳說。所以司馬懿證實掌控曹魏大權還沒坐穩就病死了,這時孫權都還沒死,還興高采烈的去祭天,於是自以為天下無敵的孫權就中風了.......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當時頂尖的智謀之士,但他們不可能超越時代的格局,只能受困於局中盡其所能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