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其中以宣紙最有名。宣紙出於唐代,因產於安徽宣州而得名。宣紙質地綿軟,百搓不折,紋理緊密,紙色清潤,光潔如玉,不腐不蛀,便於長期保存,享有“紙壽千年”的美譽,成為歷代書畫家展筆揮墨的佳品。中國古代許多書畫名作、古籍史料的真跡,歷經千百年,得以流傳至今,則是依賴於宣紙作為載體的緣故。圖為雲龍紋色絹,清(1644—1911)。絹質均勻細滑,紅地上灑金描繪龍雲紋,為皇家御用書畫用品,此龍紋絹製作精緻,反映了當時製作書畫專用絹的精湛技藝,彌足珍貴。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御製淳化軒刻花紙,清(1644—1911)。紙質滑潤,韌性強,紙面有蘭花圖案。是專供“內府”使用書畫紙,鈐有御製淳化軒印記。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硯從原始的研磨器具發展而來,為研製色料的工具,又稱硯臺。首博藏硯在材質、形制、雕刻、紋樣、銘文及收藏者等方面都極具代表性,展示的名硯將文物價值、工藝水平、藝術風貌、文化內涵都展現了出來。

(上左)歙石松月山泉硯,唐(618—907)。硯面、硯背部以浮雕的手法勾勒出松樹、山泉、高山、明月,雕工流暢,極具觀賞價值。四大名硯之一的歙硯又稱龍尾硯,色多為青灰或綠灰,給人以莊重沉著之感,其質地緻密,紋斑綺麗,溫潤如油,有“雪浪金星”之稱,獨具特色。據宋人洪适《歙硯說》記載:“龍尾山在婺源縣長城裡。唐開元中葉氏得其地,嘗取石為硯。”又記:“龍尾石多產於水中,故極溫潤。性本堅密,叩之其聲清越,婉若玉振,與他石不同。”

(上右)陶箕形硯,元(1271—1368)。此硯背刻有隸書“雲中玉泉老人”銘文。玉泉老人即耶律楚材。

(下左)澄泥桃形硯,明(1368—1644)。硯上帶有何石卿款。何石卿,嘉慶道光間,端州人,著名硯學家,著有《寶硯堂硯辨》。

(下右)菊花石硯,清(1644—1911)。瀏陽石又稱菊花石,產於湖南瀏陽。此硯上有白色菊花紋,極具觀賞價值。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端石靈芝長方硯,清(1644—1911)。我國四大名硯之中的端硯,始於唐代,產於廣東肇慶端溪,色呈墨紫,亦名端溪硯,世稱紫端。石質溫潤如玉,紋理優美,磨墨無聲,發墨而不壞筆,紋理多變,有“青花、胭脂雲、魚腦凍、蕉葉白”等美名,是硯中珍品。此白端石亦產於肇慶七星巖,硯池巧作靈芝狀。池內殘存硃砂墨漬。白中泛紅,古雅可愛。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仿漢石渠閣瓦硯,清(1644—1911)。硯臺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大都是圓形或方形,而這方澄泥硯,卻是造型非常獨特的“瓦”形,是硯中難得一見的珍品。此硯上側寫有隸書“仿漢石渠閣瓦硯”七字。硯膛上方刻有乾隆皇帝手書的銘文,下有鈐印一方為“朗潤”。硯色呈鱔皮黃,高雅華貴,乃澄泥硯中之上品。澄泥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產于山西絳縣,以汾河水中常年所貯沉泥,風乾制硯,再燒煉而成。硯質堅硬,發墨細潤,貯墨、貯水均耐久。此硯不僅硯石名貴,硯匣、硯蓋也做工精巧。硯匣由硬木整挖而成,硯蓋上嵌白玉壽桃一對,是典型的清代宮廷製作手法。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端石荷葉硯,清(1644—1911)。此硯選用端州大西洞佳品,在翻卷的荷葉下面,精琢一小蟹,蟹爪夾住一根葦草。荷與蟹搭配,寓有“和諧”之意。硯背有袁太守書銘文。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洮河石長方硯,明(1368—1644)。洮河石產於甘肅古洮州,因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即為無價之寶,唐宋時作為貢品進奉朝廷。此硯石質細膩潤澤,石色淡綠,綠中泛黃,為洮河石上品。整方硯臺造型古樸,硯身四周刻有浮雕游龍戲水紋飾,栩栩如生。這方硯的珍貴之處,不僅在於它的名貴,而且它還有一段收藏故事。此硯曾被清代著名文人紀曉嵐收藏過,紀曉嵐對於硯臺頗有研究,他鑑定這方硯臺為宋代“綠端”。此後經過世事變遷,在“文革”期間,此硯又被康生謀得,他鑑定此硯為“洮河石”硯。不僅如此,還在硯上親書一段文字:“紀曉嵐自名為識硯者,還刊行《歸雲硯譜》,其實他對硯連基本常識也沒有,他把洮河石當作綠端,把青州紅絲叫做紅端,他不知端石為何物,更不必說識別古硯了。康生1970年2月”。此後,這方硯臺經首都博物館專家鑑定,確認為明代洮河石硯。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左)翡翠桃式硯,清(1644—1911)。此硯以翡翠雕琢成桃狀,雕工不多,巧奪天工,是觀賞硯中的佳品。

(右)墨玉硯,明(1368—1644)。整個硯臺玉色清雅,四角陰刻螭龍紋。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紅絲石硯,清(1644—1911)。山東諸石製成的硯,通稱魯硯。青州硯為魯硯之冠,其中又以紅絲硯最佳,因硯石中多呈紅色絲紋,故名。此硯石質選用優良的紅絲石,具清初期工藝特色。硯身及硯側隸書《歸去來辭》全文,為清代翰林施用冰所刻。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歙石黃魚子硯,清(1644—1911)。硯石呈土黃色,黃地中有墨色斑點,極似魚子,故名“魚子石”,宜研彩墨。此硯墨池雕有五隻小鵝戲水。硯背有後人摹刻的元代書法家鮮于樞草書“鵝戲”。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象牙管微雕筆、象牙管百壽字兼毫筆,清(1644—1911)。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上)湘妃竹管鳩居堂制筆,清(1644—1911)。出自日本製筆名家鳩居堂,毛筆外形簡潔大氣。筆桿以湘妃竹製成,相傳娥皇、女英的點點淚滴,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便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湘妃竹”。傳說湘妃竹上黑色斑點即是娥皇、女英的滴滴淚痕,故而湘妃竹又稱為“斑竹”或“淚竹”。

(下左)紅雕漆人物狼毫筆,明(1368—1644)。狼毫是毛筆製作中最普遍使用的三種用料之一,採自黃鼬的尾毛。狼毫屬硬毫,其力介於羊毫、紫毫之間。狼毫筆鋒利挺勁,容易著力,便於掌握。

(下右)青玉雕龍管牛角鬥棕毫大提筆、紫檀木嵌銀絲大抓筆,清(1644—1911)。明清時期制筆工藝極為講究,不但追求實用,更注重裝飾。筆管之上或鏤、或雕、或描、或刻、或鑲嵌、或髹漆,堪稱精美的工藝品。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書房文玩特指具有賞玩價值的文物與書房裝飾品,起源於漢代,唐宋時期品種漸多,明清時期式樣更為豐富,流傳更為廣泛。書房文玩由筆筒、筆架、硯滴、水丞、筆洗、臂擱、鎮紙、薰爐、印盒、印床、印章等組成。這些書房文玩,既是書房不可或缺的實用文具,也是文人閒來賞玩之物,更是文人寄託幽思、揮灑胸襟的工具。書房文玩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精美的藝術形式,成為高雅名貴的藝術珍品,受到歷代文人的喜愛。圖為明清時期犀牛角、紫檀木、象牙、黃釉、青玉、竹雕等各種材質的筆筒。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竹雕刻字人物筆筒,清乾隆(1736—1795)。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印章的歷史源遠流長,既有實用意義,也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首都博物館所藏的這組印章從材質、印文的鐫刻、邊款的銘記,到印紐的雕琢,都蘊藉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情趣。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幹黃梅蘭竹松章,清(1644—1911),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7、青玉雕鹿印盒,清(1644—1911)。印盒蓋頂刻有鹿、鶴、青松三種吉祥飾物,寓意“福祿富貴”。

8、白玉圓印盒,清道光(1821—1850)。

9、白玉雕螭方印盒,明(1368—1644)。

10、青花人物紋方印盒,明(1368—1644)。

11、銅鎏金印盒,清乾隆(1736—1795)。

12、銅鎏金鏨梅花方盒,明(1368—1644)。

13、銅鳳紋八寶盒,明(1368—1644)。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上)象牙筆舔,清乾隆(1736—1795)。

(下左)白玉荷葉筆舔,明(1368—1644)。

(下右)青玉荷葉筆舔,清(1644—1911)。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①青玉靈芝洗,明(1368—1644)。明代玉筆洗比較常見,形狀各異,典型特徵是器形古樸,紋飾給人以大刀闊斧的粗獷之感。

②墨玉橢圓梅花洗,明(1368—1644)。

③翡翠荷葉洗,清(1644—1911)。

④白玉荷花洗,清(1644—1911),北京東城出土。清代玉筆洗雕工極為精湛細膩,盡顯華麗富貴,其觀賞性遠超過實用性。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上左)茶晶玉蘭花水丞,清(1644—1911)。

(上右)青玉獸形水丞,明(1368—1644)。

(中左)天然瑪瑙荷葉水丞,清(1644—1911),北京東城出土。

(中右)青玉墨床,清(1644—1911)。

(下左)黃瑪瑙竹節式墨床,清(1644—1911)。

(下右)水晶墨床,清(1644—1911)。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翁同龢題字銅墨盒,清(1644—1911)。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左)銅臂擱,清(1644—1911)。

(右)象牙鎮紙,清光緒(1875—1909)。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青花筆架,明正德(1506—1521)。青花顏色純正,代表了明正德時期青花瓷器燒造的水平。筆架是架筆的器具,隨毛筆而產生,亦稱筆格、筆床、筆枕、筆擱,是放置溼筆的文具。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上左)水晶靈芝水盂筆架,明(1368—1644)。

(上右)紅珊瑚筆架,清(1644—1911),北京頤和園出土。

(下左)銅宣德款五峰筆架,清(1644—1911)。

(下右)青玉鹿紋筆架,明(1368—1644)。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左一)銅海棠式竹葉紋螭耳薰爐,明(1368—1644),北京昌平出土。

(左二)銅三象足薰爐,明(1368—1644),北京石景山出土。

(右二)銅桃形薰爐,明(1368—1644)。薰爐形象極為生動,小桃裝飾在大桃之側,兩桃由銅樹幹相連,似同一樹幹上結出的兩個果實。其彎曲盤繞的樹幹,似百年的老樹,枝葉繁茂,生動寫實。

(右一)銅透空蓋薰爐,明(1368—1644)。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上)銅蟾形硯滴,明(1368—1644),北京宣武出土。

(下)銅鴨式硯滴,漢(公元前206—公元220)。

長眼了!首都博物館 書房珍玩精品展(續)

觀眾看完展覽,會經過一個復原的書房,講究的磨磚對縫方磚地面,精緻的花窗,古香古色的畫案、書櫃、琴案、圓桌、繡墩、多寶格等,就像真正走進文人的書房。這裡自然光與人工光源相結合,以園林小景、古典傢俱為展臺,以書房的形式復原了文玩器具的原生態。書房不僅是中國文人工作、學習的場所,也是文人為自己營造的一個書香沁心、筆墨遺興、詩文銷魂的理想空間。這些文房用具——筆、墨、紙、硯,書房文玩蘊含了深厚的人文內涵、濃郁的時代特徵與獨特的地方風貌,它們與書齋的清雅靜謐交相輝映,寄託著文人的無限訴求,逸散著傳統文化的幽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