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评价作家严歌苓?

用户59056641775


对于这位作家的为人并不是很了解,但老话都说“文如其人”,因为大师们的电影,几乎所有严歌苓被改编成电影的原作小编都读过,这从读完作品的感受,小编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编最先接触的应该是还在学生时期观看的《少女小渔》和《天浴》,这也是严歌苓早期的短篇作品,分别被当年的李安和拍摄处女作的陈冲看中,也成了刘若英和李晓璐的出道作品。那时,所有人都那么年轻,作者也好导演也好,演员也好,都不是大师,都初出茅庐,都有自己对于青春的迷茫和感叹。所以这两部作品里,只有20多岁刚刚退伍的严歌苓流露出的少女的迷茫有一种青涩的惆怅。

再后来小编“重遇”严歌苓,就是在张艺谋《金陵十三钗》上映之前了,这部小说严歌苓是根据自己收集到的南京大屠杀时的资料创作的,但是她在书中选取书娟作为主观的视角,作为一个“纯洁的女学生”书娟当时对于躲进教堂的妓女们刚开始是满怀敌意的。读这篇原著小编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作者其实在大多数的时候,和书娟一样,对于自己书香门第的出身,是看重的,是绝不会“沦落”到底层的。

再后来是《归来》的原著《陆犯焉识》,《归来》是对原著改动很大的一部电影。在《陆犯焉识》里,作者其实是有感于自己父辈的境遇,描写了一个饱经岁月洗礼的大户人家公子陆焉识,讲述了其在文革前后几十年间的多舛命运。通过书中对这个知识分子和他家庭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的成长环境。

最后说到《芳华》,这几乎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了,她曾考入成都军区,成为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也曾主动请缨,赶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可以说萧穗子就是严歌苓本人。(D180425)


影视观察家


最专业最懂得市场化的作家

我看到网上有不少人对严歌苓的评论集中在3点上:

1、严歌苓很美丽,到现在依然风韵犹存;

2、严歌苓不爱国也不爱中国的军队,因为她写的《芳华》是抹黑中国文工团的;

3、严歌苓嫁给了一个外交官,她过的很优渥……她一生就是特权阶级,要不然怎么可以当记者?可以上作家班?



这些话都是对的,又都是错的,我们是在评价作家严歌苓,而不是评价一位女性。国人不管是评价什么专业的女性什么身份的女性,首先看的是相貌。你们还能再容貌和性别歧视一点吗?然后评价的是她的意识形态,爱国不爱国,有没有什么政治污点……最后说的是她嫁给了异族,她可是特权阶级,父亲是作家,她没有上过专业课就可以当记者,她凭什么这么顺利……

这些讨论没有一个是针对她的职业身份,甚至是让大家记住她的真正身份——作家。



我们对人的衡量的标签真的是如此偏执而不肯就事论事的。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严歌苓可能是中国最专业最高产,也是最有钱的作家,她才代表了一个社会作家真正应该有的面貌。首先,自律,对于自己的写作有非常健康的时间表,而不是我们想象的疯狂的日以继日的文学青年。其次,她对于自己的写作以非常专业的态度,我们知道她为了小说会去实地采风,而她展现出来的很多人物都具有真实的时代感。最后,她非常了解作品和市场价值的兑换,不仅仅是一个写作者,同时是把好的写作迅速推向电影、影视市场化的作家。



我觉得就凭这三点就可以称其为中国最专业最高产最有钱的作家,虽然她可能不在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榜单上,但是我们应该可以推算出她的每一部变成电影的作品为她打来的收入。

我觉得一个真正的作家,而不仅仅是胸有文学梦但是不知道如何实现的作者,就应该是把写作职业化、市场化的人。

可惜,在某种程度上,懂得职业写作,并且市场化的人,太少。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严歌苓应该是所有作家的榜样。


席越


严歌苓是一位美籍华人,也是一名专业编剧,与多位著名导演有过合作,其创作的剧本被大量改编为电影,其中著名的有《芳华》,《少女小渔》,《金陵十三钗》等等。

他的作品风格很大程度上渗透着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13岁进文工团做舞蹈演员,后主动请缨参加越战,在前线做战地记者等等,这一点完完全全反映在了《芳华》萧穗子的身上,那就是她自己青春的清晰剪影。


因此她的作品视角独特,大多数是在一个不平凡的年代所发生的不平凡的事,对东方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社会底层人物以及社会边缘人物都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文笔优美,不随大流,有自己的看法,对历史事件重新进行解构和叙述,使得她的作品在遵循时代现实的基础上有着一种不一样的戏剧冲突与魅力。

严歌苓是一位注重观察人性的作家,她的作品里,人物形象都丰硕饱满,在一些题材里,我们能看到人性的美好,也能看到人性的阴暗面,她将人性最深沉的一面,毫无保留的展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

她的人物,在生活,政治,等各种压力面前从不放弃希望,让她的作品中充满了生的光明与美好,但是生活永远不会让他们如意,最后的结局经常都会很悲惨,讲述着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奋斗史,充满着悲剧色彩,引起读者深深的怜悯之情。


她的作品,讲述着人性,也是中国七八十年代的一个精致却不失深沉的烙印。


—END—

欢迎关注我们,每天一个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今日推荐:

在《月光男孩》电影中,

有当=胡安教小喀戎游泳的场景,

而马赫莎拉·阿里是真的在教艾勒克斯·海博特如何游泳。

因为当电影已经准备开拍时,

海博特完全就是个旱鸭子。

真故电影,为你呈现更多电影背后的真实。


苍衣社


我只想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聊聊严歌苓,至于她的个人私生活,我觉得没有必要去评价。

认识严歌苓,是从《陆犯焉识》开始的。


首先给我的感觉是,她的文字好像一幅画。一字一句都是满满的画面感,播电影似的。


比如这一句:


“一辆公共汽车向一边偏着拐过弯来,乘客成了包得过多的肉馅,都从窗口漏出来了,并随时要胀破车子的铁皮。从窗口漏出的‘馅儿’发出一声叫喊:‘姆妈’!”


正因为有这种畅快淋漓的画面感,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用费什么劲儿,很轻松顺畅地把书读完。

严歌苓曾说:“她就是想要写容易读的故事。”显然,她做到了。



再有,严歌苓笔下没有多余的文字。每一处看似刻意的细节描写都是为了承载后边用心良苦的用意。


比如这一句:


“太阳从玻璃房顶、玻璃墙壁照射进来,照在莲花一样的洋白菜上,叶瓣上都是黄色的尿珠和莹白的水珠,每一颗珠子里都有一个太阳。”


如此生动细致的描写,其实是为了引出下一句的真实意图:


“老几的现实变得不真实。”


由此看来,严歌苓对文字的把控力非常强。莫言曾评价:“严歌苓的小说在技术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我们是懵头懵脑地凭着感觉去写,而她是真懂小说技术。”



如果说从《陆犯焉识》中感受到严歌苓深厚的文字功力,那么在《小姨多鹤》以及《第九个寡妇》等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了写作而到处走访的严歌苓。


大家熟悉的《芳华》和《陆犯焉识》里的故事其实很大一部分是严歌苓的亲身经历或者身边亲人的经历,但别的作品,例如我刚刚提到的《小姨多鹤》和《第九个寡妇》则是通过严歌苓亲自下乡体验、走访日本、调查各类文献等方式去获取写作素材的。


中国作家格非曾说:“在这个生活经验日渐趋同的社会里,严歌苓这种体验式的写作方式非常超前且值得学习。”


正是由于严歌苓的严谨调查,以及花费不少时间、精力、金钱去亲身体验,让《小姨多鹤》展现出来的效果是如此逼真,甚至连口音都变成了东北话,一改《陆犯焉识》里你侬我侬的上海腔调,这部作品看得我皮肉和心肺都疼起来了。



总的来说,在写作上,严歌苓固然有她的天赋所在,但她自己也透露,一直以来是如何严格自律地进行写作练习,是如何不辞劳苦地找到第一手材料。


这种长期的磨练让写作已经成为她人生的一部分,正如她所说:“写作对我来说是每天都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不写作就会死、会疯。”


就我个人而言,真心佩服她的这种韧劲。


我是爱读书的大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讨论有关读书的那些事儿。


大翎爱写字


冯小刚导演的《芳华》让小说原著作者严歌苓成为风口浪尖的大人物,小说原名《你触碰了我》,其中钟楚曦演的萧穗子很有她本人的影子。但导演其实放弃了大量的书中情节,比如男主刘峰参加对越反击战、以及战后他的种种悲惨境遇,还有何小萍、萧穗子、林丁丁等人步入中年的种种际遇,电影都并未表现。其实这本小说更适合电视剧改编,其实篇幅还很长,后面的情节虽然表面温和,但其实内核更加残酷。

其实严歌苓的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以及她担任编剧的作品还有很多,而且是一水儿的大导演、大明星加盟的作品,说明她的作品之厚重,导演也都非常钟爱她作品中的调调。

她的第一部小说改编的作品是李安编剧,本来要亲自执导,后因为要拍自己第一部英文电影《理智与情感》,才放手交给张艾嘉导演的《少女小渔》(1995)。同名小说其实是严歌苓刚刚旅美初期写的作品,一个到美国陪读的少女小渔为了男友而与美国老人假结婚,后来被男友(庹宗华)抛弃的故事。这是当时还是滚石唱片陈升工作室的音乐助理刘若英的电影处女作。奶茶把自强不息、倔强坚韧的少女小渔演得尤为动人。

接着是素有“台湾王晶”的导演朱延平导演的电影《情色》(1996),本片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无非男女》,由苏有朋、郑家榆主演,一个小叔子爱上准嫂嫂的暧昧故事,本片名为“情色”,其实不过是个噱头,片中的故事也是发乎情、止于礼的爱情故事。

再往后,就是严歌苓的旅美时的闺蜜陈冲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天·yu》(1998)啦,陈冲将严歌苓小说中的文字制造的氛围处理得恰到好处,将非常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极致。当年只有14岁的李小璐出演女主,非常像少女时代的陈冲,并凭借本片获得了当年金马奖影后。

这之后,陈冲一直想把严歌苓的小说《扶桑》搬上大银幕,女主也经历了张曼玉、舒淇、周迅、李小璐等一票当红女明星,但后来因为陈冲的身体状况以及小说的改编问题,一搁再搁,如今依然未能成行。

2008年,陈凯歌被委以重任拍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个人传记片的《梅兰芳》,严歌苓加盟编剧组(另外两位编剧为陈国富、张家鲁),她最初的剧本将梅兰芳与身边各色人等之间的关系处理得相当有意思,尤其是少年梅兰芳与京剧泰斗燕十三之前祖孙对峙,真是剑拔弩张又不失礼节。但本片由于多方人等介入,而最终剧本被改得面目全非。

2009年是严歌苓小说在小荧屏上花开两朵的年份。一部是夏钢导演、赵薇×刘烨主演的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一个女人的史诗》,讲一个女军人的一生刻画得十分深刻,赵薇首次扮演女军人,与刘烨的首度合作更是CP感十足,PS景甜在剧中扮演两人的女儿。

另外一部就是孙俪×姜武主演的《小姨多鹤》,严歌苓小说中的多鹤是个日本遗孤,被东北一对安分守己的夫妻收留,并成为家中的成员之一,甘愿为救命恩人生养子女,但在特殊时期,孩子们只能叫她小姨……这是严歌苓比较厚重的一部作品,也是孙俪在《甄嬛传》之前首度演母亲的角色,演绎得十分到位。

2011一部蒋雯丽×孙淳主演的电视剧《幸福来敲门》成为收拾热门,其实本剧也是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继母》。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蒋雯丽演的杂技团化妆师江路是个惹眼的女人,却与孙淳演的带着一双儿女的单亲爸爸谱出一段恋曲,但却遭到儿女的嫌弃,及周围人的白眼,幸福之路十分坎坷……

2011年,张艺谋将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搬上大银幕。但本片上映后的口碑却毁誉参半。其实严歌苓的小说十分动人,将南京大屠杀写得万分残酷,而片中的青楼女子与女学生的对仗身份,及身边各色男性角色如洋人牧师、血热军人、翻译官等都各具特色。本片也是倪妮的电影处女作,男主是“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

严歌苓担任编剧,将法国作家拉克洛的小说《危险关系》(2012)改编成中文版,由韩国导演许秦豪导演、张东健×章子怡×张柏芝主演。这部小说被改编过无数次,每一次改编都让原本就非常精彩的剧情变得惊心动魄。其实,可以相信当初严歌苓接下这个项目也是被原著的文本所折服,改编的剧本应该也是相当精彩。但因为本片属于“多国部队”的产物,而且有存在两大女星争番位的局面,最终的剧本也被改得面目全非,最终上映版本成了一个四不像的电影,啼笑皆非。

同年,叶璇担当制作人将严歌苓的小说《第九个寡妇》扮上了小荧屏,并担任了女主角与“果郡王”李东学一起主角了这部厚重的作品。但可能因为演员的阅历并不足以撑起原著中的厚重感,让最终的效果变得有点不知所谓。

2013年,严歌苓×蒋雯丽继《幸福来敲门》之后二度合作了根据严歌苓小说《娘要嫁人》的电视剧。蒋雯丽演60年代的寡妇齐之芳,在特殊年代与红军老处长李立群、打成右派的公交车司机张鲁一、丈夫战友于荣光三个男人之间相处相知的故事。

严歌苓×张艺谋二度合作的作品就是2014年的《归来》,本片改编自原著《陆犯焉识》中的结尾高潮部分。本书是严歌苓一部非常厚重的大长篇史诗巨著,年代从30年代一直跨到80年代,将陆家三代人之间的关系与不同时代的境遇写得潸然,书中文字娓娓道来,而片中的陈道明×巩俐真就是活脱脱的陆焉识与冯婉瑜,只可惜书中精彩的前半生都被略去。

2014,严歌苓又一两部小说《剧场》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这部作品与蒋雯丽主演的《幸福来敲门》《娘要嫁人》并成为“改革开放三部曲”,都是同一时代的女人半辈子的人生。不过《剧场》的女主换成了陈数,80年代的剧场演员郁珠经历改革开放初期不不开花的时代,所经历的种种待遇,以及周遭人等的态度。

改编自严歌苓作品未来要上映的影视剧还有,《七月与安生》的曾国祥导演、江珊×李菲儿主演的电视剧《花儿与少年》,始于90年代的母亲与儿女之间的故事;改编自原著《补玉山居》的军旅电视剧《你迟到的许多年》,黄晓明×殷桃×秦海璐主演。

电影方面,有久违大银幕多年的女导演李少红导演、白百何×耿乐×黄觉×曾志伟主演的《妈阁是座城》;还有陈凯歌正在筹备的全新电影《白蛇》,这是严歌苓一部非常特别的短篇小说,写70年代初的非常时期,一个女军官爱上被打成右派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百合恋故事,非常动人,之所以小说名为“白蛇”表面是因为女主优美的白蛇唱段,但内核其实是在上演一段“白蛇与许仙的后世传奇”。最早曾传说锁定了巩俐和日本女星天海佑希主演,十足令人兴奋至极,但最终此阵容能否成行,还要看最终的情况。


宣谣别老阁


从冯小刚的《芳华》上映,严歌苓这个名字开始广泛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严歌苓,在上海出生,是著名的旅美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她从二十岁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创作了《少女小渔》、《天浴》、《人寰》、《白蛇》、《一个女人的史实》、《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赴宴者》。从作品看,作者偏好书写女性文学,也以书写女性形象见长, 她笔下的女性大体可分为身处中国社会的女性移居美国的华人女性两类。

她是一位多产而能保证质量的作家,笔力精湛,用情极深,多从生活取材,人生经历的每一帧都成为她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先圣哲人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莎士比亚也曾在《哈姆雷特》中写道:"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直白地道出了女性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印象:脆弱。但是,如今的社会,女性已经从"三寸金莲"勤俭持家变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超人,事业家庭兼顾,用努力、隐忍和汗水证实着自己的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变化是源于莎翁所说的脆弱吗?并不见得。

"时势造英雄",不同的时代也孕育着不同的女性,严歌苓笔下的人物多与她的亲身经历有关,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是与她同处一个时代,共命运,同呼吸。严歌苓在部队时曾有过一段单恋,但最后以男主人公的主动告发结束这件事对她的影响极大,一段单纯美好的感情,在人云亦云中被污秽成"不三不四的男女关系",而严歌苓也被认为是"勾引人的小妖精",受尽别人唾弃和白眼,被关进小黑屋反省。这段经历使她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人性的丑陋,所以在小说《灰舞鞋》中,她写进了自己这段不愿与人提及的恋爱经历,"详细地阐述了主人公穗子爱上军官邵冬俊,并最终被恋人出卖的情节。被出卖后,穗子被迫交出所写的情书,并当众做出检讨,成为众矢之的,她在众人眼中仿佛是一个荡妇,这段不堪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宋雅《论严歌苓小说中的边缘女性形象》)。我们说"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放在严歌苓身上大抵无错了。

怎样评价严歌苓?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曾说:"她是真懂小说艺术的女作家",严歌苓也是最受欢迎的海外女作家之一,"她的魅力在于,其中包含了浓郁的情感,视角敏锐,文笔丰满,对边缘化女性内心的柔弱、敏感、宽厚包容、至情至性的性格特征,进行了深度地刻画,借此让人们反观自身,重新去审视自己所看到的世界,重新审视人性的丑陋与至美"(宋雅《论严歌苓小说中的边缘女性形象》)。


一往文学


严歌苓,多少芳华灼灼,多少落英缤纷。残酷的从来不止是青春,还有人性,时代之殇。它们纵横交错,昭示着翻手为雨的命运辗转,还有那永远不会被泯灭的爱的微光。



1

生平经历

12岁的严歌苓就考入了军区学校当上了芭蕾舞演员,舞鞋磨烂,脚尖钻心地疼,她却装作云淡风轻。跳舞的日子里,是痛苦和寂寞的,跳了整整8年,却悲哀地发现,她喜欢舞蹈,舞蹈却不喜欢她。不过也正是那段日复一日单调,枯燥的训练,踮起脚尖跳动的痛楚,那与自己博弈与交战的过程的,成就了她日后苦行僧一般一心面壁,素心若水的禅定。

2

传作的起始

少女时代的严歌苓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当炮火硝烟,血肉横飞已不再是遥远而抽象的战争场景,而是凛然生寒的现实。她目击了战场上的这一切,闻着空气中充斥着的那种一辈子都忘不掉的血腥味,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一下子引爆了潜藏在内心深处多年的文学因子。于是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第一步处女作。从此,她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年仅二十几岁就成为了文坛上不可多得的才子。

之后她的军旅生涯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她创作了一系列的长短篇小说。严歌苓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不甘于现状的人,更不是一个只为求得名利的人,当时的她已经是中国名声鹊起的作家,加上当时的条件她完全可以利用很多机会镀金回国。但是她从30岁开始学习英文,在冰天雪地的时候跑去上课,完全把自己放下另一种环境中成长。

在美国她加入了编剧协会,创作了一系列荧屏大作。



3

被困魔掌无法逃脱

写作为她带来了荣耀,也成了将她推向深渊的魔掌。殚精竭虑,夜以继日的创作给她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她后来被诊断为躁狂症忧郁症,最长一次30多天无法入睡。她仿佛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写作让她找到了遗世独立的桃花源,失眠症却让她受困于孤立无援的沼泽地。

这种可怕的失眠症是她家族的遗传病,她的爷爷当年因困于这种怪病,国内还没药物,不堪折磨下最终选择了自杀。最后这种痛苦的病魔又由他的爸爸遗传给了她。这个宿命的链条犹如魔咒施加在这个家族。



严歌苓的一生虽然事业和创作上成绩突出,但是她的感情生后和被失明症摧残的生活也折磨着她,在感情上她和自己的妈妈一样,敢爱敢恨。15岁的她对一个年轻有为的军官一见钟情,他是她的英雄,四目交接,电石火光的砰然心动是甜蜜的,奋笔疾书写情书,寤寐思服的想念是幸福的。但是后来这段感情还是失败了,15岁的她,遭受了成人世界的残酷和邪佞,颠覆了她单纯的城堡和对人性的认知。

之后她还经历过一段失败的感情,之后在美国和第二任丈夫结婚后,丈夫放弃了前途无量的外交官生涯,选择了她。她感受到了爱与幸福。



4

敬岁月不悲欢

一个人大致有三种面貌:外在面貌,精神面貌,生命面貌。这三种面貌,下者分崩离析,中间或游离,上者才能相得益彰,和谐统一。而对于严歌苓,无疑属于上者。

生而为人,被摧毁,被吞噬,有时是多么轻而易举。但唯有坚若磐石,韧如蒲苇的人才能活下来。在背叛与批判中没有死掉,在枪林弹雨中没有死掉,在长达几十年的失眠症中没有死掉,最终写作和爱让她获得了新生。



严歌苓的作品中也反映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在她卷帙浩繁的作品中。看到的更多是“人性”。彼此之间的冲突和倾轧,扭曲与回归;爱与恨的纠缠于撕扯,个人遭际与社会变迁的载沉载浮;家国与时代的创痛与投射。她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史诗,更是集体的记忆,时代的铭文。

他的作品中塑造的角色可能是曾匍匐于污浊泥水中的卑微灵魂,也曾是遭受命运碾压的创痕累累的生命,但也能得到体恤和关怀。比如作评《芳华》中,在越战中丢了一条胳膊的刘峰,老婆跑了,过了二十多年病倒之后,被何小萍接到身边照顾,两人抱团取暖,一如亲人。还有刘峰被联防队员欺负,假肢被甩到一边的时候,被昔日文工团战友2看到,大骂粗口,说他打残废军人,战斗英雄,要报警!在作品《陆犯焉》中也是如此。

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裸裎人性的残酷,时代的悲怆,在僵化、冰冷、动荡、嗜血的背后,更有人性温暖的光辉,有历尽劫难后的希望复苏。美好被毁灭了,但是苍天还会给我们希望,它也让良善最终找到出口。


刘姐一家人


第一次听说严歌苓是刘若英拍摄的电影《少女小渔》,那个时候只是感叹爱情的伟大和不可思议。刘若英的精彩表演,要感谢这个才女严歌苓,作为电影的原著和编剧,严歌苓在把握人物感情变化非常细腻,人物的情感变化习惯用细节展现,细腻而有画面感。

严歌苓是一位美籍华人,她是中国极少数受过西方创意写作训练的作家,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交融与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如同李安导演的电影,折射出人性的思考与感悟。

严歌苓曾说:“我到了国外之后,发现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写的。我不想控诉某个人。我只想写这样一段不寻常带有荒谬的历史运动,让读者看到一种非凡的奇怪的人性。我对人性感兴趣,而对展示人性的舞台毫无兴趣。” 她还说,“女人比男人有写头,因为她们更无定数,更直觉,更性情化。”所以,她可以创作出像《少女小渔》里的小渔、《扶桑》里的扶桑包括《金陵十三钗》里的玉墨,到《芳华》里的何小萍、林丁丁等。

总之,严歌苓以她独特的视角观看世界,凝聚大众、刚柔并济,作品中的那些女性人物,在各种文化、政治、观念的夹缝中磨砺辗转,呈现出令人震撼的丰富深邃的“人性”,引起读者深深的悲悯之情。引起人们对世界、人性、生活、爱情、自由的思考!

最后推荐严歌苓的几部作品:《扶桑》、《一个女人的史诗》、《天浴》,这三部应该是最受好评,并且获奖很多的作品。


后人娱乐


连日来,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大片《芳华》一路爆红,票房收入直线上升,现已破5亿大关。而这部电影的原著和编剧就是美籍华人女作家一一严歌苓。

严歌苓1958年11月生于上海。少年时期就显露出特有的文学文艺天赋。12岁参加成都军区歌舞团成为一名文艺女兵,主修芭蕾舞蹈(《芳华》也有其本人影子)。21岁曾作为战地记者亲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采访。

严歌苓曾有一段短暂婚史,1989年离异。1992年,严歌苓与美国人劳伦斯结为夫妇,后加入美国籍。

作为文学院硕士的严歌苓是一位非常有才华且能以中文和英文写作的著名女作家。她既有丰富且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又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深沉;有对历史的反思和回首,更有对人性的挖掘和揭露;严歌苓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暖人。《芳华》可以说是严歌苓的代表作之一。

严歌苓还是一位高产多产作家。《少女小渔》《金陵十三钗》等都是她的作品。同时她还著有《一个女人的史诗》、《天浴》、《扶桑》等多部长中篇小说并获多项大奖。

年轻时的严歌苓还是一位大美女。现在看上去丰韵犹在,气质更佳。这也为她增添了更多个人魅力和人气。








灯影书画


严歌苓貌似很喜欢同性恋题材。

作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写自己,一类写别人。很明显,严歌苓属于后者。严歌苓的小说是很有可读性的,比如《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芳华》,文笔细腻,细节生动。


本人很喜欢严歌苓的小说,大量阅读后发现一个秘密。严歌苓好像对同性之间的感情碰撞特别在意,尤其是她的早期作品。比如《白蛇》《白斑雀》《也是亚当也是夏娃》等等,都用了浓重的笔墨去描写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那种介于友情和爱情的朦胧的心灵的碰撞。

这一点和大导演李安也很相似。李安早期的《喜宴》就是表现同性恋人如何在家庭社会立足的题材,在上个世纪,这个题材还是很超前的。

我想也许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在严歌苓还没有成为大作家之前,她需要用这样一种惊世骇俗的故事来博人眼球。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

后来严歌苓的小说不断地被改编成影视剧,票房都获得大卖,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小说的大卖,严歌苓从此红得发紫,小说版权炙手可热。

这时的严歌苓很少再写同性题材的小说了,或许已经不需要通过故事的惊世骇俗来博人眼球吧。

我想严歌苓应该不反对同性恋,这可以从她的文字里读出来,但是她本人并没有在公开场合做出任何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