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白釉瓷为什么先出现在北方?

梦话论


“白瓷”的概念从广义讲,主要包含有两类, 一类即是本质上的含铁量低的白色胎体施以透明釉而成的产品, 一类则是含铁量较高的深色胎体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加透明釉的产品,它们的釉色也可能偏青或偏黄。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指出,到宋代白瓷分野为两个系统,以定窑为代表的细白瓷和以磁州窑为代表的粗白瓷。

唐 白釉罐

口径13、底径14、高36厘米。济南市出土 济南市博物馆藏

一、白瓷的出现

据有关资料显示,白釉瓷的出现是在北齐末年至隋代初期,至唐发展成熟。目前,在我国发现最早的白瓷器当属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9件瓷器,具有明显的初创特点。相比于南方青瓷,北方地区的青瓷胎质粗厚、釉层薄厚不匀。

既然南方的制瓷技术长期领先于北方,为何白釉瓷器却首先在北方烧成?从陶瓷发展的历史看,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代陶工们选用什么的原料,采用什么样的加工与烧制工艺,又如何促使白瓷的创烧成功?

宋 定窑白釉绳纹孩儿钮盖罐

高7.8、口径4.5、底径4.3厘米,弧形圆盖上塑一卧童为钮,直口、斜肩、折腹、下腹折收,矮圈足微撇,腹部饰有四条绳纹带饰。济南市博物馆藏

这些涉及白瓷起源工艺方面的众多问题,前辈学者已有探讨。持“白瓷首先产生于北方”观点的学者基本认为既有原料和烧造工艺的原因,又有当时政治、宗教等社会的综合因素。也有提出瓷釉青色在南方已形成一定的审美习惯,不易改变;而北方瓷业起步较晚,白瓷出现以前,尚未形成使用青瓷的习惯。

宋 定窑白釉小碗

口径7.7、底径4.3、高5.4厘米。直口,深腹,圈足。济南市博物馆藏

政治上,东汉末年以来,中原一带长期处于分裂割据、频繁混战的局面,原来繁荣的城市变得遍地疮痍,农业凋敝,百姓流离失所,手工业尤为衰落。北魏孝文帝时期先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北方地区的经济逐步得以复苏和发展。于是,北方制瓷业发展迅速,相应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

此外,李纪贤提出了北朝时期北方民众流行的弥勒信仰与白瓷的产生有关的独特看法。受北魏时期盛行弥勒信仰,崇尚白色的影响,北朝时期皇室、士庶和百姓,也崇尚白色。

宋 白釉瓶

口径4.9、底径7.7、高19厘米。唇口、短颈、长腹,腹下渐斜收,通体施白釉不及底,圈足处露胎。1975年济南市出土。济南市博物馆藏

南北制瓷原料与燃料不同。我国北方各窑区附近所产原料大都是质量较好的粘土,而且多为二次沉积粘土,这类粘土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铁、钛等呈色元素的含量明显低于南方的瓷土。

最后,自北朝青瓷在我国北方烧制成功之后,制瓷工艺有长足发展。1975年,在河北磁县发掘的北齐武平七年(576年)左丞相文昭王高润墓中出土了两件瓷碗,口部均露出了化妆土。这表明北方地区在北齐时已经使用化妆土。

宋 白釉印盒

口径3、高2.7厘米。子母口,盒呈扁圆形,通体施白釉。济南市出土。济南市博物馆藏

综上所述,白瓷首先出现在中国的北方是我国陶瓷发展过程中的趋势。

二、北方白瓷的发展

早期的白釉瓷大多数出现在长江以北,特别是集中在黄河两岸的河北和河南两省。

隋代后,白瓷有进一步发展,已基本成熟。据考古资料的相关报道,河南安阳的一座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张盛墓中发现的一批略带青釉瓷特征的白瓷,已接近标准的白瓷。晚于张盛墓十余年的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的李静训墓中也出土了白釉瓷。是相当成熟的白瓷器。

唐 白釉执壶

侈口,短颈,丰肩,圆鼓腹,足,肩部一侧贴短流,一侧贴条形柄。2004年济南按察司遗址唐墓街出土。济南市考古所藏

同样在西安郊区一座隋大业六年(610年)姬威墓中出土的一件白瓷盘口瓶,其胎质坚实白细,并在胎表面施加了洁白的化妆土,致使釉面呈色稳定,匀净光润,被认为是隋代白釉瓷的代表作。1982年,河北曲阳县尉仁弘墓志出土了一件与隋大业八年(612年)白瓷盘口瓶。此器白灰胎,施化妆土,透明釉,釉色白净光润,是隋朝后期的白瓷精品。河南、河北、陕西、山西都有窑场烧造,与同期南方的诸多青瓷窑场遥相呼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后,白瓷烧制工艺逐渐东传至朝鲜、日本,西传至欧洲等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近现代世界制瓷业的发展。

宋 白釉深腹碗

侈口,折腹下斜收,通体施白釉至腹部,折腹下及足部露胎。2002年济南高都司巷遗址出土。济南市考古所藏

1.白瓷的代表邢窑和定窑

邢窑,是我国白瓷生产的发祥地。《新唐书》提到了“邢州贡瓷”,表明当时的邢州已生产出质量较高的白瓷,邢窑因而得名。邢窑白瓷造型规整、釉色洁白、烧成适度、产量甚大、远销中外,产地在唐朝河北邢州的内邱县。

北齐至隋是邢窑白瓷发展的前期,唐代邢窑处于成熟时期,唐代邢窑已经发展成一个规模很大的白瓷生产地,南北约30公里,成为一代名窑。陆羽《茶经》中所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此时的白瓷朴素大方,极少装饰,产品多为碗、壶、盘、盒、罐、钵等生活用器,风格朴素淡雅。

宋 白釉瓜棱罐

唇口外侈,短颈,瓜棱腹,通体施白釉,足部露胎。1998年济南七家村宋代墓群出土。济南市考古所藏

五代以后,邢窑因受战乱、优质原料枯竭的影响,以及技术渐趋保守落后而开始走向衰落。到宋时,邢窑北临的定窑和南临的磁州窑皆凭借当地资源条件的优势而崛起,邢窑逐渐衰退。邢窑作为白瓷的代表,它是陶瓷生产技艺出现突破性进步的一个标志,为白瓷时代的开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定窑白瓷始烧于唐代,驰名于北宋。定窑烧制白瓷的年代要晚于邢窑。从早期定窑烧制器物特征来看,大体和邢窑相同,唐代的定窑白瓷大多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定窑印花的线条精秀工整,纹饰繁缛细腻,结构严密紧凑,所印花纹一丝不苟,所装饰的纹精致水平可谓独步一时,是邢窑白瓷所不及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主。

宋 白釉盏托

托杯呈花口,装饰镂空纹,托盘呈花口,高圈足。2002年济南高都司巷遗址出土。济南市考古所藏

定窑白瓷首创覆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多镶金银边圈,成为定窑产品的特征。定窑原为民窑,北宋后期曾一度烧造宫廷用瓷,因而影响较大,各地竞相仿制。

2.磁州窑白瓷更具北方特色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较多。

1975年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

宋 白釉香熏

香薰呈两半圆组合圆形,子母口,上半部雕镂空,圆饼形托。1998年济南七家村宋代墓群出土。济南市考古所藏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磁州窑白瓷以化妆白瓷闻名,属于粗瓷文化。本文附图介绍的数件白瓷,均为济南市考古发掘出土。从其特征来看,无疑是磁州窑系产品。由此我们也可直接感受到磁州窑的影响之广。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6年12月刊《北方白瓷概览》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文藏


其实说的很复杂,道理我认为很简单,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他就有能造出白瓷白釉的自然资源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