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中科院读研读不下去了,该怎么办?

温开元


中科院读研读不下去了,该怎么办?


题主提供的信息比较有限,没有交代自己的本科经历、考研背景、目前是硕士还是博士,是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读几年级等基本信息。从简单描述中,似乎应该可以推断为硕士一年级阶段。而有这种感觉的学生应该不在少数,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想必也能使很多处于这个阶段的同学们有所启发。


考研究生的初衷是什么?


这两年,“不忘初心”成了一个高频词,但估计真正知道自己奋斗的“初心”研究生并不多。

大学本科毕业后,为什么要考研究生?


因为题主没有交代这方面的信息,所以,不知道题主的具体“初心”。但是,能够考生中科院的研究生,一定是在本科阶段非常优秀,非常努力才会有这个良好结果的吧。要知道,考上研究生的毕竟只是少数,被中科院录取的应该都是龙中人凤啊。


原因很简单,研究生(Postgraduate)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一般由拥有硕士点、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和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科研机构开展,以研究生为最高学历。目前在我国,按照专业和用途的不同,硕士又分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而学术型硕士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将来的就职倾向多是研究型机构,比如大学或者科研院所;专业硕士以就业为导向,将来的就职倾向多为企事业单位,不一定以学术研究为主了。


因此,如果没有对学术研究感兴趣为基本出发点,盲目地报考研究生,或者仅仅是为了逃避“本科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而上研究生的话,你会觉得在研究生阶段学习是非常痛苦的一个过程。从题主提供的信息中,“导师也没有给出明确地指导”来看,题主应该还是有比较强烈的学术研究的意愿,以及向从事科研的强烈动机的。


那么,题主还是觉得“读不下去了”,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还是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层面进行简单地探讨。


大学与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差异


导致题主“读不下去了”的可能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是中科院与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的不同!题主可能比较习惯于原来本科时大学的氛围,在一般综合性大学,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社团活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等等,都比较频繁。即使是在研究生阶段,每日的上课,实验都实在校园内进行的,你可以混迹在多个实验室里,寻找你熟悉的老师或者同学,帮你排忧解难,甚至可以像本科生一样去蹭自己喜欢听的课程。因此,感觉在大学里读研究生似乎收货更大,接触面更广,可以学习以及想要学习的东西都比较多。尤其是学校里常常会有各个院系邀请的、吸引力超强的、丰富多彩的讲座,这些让学生们往往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接触到更新鲜有趣的话题,从而拓展你的研究思路。



在中科院系统内部则有比较大的差异。如果是比较大一点的研究所,其研究生培养体系以及上课的师资等,都和一般的综合性大学差不多,应该也能很快的适应。但是多数研究所里,是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中,来进行学习和成长的。在科研院所里的导师,通常是以做课题为主,没有像大学里做研究的导师那样有较多的教学任务,因此,及早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去,尽快寻找到你的兴趣点,跟导师磨合出一个双方都认可的课题,这是在研究生开题前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在科研院所,学生们除了第一年在研究生院里能够像大学一样上课之外,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自由”探索阶段。题主的那种“导师也没有给出明确地指导,研究的氛围也没有”的感觉,通常是这个阶段最容易产生的感觉了!然而,这个阶段又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如果什么事情,都是导师帮你规划,设计好了,你真的就沦落到一个“打工仔”的地步了。因为科学研究,需要有内生的动机,需要你自己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而要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你有一段较长时间的自由摸索阶段。


自我效能感:你是做科研的料吗?

接下来,我们分析下题主“读不下去了”的可能的内在因素。让题主产生这种想法的内在因素实在太多了,除了很多答主已经提到的个人职业规划、人格特质等等因素之外,这里只是从心理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入手进行简单分析。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个人行动控制的知觉或信念。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在感觉、思维和行动上都各不相同。注意,这里我们提到的自我效能感,并不是指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人衡量、评估自身能力后得到的综合信息结果,是一种主观感觉。就感觉层面而言,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虑和无助相联系。具体到这个问题上,就是题主是否觉得“自己真的是做科研的料”。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 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 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 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 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 情境条件。不同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因此,结合这些因素,可以简单看看题主在中科院的这段时间里的经历,使得自己的自傲效能感在降低,从而产生焦虑、紧张和无助感,当然也有可能会有少许抑郁成分,


应该怎么办呢?是退学还是忍受?

这个问题的选择,最终的决定权当然在题主手里。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还没有到需要退学的地步。那么,需要忍受吗?

答案是:NO。你不需要忍受,而应该是享受!

重要的是,真正回归到“不忘初心”,题主更多地应该是把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去!去享受做科研的乐趣。一旦你静下心来,你会发现,其实在别人眼里非常枯燥的研究会带给你许多的快乐。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学会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你需要学会跟导师进行良好的、有效的沟通;

你需要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

你需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

要坚信,科学研究是没有平坦的大道的,你遭受的每一个挫折,都是你迈向成功的一步台阶!



李同归


今年在中科院这边的项目正准备再招生信背景的学生,就给我推送这个问题,头条也是厉害。其实类似题主的困惑,相信多数人读学位的时候,包括本人在内,都多少有过。作为过来人,以及自认为还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指导者,提一些建议,希望有帮助。


一. 刚入学博士研究生的角色定位

首先不否认国内目前的学术培养体系是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的,不过像中科院这种级别,基本的体系还是比较健全规范的。题主既然能够进入这个体系,想必也是具备了一定的学术能力,并且得到导师的基本认可。绝大多数导师招入一个学生,一定是有规划的。做科研项目和做其它工程或者业务项目本质是一样,作为导师考虑的是整体框架,这个学生在这个框架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

目前中科院大多是硕博连读机制,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在项目整体框架中的角色,主要是学习和适应。所以这个阶段做一些边缘和基础工作,也是很正常的。我当年在国外读博,开始一年也是接手一个上面学生留下的半吊子烂摊子项目,导师也没说具体研究方向在哪里。其实在这个阶段,导师也会根据你的表现测试你的能力和潜力极限,以及会不会主动学习和思考,然后再针对你的特点定位研究项目。


二. 学会规划自己,掌握主动权

对我来说,最喜欢的学生就是会主动思考和问问题的学生,最无奈的学生就是只会机械执行命令的学生。如果你内心里只是把读学位当做一种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那么相信我,就算你隐藏的再好,表现的再听话,导师也会轻易看出来,那你等于是自己告诉导师你是一个只能用绳子牵着走的人。那么我建议你还是不要干这个了,你会很累,也许做别的事情更适合你。

在中科院这个平台下,研究生还是会得到很好的支撑的。关键在于你是不是能从更高的角度客观准确的定位自己在课题组里,以及整体项目中的角色。另外你要对自己这几年的生涯有一个整体规划。现在国内对研究生的评价体制已经越来越和西方接轨,很多院所已经不要求以文章必须到达硬性的SCI指数作为毕业的限制。实际上,这对学生获得更大的学术自由度是有利的。不过,如果你的长期规划是要走学术研究道路,你应该对自己的文章有更高的要求,并且以所在平台的资源为依托,积极参加相关学术圈的会议,选择对你研究有帮助的课程。

对于某些热门工程类和应用类学科,可能做研究比较枯燥,而在工业应用领域有很大用武之地。那么我也完全不反对这个领域的学生明确的将毕业后进入工业界,作为自己的主要规划。只不过不要急功近利,要明白,你觉得一眼就能看到的利益永远都是小利益。


三. 让自己的规划与导师的研究框架大方向一致

这个应该很容易理解,要明白你和导师的关系不是雇员和雇主的关系,虽然学生们都习惯称导师老板。对导师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宝贵的资源,都希望学生能快速成长,学到真东西,对自己的研究项目有实质的帮助;对学生来说,导师除了是资源的供给者,更应该是学术探讨的伙伴。学生和导师的关系应该是利益共同体,互相扶持,共取利益。我就经常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得到启发,学习到新的知识。


罗生物语


先明确一下读不下去的原因,是因为什么?钱、声誉、知识不够还是智力不达?你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你是否为自己要的穷尽了所有的偿试。你现在读研遇阻就退缩,进入社会后各种阻力更多更大,你能退到哪去?读研遇阻还有导师,师兄弟们可以交流探讨,甚至允许出错重来,进入社会后大部分时候只能单打独斗。读研的阶段正是提升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只有走完这个过程,你才有能力对付以后工作生活所有的磨难,从而收获圆满的人生。想想吧。


古老农民


研究生期间说白了就是学徒,绝大多数学生的状态就是导师给定的任务和路线完成一个任务,特别是有工程性的项目,而且项目也多是边角料性质的。要在这个阶段完成有体系的工作是比较少见的,那要到博士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科学训练,学习科研必要的技能,从文献到自学到整理知识到分析问题,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能还谈不上。无论是为将来读博或只是弄个学位,剩下只有不到二年时间,抓紧时间调整自己,充实自己,认识自身优劣和考查领域的整体发展方向,都比你怨天尤人要积极的多。


手机用户57610903150


肯定不能退学啊,退学了你连本科毕业生都不如。多和导师,师兄师姐沟通。如果导师同意的话,出去实习。如果只让留在学校帮他做项目,尽量做自己喜欢的,或者发展前景较好的项目。我是研一的,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赶紧发片论文,达到学校的毕业要求,然后出去实习。


他们怎么什么都会


如果你说的不是真心话,那就是矫情或者吸引眼球,先鄙视一番。如果你说的是真实想法,我只能说赶快锻炼下你的脑子,或许还有救。你缺乏的是大局观和前进的动力,这不是一个有为青年应有的堕落,人生在世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好好整理下你的脑袋和心情吧,投入到你眼前的工程课目中去,尽心尽力想着怎么克服难题,不用太长时间,你会感谢你自己的。自怨自艾,这是一种病。


小强95壹27


1. 如果导师能代替写、发论文,那就不要错过“良好机会”,2. 如果死活“混”不到文凭,那就早点退学,3. 如果想学一技之长,而且能建立一个有用的业务圈子,那就死活“熬”下去,即使不能拿到文凭,也能获得谋生能力,4. 如果只想“当科学家”,那就好自为之,不妨找来居里夫人传记,苦读三遍,看看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都干过什么?怎么干的?


用户5870452818


读不下去,说明你得努力不够,,基础知识,基本功底并不够扎实。你还需要加倍努力。与君共勉。趁年轻努力学习知识,越基础越重要。不要被眼前的名利迷失了自我,不要灰心不要放弃。一旦放弃以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