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很多博士學歷的醫生簡單操作不能獨立完成,到底是怎麼造成的?

丹麥的挪威


很多博士學歷的醫生簡單操作不能獨立完成,到底是怎麼造成的?醫學生學歷水平與其臨床技能水平不對等?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先來看一下目前醫學博士的培養模式。目前,在我國醫學博士是要從本科、碩士、博士這三級學歷一步一步讀出來的,在我國醫學本科學位讀 5 年,碩士學位讀 3 年,博士讀 3 年,醫學博士學位總共需要 11 年的時間。而這其中對碩博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又分為學術學位和臨床學位。我國醫學教育對這兩種類型學生培養方向與要求又有所不同。對於學術型研究生,偏向對科研能力的培養,而臨床型研究生,則偏重於臨床技能的培養。簡單來講,就是學術型研究生,就是要求做實驗,發文章;臨床型研究生,就是要求輪科輪科。所以,在我國,醫學生的現狀就是:學術型研究生,從碩士開始,就在做實驗,寫論文,發文章的,幾乎沒有接觸到臨床。所以,可想而知他們的臨床實踐操作能力如何了,往往還遠不如同階段本科畢業的醫師,他們在大學畢業之後一直處於醫療工作環境中,實踐解決問題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而臨床型研究生嘛,理應說是輪科輪科;所以臨床功底相對來說是很不錯的。當然,由於各種因素影響(以後憑職稱,需要論文;導師希望科研方面有成果等等),少部分的人被迫在輪科的同時,還要擠出時間去跟著搗騰搗騰耗子和細胞,所以也是有一定的科研功底。

所以,確實很多博士學歷的醫生,尚不能獨立完成簡單臨床操作。正是看到這些問題,國家又針對學術型研究生出臺一系列的住院醫師培訓計劃,就是要求學術型研究生不管是碩士還是博士學歷,畢業後,都要進行為期3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何懿醫生


問題中所提到的現象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甚至於在有些醫院,剛畢業的醫生考醫師執照的時候,本科畢業的通過率要高於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通過率。這種現象的出現並非是很多人第一反應的由“高智低能”所造成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以下精靈醫生就為各位分析重要的原因。

我國的醫學碩士和醫學博士都分為兩類,一類叫做專業型學位,另一類叫做科學學位。前者在就讀的過程中有相當一段時間會在臨床接受住院醫師培訓,但也會抽搐一段時間進行臨床科學研究。後者則更多的是在實驗室進行醫學相關研究,進入臨床的時間很短,即便來到臨床也更多是觀摩和針對具體的疾病進行觀察和收集樣本。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不僅需要豐富的醫學知識,同時也需要長時間的臨床技能訓練,因此有碩士和博士學歷的人可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脫離臨床,對一些操作掌握的水平下降是存在可能的。

以上分析了問題產生的主要客觀原因,另外還有一些旁觀者的主觀因素。很多人都認為博士是博學多才的,但是現在的博士培養體系實際上是以精尖為主廣博為輔,在某些專注方向有博士學位的人會很強,而其他方面也許並沒有那麼強,或者還可能相對薄弱。雖然如此,問題中所描述的多數只是短期的現象,由於有博士經歷的人有更強的學習和鑽研能力,往往經過一段時間的臨床實踐,他們的臨床技能就會快速的提升,而且如果之後能夠發揮其專長,則會比其他人更快的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進而可以更好的服務於民眾。


精靈醫生


有些獲得博士學歷的醫生的操作能力比較差,這是事實,但是也有些能力不錯的。其實這是醫學的特殊性導致的現象。

精細操作不是書本上的

這裡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臨床型博士,一種是科研型博士。臨床型的博士接觸臨床比較多,動手能力會好一些。科研型的醫學博士接觸臨床少,動手能力會差一點。當然最後跟個人天賦和喜好還是有一定關係。如果是本碩博連讀的醫學博士動手能力會更差一點。那些在醫院待過幾年再去讀博士的醫學博士動手能力會好很多,因為他們往往是帶著問題和疑惑繼續深造的。這種情況是醫學博士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過程。

臨床醫學還是一門經驗性科學。醫學面對的人,而人體是非常複雜的結構,不是A,B兩面。特別是外科操作,需要長期大量的實踐操作才能進步。比如大家都學了拿手術刀,但是這刀用多大力切,根據手術需要切多長口子,怎麼避開血管神經,切到了血管後怎麼止血最合理,這些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是書上不會教的,必須通過反覆臨床操作才能獲得。我就碰到過海歸醫學博士,理論非常好,但是實際操作真的不敢恭維。但是由於他的起點太高,又心高氣傲,不好意思去向學歷低的老醫生請教,導致手術能力一直提高不大,最後在醫院三進三出。

我覺得醫學博士開始動手能力差點一點關係也沒有。經歷了規範化培訓,經歷醫院住院總的強化,再虛心向高年資的老師請教,水平會突飛猛進。但是如果心高氣傲,做不到擺正心態,很可能會耽擱最佳的進步時機。總的來講,醫學博士經過一段時間的臨床學習,水平大多提高很快,進步的空間會比本科生要大,特別是面對高精尖的手術時。

恐懼也是書本沒有的

最後跟大家說,誰沒水平差的時候,只要你能虛心請教,認真學習,對待病人一絲不苟,都能夠成為好醫生。我們不僅要有醫術更要有醫德。沒有醫德再高的醫術都是假的。大家有什麼要吐槽的醫生或稱讚的醫生?


麻醉醫生小康


存在就是有價值的,博士再怎麼樣起點高,有獨特的優勢,只不過情商和智商比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動手?只是時間問題,手術,呵呵,就那麼回事吧!技巧和悟性是有區別的。到一定成都是拼的情商。


兒外科醫生戚家峰


近距離接觸博士是13年去山東省立醫院進修的時候。我們縣級醫院根本招不到博士,研究生也是招了幾個中醫的研究生。

其實博士也是人,大家沒有必要神化或者貶低他們。我通過幾個例子給大家講講博士和普通本科(也就是我)的區別。其實進修之前我是很不服氣的,我認為我要是努力學幾年,也不會差很多,進修完才知道,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

1.省立icu王主任查房,查到重症胰腺炎,提問啥叫重症胰腺炎?進修醫師回答:患者胰腺炎+血壓不穩定就是重症了…

王主任轉身說,曾博士(消化內科博士)你回答一下!然後曾老師就按照書本上幾乎一模一樣的標準,給我們1.2.3.4.5.的講了一遍。

2.那時候曲鑫教授還在山東工作,早上查房提問呼吸機的基本模式和具體應用,基層醫院剛接觸這玩意沒幾年,都是看了幾眼書就來了,所以一幫人都支支吾吾的。

旁觀的管床護士,本科護理從最基礎的呼吸機模式,到具體的模式的適應症和基礎病的呼吸機應用都張口就來!這特麼讓我們一群進修醫師臉紅了一片,真是強將手下無弱兵啊!



3.以上說的都是高端的,可能大家還不服氣。下面我給你們講個最基礎的,病號因為病情危重,心跳停了,立即給予心肺復甦,那天搶救了2個多小時,大家輪著上去按壓。我突然發現那個心內科專業叫胡曉波的博士從第一分鐘開始按壓到兩個小時以後,按壓的波形在監護儀上顯示的都是一模一樣的!一模一樣的節律、一模一樣的深度!

我當時就震驚了,我自問自己很多時候做不到,累了疲憊了的時候,是不是我的工作質量就走形了?變差了?



4.博士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王博士搞胸腔穿刺,5ml注射器反覆穿不到水,急了。把我喊過去我一看老爺子太胖了,脂肪厚度太高,我說換穿刺針直接穿,他還說怕扎壞了,我說沒事胸壁太厚了的原因。長針一針下去就搞出胸水來了,哈哈。


醫道先鋒


看怎麼上的博士,有現在有博士點的醫學院都不錯,好學校學業要求高,如果一路好學校上去的,基本功紮實,理論豐富,操作上再加以訓練,虛心請教,後勁大,易成為大家。。就怕那種過去二本畢業考研基地出來的,只背考研那幾門課,基本功差,一路水到博士混文憑的,真是一鍋夾生飯。。。


轟隆一聲響哇


這書一個偽命題,學歷是敲門磚。你去協和、華西那裡的醫生幾乎全是博碩士,他們的技能比哪家醫院差?剛畢業的學生臨床技能差一點很正常,只要底子好,很快就能趕上來。一個本科生只能去三四線城市中小型醫院,又有多少機會練手呢?在衛生院,闌尾切除術、膽囊摘除手術是大手術,絕對不會給年輕醫生主刀;而在大醫院,這是小手術,年輕醫生才可能有機會主刀。


小子之言無忌


不至於吧。。除非是跟研究所的博士生。。不然正常的,從碩士開始就是跟在醫院裡面跟著自己導師學習,那時候研究生就已經被當成住院醫師對待了,在這個過程中也會考取相應的證書。從實習生開始就會動手,更別說已經被當成正式醫生的研究生和更長時間待醫院的博士生了。。。不清楚提問者這個標題的含義是從哪來的。。


好餓的糯米糰子


不請自來。我覺得樓主是以偏概全了。手術水平高低,大多數時候還真的是看悟性的,並不是說學歷越高動手能力就越強,同時也要看動手操作的訓練時間長短。本科畢業直接臨床,那他在動手訓練的時間長度上就比繼續讀書的同學長,但是在醫療行業,從整體階層來講,毫無疑問的,最後站在頂層的大佬都是更高學歷的,動手操作只是一個工多手熟的過程而已,有理論基礎指導下的動手才是王道,否則你只能說是個手術匠,永遠成不了大師。別拿某個特殊的個體來抬槓,看看整個階層,看看各個大醫院,還有多少純粹的本科生的立足之地?


Ade175602176


博士也是人,只是在某個方向研究的透徹一點而已,沒必要神化,當然也不能刻意貶低,畢竟博士的整體學術水平還是比本科生和碩士高一點。

此外說到博士臨床水平的問題,其實醫學是經驗和循證學科,手術和操作做的多了熟能生巧而已,應屆科學型博士才畢業臨床差一點情有可原,畢竟醫生都是從菜鳥到專家這麼過來的,至於工作過幾年的臨床型博士很多都是專家級醫生了,臨床水平都很好的。

另外說一句,這種沒頭沒腦,預設立場,一葉障目的問題還是少一點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