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中华舰影」“致远”级穹甲巡洋舰

「中华舰影」“致远”级穹甲巡洋舰

在英国航试时拍摄到的“致远”舰

“致远”级军舰共2艘,即“致远”“靖远”。是中法战争结束后为了加强海防而订造,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著名的舰船设计师威廉·怀特(William White)设计,是英国近代首尾楼型巡洋舰的开山之作之一,工厂编号493、494號,采用装甲甲板设计,因为装甲甲板在舰体中线的部分安装位置较高,而2侧倾斜向两舷,这种中高、两侧低的形态在当时中国被译为穹甲,由此得名穹甲巡洋舰,实际在西方称为防护巡洋舰。根据北洋大臣李鸿章统一武备型号的指示、本级舰虽然在英国建造,但是主炮采用了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炮管。

1887年李鸿章派出庞大的接舰团赴欧洲接收本级军舰,“致远”“靖远”和同时在欧洲订造的“左一”号鱼雷艇、“经远”“来远”号巡洋舰编队一起回国,由“靖远”舰担任回国编队的旗舰,回国途径直布罗陀时,“致远”舰舰长邓世昌搭救了被贩猪仔流落异国的同胞,成为美谈。归国后,经海军衙门决定2舰改隶属于北洋水师,邓世昌任“致远”舰长、叶祖珪任“靖远”舰长。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时,2舰都纳入编制,成为北洋海军的主力军舰,同时也是北洋海军中除鱼雷艇之外航速最快的军舰,1891年俄罗斯王子访华时,曾由“致远”舰护卫前往长江内地参观。

「中华舰影」“致远”级穹甲巡洋舰

英国新闻画:冲向日本军舰的“致远”。“致远”前方左侧是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右侧为“千代田”

“致远”“靖远”一起参加了甲午战争中爆发于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东沟海战,海战进行到下午3时左右时,旗舰“定远”舰首中弹燃起大火,浓烟遮蔽了整个军舰前部,导致主炮无法向前瞄准射击,结果招致日本军舰聚攻,情形一度十分危急。邓世昌为掩护旗舰抢险,毅然指挥“致远”驶出“定远”之前,遭受了重创,最后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冲向日本联合舰队“松岛”等舰方向,意图撞击,不幸中途壮烈战沉,邓世昌落水后拒绝救援而殉国,“致远”舰成为中国海军史上著名的英雄舰。

姊妹舰“靖远”号在黄海海战中也遭受了重创,一度退出战场救伤后重返战场归队。战后,“靖远”号又参加了威海保卫战,在旗舰“定远”遭日本鱼雷艇偷袭受伤后,提督丁汝昌改以“靖远”作为舰队旗舰,1895年2月9日“靖远”不幸被日军占领的威海南帮鹿角嘴炮台240毫米口徑火炮击中下沉,舰体一度半浮在海面,2月10日由友舰“广丙”舰将其彻底击沉,以免资敌。

「中华舰影」“致远”级穹甲巡洋舰

“致远”舰二视图。绘制:顾伟欣

建造时间:“致远”1886年9月29日下水;“靖远”同年12月14日下水

制造厂:英国阿姆斯特朗埃尔斯维克船厂(Armstrong Elswick Shipyard)

排水量:2300吨

主尺度:

76.2米×11.58米×4.26米×4.87米(垂线间长、宽、舰首吃水、舰尾吃水)

动力:2座霍索恩(R&W Hawthorn)公司制造的卧式3胀蒸汽机,4座圆形锅炉,双轴,6850马力

航速:18.5节

煤舱容量:200/520吨

续航力:6000海里/10节

武备:210mm35倍径克虏伯炮×3(舰首双联,舰尾单装),6英寸阿姆斯特朗炮×2,57mm哈乞开司炮×8,37mm哈乞开司炮×6,11mm10管格林炮×6,14英寸鱼雷发射管×4

装甲:装甲甲板4英寸,司令塔3英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