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周口鹿邑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周口市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

太清,道家渭天道,亦谓天空,传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宫观。

太清宫是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初为老子庙,建于东汉桓帝廷熹八年(165年),后改为老子祠。

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起建宫阙殿宇,乾封元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

武则天光宅元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

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

唐开元三十年(742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延续至今。

“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碑文是唐玄宗对道德经的释文,为文物之珍品。该碑位于太极殿前神道东侧,立于唐天宝元年,即742年。

碑高3.7米,宽1.2米,厚O.36米,碑首为半圆型,首身一石,碑身四面刻字,正反两面为正文,每面22行,满行51字,隶书字体,左右两侧为文人题咏。碑文内容为唐玄宗李隆基对《道德经》的释文。

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两宫占地872亩,各种建筑600余间。

"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东有老子牧牛场遗址,西有隐阳山遗址,中有九步井,至今仍存。

大殿内供有老子塑像,殿侧立有高约1.5米,直径约25公分的铁柱一根,人称"赶山鞭",实为老子"柱下史"职务的象征。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李聃。春秋时期陈国苦县曲仁里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与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

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