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了不起的氣象“黑科技”

了不起的氣象“黑科技”

5月19-22日,氣象科技成果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我國自主研發的數值天氣預報系統、智能網格氣象預報平臺、“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等比肩國際先進水平的氣象科技產品亮相展區。成果展以“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為切入點。(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新舟60增雨飛機是由西飛民機公司與中國氣象局合作研發的一款高性能人工增雨飛機,機上搭載了催化播撒、雲粒子探測、雲宏觀成像、衛星通信及任務管理等五大系統,在人工增雨、森林滅火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UAV6000氣象探測無人機,支持氣象和大氣成份多要素測量,結合GPS和地形給出水平和垂直數據分佈圖、大氣3D狀態,更好地應用於現代氣象服務。(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當前,我國具有覆蓋地面、天空、海洋和太空的立體氣象觀測技術。風雲三號D星發射標誌著我國極軌氣象衛星進入高光譜探測時代,這顆衛星是目前國內光譜測量通道最多的衛星。(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風雲四號A星是我國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的首發星,也是目前世界綜合性能最先進的靜止氣象衛星。(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由中國天氣網製作的《大數據看中國66年氣溫變化歷程》,基於1951-2016年全國各地氣溫變化的萬餘條數據,展示了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氣溫偏高情況更為顯著,並且,北方地區氣溫變暖的趨勢比南方地區更為明顯。氣溫升高比較突出的是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等。(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科技週期間,氣象科普互動體驗活動也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在模擬演播室裡,市民朋友面對鏡頭可以實時發佈天氣預報,過一把氣象“主播”癮。(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科技週期間,氣象科普互動體驗活動也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站在“天氣衣櫥”面前,根據實時天氣情況,衣服可以實現自動匹配……(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小球大世界探索版”是一款全球科普教育軟件,參觀者可以通過觸摸屏來選擇展示的數據集以及星球運行軌跡,如全球地形地貌、全球氣溫逐年變化、全球天氣系統演變過程、地球的晝夜變化、月球等星球表面狀況、太陽耀斑的發生過程等。該系統支持VR體驗,使觀眾完全沉浸其中,能夠對地球與大氣的環境變化進行直觀瞭解。(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科技週期間,氣象科普互動體驗活動也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通過VR技術,市民可以體驗龍捲風。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科技週期間,氣象科普互動體驗活動也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通過VR技術,市民可以“親臨”太空。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科技週期間,氣象科普互動體驗活動也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通過VR技術,市民可以體驗“穿越”颱風。(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科技週期間,氣象科普互動體驗活動也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通過結合虛擬現實技術的溫室控制系統,市民可以遠程給花草、莊稼澆水施肥。(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科技週期間,氣象科普互動體驗活動也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通過VR技術,市民可以瞭解空間天氣天文模型。(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科技週期間,氣象科普互動體驗活動也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圖為地面氣象觀測場語音互動沙盤。(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業務實時監控平臺對全國預警發佈系統、預警信息發佈流程及發佈情況、突發事件週期預警發佈情況、預警信息多手段多渠道傳播等進行全面監控,及時有效地掌握預警發送人群和範圍,實現了預警發佈業務的可視化監控與展示。(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氣象信息決策支持系統以突發事件和風險預警為主線,對相關氣象要素進行風險研判、深度挖掘和可視化加工,為政府應急管理部門和有關企事業單位開展氣象災害風險防禦提供決策支持,為應急管理工作提供覆蓋災前、災中、災後的氣象輔助決策服務。(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HY型大氣負離子自動觀測儀採用“電容式吸入法”原理進行負離子檢測,測量空氣中的負離子濃度值。能長期、自動、連續、全天候監測大氣負離子濃度變化,適應環境氣象觀測的業務需求,滿足觀測數據的高精度和高穩定性要求。(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一體化環境監測站是可實時測量溫度、溼度、氣壓、風向、風速、PM2.5、PM10、VOC、CO2的小型化觀測儀器,並且內置鋰電池組,實現了採集、供電、通訊高度集成化,儀器設備輕便安裝簡單。(崔麗麗 攝)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了不起的气象“黑科技”

5月19-22日,氣象科技成果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成果展以“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為切入點,運用多媒體、互動體驗、實物、模型、展板等形式和手段,通過觀測、預報、服務等10個專題全方位展現氣象科技工作。(崔麗麗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