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日本式经营:扩张、上市、世界第一,并不是“永续经营”所必需的

日本式经营:扩张、上市、世界第一,并不是“永续经营”所必需的

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日本企业的经营特点,探讨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中国式经营管理的探索和形成抛砖引玉。

外生成长型经营与内生持久型经营

对于后发赶超型的企业来说,需要的是既能快速增长,又可持续发展的新经营模式,可将之概括为:“经营战略×做大企业×做好企业”(图1)。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完善的经营战略体系,看准方向。方向错了,企业跑得越快,越危险。同时,企业朝着既定方向前行,至少需要两个轮子的支撑,一是“做大企业”,一是“做好企业”。本文将前者称为“外生成长力”,简曰“外功”,后者称为“内生持久力”,简曰“内功”。

日本企业有着使企业持续发展的基因,其特点是专一、精益,集体智慧能够在企业内部得到常年的积累和沉淀,内生创新和改善的能力很强,属于“内生持久型经营”。这种持久力是一种功夫,它得益于较为长期的经营战略。

日本是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2011年止),寿命200年以上的企业有3937家,为世界之首,远多于第二位德国的1850家。美国为157家。中国为75家。寿命在百年以上的日本企业有52000家,也为世界之最。

外功有爆发力,往往随外界大环境的变化而剧烈波动。内功有耐力,往往当大环境恶劣时脱颖而出。外功依赖精英的智慧,内功依靠集体的智慧。外功,靠并购等大手笔的资本运作,长于非连续型创新,易模仿,易移植,给后发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追赶方式。内功是内生型,长于连续型创新,不易被模仿,有助于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 的形成,也是后发企业的软肋。

实现新经营模式的转换,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做大企业”一轮独大的危害,树立“永续经营”观;

第二步:建立正确的经营战略体系;

第三步:苦练内功。

树立“永续经营”观

认识“做大企业”一轮独大的危害,树立“永续经营”观是企业转型应走的第一步。

过度依赖外生成长力,过分转动“做大企业”的轮子,会给企业和经济带来了危害和隐患。

借助资本的力量可以嫁接、移植资源,但不等于可持续驾驭它们,不等于能让它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开花。当正确的战略体系和经营管理的综合实力缺位时,就可能导致企业被资本牵着鼻子走,成为单纯追逐利润的经济动物,养成“暴饮暴食”的恶习。这种恶习的表象就是,疯狂地扩张规模,非理性地多元化,甚至盲目地国际化。“暴饮暴食式经营”,易使企业业绩大起大落,铤而走险。轻则使企业自身变得不可持续,重则令企业不择手段,引发恶性价格战,欺骗消费者、甚至拿生命当儿戏。假药、地沟油、三聚氰胺、无序开发、环境污染、电梯事故、塌陷事故等都是盲目追求快速做大的结果。

在“暴饮暴食”的资本运作中,当越发急功近利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偏离知识、偏离技术、偏离实业,而流向短期回报率高的钱生钱的游戏,时而炒房、炒股、炒概念,时而炒酒、炒茶,时而涌向地下钱庄、黄金白银......用血汗积累起来的资本,不是用来使公司事业升级换代,用来夯实实业,而是依旧投资于短期回报率高的产业。一部分老一代的温州商人,正处在这种尴尬之中。

企业到底为什么要经营?杜拉克(德鲁克)早就给了我们答案:“生存”。即“永续经营”(going concern)。那些百年企业也证明了这一点。联想的创始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做先烈”。面对重大战略抉择时,能够缜密地想清楚“不想做先烈的话,该怎么办”,以及只想“快速跻身500强,该怎么办”,两者之间哪种决策更英明就显而易见了。

如果回到这一原点来反思的话,扩张、上市、世界第一、500强,并不是“永续经营”所必需的。至于企业为什么要长寿、要永续,日本松下电器(今日的PANASONIC)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名言可以概括一切,即“企业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器”。

建立正确的经营战略体系

建立正确的经营战略体系是急需走的第二步。

正确的经营战略体系,能够引导我们的外成长这个轮子转动得更理性、更智慧,使核心竞争力更清晰,这是企业长寿、永续经营的基础。

经营战略是什么?是寻找一个好项目吗?是引进几部先进设备吗?是买下世界级品牌吗?不完全是。它们只是狭义上的经营战略。

经营战略是经营理念、愿景(梦想、蓝图)、使命、生存领域 (domain)、经营方向(即上述所说的狭义上的经营战略)的综合作用。也就是说,为了能永续经营,各个企业必须知道自己的经营理念、愿景、使命、生存领域以及3-5年的经营方向是什么。这些概念,在各个层次,起着不同的作用(如图2所示)。

第一层是愿景、使命、理念,它们一般是创始人给企业注入的灵魂,是公司治理的依据,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企业的DNA,是不断创新的土壤,是制定经营方向的前提和员工行为的准则。它一般不随时代而变迁。而是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为什么有的公司会断送在第二代、第三代或职业经理人的手中?大多数原因,是因为第一层本身就没有确立,或没有被传承。如果同仁堂不传承它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理念,那么,它马上有可能变成追逐利益的机器,与制造假药的那些公司为伍。这一层次的建设,绝不能是为了上市的包装和摆设。

第二层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领域 (domain),大变革时期也许有改变的需要,但大多数长寿企业都是坚持几百年主营不变。

当然也有像丰田那样有着“一代一业”理念的公司。生存领域要不要转变,与经营理念密切相关。在好的企业,至少它要被深耕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第三层经营方向,即狭义的经营战略。明确企业3-5年的行进方向。这一层,需要当代经营者对第一、二层的深刻理解,对当下企业内外环境的准确把握,需要前瞻力和与时俱进能力的完美结合。经营者必须紧随市场变化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或新业务,保持资源与业务间的最佳组合。第三层经营方向的作用是,推陈出新,创造顾客,保持利润的稳步上升,给企业注入生命力。所以,好的经营者,应该是“上工治未病”的“上工”。

对于成熟的先进企业来说,表面上,他们只是调整一下狭义的经营战略,关停并转一些业务,推出一些新的产品,就能使企业成功转型,实际上,是因为他的企业第一层和第二层铺垫很健全。这是无形资产,对当代经营者的战略决策过程,起到非同小可之用。

有的经营理念由于时代的局限,需要一两代人完成。三井集团,一般以三井高利在江户(今东京)开办吴服店“三井越後屋”(后来的“三越百货”)作为起点。至今已经有330年的历史。三井高利的年代,正赶上经济繁荣,江户人口猛增的成长期,所以,他的经营特征是“创新”“扩张”,用现代话说,就是通过“低价零卖”的商业模式,把高端的和服变成了老百姓买得起的商品,然后规模取胜。在当时成了同行业的“搅局者”。同时还开展银两汇兑等业务。到了三井高平时代,政府实施“奢侈禁止令和紧缩政策”(享保改革),对内,高平需要面对过分扩张产生的不盈利店铺处理、剩余人员安置等问题。这在当代也同样是个棘手问题。于是,在被称为三井家法的“宗竺遗书”中,虽保留了高利的遗言,但是,从加进的内容看,高平更强化了与“存续经营”或“永续经营”有关的理念和制度。比如,禁止做投机买卖,主业的服饰和汇兑以外,无论多么有魅力的领域,禁止涉足等。于是三井在相当一段时间,在这两个领域开始了精耕细作。这样使得三井家乃至后来的三井集团有了“永续经营”的基因。

日本长寿企业80%有经营理念,寿命在200年以上的,有80%主营领域是连续的。还有调查表明,经营理念与利润也成正比,经营利润额(日元)为3000万以下的企业,49%有明确的经营理念;3000万-1亿的为61%;1亿-3亿的为69%;3亿以上的达78%。也就是说,利润高的组群中,近8成的企业有明确的经营理念。长寿企业的经营理念很多是以家训、家法的形式传承下来的,其内容多为中国人熟悉的修身齐家类的。可贵的是,他们能沉下心来年实践上几百年。

启动内功的轮子

转换经营模式的第三步是练内功。

内功之一:“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内生了持久创新力和改善力

如上所述,日本的长寿企业中80%坚持主营业务不变,比较专一,给持久的创新提供了环境。日本企业推出产品或服务时,追求的是让顾客感到更满意、更周到、更好用、更愉快、更方便、更美观、更干净、更整洁、更放心⋯⋯这种“追求完美、注重细节”的习惯,内生了日本企业在某一领域的持久创新力和改善力,外显了高水准的产品和服务。

内功之二:集合全体员工智慧的能力

8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开始流行“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一词。“知识管理”,就是将个人的经验、技术、知识转变成“组织智慧”的过程和方法。

如前所述,美国、中国等以“外生成长型”经营为主的企业,更多依赖精英的力量,习惯于通过猎头公司从外部高薪聘请人才,而精英所拥有的一切能力,也会随着精英再次被挖走而从该企业消失,转移到其他企业。这种企业内知识传承的困扰,正是“知识管理”被提倡的原因。

而有着内生持久力的日本企业本身就蕴藏着“知识管理”的智慧。它表现为“提案制度”,这是一个“集合全体员工智慧于企业”的制度。

永续经营观,可以使企业更加关注顾客,增加抗风险能力;健全经营战略体系,是企业以及全体员工走正确方向的保证,也能使外生成长能力得到理性的发挥;内功能使企业在自己开辟的领域中,形成精耕细作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理念的确立传承和内功,是一个漫长而持之以恒的过程,

这个功力不仅可以防止中国企业或品牌频频陷入窘境,它更可以使企业内生出“永续经营”的生存能力。这一经营模式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提高持续盈利的能力,并拥有以长期的信任积累为基础的品牌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