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禹治水治的是黄河流域,为何大禹陵却在浙江绍兴?

真实的谎言81769388


大禹治水如今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都被当成了常识来看待的事情。那么,大禹治水的真实情况是如何的呢?

传世大禹画像

在传世文献之中,大禹治水的故事主要见于《尚书》、《史记》等文献的记载。《尚书》、《史记》当然都是具有着极高史料价值的文献。但是,我们要知道,《尚书》和《史记》都是形成于战国秦汉年间的文献,而这已经距离人们所认为的大禹治水发生的时间过去了将近两千年。以两千年后的文献来说明两千年的事情,不觉着有些危险吗?

近代以来当疑古思潮兴起之后,大禹治水就曾经遭到过质疑。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层累地造就中国古史说,认为早期夏代以前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建构出来的历史,而非历史的真实。他的观点曾经被总结为“大禹是条虫”。因为顾颉刚先生曾经说过,大禹应该不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他应该是一个部族的图腾。当然,顾颉刚先生疑古过甚已经被很多学者指出。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将传说当史实来看待,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疑古思潮带给我们最大财富。

疑古思潮的主要代表性人物顾颉刚先生

具体到大禹治水来说,我以为,大禹治水的传说有一个被逐渐放大的过程。大禹是夏人的首领,夏人主要活动在豫西一带地区。在龙山文化后期,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大洪水的历史记忆。地质学家告诉我们,那是第四纪冰川融化的结果。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多地区都发生了洪水。在我们中国的黄河流域也是如此。根据传世文献的记载,大禹首先治理了黄河。这是断然不可能的,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并不具备治理黄河的能力。从考古材料来看,在龙山文化后期,豫东一带地区的考古文化明显呈现出衰落的迹象。而这种衰落也与大洪水有关。在豫东的平原地区人们面对着大洪水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洪水一次次地毁灭家园,从而导致了豫东地区文明的衰退。相反,在豫西山地,一则说当洪水到来的时候,人们可以躲避。二则说,豫西山地河流并不是特别大,在这种情况下,当比较小的河流泛滥的时候,人们是有希望战胜他的。于是,豫西一带的人们在面对着洪水的时候,不是躲避,不是退让,而是组织起来与它进行斗争。在与洪水的斗争之中,人们建立起了比较严密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领袖所发挥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平时。而大禹就是这样的一个以治水而闻名的领袖,在大禹的带领下,夏人们团结起来与洪水作斗争,最终战胜了洪水。

郑州黄河岸边的大禹治水塑像

在这个过程中,夏人的组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夏人的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最终战胜洪水之后,夏人组织起了早期的国家机器。而且,由于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所形成的巨大威望,大禹的后代就成了夏人当然的领袖。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就此诞生。因而,在夏人的历史记忆之中,大禹治水就成了最伟大的史诗!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的历史记忆主要靠口耳相传。在夏王朝建立的四百年间,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不断的口耳相传之中,被赋予了很多神话。这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古人有非常浓重的鬼神观念。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早期历史记忆之中,都是人神不分的。

夏王朝主要活动区域

后来,夏王朝被商王朝所取代。商王朝消灭了夏王朝之后,并不是以敌对的占领者而出现的。虽然我们今天大体可以知道,夏商两个王朝有着不同的族源。但,新来的商王朝以夏王朝的继承者而自居,他们宣布自己也和夏人一样,他们和夏人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契和大禹都是黄帝的子孙,大禹也被商人当成了一个伟大的神话般的历史领袖。在商王朝建立后,大禹治水的故事并没有被消灭,而是也被商人接受下来,并且被商人广泛传播。商人活动的区域比夏人活动的区域大得多,于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在更大的范围传播开来。大禹本来治水的时候只是治理了豫西一带的山水,到了商王朝的时候,大禹治水的传说已经被放大为治理了整个商王朝势力所及的范围之内的山川。

“遂公盨”的铭文有大禹治水最早的记录

周王朝建立后,周人起源于西方,但是周人也不是以殷商的对立面而出现,他们也宣布自己是商王朝的继承者,自己的祖先弃和商王朝的祖先契,有着共同的父亲帝喾。就这样,周人也接受了大禹治水的传说,也把大禹治水当成了自己民族先民伟大的创举。周人活动的范围比商人更大,于是大禹治水就被放大到所有周人势力所能达到的地区。前些年曾经出土了一尊青铜器“遂公盨”,其中的铭文就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传说。而“遂公盨”被认为是西周中期的器物。这就说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大禹治水的传说已经被周人所广泛接受。

今天的大禹陵建筑群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越人开始北上,他们在于中原民众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也逐渐接受了中原文化,最终与中原民众融合为一体。于是,本来和中原民众并非同一族源的越人也宣布自己是炎黄子孙。就这样,大禹治水的传说也被传到了南方。而在传说传到当地后,大禹治水也被认为不仅治理了中原地区的河流山川,包括越人生活区域内的山川也被大禹治理过了。而且,他们也把大禹作为了自己的领袖。在中原地区,本来没有大禹陵,这显然是由于时间的久远,人们早就忘记了大禹葬在哪里了。但是,这会儿,越人大禹就葬在自己这里。他们把自己的祖先陵墓当成了大禹陵。而且为了解释为何大禹陵会出现在越人生活的会稽,他们还说大禹在治理完山川之后,作为天子巡视四方,走到会稽的时候去世,就葬在那里了。

中原地区的百姓,对大禹巡视南方去世的传授也接受了。因为他们早就忘记了大禹陵在哪里。当别人说大禹陵在这里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就接受了。而作为越人,也不是有意伪造。他们相信大禹就是自己远古的领袖,大禹陵在这里也是应当的。

最后要说的是,我们国家很多古代帝王陵墓都是传说中,比如黄帝陵、炎帝陵、伏羲陵等等,都没有经过科学的考古发掘。但是,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之后,这些陵墓本身是不真的,已经不重要,他们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治水已经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


野叟杂谈


大禹治水发生在唐尧禹舜时期,而良渚或是重要的都城或宗教祭祀中心,城池为同期世界最大,同其它境外几个文明的小城邦就规模而言不是一个概念,三入家门而不入就流传于此,大禹治水应该最先从这里开始,但最终还是毁在大洪水,人群逐步向安徽河南等中心迁徙,大禹制九州鼎说明治水是全国范围,但后来大禹死在太湖治水视察的路上这个倒是很可能,为什么要埋在绍兴那么就留下更大的想象力了,顺便提一下,上古炎帝的势力范围在 长江淮河流域为主,唐尧禹舜是属于炎脉,为什么找不到夏,……这个呢得问殷商东夷,夏朝末期就一败寇,不客气的说夏文明启始于炎帝神农一脉的长江文明,中期辉煌于黄河,最后遁行于古蜀三星堆,
就留下甲骨文禹蜀两只虫子,黄河文明进入辉煌期

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发展序列清晰,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的文化区,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先后经历了马家浜文化(5000-4000BC)、崧泽文化(4000-3300BC)、良渚文化(3300-2300BC)、钱山漾文化(2300-2100BC)和广富林文化(2100-1800BC)等发展阶段。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马家浜晚期末段,东山村遗址便已出现编号为M101的早期权贵墓葬,墓中随葬品共33件(套),其中玉器21件,玉器种类有玉璜、玉玦、玉管等,该遗址还发掘出一批公元前3800年前后的崧泽文化早期的随葬较多陶器、玉器、石器等的贵族大墓,这些大墓集中于一个墓区,与小墓分开埋葬,显示出当时已存在明显的社会等级分化。马家浜、崧泽时期的文化积累为良渚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良渚文明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2300年,这是中国史前文化发展的特殊时期,经历了黄河流域庙底沟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油子岭文化、凌家滩文化、崧泽文化和北方地区红山文化的扩展与融合的大发展之后,各个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逐渐走向一段稳固而快速的发展阶段。良渚文化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支。良渚文明存在的时期,也正是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开始出现的年代。鉴于此,我们认为以良渚文明为代表的这一时段,可称为良渚时代,它上承庙底沟时代,下启龙山时代,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




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一个沿着长江黄河不断迁徙相互交融的文明


紫竹醉清风


大禹出自姒姓部族,这个族群最早活动在汾水下游,历史上的汾水下游也是汾水时常泛滥,和山洪暴发的多发地带。巜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有金天氏的裔孙台骀,曾在汾水下游治理水患,当地有沈、姒、蓐、黄四部先民参与,后来台骀在这里将以上四部组建为台国,并成为以上四部的共主和始祖。台国中的姒姓部族,无疑就是姒姓大禹的祖上,也说明了善于治水的大禹其治水的技能是承袭于台骀的,同时也印证了《左传》中多次提到汾水下游为大夏之虚。据民国版的《新绛县志》所记:"绛邑,皇古为台骀之国”,可见大禹姒姓一族出自汾水下游的绛州即今新绛县一带。到尧舜时期所传说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孔子则说大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是说大禹不提倡建造高大的宫殿,却在农田四周挖沟渠排水抗涝方面尽力尽责了。据此说来,夏朝的都城与宫殿至今在考古中疑问颇多,应该是与大禹不提倡修建大规模的宫殿有关,又说明所谓的大禹治水主要是在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由此提高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却为家天下的社会体制变革创造了条件。后来大禹做了天子后巡视天下在浙江去世,此时这里的良渚文化刚刚消失不久,想是善于治水的大禹对良渚的水利工程早有所闻,但无法找到良渚的人将其叫到中原来询问学习,便下决心长途跋涉去往浙江取经,不料竟是一去不返中原了。


104795901406云在青天


说说我的看法。

大禹出自西羌,的确大禹治水应该在北方。在《尚书》禹贡里也确实反应的是治理北方水系为主。其中还提到了疑似甘肃的地名合黎,但似乎大禹治水涉及面非常广,也提到长江水系。这是古人夸张,还是确有其事很难考证。我的看法大禹不是代表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指民系为主。如果一个时代都在治水,这是有可能的。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不江,入于海。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为何大禹陵在浙江绍兴?这个问题我的推理是,大禹是大鲧后人,大鲧是颛顼后人。浙江就是大鲧的故地。大洪水发生后,大鲧族又被打败,于是被一分为二分别发配四川和东北。大禹出自四川支,经甘肃、陕北、宁夏返回。最早的夏在西部是完全合理的。之所以大禹陵在浙江,那是因为商汤灭夏後让夏人返回了老家浙江,就是百越。《尚书》里的商书有记载。所谓放桀于南巢,很多书里都说过。

『商书·仲虺之诰

汤归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诰。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

夏人返回浙江,后人再立大禹陵是完全可能的。这样也就使得羌族和浙江都有大禹文化。羌族里有一大部分是夏人基因O1,应该就是夏灭逃向有娀之墟,最后融入羌族的人。


國病


绍兴这么多沟都是大禹挖的



为了祖国家里蹲


大禹是个民族,不是单纯的一个人!


我是你媳妇的球迷


看看绍兴河道十几米下的古沉木就可以想像以前这里的洪水有多少厉害了,古代没有疏导积压的泥沙,所以河流只能筑坝,且越筑越高,水大时风险也随之而来,溃坝常常发生,大地村庄遭受巨大灾难,所以大禹冶水从内陆疏浚河道到沿海绍兴是应该成立的,至少对于冶水的觉悟他是发起人和号令人,且是行动人


弥和园雕刻艺术


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汉人衣冠南渡。历史文化也要南渡。会稽山应该是因河南的桧楫山得名。大禹陵也只是个衣冠冢。


中心是悼


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28]),皇甫谧认为禹享年一百岁左右[31][32]。禹去世后,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33]。故大禹陵在绍兴!


BATTM


禹陵在绍兴禹陵村有娰姓看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