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誰的清華?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天津的學生上清華相對容易,河南最難

根據清華大學校內論壇的信息,我抓取了2006到2013年間各省(即各考區)就讀清華的人數。由於清華在中國高等教育中佔據特殊地位,這份數據不失為探索中國高校招生地域不平等問題的起點。

中國高校招生的地域性不平等已不是新聞。我們以清華大學的就讀人數為例,探索問題的癥結。

誰的清華?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天津的學生上清華相對容易,河南最難

每年在各大論壇和高考討論群裡,都有學生和家長憤憤地指出自己心儀的學校在本省的招生數量遠少於其他省份。由於學生必須在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所以高校給各省分配不同的“招生名額”,相當於給每位考生出生時就設下了高矮不一的門檻。

過往的媒體或網絡討論,對高校在各省招生情況的分析往往存在缺陷。有的文章比較了高校在各省的分數線,但由於各省考卷不同,比較分數線高低沒有意義。另一些分析則參考了大學高考前公佈的招生計劃,但由於實際入學人數與計劃招生人數通常有很大出入,所以單純比較計劃招生人數遠遠不夠。例如,清華大學2013年計劃在北京招203人,但實際有368名北京考生入學,是計劃的1.8倍。實際招生人數超出計劃並不是“黑幕”——計劃外的考生都是通過保送、自主招生等公開渠道被錄取的,且各省都有。

由於實際入學人數和計劃差異較大,且我們有理由猜測在發達地區差異更大,所以做一個對實際入學人數的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清華大學校內論壇的信息,我抓取了2006到2013年間各省(即各考區)就讀清華的人數。由於清華在中國高等教育中佔據特殊地位,這份數據不失為探索中國高校招生地域不平等問題的起點。

誰的清華?

下圖中,我們把每年實際入學清華的人數做為分子,同年高考報名的人數做為分母,計算了各省每萬名考生中入學清華的人數,後文簡稱“清華率”。很明顯,北京、上海、天津的學生上清華相對容易。

誰的清華?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天津的學生上清華相對容易,河南最難

誰的清華?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天津的學生上清華相對容易,河南最難

取各省2006到2013這八年間“清華率”的中位數,我們可以畫出這樣的地圖:

誰的清華?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天津的學生上清華相對容易,河南最難

上清華最容易的北京,每萬名考生有47人就讀清華;而最難的河南,每萬名考生僅有不到2人。數據雖然只到五年前,但不妨礙我們瞭解招生政策的地域不平等。

誰的清華?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天津的學生上清華相對容易,河南最難

地域不平等問題為什麼亟待解決

可能有人會問,地方財政也對高校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高校多招一些本地學生,難道不是理所應當嗎?

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張千帆教授在2012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北大清華……公認第一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行政部門賦予的。國家部門對北大、清華,985、211院校,部屬院校的投入都是不一樣的。”

中國現有“985院校”39所,“211院校”112所,教育部直屬院校75所,都是舉全國之力發展的大學。國家財政對它們的投入,在以下幾個數據中可以體現。

僅對1998年開始的“985工程”這一項,中央財政就累計投入了554億元人民幣,是地方投入的1.6倍。

具體到清華大學,雖然在其公開的財政預算、決算中,目前看不到中央和地方財政撥款的比例或具體數額,但我們可以參考同為“985高校”的復旦大學。在復旦公佈的2011年收入決算中,教育部和上海市撥款的比例為4:1。我們可以推測,像清華這樣的超級大學,教育部撥款佔其總收入的比例應該和復旦相當,甚至更高。

此外,教育部、財政部、發改委於2017年公佈了新的“雙一流”計劃,重點支持42所“一流高校“的建設。清華大學也毫無懸念地名列其中。官方沒有公佈對各高校撥款的數額,但從清華大學公開的預算可以看出,其2017年的“一般公共預算撥款收入”達到50億元人民幣,相比2016年上升了67%。

可能還有人會問,既然國家重點支持幾十、上百所院校,那麼各省都有像清華這樣的好學校——復旦大學多招上海考生、南京大學多招江蘇考生、武漢大學多招湖北考生,不是很公平嗎?

問題在於,不是每個省都有像清華、復旦、南大、武大這樣的學校,不是每個省都有那麼多“985”、“211”、“雙一流”。我們把每萬名考生中清華大學的入學人數作為橫軸,每百萬名考生中“211大學”的數量作為縱軸,從下圖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天津考生的幸運(上清華容易、本地好學校多),江蘇考生的福氣(上清華難,但本省好學校多),以及河南考生的壓力(上清華難、本省好學校少)。

誰的清華?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天津的學生上清華相對容易,河南最難

此外,也有人會認為,清華給廣東這樣的南方省份名額少,是不是因為廣東的優秀學生都不願意去北京上大學?

從數據來看,顯然不是。廣東媒體每年都會報道該省高考前幾名學生的去向。查閱可知,每年幾乎都是清華、北大瓜分了所有高分學生。例如,2014年,廣東文科與理科的前10名共有18人去了清華、北大;2016年,文科前30名有26人去了北大,理科前20名一半去了清華、一半去了北大。清華、北大曆年在廣東的分數線都遠高於其他學校。

此外,“考生意願不夠”這個說法,也不能解釋為什麼鄰近北京的河南、河北省,“清華率”那麼低。2006到2013年間,河南的“清華率”是北京的三十分之一,河北是二十分之一。

如何分配有限的教育資源

像清華這樣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短期來看一定是有限的,那麼如何分配就成了棘手的問題。其實世界各國都沒有所謂的完美分配方案,哪怕像英美這樣教育資源發達的國家,頂尖學校的招生也是每年公眾和媒體討論的熱點。

以英國大學來說,它們招生主要通過每年一次的全國統一高考。這樣的選拔體系,好處是較為公平,所有學生都用一把尺衡量。但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欠發達地區和公立高中的學生很難進入名校。2016至2017學年,90%的英國高中生都就讀於公立學校,但牛津、劍橋僅有一半左右的學生來自公立高中,該比例為英國所有大學中最低。

美國私立大學的錄取標準則完全不同。它們綜合考慮高中平時成績、標準化考試成績、課外活動、申請文書、面試等多個因素,由幾十人組成的錄取委員會自主審閱材料,沒有公開或統一的打分標準。這樣的綜合考評,好處是可以照顧欠發達地區學生、少數族裔等弱勢群體,但由於錄取人數有限,所以照顧弱勢群體就意味著要犧牲其他人群的利益。以哈佛大學為例,儘管其不承認歧視亞裔學生,但被錄取的亞裔學生通常在成績方面都遠遠好於其他族裔。目前已有民權組織就此起訴哈佛。另外,不透明的招生程序也更方便大學考慮學生本人能力以外的因素。例如,許多私立大學都公開表示會優先考慮校友及捐款人子女。哈佛大學2017年近30%的新生都有親屬在哈佛讀過本科。

美國絕大多數公立大學招生也是“綜合考評”,不看某次具體考試的分數。不過很多公立學校,例如德克薩斯州的公立大學系統,自動錄取州內學校平時成績優秀的學生。美國學生比中國學生幸運的地方在於,美國各地都有優秀的公立大學——西部有加州大學,中部有密歇根大學、威斯康星大學,東部有弗吉尼亞大學,南部有德州大學。不過由於公立大學主要依賴地方撥款,所以近年來多數都預算緊張,錄取時開始偏向需要繳納更高學費的州外學生。以加州大學為例,伯克利和洛杉磯分校近幾年的州外錄取率都高於州內錄取率,戴維斯分校的州外錄取率更是州內的兩倍。加州民眾抗議多年後,加州大學系統決定從2018年開始把州外學生比例控制在18%以下。

可以看出,在優質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分配,是每個國家、不同教育體系都面臨的問題。這其中不僅有大學、地方、中央之間的博弈,也有政策制定者對於絕對公平和弱勢群體保護這兩種考量的權衡。中國高校招生的地域不平等只是眾多分配難題中的一個。在不能一夜間找到完美分配方案的情況下,主動與公眾溝通名額制定的考慮依據,可能是邁向公平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