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對嬰兒說話,並非“對牛彈琴”

心理學家認為,嬰兒的哭聲、笑貌及喃語,都是他們發給大人的“訊號”。

對嬰兒說話,並非“對牛彈琴”

也就是說,那些看似毫無意義的咿呀之語,可能正是嬰兒想表達自己意願的一種“信號”。如果周圍的人,對他的“信號”立即回應,他發出“信號”的積極性就會大幅提高。

當嬰兒對著母親發出聲音時,就表示他正要告訴母親什麼事,做母親的一定要有回應。由於母親的反應,嬰兒便會產生再發出聲音的意念。可以確定的說,再沒有一件事能像母親微笑地回應那樣能激起嬰兒“說話的慾望”了。

不要認為小寶寶不會說話就可以忽略他,與寶寶說話並非“對牛彈琴”毫無意義,實際上對寶寶的心智發育有重要影響。

對嬰兒說話,並非“對牛彈琴”

在嬰兒長到兩個月時,便可有意識地跟他說說話。當你給寶寶餵飯、換尿布或是洗澡的時候,為他唱唱歌或哼哼曲調。當他發出那些幼嫩可人的聲音時,你也“咕咕咕”的回應他,他就會明白聲音可以使別人有反應--而這就是語言的力量。對於嬰兒的這種呢喃之聲,周圍的人是否積極回應,對嬰兒的心智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回應嬰兒的信號時,我們大人除了用言語與他說話外,還可以撫摩他、哄他、搖動他,任何方法都可以。

重要的是,對嬰兒發出的“訊號”,要立即作出回應,嬰兒會發出更高一級的“信號”,這樣就能促進寶寶心智的發育。不僅如此,母子間藉著“發訊”與“應訊”這種頻繁地信息溝通,可以促進母子之間的心靈感應。若母親或周圍的人對嬰兒的“發訊”反應太少,會使嬰兒處於“悶悶不樂”之中,減低對外發出信息的積極性。

對嬰兒說話,並非“對牛彈琴”

據心理學家研究,如果一個嬰兒被獨自放在空無一人的房間裡,他的呢喃語聲就會大大減少。那些不會哄逗、很少對孩子說話的母親所撫養的孩子,語言的發育總是很遲。

要創造一個能促使嬰兒不斷咿呀學語的愉快環境,以提高嬰兒的發音質量。媽媽的愛撫、語言和笑聲,最能鼓勵嬰兒做出咿呀反應。實驗證明,甚至只播放母親聲音的錄音帶,都能使嬰兒興奮,用咿呀學語對母親的聲音做出回答。

對嬰兒說話,並非“對牛彈琴”

所以成人要儘量多和嬰兒交談,長時間的沉默會使嬰兒感到寂寞。每天和你的寶寶多交流幾分鐘,長此以往就會大大提高你寶寶的語言能力。孩子傾聽語言對其語言能力的影響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日復一日、點滴而成的。讓寶寶可愛的呢喃之語與父母輕柔的愛語交織成人生之初最美妙的生命序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