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从“工上自然态”鉴定古玉,对比学习工断沁原理有助收藏(干货)

从“工上自然态”对比鉴定古玉,对比学习工断沁原理有助收藏。古玉在入土前已经有了工痕,入土后玉器受到环境影响,发生一系列变化,大多数会出现沁色。学习沁色与工痕的关系,作为鉴定指导,意义重大。

一、工上自然沁

从“工上自然态”鉴定古玉,对比学习工断沁原理有助收藏(干货)

图1

图1是一件汉代白玉猪握,表面布满黄褐色土沁。不难发现,汉八刀大砣工的工痕处,同样布满褐色土沁,并未被砣工切断。换句话说,在入土之前,这是一件白玉猪握,汉八刀工艺。入土之后,受到墓葬环境侵蚀,天长日久形成土沁,沁色不会跨越工痕部位,而是一视同仁。哪怕在孔道与阴线底部,也会爬进爬出,这是鉴定要点。


二、工上自然裂

从“工上自然态”鉴定古玉,对比学习工断沁原理有助收藏(干货)

图2

玉器长埋地下,受到应力作用,会产生浅层开裂,这种裂痕常常以平形状出现,这与晶体排列顺序有关,因此我们常见到平形状牛毛纹沁色。玉表出现的浅层开裂,会随着工痕,在玉器表面随形游走,不会中断。


三、工上自然蚀

从“工上自然态”鉴定古玉,对比学习工断沁原理有助收藏(干货)

图3

在工痕上面,由于土咬,会产生各种土蚀痕迹,包括烂斑、蛀孔等,常常表现为外小里大、出现结晶体等。这也是工上自然态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外界环境的侵蚀是一视同仁的,这个逻辑要清晰。此处要特别注意,很多玉友迷信微距鉴定,看到蛀孔外小里大或者结晶体,就下结论,这是很容易打眼的(划重点)

四、工断沁仿品

从“工上自然态”鉴定古玉,对比学习工断沁原理有助收藏(干货)

图3是一件仿品,我们常见的“工断沁”,常为老玉新工。利用老玉的玉皮等仿造沁色,但由于使用新的工艺加工,一定会将玉皮原来的沁色割断,感觉很不自然,我们称之为非自然态。利用东北河磨料仿红山文化比较常见这种,一定要注意。

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学习工上自然态,万变不离其宗,了解古玉的入土环境及受到侵蚀后的变化,是我们辨伪的关键,也是提高收藏眼力的重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评论转发收藏,也可以关注我,一起来养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