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從“工上自然態”鑑定古玉,對比學習工斷沁原理有助收藏(乾貨)

從“工上自然態”對比鑑定古玉,對比學習工斷沁原理有助收藏。古玉在入土前已經有了工痕,入土後玉器受到環境影響,發生一系列變化,大多數會出現沁色。學習沁色與工痕的關係,作為鑑定指導,意義重大。

一、工上自然沁

從“工上自然態”鑑定古玉,對比學習工斷沁原理有助收藏(乾貨)

圖1

圖1是一件漢代白玉豬握,表面佈滿黃褐色土沁。不難發現,漢八刀大砣工的工痕處,同樣佈滿褐色土沁,並未被砣工切斷。換句話說,在入土之前,這是一件白玉豬握,漢八刀工藝。入土之後,受到墓葬環境侵蝕,天長日久形成土沁,沁色不會跨越工痕部位,而是一視同仁。哪怕在孔道與陰線底部,也會爬進爬出,這是鑑定要點。


二、工上自然裂

從“工上自然態”鑑定古玉,對比學習工斷沁原理有助收藏(乾貨)

圖2

玉器長埋地下,受到應力作用,會產生淺層開裂,這種裂痕常常以平形狀出現,這與晶體排列順序有關,因此我們常見到平形狀牛毛紋沁色。玉表出現的淺層開裂,會隨著工痕,在玉器表面隨形遊走,不會中斷。


三、工上自然蝕

從“工上自然態”鑑定古玉,對比學習工斷沁原理有助收藏(乾貨)

圖3

在工痕上面,由於土咬,會產生各種土蝕痕跡,包括爛斑、蛀孔等,常常表現為外小裡大、出現結晶體等。這也是工上自然態的表現形式,也就是說,外界環境的侵蝕是一視同仁的,這個邏輯要清晰。此處要特別注意,很多玉友迷信微距鑑定,看到蛀孔外小裡大或者結晶體,就下結論,這是很容易打眼的(劃重點)

四、工斷沁仿品

從“工上自然態”鑑定古玉,對比學習工斷沁原理有助收藏(乾貨)

圖3是一件仿品,我們常見的“工斷沁”,常為老玉新工。利用老玉的玉皮等仿造沁色,但由於使用新的工藝加工,一定會將玉皮原來的沁色割斷,感覺很不自然,我們稱之為非自然態。利用東北河磨料仿紅山文化比較常見這種,一定要注意。

本文通過四個方面學習工上自然態,萬變不離其宗,瞭解古玉的入土環境及受到侵蝕後的變化,是我們辨偽的關鍵,也是提高收藏眼力的重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評論轉發收藏,也可以關注我,一起來養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