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工作15年,我找到了专治焦虑的解药

写在上周:

又一年高考胜利结束,00后已成年步入大学校园。去年,95后就已全面杀入职场,年轻一代让职场中的我们倍感压力。


上周我团队入职了一枚96年出生的小鲜肉,话说那一年我刚好上大学,为此我认真地沮丧了好几天。我从来不是个忌讳讲年龄的人,因为我认为人生最宝贵的就是在不同阶段的经历,每增加一岁时享受更丰富的积累和新的挑战就好了。

但是不能不说这些小鲜肉的陆续加入还是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仅仅来自于我很多时候根本听不懂他们说的话,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他们所表现出的随意中的突破。这种看似不费吹灰之力的灵光让我开始担心自己会离这个快速奔跑的时代越来越远,也让我反思我在这个时代里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到底在哪里。

工作15年,我找到了专治焦虑的解药

1

大多数时间我们都没想明白自己

大部分人焦虑的根源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这是一个人一生之中总要面对的问题,此时此刻想明白了不代表下一秒还明白。刚毕业的时候我们似乎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工作三年不但没理清楚,反而更迷茫了。职场并非自己想的样子,到底擅长什么并不明确,喜欢什么也似乎没有毕业时的激情了。工作5-8年感觉上不上下不下,也看不到什么未来,然后无病呻吟地号称30+危机来了。

“焦虑”是媒体和自媒体的好朋友,因为它太容易让每个人产生代入感了。我们认真研究了我们公号今年以来所有10万+的文章,无一不和焦虑相关,而至于刷爆我们朋友圈的各种凌晨系和35+系就更不用说了。

在这种内外恐慌的挤压下,很少有人依然能够理性地和自己对话。我始终认为人这一生的大部分痛苦来自于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和别人比较却从来不愿意花时间和自己对话。很多时候,我看到伙伴们高喊follow my heart,但可惜他们只是在为自己的随波逐流和现实利益找借口。

那天在我一个朋友的朋友圈里看到他说现在很多人工作的目标是我要一个什么样的房子或是一个什么收入水平。在他看来职业的目标应该是3年以后5年以后以及每个未来时间点上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去考虑为了成为那样的人你应该具备哪些技能应该做哪些准备,等你真正成为那样的人的时候所有物质的期待自然伴随而来。

看过之后我想了很久,在过去的一年,我见过不少于100位候选人,不超过5位对自己和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过深度思考。追求现实的物质目标无可厚非,但是它会让你失去那个更真实和长远的自我。

2

碎片化学习不是焦虑的解药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民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谈论读书、知识付费、各种课程。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每个人都被这种氛围影响着。

我自己也身在其中,发现自己和同事们学习的热情如此高涨,学习也从未如此便利过。但是两年过去了,我发现自己毫无进步,而对于这个飞速的时代来说我就是飞速地退步。这种碎片化学习让我沉迷在一种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假象中,动不动看完一篇文章听了一段30分钟的分享后开始就给周围的人讲概念,观点和案例,在别人貌似认真听的眼神中我获得了无穷无尽的满足感。

我在今年跨年的时候问过自己,你在过去的一年学习了什么,请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你的输出。Nothing!

那一刻,我才真正焦虑了!

所以,所谓的学习不是一篇文章、一本书、一堂课,而是持续的完整的有思考的反复输入与输出过程。碎片化时间内的内容我们作为零食茶点固然不错,但这并不能取代正餐。所以我现在会强迫自己至少每周拿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专心读书,我恢复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读书之后逼自己思考我学到了什么并能够输出。

我承认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长期缺少大量的阅读,我的阅读速度变得很慢。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微信响个不停,我总想去看手机。写读书笔记很浪费时间,因为看过和看懂有很大的区别,看懂和变成自己理解的内容再讲出来有很大的区别。

但我内心格外平静。

昨天,猎聘的非凡俱乐部闭门分享中请到了湛庐文化的创始人陈晓晖先生,他分享的“仅仅知道一个事物的名称,其实等同于对它一无所知”,让我们每个人都反思自己今天的浮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