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工作15年,我找到了專治焦慮的解藥

寫在上週:

又一年高考勝利結束,00後已成年步入大學校園。去年,95後就已全面殺入職場,年輕一代讓職場中的我們倍感壓力。


上週我團隊入職了一枚96年出生的小鮮肉,話說那一年我剛好上大學,為此我認真地沮喪了好幾天。我從來不是個忌諱講年齡的人,因為我認為人生最寶貴的就是在不同階段的經歷,每增加一歲時享受更豐富的積累和新的挑戰就好了。

但是不能不說這些小鮮肉的陸續加入還是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不僅僅來自於我很多時候根本聽不懂他們說的話,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他們所表現出的隨意中的突破。這種看似不費吹灰之力的靈光讓我開始擔心自己會離這個快速奔跑的時代越來越遠,也讓我反思我在這個時代裡的價值和不可替代性到底在哪裡。

工作15年,我找到了專治焦慮的解藥

1

大多數時間我們都沒想明白自己

大部分人焦慮的根源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這是一個人一生之中總要面對的問題,此時此刻想明白了不代表下一秒還明白。剛畢業的時候我們似乎並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工作三年不但沒理清楚,反而更迷茫了。職場並非自己想的樣子,到底擅長什麼並不明確,喜歡什麼也似乎沒有畢業時的激情了。工作5-8年感覺上不上下不下,也看不到什麼未來,然後無病呻吟地號稱30+危機來了。

“焦慮”是媒體和自媒體的好朋友,因為它太容易讓每個人產生代入感了。我們認真研究了我們公號今年以來所有10萬+的文章,無一不和焦慮相關,而至於刷爆我們朋友圈的各種凌晨系和35+系就更不用說了。

在這種內外恐慌的擠壓下,很少有人依然能夠理性地和自己對話。我始終認為人這一生的大部分痛苦來自於願意花太多的時間和別人比較卻從來不願意花時間和自己對話。很多時候,我看到夥伴們高喊follow my heart,但可惜他們只是在為自己的隨波逐流和現實利益找藉口。

那天在我一個朋友的朋友圈裡看到他說現在很多人工作的目標是我要一個什麼樣的房子或是一個什麼收入水平。在他看來職業的目標應該是3年以後5年以後以及每個未來時間點上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去考慮為了成為那樣的人你應該具備哪些技能應該做哪些準備,等你真正成為那樣的人的時候所有物質的期待自然伴隨而來。

看過之後我想了很久,在過去的一年,我見過不少於100位候選人,不超過5位對自己和自己的職業發展有過深度思考。追求現實的物質目標無可厚非,但是它會讓你失去那個更真實和長遠的自我。

2

碎片化學習不是焦慮的解藥

我們正在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民學習的時代。每個人都在談論讀書、知識付費、各種課程。這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情,每個人都被這種氛圍影響著。

我自己也身在其中,發現自己和同事們學習的熱情如此高漲,學習也從未如此便利過。但是兩年過去了,我發現自己毫無進步,而對於這個飛速的時代來說我就是飛速地退步。這種碎片化學習讓我沉迷在一種持續學習和進步的假象中,動不動看完一篇文章聽了一段30分鐘的分享後開始就給周圍的人講概念,觀點和案例,在別人貌似認真聽的眼神中我獲得了無窮無盡的滿足感。

我在今年跨年的時候問過自己,你在過去的一年學習了什麼,請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你的輸出。Nothing!

那一刻,我才真正焦慮了!

所以,所謂的學習不是一篇文章、一本書、一堂課,而是持續的完整的有思考的反覆輸入與輸出過程。碎片化時間內的內容我們作為零食茶點固然不錯,但這並不能取代正餐。所以我現在會強迫自己至少每週拿出一個比較完整的時間專心讀書,我恢復了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在讀書之後逼自己思考我學到了什麼並能夠輸出。

我承認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因為長期缺少大量的閱讀,我的閱讀速度變得很慢。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的微信響個不停,我總想去看手機。寫讀書筆記很浪費時間,因為看過和看懂有很大的區別,看懂和變成自己理解的內容再講出來有很大的區別。

但我內心格外平靜。

昨天,獵聘的非凡俱樂部閉門分享中請到了湛廬文化的創始人陳曉暉先生,他分享的“僅僅知道一個事物的名稱,其實等同於對它一無所知”,讓我們每個人都反思自己今天的浮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