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中國公有云廠商2017年收入利潤綜合排名

中國公有云廠商2017年收入利潤綜合排名

做這個排名之前,首先需要說明一下這次估算和統計的公有云供應商的業務範圍。

對於雲計算、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的概念,業界也有過討論,這裡梳理一下,供大家參考。

雲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 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來源: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

公有云(Public Cloud)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為用戶提供的能夠使用的雲,公有云一般可通過Internet使用,公有云的核心屬性是共享資源服務。這種雲有許多實例,可在當今整個開放的公有網絡中提供服務。能夠以低廉的價格,提供有吸引力的服務給最終用戶。公有云作為一個支撐平臺,還能夠整合上游的服務提供者和下游最終用戶,打造新的價值鏈和生態系統。

私有云(Private Cloud)是為一個客戶單獨使用而構建的,因而提供對數據、安全性和服務質量的最有效控制。該公司擁有基礎設施,並可以控制在此基礎設施上部署應用程序的方式。私有云可部署在企業數據中心的防火牆內,也可以將它們部署在一個安全的主機託管場所,私有云的核心屬性是專有資源。

混合雲(Hybrid Cloud)是基於公有云、私有云和(或者)公眾雲的結合。出於安全考慮,企業更願意將數據存放在私有云中,但是同時又希望可以獲得公有云的計算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混合雲被越來越多的採用,它將公有云和私有云進行混合和匹配,以獲得最佳的效果,這種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達到了既省錢又安全的目的。

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是內容分發網絡。其基本思路是儘可能避開互聯網上有可能影響數據傳輸速度和穩定性的瓶頸和環節,使內容傳輸的更快、更穩定。通過在網絡各處放置節點服務器構成智能虛擬網絡,CDN系統能夠實時地根據網絡流量和各節點的連接、負載狀況以及到用戶的距離和響應時間等綜合信息,將用戶的請求重新導向離用戶最近的服務節點上,解決 Internet網絡擁擠的狀況,提高用戶訪問網站的響應速度。

如果所有公告了財報的都把這些分得清楚,那就統計起來方便多了。但是事實上所有的公有云供應商公佈財報都沒有細分出純粹公有云業務、CDN業務、私有云業務、混合雲業務的具體比例。現在要劃清界限來統計,太難了,本次依然採取綜合統計的方式。

這就如業內專家討論時笑言一樣:雲計算,是一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面裝。

未來待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做進一步細分的公有云供應商收入的統計排名。

在中國,做公有云的也就這些了,數一數看: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青雲、世紀互聯(微軟Azure)、亞馬遜AWS、中國電信、中國聯通、Ucloud、華雲數據、鵬博士、首都在線、金山雲、藍汛、京東雲、網易雲等,數量並不多。

想要知道中國公有云誰的利潤如何,得先知道其營收如何。對於從來不公佈具體數據的公有云廠商我們可以猜猜看。

池塘裡的魚都想跳出來,是魚的焦慮,還是池塘的問題?答:都不是,是氣壓太低。

這個問題隱含了一箇中國公有云存在的現象,幾乎所有做公有云服務的提供商都涉足了私有云領域。套用一下這個隱喻,那麼是公有云的提供商想從公有云服務市場跳出來,是說公有云提供商存在焦慮,還是公有云市場的問題呢?

答:都不是,是私有云市場門檻越來越低。

根據Gartner的分析顯示,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將從2017年的1535億美元增長到1864億美元,大約增長21.4%。

其中增長最快的部分是基礎設施雲服務(IaaS),預計增長35.9%,2018年營收有望達到408億美元。

那麼,各位親隨著阿明的分析評論,先來了解一下這34家中國公有云廠商在2017年的發展狀況吧,然後再看一下文末的中國公有云廠商2017年收入利潤綜合排名的榜單情況。或許,你會有所新的發現。

阿里雲 112億元

2018年2月1號晚間,阿里巴巴公佈2018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阿里雲保持持續強勁的增長,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04%到35.99億元。2017年累計營收突破百億,達到112億元。這是國內首次出現百億規模的雲計算服務商,並在亞洲市場上保持領先優勢。

阿里雲的收入公佈出來的數字就是超過了100億元,按照業內人士的分析以及阿里雲日常業務的增長速度來看,基本可以估算到:110億元左右。當然,之於100多具體多少數字,其實並不是非常重要,因為,在阿里雲之後的其他公共雲供應商的收入與此差距非常大。因此,100億後面的十位數與個位數到底應做什麼,對於公共雲標杆企業來說,就顯得並不是那麼重要了。

中國聯通 110.2億元

首先看到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聯通實現營收2748.29億元。同比還是增長的,不過2017中國聯通最大的看點是混改。

中國聯通發佈公告,宣佈其董事會提前換屆,此次中國聯通新增的13名董事會成員中,包括了BAT三大互聯網巨頭,分別為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胡曉明、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盧山以及百度董事長、創始人李彥宏。

中國聯通雲表現如何呢?依託整體的資源和架構,從聯通財報可以看出,2017年IDC及雲計算業務收入達到人民幣110.2億元,同比增長16.6%;物聯網業務收入達到人民幣14.1億元;大數據業務收入達到1.6億元。

按照上面的統計習慣,IDC收入也不能剝離計算,需要計入統計。因此,中國聯通的雲收入與阿里雲不相上下,既然阿里雲沒有扣除CDN的收入那麼中國聯通也不排除了,一視同仁。

網宿科技 53.58億元

在CDN領域,網宿科技還是在國內排名第一。

因為上市企業,看網宿科技財報顯示: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53.5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50%;營業利潤8.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3.39%;利潤總額8.4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6.0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26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3.92%。

當然,這些收入包括了CDN、託管雲等業務。主體收入依然還是CDN,因為韓國CDNetworks Co.,Ltd.納入合併報表範圍,所以收入增長也就不在話下。

只是網宿科技目前還是面臨轉型危機,如果要走出CDN業務的影響絕對不可能,發展一些公有云業務又技術力不從心,只是從海外CDN業務佈局來看,這並不能拯救網宿科技未來走下坡的趨勢。

因此,在保守的估計中,網宿科技遲早會鯨吞一家公有云相關的中型供應商,這樣才有可能真正走上一個轉型之路。當然,這目標可能是誰呢?大家猜猜看,謎底需要時間來揭曉。

騰訊雲 45億元

騰訊雲在2017年屬於高速增長的年份,具體收入數字是多少雖然沒有看到騰訊公司對外公佈,但是從其財報中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2017年全年騰訊公司整體總收入為人民幣2377.6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6%。而云計算業務屬於騰訊定義公佈的“其他業務",其他業務中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因為騰訊雲收入雖然增長,但是對於雲業務的投入比重非常大,本質上來說騰訊雲應該還處於發展的佈局期,不太可能出現盈利,所以將騰訊雲放在了騰訊其他業務中對外公佈,也就情有可原了。

可以看到公開的騰訊雲業務表現描述來看:騰訊雲於本年度繼續快速增長。保持在雲服務垂直領域(包括網絡遊戲及視頻雲服務)的領先市場地位。加深了在互聯網行業的滲透力度並嬴得更多關鍵客戶,擴大了在金融服務行業和政府機關的客戶群,並切入到為超市、百貨公司及快速消費品公司提供智慧零售解決方案的業務中。

在馬化騰的評述中,對於支付、雲、人工智能等方面都定位成了面向未來的佈局。在雲服務方面,騰訊主打垂直領域,如網絡遊戲、視頻雲服務等。但是按照知情人士的分析來看,2016年騰訊雲的收入就破20億元了,那麼2017年翻番破40億元完全有可能,因而這裡完全可以估算為45億元。為什麼加上5億元呢,畢竟騰訊雲計算自身收入的時候,據說是不加自集團內項目採用騰訊雲的成本計算,因此,這裡加上5億元其實也算是少的了。

中國電信 35億元

從可以查到的數據來預估,中國電信全年經營收入達到人民幣3662億元,在雲計算領域的收入表現也是增長的。

首先2017年中國政務雲服務中國電信排名第一。2017年, 天翼雲踐行全國31個省市的“2+31+X”的全國雲資源部署戰略,讓用戶可以一點接入,多點部署、全網服務。

搜尋財報發現:其中固網信息及應用服務收入為520.37億元,較2016年增長17.3%,主要是得益於IDC業務、雲業務、大數據業務和天翼高清業務的快速發展,這四塊業務實在不好劃分,其中IDC業務+雲業務是否可以佔據一半呢?如果可以的達到一半那就成為了中國最大的雲計算供應商了。

但是事實上必然不會超過一半,如果可以達到一半中國電信早就將其獨立公示年收入數據了,怎麼還會掛在一起不了了之呢。

但是按照2016年雲收入估算17億元來看,2017年就算翻倍也不會超過40億元,但是這個收入當量與中國聯通相比似乎少了一半多,感覺還是不太正確,但事實上也就不到40億元,矯正一下,中國電信2017年雲收入暫且估算為35億元。

世紀互聯(IDC+CDN+微軟Azure等)33.93億元

微軟Azure中國(世紀互聯)14.5億元

從世紀互聯2017年全年財務表現來看,淨營收總計為33.93億元。從公佈的利潤數字顯示:2017全年經調整後的淨虧損為1.91億元(約合2930萬美元),上一年經調整後淨虧損為3.60億元。之前在2016財年應收在5.5億美金左右,摺合人民幣35.2億元。

不過,2017年9月27日,趕在季度結束之前,世紀互聯公告稱,公司把管理網絡服務業務下面的CDN、託管區域網絡服務等業務66.67%的權益以1元價格轉讓給北京啟迪源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但是在剝離這個業務不久後就又回到世紀互聯,並進入了營收計算。不過,啟迪控股高管王世琪在2018年2月就宣佈入主世紀互聯,從而被任命為公司聯席CEO兼總裁,並且啟迪控股通過其關聯投資方將持有世紀互聯約21.4%的股權,擁有約51.0%的投票權。

也就是說這一年中,世紀互聯的折騰不斷,旗下的微軟Azure業務雖然相對獨立團隊在運營可能受到影響比較小,但相對的干擾肯定還是會存在的。

如果不扣除CDN、託管區域網絡服務的收入來算,33.93億元的數字是真實的公佈。那麼這裡是不是不扣除來自IDC業務的收入呢,從目前整體市場來看,如果要做到絕對的公共雲收入計算,任何一個公共雲供應商恐怕都不會答應,所以,既然大家都在私有云往公有云業務中帶,IDC業務又何必扣除掉呢。暫且講世紀互聯收入依然計算為:33.93億元。

如果按照微軟雲在數據中心方面並沒有實現2017年的擴容,那麼其實際收入與2016年應該差別不是很大,按照業界對微軟雲在中國的整體表現良好來看,2016年估算13億元的收入,2017年估計應該在14-15億元左右,暫且估算為14.5億元。其利潤情況估算在3-4億元左右,暫且估算為3.5億元。另有傳言說Azure微軟雲在2018年找了另外一家中國落地的合作公司,但是阿明與世紀互聯相關人士溝通之後確認,世紀互聯與Azure已經續簽了合作協議,目前在中國還是世紀互聯獨家授權。

華為雲 32億元

正式宣告進入公有云領域,應該是2017年。

當然,之前華為雲服務成立於2011年,曾經嘗試公有云,涉足私有云到正式進入公有云領域,華為雲經歷了華為企業雲很大一段時間到過度。那段時間裡,華為在公有云的方向上找不到北,不知道該如何發展才好,方向不明,戰略不清,因而導致了華為雲即使在私有云領域擁有一大把成熟硬件產品堆疊,但是也難以發揮出真正公有云的成效。

華為在2017年正式進入公有云服務領域,整合了IT產品線、2012實驗室、軟件產品線、全球公有云業務部、流程IT等等內部組織形成了華為雲BU。因此,戰略明確要做華為雲了,BU也成立了,未來的目標也知道是什麼了。

政務雲當然是華為雲首先發展的領域,其次與城市為中心的雲計算中心戰略佈局,再次就是針對阿里雲、AWS、Azure這三大業界非常有代表性的公有云構建自己的雲服務產品。

當然,華為雲BU確立後,全球研發投入也是驚人的全球部署了5個專注於雲計算的研發中心,涉及研發人員超10000人,從研發上直接比肩阿里雲的5000人。這是典型的華為作風,一旦看重某個領域,必然會不顧一切地投入重金和人力切入,直到佔據重要地位成為這個領域的代表之一,甚至坐上頭把交椅。

2017年華為全年銷售收入預計約6000億元人民幣(約921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5%。在雲業務方面華為雲推出公有云合作伙伴計劃,2017年發展夥伴超過一千家。但是這1000家合作伙伴的數量還不錯,只是每一家的貢獻還是不夠,從華為雲官方合作伙伴策略中可以看到一二。

從之前媒體曝光的華為雲計算五年規劃“2020年收入將超100億美元”來看,2017年遠遠沒有達到華為雲所奢望的要求。公有云的玩法和服務器、存儲等私有云玩法還是不同,如何力爭從企業級IT走過來還能兼具互聯網的基因,這將是華為雲下一步面臨的核心挑戰。

不過,在2018年2月從央視財經報道,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公佈了:華為雲的服務從2016年底的10大類45個增加到14大類99個,華為雲夥伴總數超過2000家、華為雲業務實現3倍增長以上。2017年,華為雲銷售收入達到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32億元左右。但是這裡沒有看到華為雲公佈利潤情況,對於剛剛進入公有云領域時間不久的華為雲,其經營結果必然是虧損的。

需要指出的是,這32億元不是純粹的公有云收入,而是雲收入包括了整合內部IT產品線、軟件等與雲相關的技術和產品,應該是也有私有云的哦。

亞馬遜AWS中國 19億元

AWS在2017年的中國市場變化還是比較大的,來自全球的表現更為強勁。AWS全年的表現卻超出了亞馬遜的預期:該項業務2016全年營收達到122億美元,在2017年就達到了174.6億美元。增加了50億美元左右,增長了40%左右。

這裡需要看看這個數據:光環新網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約40.8億元,同比增長75.88%;實現淨利潤4.36億元,同比增長30.02%;其中,雲計算服務收入佔比70%,也就是28億元。但是這28億元包括了AWS雲計算業務、光環有云雲增值和混合雲、無雙科技SaaS雲、中金雲網私有云四個部分。財報並沒有公佈具體的AWS雲計算業務收入,如果能估算出來就基本上是AWS中國2017年的收入了,因為寧夏西雲數據運營的AWS寧夏區域在2017年12月份左右才落地,計算收入也只能看2018年了。

那麼光環新網中的AWS雲計算業務收入怎麼計算呢?

根據業績承諾,無雙科技2015年度至2017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分別不低於3500萬元、4550萬元和5915萬元。中金雲網2016年度至2018年度淨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計算依據)分別為1.3億元、2.1億元和2.9億元。有云部分不太可能產生利潤,併入之前就一直虧損,因此可以看出公司總利潤4.36減去無雙科技0.455億元和中金雲網2.1億元后,剩餘的1.8億元左右應該大部分是屬於AWS雲計算業務帶來的利潤了。利潤估算出來了,那麼收入到底是多少呢?光環有云年收入估計在1億元左右,中金雲網年收入估計在5-6億元左右,無雙科技不太可能突破1億元暫且算作年收入1億元,那麼三者總計也就最多在8億元左右。

按照全球表現,再結合中國的表現,那麼2017年AWS在中國的營收應該增長的比例會超過40%,2016年的數字估算為7億元人民幣,業內有人說亞馬遜AWS中國2017年收入比2016翻了3倍。因此,2017年收入估算應該在20億元左右,保守一點可以估算為:19億元。2016年AWS盈利3億元,按照這樣的經營狀況趨勢來分析,2017年盈利5億元左右應該問題不大。

UCloud 15億元

UCloud在2017年的表現突出,業績被業內傳說早已突破了10億元。

按早2015年幾億元收入,2016年7億元估算收入,那麼2017年應該翻番了,畢竟UCloud在2016產品基礎上獲得了更完善的豐富,混合雲、直播雲、金融雲、CDN等等雲計算方面的方案和產品幾乎都覆蓋了。

2017年的勢頭也非常猛,CEO親自衝在前線做單。

那麼2017年年收入估計應該在15億元左右了,其數字不會比金山雲少。畢竟UCloud產品佈局比金山雲豐富,CDN也是全球500節點的規模了。因為全球和中國本土強勢佈局的原因,估計全年的利潤幾乎也是沒有的。

金山雲 13.33億元

金山雲在2017年也是大手筆的投入,這主要來自雷軍及其相關投資組織對雲計算領域的看好。

資本市場對雲的看好已經成習慣了,沒有想到雷軍對公有云的看重超乎常人。

況且還是在當前公有云市場格局基本快要形成的時候,可謂公有云行業發展的下半場才入場,遲到者如此看重也是驚人的。

驚人的重視,自然帶來了快速的切入與業務增長。為此,我們看到金山雲被公佈的營收數據中達到了全年13.33億元,這個數字其實相當於2016年騰訊雲的基本表現,雖然當時騰訊雲的收入遠超這個數字,但從整體表現狀態和發展趨勢來看卻十分相似。

當然,雷軍不是隻是喊空話的重視金山雲,而是採取了連續幾輪重磅的投資,從而讓金山雲成為公有云領域中融資總額最高的供應商了。那麼在2018年中,金山雲能否形成自己更健全的生態,值得關注一下。一旦生態形成,加上資本的給力,金山雲後面的發展就會更為迅猛了。

鵬博士 12.24億元

畢竟鵬博士在北京、上海、武漢、廣州、深圳、成都建有可商用的高標準的IDC機房。建設運營的數據中心總面積超過20萬平米,總機架數超過2萬。以IDC業務為主要收入的鵬博士,在2016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66.3億元,淨利潤6.07億,因此預估2016總收入86億元左右,淨利潤8億元。

那麼2017年一年的發展中,鵬博士的營收有沒有增長呢?

按照公開的財報來看,報告中顯示,公司2017年度營收81.7億元,同比下降7.68%;2017年鵬博士通信服務行業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為12.74%;淨利潤7.69億元,同比微幅增長0.35%;通信服務行業平均淨利潤增長率為26.91%,基本每股收益0.55元。其中,數據中心及雲服務業務收入12.24億元,其他增值業務收入0.46億元。

如果只是計算純的雲服務收入,鵬博士估計也不會超過3億元。

寶之雲

寶信軟件旗下雲品牌就是寶之雲,後面暗藏寶鋼武鋼的大後臺。

因為上海寶信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是2001年4月A股上市,上市企業自然就有財報可查。

寶信軟件3月20日最新公佈的2017年年報顯示,其營業收入47.8億元,同比增長20.5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25億元,同比增長26.7%。基本每股收益0.54元。公司最新分配方案為每10股派發股息人民幣1.70元,股息率0.62%。

因為,寶信軟件寶之雲IDC為阿里提供的服務比較多,大部分屬於IDC託管業務,所以利潤在前期不會很多了。

從營收來看,業內人士估計也就在10-13億元左右。這裡暫且估算為:11億元。去年的經營結果是盈利2億元,按照主營業務IDC的規律來看,2017年盈利能力並不會比2016年好,估算盈利1.5億元。

藍汛 8億元

在1998年就成立的藍汛,專注CDN專的同時在2017年開始涉足對雲存儲的服務。

該公司公佈截至2017年6月30日未經審計的2017年前6個月財務報告。財報顯示,藍汛2017年上半年營收4.094億元人民幣(約合6040萬美元),較之去年同期的5.293億元人民幣大幅下降。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藍汛2017年上半年經調整後的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為虧損1.131億元人民幣,較之去年同期的虧損1.123億元人民幣擴大。

只是看到這半年的財報,另外2017下半年的財報還是沒有看到。

上半年的財報發佈後,藍汛股價立馬下跌。2017上半年營收4億元左右,雖然比2016年同期下滑厲害,但是按照CDN業務的發展規律來看,下半年的收入應該還是可以穩定在4億元左右,因此可以預估2017全年藍汛營收應該在8億元左右。按照目前虧損狀況來分析,2017年應該持續在虧損狀態,虧損金額應該比2016年少一些,估算在2.5億元。

平安金融雲 8億元

平安金融雲源自中國平安,去年的收入分析中提到已有將近5000人的團隊,負責平安集團整體IT基礎設施搭建、維護、管理等工作。

平安金融雲對外提供服務比較晚,算起來從2013年開始研發著手,到了2015年才正式對外提供金融雲服務。但是,平安金融雲的人員規模投入還是不小。

雖然平安集團2017年全年營收近萬億,但是對於平安金融雲的財務數據從來沒有看到透露過。平安金融雲就是平安科技推出面向平安集團以及外部金融機構的金融雲平臺。也就是說平安金融雲不僅是為集團服務,同時對外也提供服務。

由此可以斷定,平安金融雲5000人的規模,實際營收應該連集團的千分之一都不到吧,初步估計應該在10億元以內,暫且估算為:8億元。

青雲QingCloud 6.5億元

隨著青雲QingCloud在2016年度實現千萬級人民幣稅後淨利潤,在2017年中青雲的雲業務可為不拘一格出產品了。不僅推出了更多公有云產品,同時在私有云解決方案領域也構建了更多的產品。

從可以看到的用戶案例和數量來估計,青雲的2017年收入應該比2016年高出許多,加上2017年青雲已經籌劃走上了IPO之路,因此,2017年的總體收入應該不會下於3億元,從經營狀況來看,比2016年營收應該翻倍,這裡阿明暫且估算為6.5億元。因為在走IPO流程了,2016年實現盈利千萬元,那麼2017年利潤估算可能為接近億元左右,這裡估算為0.7億元。

浪潮雲 5.8億元

浪潮雲起步很晚,但是胃口卻不小。

“力爭到2020年實現200億元的銷售收入目標,成為全球領先的雲服務商。”這是公開的浪潮雲發展目標,這是這樣的目標就相當於當前兩個阿里雲的體量。要知道阿里雲的人員規模配置在5000人左右,那麼現在浪潮雲的人員規模配置是多少人呢?

口氣大的浪潮雲其核心業務還是政務雲領域,也就是之前推過一段時間的城市雲,還曾被曙光詬病過。

從浪潮雲的渠道合作伙伴策略和之前‘出海計劃’提到依託在海外佈局的5大雲中心節點,為10萬+政府客戶及100萬+企業客戶提供服務,穩步拓展全球化業務。以此來看,浪潮雲的口號想法很野,野心十足,但是步子大會不會扯傷了自己,這個問題只能拿時間來檢驗了。

至少從目前來看,業內人士並沒有看到浪潮雲有什麼特殊的競爭力,只是一味喊目標、喊口號、換Slogan,似乎只是做給老闆們看的。

那麼浪潮雲在2017年到底收入幾何呢,萬事還在準備中,相信這些戰略和計劃也剛剛開始鋪開去嘗試中,收入方面還不是重要的目的,目的是看看有多少用戶可以認同浪潮雲。

當然,浪潮雲在政府雲計算中心項目上也拿下不少,其中也包括了不少私有云項目。因此這裡初步估算浪潮雲2017年收入應該在5-7億元左右,業內人士認為不會超過6億元,這裡初步估算為:5.8億元。給一個激勵數字,希望浪潮雲可以按照既定豪邁的計劃,開拓一片新的業務藍海。

品高雲 5.5億元

品高雲起步很早,2008年開始做,2010年發佈品高雲“BingoCloud”第一版,到了2015年已經發布到了V6版。

但是,經歷了10年左右發展,品高雲給阿明的感覺還是走在私有云的道路上似乎更徹底一些。

當然,IaaS品高雲也做,商用級IaaS雲平臺是在2011年推出,到現在也有7年左右。只是品高雲定位為IaaS+雲平臺,介於IaaS與Paas之間的平臺,結合行業做雲化,好比行業雲,實際就是私有云定義,可是,又可以讓用戶享受到公有云的彈性部署與消費模式。

不過,在看到品高雲的用戶都大部分在電信、軌道交通、政府、設計院、通信、製造等領域,這都屬於華為、新華三等企業級IT廠商兵家必爭之地。

品高雲雖然改制成了廣州市品高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但從未對外公佈過財報。

只是可以從三個公開的信息來看看:一是,截至2017年底,品高雲的產品激活量已達到了3萬臺,其中最長的客戶穩定使用時間已達6年。二是,5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三是,旗下擁有800多名員工。從客戶定位和員工規模以及業務增長速度來估算,品高雲的2017年收入應該在4-6億元之間,估計為5.5億元。

七牛雲 5.5億元

七牛雲的收入至今還是一個秘密。

不過,CDN方案是七牛雲的核心服務之一。CDN對於七牛雲來說是核心業務,但對於傳統CDN來說就算是創新業務了。

目前七牛雲主要業務為當初對象存儲核心基礎上,增加了CDN加速、數據通用處理、內容反垃圾服務、直播雲服務等服務。

從雲存儲到CDN,七牛雲雖然產品線豐富了,營收也增加了,但虧損沒有斷過。

在2017年迎來了阿里巴巴10億元的融資後,七牛雲的發展路子變得更野蠻了。

由於CDN產品用戶的粘度受到市場價格和服務品質的大範圍影響,因而對於CDN用戶來說,就不能只靠CDN去維護留住用戶了。因此現在七牛雲不一樣了:圍繞富媒體場景推出了對象存儲、融合 CDN 加速、容器雲、大數據平臺、深度學習平臺等產品、並提供一站式智能視頻雲解決方案。

到目前為止累計為70多萬家企業提供服務,2011年12月七牛雲平臺上線運營到現在也有7年多了,平均一年10萬用戶了吧。按照每個用戶一年5000元左右到貢獻,理論分批每年得有5億元營收。

不過業界盛傳七牛雲2017年營收不到6億元,初步估算也就5.5億元比較靠譜。

首都在線 4.82億元

從公開的財報數據來看,首都在線2017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82億元,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淨利潤4050.14萬元。2016年同期實現了3.62億元,因此在2017年首都在線實現了明顯的營收增長。

其中IDC服務收入佔比較高,純粹的雲計算服務業務迅速增長,但佔比不大。公司2017年IDC服務收入3.08億元(YoY+34.62%),佔比達63.93%;雲計算服務收入1.70億元,佔比達35.34%;其他業務收入351.10萬元佔比0.73%。

作為互聯網數據中心業務服務商,首都在線主要提供IDC託管服務和雲計算服務,但是IDC託管服務依然還是公司的發展核心,因此整個公司的利潤率還是不高。因此估算2017年利潤為0.3億元。

深信服 4億元

深信服最初的定位是一個做安全產品的公司,隨著業務的發展和技術的整合,在安全業務的基礎上也發展起來了企業級無線業務、雲計算業務以及相關服務業務。其中雲計算業務在可以查詢到的公開數據來看,2017年1-3月收入了6269萬元,一個季度收入0.6億左右,那麼按照後面三個季度常規來說會逐漸增長,因而2017年深信服的雲計算業務收入不會低於4億元,只會比這個數字更多。

那麼,這裡暫且保守一點統計估算為4億元。其中,深信服在超融合領域上的作為也對其雲計算業務貢獻不小。本質上來說,深信服的雲計算業務還是屬於私有云範疇。

太極股份 3.67億元

來自太極股份2017年年報中顯示,雲服務站到公司收入的7%不到,實際為3.67億元。可能,這裡統計了太極股份到公有云收入排名中很多人會不服。其實道理很簡單,既然公有云供應商的私有云收入部分無法隔離開來,為何不可以統計一家兩傢俬有云供應商進來豐富一下排名呢?

再說了,太極股份業務上確實也在轉型,也有志於在雲計算領域獲得新的突破,從當前區區4億人民幣收入來看,即使還排名不上前十,但總算有了開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了一半,即使這句話會遭到很多人反對,但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對於整個雲計算行業在中國的發展還是利大於弊的。

華雲數據 3億元

華雲數據成立於2010年,總部位於江蘇無錫,成立八年來,已經為800家大中型企業、政府機構提供了定製化私有云解決方案,其實應該定位是私有云供應商。但是對外還是說可以提供混合雲、大數據、一體機、公有云、IDC轉雲等“全雲”服務。

因此,2017年,我們可以看到華雲數據在超融合等企業級IT領域的聲音也不少,雖然2018年3月,華雲數據順利入選2017中國獨角獸榜單,但是收入如何呢,至今還是一個秘。公開的信息顯示:對比2016年,華雲數據在合同、收入、自有產品和GP方面都有較大增長。

當然了以私有云產品為核心,包括私有云、雲管平臺,同時創新業務,發展超融合一體機、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新業務,這是華雲數據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許廣彬在2017年就定下的發展大計,之前也是如此走的。

只是7年超25億人民幣融資2017年就啟動IPO,財報數據卻從來沒有公開過,2018年IPO排期估計還沒有到,要不然申報上市的材料估計也有所被傳出來了。然而在2018年6月8日就爆料出來了消息稱,華雲數據再次融資10億元,正式走向IPO流程。

有人說,可以按照融資規模反推營收大概情況,2017年5月獲得5億元D輪融資。2016年沒有融資。2015年獲得6億元左右C輪融資。按照這個時間簡單推算,每年華雲數據燒掉差不多3億元融資。按照私有云銷售的用戶規模簡單估算,華雲數據2017年的收入不會超過3億元,這裡暫定為3億元。

百度雲從百度開放雲走過來,現在的聲音在業界卻越來越弱了,當初,李彥宏站臺百度雲計算戰略發佈會對百度雲的重視,不知道現在是否只是成為了一個雞肋。

在BAT常人都熟悉的互聯網三大家族中,阿里雲已經成為了中國公共雲的領頭羊,騰訊雲後來居上奮起直追業績也在颼颼地飆升,唯獨百度雲不溫不火。或許這與當前百度整個集團架構的不斷調整有一定關係,當初李彥宏在百度雲上豪言壯語,也經不住高層架構的不斷折騰。只是現在如何將百度雲重新劃分到真正的重要地位上來,恐怕還是需要很大的決心。

況且,百度的“All In AI”的戰略才是大方向,公共雲或許在後面只能成為AI的一個工具而已。然而,百度雲又不是十分甘心,還與浪潮在2017年聯合研發推出了ABC一體機,針對私有云與混合雲部署的方式。但是,ABC出臺後不久,也幾乎銷聲了。而讓大家看到更多的新聞卻是Apollo、DuerOS。

因此,從百度雲方方面面的表現來看,業務收入必然並不理想,其收入水平恐怕連金山雲2017年的一半都沒有,估計和金山雲2016年的數字差不多。這裡暫且估算為:3億元左右。

比格雲 1億元

比格雲隸屬於上海盛霄雲計算技術有限公司,上海盛霄雲計算技術有限公司是上海盛大集團旗下子公司。

如果將比格雲看作是盛大雲的轉身,我想大家不會大部分人反對吧。

比格雲從一開始就非常有針對性地做公有云服務,在公有云產品定價上普遍低於業界同行,同時在2017年還推行免費試用的促銷,在很大意義上對吸引客戶還是有利的。

另外,在過去的2017年,比格雲已經部署了無錫和北京兩個節點,預計將在2018年開通華南以及香港節點,海外節點也在陸續規劃中。當然,這裡無法公佈節點的部署規模情況,但從其促銷手段和節點數量可以簡單預估:比格雲2017年的節點投入以及2018年新的佈局,必然會在業務收入上實現一個新的跨越。

只是2017年具體收入方面情況目前不詳,對於一個在發展中的公有云供應商,需要更多地看到其品牌推廣和戰略佈局的舉措,否則未來的PK將是一場場血戰到底的拼殺,前期的基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那麼從2017年比格雲各種促銷、產品佈局、行業可以看到的客戶情況統計估算來看,比格雲2017年收入應該在1億元左右,這裡算作1億元。

華星創業(互聯港灣雲) 1億元

互聯港灣雲早就叫華星創業了。因為華星創業2017年5月19日晚間公告,公司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任志遠、亞信眾合合計持有的互聯港灣49%股權,交易價格為5.39億元。公司擬向交易對方任志遠發行股份2700萬股,發行價格為9.40元/股。同時,公司擬向不超過5名特定投資者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配套資金總額不超過25380萬元。

創立於2009年的互聯港灣,擁有全網IDC、ISP以及IP-VPN牌照,擁有獨立的IP地點段及AS號,主營業務包括公有云、私有云、雲託管及其增值業務。

然而,自華星創業公司持有互聯港灣51%的股權後,從2016年12月起將互聯港灣公司納入合併報表。在其2017年公開的年度財報中,互聯港灣因重要客戶經營發生異常,回款存在不確定性,預計發生壞賬計提;自建機房建設、租賃進度未及預期,新增折舊計提;與萬達旗下飛凡公司的合作開展未及預期等情況。互聯港灣業績未達到業績承諾約定金額。根據《企業會計準則》中的規定,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形成的商譽,公司至少應當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

收購之前的2016互聯港灣當時全年收入不超過1.3億元,利潤0.28億元。收購之後的情況卻每況愈下,令華星創業大跌眼鏡。因此,這裡預估2017年度營收估計不到1億元了吧。暫且按照1億元計算。利潤估算在0.15億元左右。

網易雲 起步

在2017年網易雲還是做了不少工作,網易雲雖然年輕,但是在場景化服務方面的專注,也讓網易雲找到了自己的發展之路。

2017財務年度未經審計財務業績。數據顯示,網易2017年淨收入為541.02億元,同比增長41.7%;淨利潤107.08億元。

從財報來看,2017年在線遊戲淨收入為362.82億元人民幣(55.76億美元),遊戲業務還是網易的主要收入來源。

不過,2017年郵箱及其他業務淨收入為37.41億元人民幣(5.75億美元),2016年為35.04億元人民幣。不知道這個郵箱及其他業務淨收入中是否包括了網易雲的收入。

雖然從財報上看不到網易雲的介紹,但是,從當前網易雲自生態的發展來看,踏實地做好自己的雲服務產品,在場景化領域做深做實,以後的機會還是很多的。

京東雲 起步

隸屬京東旗下的京東雲,在2017年的表現非常低調,這完全有別於其他三家互聯網雲。如阿里雲、百度雲、騰訊雲。

從財報來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京東過去12個月的持續經營業務經營現金流為273億元人民幣(約42億美元),去年同期持續經營業務經營現金流為100億元人民幣。

可見京東集團必須是一個現金牛啊。

2017年全年淨收入為3623億元人民幣(約557億美元),同比增長40.3%。2017年全年線上自營業務的淨收入同比增長39.5%,服務與其他項目的淨收入同比增長49.9%。

京東集團業務增長不錯,整體發展令人豔羨。

不過,在公有云領域,京東的決心似乎不是很大。公有云業務還完全不能成為京東的獨立業務部門,目前只是存在京東自己平臺的技術服務與支撐上。

此外,2017年11月,京東集團宣佈與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SAIL)啟動京東-斯坦福聯合AI研究計劃(SAIL-JD AI Research Initiative)。可見,諸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機器人、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等前沿技術,似乎京東比公有云方面更有興趣。

因此,2017年的京東公開財報中,依然沒有看到雲計算或雲服務的字眼。

美團雲 繼續起步

你們不覺得做公有云和做服務器硬件一樣苦逼麼?

這樣一個苦差事,加上發展壓力與競爭都很大。從2013年5月美團雲上線,到現在,美團雲在業界的聲音越來越小。

美團點評CEO王興早在2016年就透露了整個美團已經盈利了。況且現在美團的主營業務還是美團點評,公有云是一個燒錢的重資產行業了,利潤回報的週期實在太長。與其這樣等待,不如開連鎖生鮮超市,於是,我們可以看到2018年伊始,美團旗下的生鮮超市生意越來越紅火。

而美團雲呢,情況更低迷了。在2018年初就傳言說整個美團雲的高層團隊將離開解散,整個美團將放棄公有云,之前的技術團隊以後就為美團自身的業務支撐提供服務,不再對外提供公有云服務。

消息是傳出來了,但是在2018年6月1日當天,阿明訪問美團雲官網卻是沒有問題的,掛在線上的雲主機、存儲、CDN等服務還在。

那麼,似乎證明美團並沒有徹底放棄公有云,美團雲繼續在對外提供服務,繼續在運營。只是這樣的傳言,這樣的團隊調整可能對美團雲的業務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因而2017年美團雲的營收也就只能模糊不計好了。

紫光雲 起步期

紫光雲屬於國家隊性質,因為起步較晚,所以還需要時間來觀察。

不過,紫光集團在資本上給予有力支撐下,這是發展公有云所必備的資源,要不然,國內也有中小公有云供應商在其發展過程中,常常遇到資本支持捉襟見肘,因而嚴重影響其規模擴張。

業內人士也有懷疑或質疑紫光雲的,因為公有云發展不僅僅需要資本,還需要技術積累和團隊建設。

很多時候,公有云的發展是其技術創新在推動,而資本起到的作用,也幫助加速而已,讓發展的步伐可以不至於停滯。

為此,紫光雲面臨的最大的問題還是開發團隊建設以及公有云技術架構的搭建問題,以及後期的服務支持團隊能否可以形成真正有價值、有動能的隊伍。

目前傳出的消息是紫光雲的技術可能會源自新華三來提供,但是新華三專注的是政務雲、行業雲,本質上還是私有云。因此,對於公有云的搭建、後期服務支持、創新迭代,以及整體運營等多個方面,紫光雲都會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當然,作為國家隊的出現,也為整體公有云市場增添了不少顏色,值得繼續關注。

IBM雲 未知數

2017年IBM雲一直在折騰,與萬達合作失之交臂之後,一直沒有得到敲定,也就是說IBM雲在中國的業務幾乎可以不計算。

樂視雲

因業務整體受到樂視創始人影響,這裡不再統計分析。

除此之外

堅果雲、億方雲、聯想雲等初創公司和業務,因為專注在特定辦公與文件管理雲領域,營收相對較少,這裡就不做排名了。(Aming)

中國公有云廠商2017年收入綜合排名,如下:

中國公有云廠商2017年收入利潤綜合排名

阿明綜合評論:

34家公有云廠商總體收入達到577億元

統計中國公有云供應商數量為34家,能夠展現出來2017年收入數據的只有26家,按照26家數據總計來看,2017年中國公有云供應商總體收入為567億元

如果將剩餘8家公有云供應商中已經在推進業務的6家估算起來,阿明分析的結果6家綜合應該不會超過10億元。

6家包括了:網易雲、京東雲、美團雲、堅果雲、億方雲、IBM雲。

此外,紫光雲屬於公有云剛起步,平臺還在搭建過程中,並未正式上線因而不計收入。

樂視雲因為樂視集團創始人的經營問題,受到波動與影響很大,幾乎可以對其收入忽略不計。

因此,合計一下,2017年中國公有云供應商34家總體收入也就在

577億元左右。再多也多不到哪裡去了。

中國公有云廠商2017年收入利潤綜合排名

不過,從收入佔比情況來看,中國公有云廠商2017年收入佔比排名前5名就佔據了總體市場收入的61.7%。運營商因為包括了IDC、CDN和公有云等業務收入,所以市場佔比也比較高,中國聯通收入市場佔比達到19.1%,中國電信收入市場佔比達到6.1%。當然排名第一的阿里雲,其2017年收入的市場佔比達到了19.4%。

可以看看中國公有云廠商2017年收入的市場佔比前20排名情況,如下:

中國公有云廠商2017年收入利潤綜合排名

增長最快的公有云廠商收入翻了12倍

這32家可以簡單估算出來的公有云供應商中,哪些家的增長比較快呢?

從排名前10位公有云供應商來看,相較於2016年收入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增長速度,增長最慢的微軟Azure中國也實現了年增率11.5%,年增長最快的是中國聯通,獲得了1277.5%的增長率。排名第二的是金山雲,年增長率達到了344.3%。排名第三的是亞馬遜AWS中國,年增長率達到了171.4%。排在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名的分別為騰訊雲(年增長率125.0%)、Ucloud(年增長率114.30%)、中國電信(年增長率105.9%)、阿里雲(年增長率101.4%),都獲得了超過成倍的增長。

前10名中國公有云廠商的年增長率表現如此突出,其他青雲獲得了85.7%年增長,網宿科技獲得了34.0%年增長。

為此,如果按照供應商收入的年增率來排名,前10名情況應該是:

中國公有云廠商2017年收入利潤綜合排名

收入高速增長的同時利潤卻堪憂

中國公有云整體市場規模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但是公有云廠商在2017年利潤情況卻並不令人樂觀。從阿明獨立自媒體(Aming)統計的34家公有云廠商來看,只有7個廠商出現了盈利,盈利總額也不大,還不到20億元,實際為19.62元。而這7個盈利的公有云廠商中只有兩個出現了明確增長,其他5個利潤也是在逐年減少。

中國公有云廠商2017年收入利潤綜合排名

從中國公有云廠商2017年利潤總體排名來看,可以看到數字的屈指可數,其他無數字表明的都是包括了虧損、未知、發展期、起步、再起步等各種情況。

中國公有云廠商2017年利潤總體排名,如下:

中國公有云廠商2017年收入利潤綜合排名

這再一次證明了,公有云領域是一個重資產投入的行業,利潤體現並非想象的那麼容易。甚至到被收購被賣掉的那一天,可能某公有云廠商都還沒有實現盈利。

一份榜單,幾家歡樂幾家愁。這不僅是對中國公有云發展現狀的簡單總結和概述,同時也展現出來了公有云發展之路的坎坷離奇。

那麼,在2018年,誰又能突飛猛進再造傳奇,位於這份榜單的最佳位置呢?

阿明和業內朋友都期待這34家中國公有云廠商更精彩的表現。

以上數據大部分來自公司財報、公開發言和公司官方信息,估算數據與實際情況如果存在較大出入,請知情的朋友儘管指正。畢竟這只是阿明個人估算的統計,沒有經過任何公司官方認可,僅做業內人士參考,請勿直接作為投資依據。(Aming)

——阿明/分析評論——

(本文章和作者回復僅代表該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