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哇——大同,你好有文化耶!

哇—— 大同,你好有文化耶!

北魏碑刻

大同做為北魏早期都城達九十六年,可以說是魏碑書體的一個發祥地。現今留下來的北魏碑刻,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書法藝術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司馬金龍墓表、墓誌

司馬金龍墓表、墓誌,11965年出土於大同市城東6公里的石家寨村,是出土的魏宗室王公志石中年代最早的一種。

墓表高0.49米,寬為0.45米,楷書十行,第行七字。墓誌高0.54米,寬0.55米,楷書九行,第行八字。兩碑均系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十一月隨葬,碑石字跡完好,出自一人之手筆,書刻俱精。用筆以方筆直勢為主,兼以圓筆曲勢,字體呈扁方形,隸意極濃。

哇——大同,你好有文化耶!

司馬金龍墓誌

雲岡石窟太和七年造像題記

據大同府志載,雲岡石窟“壁上多前代石刻,字漫滅不可讀。”這說明,雲岡石窟內造像記原本很多,但因石質風化,保存下來的很少,現在僅僅發現三塊。其中之一就是雲岡石窟第11窟東壁距地面11米處,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八月三十日,五十四名佛門信徒留下的造像題記。這是存世較早的一種北魏造像記。

  這塊題記記下了當時大同城內五十四名善男信女在雲岡十一窟東壁雕造九十五軀石佛的緣由,含蓄地表露了佛門弟子們對太武帝滅佛的不滿心理,同時對文成帝復法後佛事中興的“盛世”大加讚頌,對崇尚佛法的當權者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甚至連同剛剛出世的皇太子也致以良好的祝願。這塊造像記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它為確定開鑿雲岡諸窟的分期提供廣真實的歷史資料。由於它是北魏遷都洛陽前十多年的作品,所以它比遷洛後開鑿的龍門石窟的眾多造像記都早,更能反映太和年間的書法風格,因而在書法藝水上也有較高的價值。

  太和七年造像題記,長0.78米,高0.37米,楷書二十四行,每行十四至十六字不等,共三百四十二字,字徑2至3釐米。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刻在沙岩上,不免有漫漶之處,個別字已難辨讀,但保存還算完好,書法也不久本來面目。

  此碑書法的特點是:體勢、筆畫和意態都有很濃的隸書遺風;結字恰到好處,奇中取勝;點畫多變,方圓並施。這種取法漢隸,楷隸並存,端樸高古,寄巧於拙的書風,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南北朝書法的特點。

哇——大同,你好有文化耶!

雲岡石窟太和七年造像題記

元淑墓誌

元淑墓誌,八十年代初出土於大同市城東十公里白登山下的東王莊村。此志刻於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年),碑高0.74米(加額),寬0.42米。碑額為“魏元公之墓誌”六個篆書,風格與司馬金龍墓表篆額相近,但書法略遜一等。墓誌正文為楷書,堅二十四行,每行二十七字,共計511字。字格二釐米見方。志文除右下部和左上部因年久接土,二十餘字漫滅不可辯讀外,絕大部分字體精整,鋒穎猶新。它是目前大同地區出土的北魏志石中文字最多的一種。

哇——大同,你好有文化耶!

元淑墓誌

封和突墓誌銘

全稱“屯騎校尉建威將軍洛州刺史昌國子封使君墓誌銘”。1981年9月大同市小站村花圪塔臺出土。志石為碑形,方趺圓首,有篆額。志銘正書,12行,行12字,字字之間有方界格。無撰書人名氏。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刻。

哇——大同,你好有文化耶!

封和突墓誌銘

比丘尼曇媚造像記

《比丘尼曇媚造像題記》,是1956年11月間雲岡文物保管所在整修曇曜五窟之一的第二十窟,即所謂露天大佛窟窟前積土時出土的。這是雲岡石窟難得的一塊完整的造像題記。從其完整和獨立的情況看,它很像是置於龕中或嵌於壁間坍塌時埋入土石中的。其石為雲岡細砂岩,略呈方形,高30釐米,寬28釐米,字跡大小不一,最大者約為3X2釐米,最小者約為1X1釐米。全文共楷書10行,行12字,共110字。原文除首尾稍有缺泐外,大部完好。此記末行年號已漫滅不可連綴,所幸第二字右半“月”字尚存。考北朝年號,第二字右為“月”者,有孝文帝承明,宣武帝景明,東海王建明和北齊廢帝乾明,而其中數到四年者惟有景明。就此斷定此碑年代為景明四年(503年)。

哇——大同,你好有文化耶!

比丘尼曇媚造像記

大同除了北魏碑刻外,大同存世的歷代碑銘還有很多,比如善化寺的南宋朱弁撰文、孔固書丹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等都是大同書法精美的佳作。明清以來的碑碣更是隨處可見。

朱熹易繫辭碑

易繫辭碑是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公元1130至1200年)所書大字行書碑刻,墨跡已流入日本。碑為一組四通,共十四行,每行八字,共112字(略書迭字不計),字徑12至14釐米。初由其門生蔡元定刻存於湖南常德學府(今湖南省常德縣),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在大同作官的屈鍾嶽,依早期拓片在大同翻刻,現存大同市博物館。

哇——大同,你好有文化耶!

文徵明太湖詩碑

文徵明(公元1470——1559年),明代著名書畫家,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號衡山居士,與當時的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合稱為吳中四才子。他的書法以行書和小楷為最佳。現存大同市博物館碑廊的《太湖詩碑》是他晚年的力作。

《太湖詩碑》高1.77米,寬0.9米,碑陽和碑陰各刻文徵明自作自書的七言律詩一首。每面刻六行,每行十至十三字,為大字行書。字徑大者25釐米,小者10釐米。碑陽為《太湖》詩,碑陰為《涵村道中》。

文徵明一生並未來過大同,為什麼他的詩會刻在這裡?據碑陰左下角五行小字附記可知刻石的緣由。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山東臨朐某氏(附記字跡漫滅不可辨讀),到江南督辦糧儲,得到文徵明《太湖》和《涵村道中》詩軸,與同僚和縉紳展觀,都認為是文徵明書法中的上乘之作,“可刻之傳諸遠世”。嘉靖31年(1553年)春,臨朐某氏被派到大同“理餉”,並帶來詩軸擇石刊刻。此時文徵明尚在世,已83歲高齡。

哇——大同,你好有文化耶!

文徵明太湖詩碑

壯觀碑

恆山壯觀碑 這通壯觀碑相傳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北遊恆山時書題的刻石,今存大同市博物館碑廊。碑高2.35米,寬0.85米。偌大一通碑石,上面只刻“壯觀”兩個楷書大字,字徑為60釐米左右。無刻石年月,只是右上角有筆畫很纖弱的“太白”二字。請人方坦曾作《壯觀二字墨刻》詩云:“蒼崖恍惚蛟螭走,壯觀二字大如鬥。李白當年恆嶽遊,自喜名山落吾手。平沙浩浩黃雲開,雁門龍首肯崔巍。遙想真人下天際,放筆萬里秋風來。” [1] 看來方坦對“壯觀”二字為李白真跡是堅信不移的,並且盡情想象了李白遊恆山題字的瀟灑風采。但是從這兩個字的書法風格看,並不存在多少唐人筆意,頗像是明清之際流行的館閣體。當是明清之際的好事者的託名之作。儘管如此,能把如此大的楷書寫得這樣法度森嚴,結體穩健,無一筆虛弱處,也是不容易的。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北遊恆山時書題的刻石,今存大同市博物館碑廊。碑高2.35米,寬0.85米。偌大一通碑石,上面只刻“壯觀”兩個楷書大字,字徑為60釐米左右。無刻石年月,只是右上角有筆畫很纖弱的“太白”二字。請人方坦曾作《壯觀二字墨刻》詩云:“蒼崖恍惚蛟螭走,壯觀二字大如鬥。李白當年恆嶽遊,自喜名山落吾手。平沙浩浩黃雲開,雁門龍首肯崔巍。遙想真人下天際,放筆萬里秋風來。”

  看來方坦對“壯觀”二字為李白真跡是堅信不移的,並且盡情想象了李白遊恆山題字的瀟灑風采。但是從這兩個字的書法風格看,並不存在多少唐人筆意,頗像是明清之際流行的館閣體。當是明清之際的好事者的託名之作。儘管如此,能把如此大的楷書寫得這樣法度森嚴,結體穩健,無一筆虛弱處,也是不容易的。

哇——大同,你好有文化耶!

壯觀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