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西方人将面食做成面包,我们却做成馒头包子饺子?

涛声依旧雪无垠


西方人将面食做成面包,中国人却做成馒头包子饺子......看似有差别,其实大同小异。

大概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大米可以整粒吃,而小麦却要做成面粉,很少有整粒煮着吃的。

这是因为,麦粒结构紧密,而且含有的影响消化的物质更多,消化起来比米粒更难。

整粒的麦粒,对消化道相当不友好。不信,自己买来麦粒煮煮吃就知道了。

但是智慧的人类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招:先把麦粒磨碎。

让它的紧密结构土崩瓦解,变成细细的面粉。这样,我们的牙齿和胃,就省下不少辛苦的工作。

但是,古人没有电力,不擅长分层碾磨,面粉基本上还是全麦粉。这种情况下,其中含有很多植酸之类的抗营养因素,不利于营养素的吸收。同时,面粉富含面筋,做成的“死面”食物质地比较紧密,还是不那么好消化。

于是,人类想出了第二招:发酵。

酵母菌的发酵过程中产生植酸酶,让面粉中的抗营养物质被分解。同时,发酵增加B族维生素的含量,进一步改善营养价值。最妙的是,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分散在面筋蛋白体系当中,能让面食的结构变得疏松多孔。这样,面食终于变得好消化了。

馒头、包子、花卷,和面包一样,都是发酵面食。区别在于,中国人擅长于蒸,西方人擅长于烤。在殷墟中就出土了大量的蒸煮器皿。

和烤制相比,蒸煮温度不超过100摄氏度,不产生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也不损失赖氨酸这类必需氨基酸。从健康角度来评价,馒头比面包的健康性质更为优秀。

其实中国人也有发面饼,就是烤制的。烤面包的烤炉比较费火费电,相比而言,烤饼只需要一个平锅,要省事、节能得多。

至于带馅的饺子,就和发酵无关了。它不是严格意义的淀粉类主食,而是一种由主食、肉、菜组成的方便餐。饺子馅兼容并蓄,能够实现一种食物中的食材多样化,体现了中国人的饮食智慧。


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东西方都产小麦,为什么西方人做成面包,我们做成馒头包子饺子?

一个“蒸”字和一个“烤”字就足以能说明一切问题。

不过忽然觉得很好笑,这么严重的问题我还真的没有仔细的思考过。东西方都产小麦,为什么西方人做成面包,我们做成馒头包子饺子?一个网友的回答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很有意思。

很简单,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做上包子饺子后你让他拿刀切开,妈蛋,肉馅洒了一盘子,叉子叉不起来耶,哭死!

其实查阅历史资料得知,中国种植小麦的历史并没有西方早。在中国古代说的五谷,应该是稻、黍、稷、麻(或者小麦)、豆。小麦是后来的商朝晚期才进入中国的,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现对于5000年的华夏文明,有近1000年来人们的饮食习惯是以蒸煮为主的,所以在研究小麦的吃法问题上,多半也会走蒸煮的老路,这是饮食的习惯,一般改变不了。

相比来说,西方在小麦面食的研究上,要比中国早上近1000年了。他们一直以来的饮食习惯就是烘烤为主。在远古的西方,人们吃面食是在石板上让太阳烤熟的,但是那时候吃的应该是死面饼子,至于发酵的面包,则是后来西方人民偶然发明的。但把面食拿来烤制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就算现在有了电力等热能来源,还是以烘烤为主了。

有人考证说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但是发酵用的酵子怎么来的不知。我跟赞成说是小麦面粉在中国变成馒头的说法是,对饮食的传统做法和厨房用具的影响,中国人喜欢蒸煮,这个已经改变不了的.

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才会在小麦传入中国的时候,国人才没有沿袭西方人的面包的烤制法。要不今天我们也是以面包为主的了。

还有一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中国人种植的小麦多以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为主,而面包则是强筋小麦制作的。气候和温度条件让国人多以生产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为主了。

我们的小麦面粉的好处是,可以用蒸锅变着花样的去做各种面食,比如馒头包子饺子面条。但是西方的炊具烤箱,决定了只能在烤面包上面做花样了。


农村老俗话


中国人发现了蒸汽,用来蒸包子。西方人一千多年后发现了蒸汽,发明了蒸汽机。却从来没有想过用来蒸美食。西方人没有包子馒头,就是因为西方人不知道怎么“蒸”东西。


在欧洲的餐饮习惯中,肉和蔬菜,要么生吃,要么就烤或者水煮。除了放火里烤,就是放火上的石板烤,然后就是一股脑丢水里煮。至于“蒸”这种烹饪方法,基本上都是受亚洲人影响而在西方逐渐开始采用的。像粉蒸肉,梅菜扣肉,清蒸鱼这种吃法,不太可能在古代欧洲出现。



即便在今天,主要硬菜都是:烤乳猪、烤羊腿、煎牛排、煎肉肠……对于蔬菜的处理方法也很少用蒸的方法。要么生吃,比如沙拉。要么就是烤熟,或者炒熟。



整体上,欧洲人是不太讲究吃的,尤其是古代欧洲。除了烹饪手法比较单一之外,他们烹饪时采用的作料,香料也非常少。花椒大料啥的都没有。就是基本的盐、胡椒、迷迭香一类的。


收到烹饪手法和饮食习惯的影响,在处理主食上自然也不会太多样。揉成面团的面粉,发酵好后,欧洲人直接送烤炉里去烤成了面包。



作为甜品,面点糕点也是烤箱烤出来的。



在西方社会,当西方人说“蒸”蔬菜,基本上都是出于保健的目的。感觉这样吃很健康。但“蒸”的确不是西方人的常用烹饪方式。你看看他们的蒸锅。蒸个菜,感觉打果汁似的。

相比较我们锅里垫个架子,一碗鸡蛋隔水蒸的做法,欧洲人肯定会专门买个“蒸菜容器”。


西班牙大米良


很高兴回答这道题,老厨子才学疏浅,还望大家海涵哦!

五千年的饮食文化传承,铸就面食的多样化。

中国的面食烹调方法蒸、煮,烤、烙等,众所周知,面条、饺子,包子,馒头,烧饼之类是中国人家常食物,面食的烹调种类之多是西方无法比拟的。也是五千年的餐饮文化积累沉淀下来的,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之一。


远古时期,当小麦引入国内,小麦的果实可以充饥裹腹开始,从生嚼到煮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古时候器具简陋,从发明瓦瓮到发明蒸屉,对米和面的烹调才有了进一步升华,用瓦瓮煮米或蒸屉烹调食物。

中国人吃馒头,是远古传承下来的习惯,从生嚼麦粒,到磨成面粉,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一系列面食吃法,铸就了国人烹面的多样化。

西方人喜欢吃面包同样是历史传承

古代的西方人发现小麦可食用后,在石板上晾晒,阳光炎热的正午,麦粒在热能的作用下干燥,甚至烤熟,当人们发现,烤熟的麦粒更可口后,“烤”就成了西方人烹调的主要方法。



麦粒演变成面粉也是一个漫长过程,用阳光烘烤到柴火加温,到电炉烤制,一路走到现在,老外只会烤制食物,在西方每个家庭,必备的就是烤箱,每个家庭成员都会一手烤面包的技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历史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铸就了东西方的饮食差异。

就那国内来讲,南方和北方的饮食习结构都不一样,南方人喜欢清淡,而北方人喜欢浓厚,更何况是东西方,差异更是巨大的。

老厨子才学疏浅,不完全之处请大家补充,喜欢的请点赞支持,有不同看法的请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进步吧!


探厨


前面有很多朋友是从炊具的角度来讲的,我想说的是一个更本质的问题——燃料和水。

先说燃料的问题。

在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常年的征战极大地改变了生态环境。因为每次战争之后都需要砍木头修房子,而且中国传统建筑对木材的需求量极大。想想烧了几个月的阿房宫,每次都得建起来啊。所以这个区域很少有树。加上农田开垦,使得周边的可利用的优质柴火就更少了,这对于烤这个烹饪方式就不合适了,毕竟不是什么木头都好用。

解决燃料质量不高的方式就是,通过加热水来烹调食物,这就是所谓的煮了。中国古代的制陶技术和青铜技术发展得很快,自然在器皿上不是问题了。

其实中国人在接触面粉之前,就学会了蒸这种技术。因为黄河流域的水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好啊,直接放在水里煮,难免有一些土腥气,如果换做蒸的话,就没有这么多麻烦事儿了。靠近山区的习惯煮,而靠近平原江河的多用蒸,就是这种考虑了。

下面就是蒸锅,甗。



在馒头之前就有蒸这个方法了,到面粉到来,那出现馒头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植物人史军


这缘于两方因不同的生产方式,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远古时期,各民族都是采集、渔猎为生,没有分化。所得食材也都是野果、野兽、鱼。此时的烹饪方法极为原始,更谈不上烹饪器具。族群人类都是把捕获的肉类放火上烧烤食用。

进入原始社会末期,人类文明逐渐发展。气候温湿、土地肥沃的地方逐渐培育了种植良种,开始了农耕生活,渔猎退而其次,采集更是逐渐消亡。气候干燥、寒冷的地方,由于没有足够的积温和降水,无法发展农耕种植,只好让土地长草,发展畜牧。

农耕社会生活稳定,容易产生功能更加丰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比如夯土的固定房子、各种石斧、石镰用于生产,各种陶器用于容纳粮食、水、酒。这些资料对游牧民族是绝对不实用的。毡帐绝对比固定的房子好用,坛坛罐罐一路颠簸不知要损耗多少。于是游牧民族盛水不用陶器,而是用皮囊。游牧民族不用榻榻米,而是用马扎(胡床)。

陶器不但可以容纳水和粮食,还能加热,使其中的食物成熟。这就给了农耕民族更多的选择。肉类来说,烧烤和蒸煮基本没有分别,但谷物却不一样。吃烧烤的谷物只能"火中取栗",而且损耗还特高,多数都被烤糊了。但是蒸煮却能最大程度保全谷物。

没有坛坛罐罐的游牧民族如何蒸煮?即便能从农耕民族那里买来坛坛罐罐,迁徙时候是不是过于笨拙、容易折损?这也无怪乎他们停留在了烧烤阶段。

欧美各国家虽然后来也种植农作物,但民族基因早已烙下,即便有了发酵技术,也只会把面食放火上烤,而不是放笼里蒸。

至于后来产生的煎炒烹炸等,都是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而逐渐产生的。

放眼全世界,只有中华民族从最初的烧烤改进为蒸煮,并作为遗传密码传承至今。


云端浪子94


当亿万同胞忙着或力挺崔永元或炮轰冯小刚的时候 ,我选择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第一,对于演艺圈儿的事儿,我本来就没有期待他们能更好;第二,我觉着:与这个问题相比,什么冯小刚、什么真假合同,不过都是浮云!民以食为天,他们那点儿嘴炮,不过是私人恩怨,算得了什么?

西方人为什么把面食烤成面包蛋糕而中国人偏爱制成馒头包子?这个问题,看上去司空见惯,好像很简单,不过,真要说清楚,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前面的几位回答者,话虽然说了不少,基本上避重就轻,并没有说明白:为什么西方人是重在烤、中国人重在蒸?

为什么说不清呢?因为现在还有缺环,整个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这里只能说一点大概。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此处所说的西方,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欧洲和美洲,而主要是指西亚、北非、和地中海东部地区。在这一地区,才是所谓的“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下面回到我们的问题。

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我想大概应当从食材和炊事工具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入手。

先说食材。

烘烤面包和蒸馒头的主要食材,都是面粉,也就是小麦粉。小麦起源于西方 ,通过浮选法, 考古工作者在约旦的耶利哥遗址、土耳其的恰塔尔休于遗址、希腊的阿尔吉萨遗址,都发现了人工种植的小麦,它们的时间分别为8500BC、7100BC、6500BC。小麦传入中国,目前认为不早于五千年。学界倾向于认为大约在公元前第三千纪才传入中国。不说时间,单就小麦是从外界传入中国这一点来说,在考古界已经是共识,似乎并无争议。

中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小麦遗存,出现在黄河流域;到了公元前第三千纪晚期,小麦已经遍布祖国南北。可见,小麦的扩散也是非常迅速的。小麦普遍种植了,但当时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小麦,多是采取粒食的方法,并没有磨成面粉。西方人何时把小麦磨成面粉,目前手头还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中国人把小麦加工成面粉的时间,大致在战国早期。这一点后面将会述及,那就是,我们也许可以从石器和一些陶器的发展历史中寻找出一些端倪。

所以, 接下来,我们要说炊事工具。

我们知道,人类使用火的历史, 已经有好几十万年了。人们使用火的最初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食物直接放在火上烧烤。可见,烤制食物,应该是食物加工的最原始最初级形态。

稍后,人们的食材增多。为了应对新的食材,人们逐渐发明了陶器。最初的陶器,中国的多是炊具和盛具,比如釜碗罐之类;而西方的只见盛器、少见炊器。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中国早期的陶器,主要用“石煮法”加工食物,而不是把陶器直接架在火上烧。这种加热方法,到现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土著美洲人 ,仍然还在使用。我们也知道,美洲土著人,跟中国人是同一个来源。

陶器的历史,就目前所知,西方没有中国早。西方所发现的最早的陶器,在西亚,是穆赖拜特遗址中出现了五件粗陶,时间大约是9000BC;欧洲的希腊地区出现的陶器最早见于克诺索斯遗址,发现了制作精细的陶器,时间大约是6000BC-7000BC;而中国的陶器历史,已经快两万年了。比如说玉蟾岩遗址和虎头梁遗址中,都发现了距今约18300-14000年间的陶器。可以说,在陶器制作和使用上,中国的技术 ,要比西方娴熟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远在小麦引进中国之前,中国就出现了用于蒸煮的陶器一一甑和甗(yǎn见下图)。比如安徽蒙城出土的距今8000多年前的陶甑(暗褐色那只)。这反映了先民从石煮法到用火直接加热再到使用蒸汽,是几个连续的进步。而在同期或稍后的西方,却稀见此类炊具。我想,中国陶器的这样一种发展方向,可能为后来的蒸食技术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仅有炊具的变革显然还是不够的,因为前面我们说过,小麦引进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粒食的,早先人们所使用的石臼以及长条形的石磨盘之类的工具,不容易把小麦磨成面粉,那么,对于粒食状态的小麦,应当没有蒸与烤的区别。

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战国早期,圆形的石磨盘诞生了。《世本》记载,公输般作“硙”(wèi),“硙”就是石磨。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石磨。有了圆形的石磨,就有了面粉的诞生;有了面粉的诞生,结合我国先民擅长蒸煮的习惯 ,我想,蒸馒头、蒸包子而不是烤面包,就顺理成章了。而西方始终未能发展出用于蒸制食品的炊具,于是很可能继续沿用比较初级的烧烤技术,进而发展出烤制的面包。

这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可能挂一漏万。






学动春风


首先,东方古代小麦与西方古代小麦不太一样。

西方是所谓硬芯小麦,发酵处理较好,做成通心粉那样已是后来的事。

中国小麦过去产量比西方高,一般认为,它自西方舶来,但国内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姑且取主流说法,来自西亚,既然国人的面粉从西亚来,则实用习惯应是受西亚的影响。

其次,古人怎么吃面

粉食初期被认为是蛮夷的习惯,中原只粒食。但贵族大概已粉食,到宋代时,民间尚有粒食,即所谓“麦饼”,因为小麦去掉外壳后,下面一层味道苦涩,所以“麦饼”是穷人的食物。

柳宗元的《童区寄传》中提到了麦饼,很多人翻译成用手撕着吃。这是不对的,饼即并,古人将面条等小麦制品都称饼,所以“麦饼”应该是和大米饭差不多,用碗盛着吃。

应该说面条是中国人比较传统的吃法。世界上出土的最早的面条就在中国的青海喇家遗址,距今4千多年,是用小米等制成。可见,米条是古人常规吃法,用面条代米条,完全不奇怪。

其三,馒头、包子、饺子可能都是西亚的舶来品

在西亚古代食品中,有所谓“曼头”,至今仍有,即羊肉包子,烤食。中原馒头本也有馅,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可见,古代馒头也以羊肉、羊油为主,可见,魏晋南北朝中原遍被胡尘后,“面+肉馅”这种西域食品在中原开始流行。唐代史料中记载的胡饼、古楼子等,都来自西域,此外像饆饠等,也是带馅食物(造型非常接近今天的褡裢火烧)。

古代中国人本是“豆+主食”为主,“肉+面”堪称升级版。

其四,古代部分中国人吃不了面

唐代孙思邈曾说,面有微毒,吃后会让人面部肉往下掉。这种记载直到明代、清代都有。比如袁枚就不吃面条,有面条先要用凉水消毒才吃。

面是高蛋白食品,其中含异种蛋白,过敏体质的人会因此患病,不过随着面食在中国传播日久,国人似已无对此国民的人了。

其五,中国人烤食比较少

烤食消耗能源较多,是一种不太划算的加热方式,由于中国古人很早便掌握了蒸盐技术,所以蒸食在春秋时就已进入贵族餐桌,蒸食比较节约能源,所以后来能传播开来。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中国人不吃面包:1、当时小麦和欧洲不一样;2、受西亚影响,没受欧洲影响;3、部分人对面食过敏,以米为主食,至今部分南方人仍以面当点心,所以不太接受面包这种食物;4、中国古代少烤多蒸。


老虎他爹


这是饮食流派造成的。

中国汉民族有一种传统食物叫烧麦,有点像包子,又不是包子。有人想过为何叫烧卖吗?所谓烧其实就是烤,中国的面食本身就存在三个流派,烤饼是一类,蒸煮是一类,当然还有炸。

烤饼主要集中在靠近西部的地区,比如陕西的肉夹馍,这个馍就是烤出来的。就是说烤饼确实是与西部有关。游牧生活条件有限,又与牛羊肉居多,所以烧烤文化也就更发达。今天西域的馕都是烤饼。虽然烧烤这项烹饪方法更多与游牧有关,但不代表与我们无关。在南粤国发现的烧烤炉也证明我们很早就有烧烤。当然,烧烤肯定是比南粤国时代要悠久地多得多,人类学会用火就应该掌握了。蒸煮还得发明器皿之后才能实现。所以烧烤这个烹饪肯定与我们祖先也有关。就像刀叉勺,我们历史也有,只是后来选择使用筷子,那个餐具淘汰了。而西方人还在使用而已。烧烤这个烹饪方法也是,我们都演化出眼花缭乱的方法了,他们还那么单一而已。就像西方的汤,其实就是东北乱炖形式。是一锅很浓、很杂的汤,我们先秦时代也有那一类杂烩。

关注麦子,现在看很像是我们祖先去到中东驯化之后带回来的。因为麦子读麦,很明显是羊叫声。这符合我们语言的特点。我们语言里有很多重要语音是动物叫声。比如猪叫为菊、鸡叫为国、鸭叫为家、猫叫为苗等等。有人说上古没有猫,如果这样就简单了。苗是后来根据猫叫声确立的,很可能是羌人从中东返回,又返回中原才确立的。苗的同义词是秧,因为是同义词,所以苗后来更多取代了秧。可见麦子是符合这个特性的语言,如果麦子是别人传过来的,那很可能会存在音译。藏族说麦子是狗尾巴带来的,按照传统文化的破解方法看,其实这就是指与养狗人有关的群体带来的。谁是养狗人,就是我们祖先苗蛮。而出去过的就是北三苗羌人。麦子出自中东,你发现,中东最重要的地名有麦加和麦地那。奇怪吧,竟然与汉语麦子一致。其实就是因为麦子是羌人西进中东时驯化的,又根据酿酒技术发明了啤酒。所以同行者德意志人非常爱啤酒。而酿造酒发明则早得多,且都是罐口插管吸食。

麦子驯化后就有了烧烤面食的传统,西方人保持至今。为何他们做成面包,我们做成馒头、包子、饺子,一个是因为烹饪方法,另一个是因为他们身处游牧地区有牛奶。所以这个区别也就使得他们向面包方向演化,我们祖先返回后则发展出各式各样的面食。包子、饺子则是因为上古包食的延续。粽子就是一种古老的包食,因为烹饪器皿缺乏发明了那个方法。所以往米面里包东西很早就有。男方民族往米面里包东西一直都有。所以有了麦面,往麦苗里包东西也就很正常了。就像粽子,原本并不是金字塔形的,你看越南的并不是。但我们的是金字塔形的,这可能就与返回的羌人文化有关了。

奶味食品是西方人更精通,我们现在牛奶也有了,所以这个口味是可以钻研一下的。


國病


文化的差异。

馒头和面包是典型的不同文明的食物,今天能分辨出来。

说一些分辨不出来的,典型的有烧卖和馕。这两种食物究竟是原产于中国的食品,还是西方传进来的食品,已经很难考证。

最伤心的是清真食品。清真食品肯定是中国食品,但是因为独特特点,被少数民族采用。可是现在是滥用,比如最近网上出现的清真毒品,这是对清真食品的污蔑。清真食品发源于中国山西,它和伊斯兰文化有交集,而且专指食品,但是不能滥用。

中国食品已经到了从名字正源的历史阶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