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看待“羽毛球獨行俠”張蓓雯因沒錢眾籌5500美元參加世錦賽?

葉鏘鏘


首先感謝廣大球迷的支持。關於我在美國眾籌參加南京世錦賽的問題,引起了大家很多爭議。造成網友誤會的地點問題,我想和大家做個溝通。

關於我參加世錦賽眾籌的活動是在美國,發佈在Facebook上面,相信大家也知道國人沒有Facebook,所以整個眾籌活動並不是在中國。中國部分媒體就此活動進行了轉載和報道,但報道信息不全,造成了大家的誤會。因為在美國,羽毛球運動員訓練和參加比賽的全部費用都是由個人承擔。羽毛球是個高強度的對抗,想要打好比賽,必須全部精力投入訓練和比賽,我很難有時間再去從事其他工作。

在國外,眾籌是一種很常見的形式,人們通過這樣一個方式向公眾表述願望與理想,藉此尋找理解、支持和幫助。羽毛球在美國非常小眾,不像網球、籃球等項目獎金高、贊助多,我在美國做眾籌除了募集比賽費用,同時也是想讓美國公眾瞭解一下,羽毛球運動員在美國的困境,引起大家對羽毛球的重視。

一個羽毛球運動員最大的夢想,就是參加世錦賽和奧運會,並有機會站上領獎臺。我會盡一切努力,完成這個目標。只有努力過,人生才不會後悔。

我非常熱愛羽毛球,羽毛球運動是無國界的,我希望盡一份力量參與到羽毛球的推廣與發展事業。來到頭條,是希望籍此平臺與羽毛球愛好者交流互動,讓我們一起分享羽毛球的快樂,讓更多的人愛上羽毛球。


以下是我昨天接受微頭條微訪談的內容。

一路走來,真的很不容易,其間也停下來過。每一個運動員認真訓練就是希望上賽場證明自己。07年前在新加坡國家隊時期,自己練得非常刻苦,卻得不到比賽機會,所以才離開新加坡來到美國,一來旅遊,二來看看朋友。到美國的頭兩年處於退役狀態,一直在教球,沒有想再打球。直到拉斯維加斯的朋友鼓勵我,支持我重回賽場。

在美國堅持打球,選手有很多意外狀況需要自己處理。我以前就遇到過羽協一次報名兩個比賽了,結果人去到現場卻不能比賽,被取消資格。最近這次馬拉西亞公開賽也不能打,因為羽協忘記報名了。這次的印尼公開賽,幸虧我再次確認,不然連這一站也不能打。美國羽球選手訓練和每站比賽的費用都要自己承擔,還額外有行政事務需要自己管理。

我的家在遼寧一個小地方,收入非常有限,家庭月收入換成美金也就四、五百美金。親人們工作非常辛苦,可收入要資助我比賽簡直是杯水車薪。目前,有一位好心的香港叔叔默默幫助我支付了教練的薪水,他非常理解一個運動員自己在賽場上打拼的不易。目前,對於需要常年飛往各國打積分的我,機票、酒店、報名都是很大的費用缺口。

在2016年我放棄兩個比賽,是因為當年是奧運年。費用一直是我的很大困擾,雖然很想比賽,可當時沒有代表資格打奧運,所以我去拿積分意義並不大,綜合考量還是選擇了放棄。

今年的世錦賽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參與,我非常珍惜這個機會,非常期待能站上頂級賽場。以前從未想過眾籌路費,在朋友建議下第一次嘗試這種模式,也非常感謝支持我的球迷。

站上奧運賽場去爭取獎牌是每個運動員的理想,雖然以美國的訓練環境會面臨很多困難,但我會盡全力進軍奧運。目前要做好的就是,不給自己過多壓力,努力打好每場比賽。

我的個性比較直,說話不會轉彎,不太擅長處理人際關係。我只想安心打球,對於吃飯、交際這些活動都不感冒,體制內的一些東西我也不會應酬。所以在中國發展,我的個性恐怕不是那麼適合。

經歷這麼多坎坷,我從未後悔過。這些經歷發生在我身上,背後都是有原因的,也正因為這些經歷才造就了今天的我。我希望老了以後回顧人生,會很開心自己譜寫的故事夠精彩。重新再來一次,前提如果不變,我的選擇依然不會變。

我熱愛羽毛球,如果能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推動羽毛球的發展,我會非常開心。一路走來,我深知美國的羽毛球市場太需要人來支持和發展。羽毛球在美國是個小眾運動,以後通過不斷推廣,有一天像網球、籃球一樣被大眾接受,像我一樣從事羽毛球事業的運動員才不至於為了一張比賽機票而苦惱。羽毛球是多麼精彩的項目,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像亞洲的球迷一樣可以享受這項充滿激情的運動。


張蓓雯羽毛球


一個人追求自己的夢想沒有錯。但是追求自己的夢想,讓別人替她買單,我絕對無法支持。

看了看張蓓雯本尊的回答,其中有兩條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我不太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個性直,不喜歡交際應酬。所以在中國發展,我的個性恐怕不是那麼適合。

第二,在新加坡打不上比賽,後來到了美國,羽毛球在美國是個小眾運動,沒有資助,以至於現在連比賽費用都湊不齊。

我就特別想知道,中國、美國和新加坡都不適合她,那世界上哪裡適合她呢?她一直在說,只想專心打球,其他的事情都不關心,都丟給別人好了。而她的成績,和她的比賽帶來的收入,卻不足以支撐這種任性。


她一直在說,追求自己的夢想,對她的意義如何如何重大。但是,這和別人有什麼關係?別人為什麼要幫助她呢?家庭月收入四五百美金,大概是三千多塊人民幣吧?如果是我,看到家人這樣辛苦工作,我會收起自己的自負,去做那些自己討厭做的事。因為,這是我的責任,我不能讓愛我的人那麼辛苦。


但是,在這位姑娘身上,我沒看到承擔責任的意思。她一直都在索取,一直都在任性。國內的環境和訓練水平,其實是比美國更高的。但是她“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不喜歡吃飯交際,不喜歡體制內的應酬”,所以一怒之下出國,不伺候了。到了國外,又發現舉步維艱,獎金都不夠付比賽費用的。然後又搞個眾籌。我只是不理解,那是你的夢想,為什麼讓別人替你買單呢?而你又為別人付出了什麼?為了你自己的夢想,為何你卻從不肯委屈自己一下?

我欣賞李娜。李娜也是“個體戶”,她的脾氣也大,也不妥協。但是李娜有這個資本,比賽,最終要靠成績來說話。李娜的訓練和比賽的費用,都是自己賺來的。以後的贊助商,也都是看好她的商業價值才與她合作的。但是張蓓雯,我覺得是沒有李娜的命,卻得了李娜的病。


出生於1990年的她,今年應該是28歲了吧。這在羽毛球女單,是個尷尬的年齡。出生於1988年的王儀涵,和出生於1990年的王適嫻,都在2016年退役。出生於1977年的龔智超,在2001年,24歲的時候就退役了。與她們相比,張蓓雯無論在天賦還是訓練水平還是綜合能力上,都相差甚遠。在這個年齡,她的水平還能有多大的提升呢?就算能湊夠錢參加今年的世錦賽,那之後呢?其他比賽還要眾籌嗎?

最後說一次,我支持你追求夢想。但是,前提是能自己養活自己。用自己的錢,追求自己的夢想,是世界上最光榮的事。如果不能自給養活自己,是對自己的父母、親人,愛自己的那些人,最大的不負責任。


豬油鹼


28歲的張蓓雯火了,以一種中國球迷很難想象的方式。

下月底,羽毛球世錦賽將在南京進行,張蓓雯有望首次代表美國隊出戰,但卻是以一種眾籌的方式。

回答這個問題前,小編先跟大家嘮嘮張蓓雯吧。1990年,張蓓雯出生在中國遼寧,這是一個誕生了諸多羽毛球世界冠軍的省份。2003年,13歲的張蓓雯前往新加坡發展,3年後入籍新加坡,但並沒有得到太多外出比賽機會。

2012年,張蓓雯利用旅遊間隙參加了美國公開賽,打進女單4強。之後,張蓓雯便留在美國發展,可惜至今都不是美國國籍,自然也無法代表美國隊參加世錦賽、奧運會等大賽。

2018年,張蓓雯拿到第一個國際賽(印度公開賽)冠軍。

但最近,世界羽聯更改了規則,只要在某羽毛球協會註冊滿3年,便可代表該協會出戰世錦賽。新政讓張蓓雯獲得了這樣一次難得的機會。5月17日,泛美羽毛球協會確認了這一消息。

6月9日,張蓓雯決定眾籌來南京參賽,眾籌目標5500美元。在美國,羽毛球運動很小眾,像張蓓雯這樣的“編外”選手需要自己負擔相關參賽費用。

眾籌參賽,這在中國球迷眼中是不可思議的,哪有自己掏腰包參賽的呀。在中國,99%的國家隊隊員外出參賽,都是國家隊負責相關費用,當然你拿到的獎金也要上交一部分給隊裡。

但張蓓雯不同,過去這些年她沒有組織,也幾乎沒有贊助商,一切都至靠自己努力。大家也知道,羽毛球比賽獎金並不多,加之張蓓雯成績也不太突出,要想做到收支平衡很困難。過去3年多時間,張蓓雯只是在今年拿到了印度公開賽女單冠軍,但這遠遠不夠她日常訓練、比賽的費用。

兩年後,張蓓雯很可能首次出現在奧運會的舞臺上。

“你不知道,一個羽毛球運動員要在美國堅持夢想,到底有多難。”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背後卻是我們想象不到的淚水和汗水。

有夢想誰有了不起,張蓓雯的職業生涯是我們無法想象的。用她自己的話說,剛到美國前兩年基本處於半退役,之所以能堅持下來完全是因為奧運夢想。但是奧運會,離張蓓雯太遠了,她的可行目標是今年的世錦賽,這將是她的第一次世錦賽之旅,儘管羽毛球世錦賽每年都有一次。

張蓓雯的眾籌目標是5500美元,截止到昨天已達到了6500美元,足夠負擔她這次南京之行了。我們可以大膽去想象,張蓓雯拿到這筆錢時會是怎樣的心情,也會知道她如何去珍惜這次難得得機會。

作為個體,我們很渺小,渺小到一個觸手可及的夢想都難以實現。但如果有了眾人的提攜和幫忙,我們往往會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夢想。張蓓雯就是我們當中最普通的一個,卻又是最不普通的一個,她讓我們看到了對勝利的渴望,對夢想的執著。

加油吧,張蓓雯!南京見!


小球記者


看到張蓓雯為了參加世錦賽而籌集所需費用,才知道獨立運動員發展情況竟然如此不容易,同時也為蓓雯執著的精神而感動著,我相信理解並支持你的人都不會看著你乾著急,都想幫一幫你。我建議你在國內找可靠之人或某公益機構,發起一個眾籌活動,這樣方便大家出手相助。

從張蓓雯的運動生涯經歷來看,你確實非常不容易,一個人單槍匹馬,靠著一股子執著勁頭,默默地訓練和堅持著,這種勁頭就是支撐你心中夢想的源動力吧?如果現在的家長都像你的父母培養你的理念一樣,放開手鼓勵孩子去發展的興趣特長,實現自己的的夢想,相信可以有很多孩子可以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如果蓓雯在國內有代理人輔助你做這件事,不妨在你的“悟空問答”或今日頭條私人留言裡公佈你的收款帳號,以及聯繫方式,最好有找公證上做一份公證書,這樣更有確切性。或者請人做一個宣傳網頁,上面都可以方便大家瞭解你的情況。只要想辦法讓大家都知道你,瞭解你,才能建立起信任感,這是募集活動的根本。


寒石冷月


2012年,張蓓雯開始在美國獨自闖蕩,沒有教練和隊友,沒有系統訓練,沒有政府補助,全靠打球獎金和平時做教練的酬勞維持下一站比賽費用。但即使如此,她的世界排名一直保持在十名左右。以這個天賦,如果在中國體制內,國家隊甚至世界冠軍,或者不成問題。

說這事兒之前,我想先說說前兩天見到的一個照片。齊齊哈爾市的廣電系統員工討薪,拉出各種橫幅,希望政府買單。討薪這事兒無可厚非,但這些人有沒有想過自身的問題?一個人習慣於依附的同時,也會變成蛀蟲。

中國運動員的依附性也相當高,尤其是市場化程度很低的運動項目。從小讀體校,長期專業隊訓練,完全脫離社會,退役了還得國家包分配,有奧運成績的就有好去處,沒奧運成績的即使拿過其他冠軍,也常常會很窘迫,比如著名深度報道《舉重冠軍之死》的主角才力。

所以我一直都說,不管其他項目有多少金牌多少冠軍,中國體育界相對最乾淨的其實是與市場化程度相對最高的中國足球。中國足球不行,是因為它跟市場還遠遠不夠緊密,還不夠放開。

張蓓雯當然值得尊敬,她選擇了自己奮鬥。但她並不特別,國外無數小項目的運動員都是這樣做的。每屆奧運會上,許多歐美選手都是業餘選手,都僅僅憑藉著對項目的熱愛堅持訓練,他們不需要國家提供資源,不需要被圈養,不需要體制內身份。即使沒有成績,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


葉克飛


張蓓雯真的太讓人敬佩了,要知道,在世界能排名在10名左右,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了。如果是在中國打球,有很大的概率可以入選國家隊,訓練能夠更正規,比賽費用也不在話下。

但是,像張蓓雯這樣自己籌集比賽經費的,在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都不少見,尤其是在羽毛球這樣商業化不是很到位的項目。美國的運動員,很少有真正的“專業運動員”,像舉重、體操、羽毛球這些項目,既沒有“舉國體制”的支持,選手也很難通過比賽來掙錢,就會遇到很多問題。幾乎每一屆奧運會,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選手,他們並不是“職業運動員”,打完比賽還要回家上班,甚至有一個奧運射擊冠軍,還要回家種地。

張蓓雯讓人想起李娜。李娜決定離開體制單幹後,需要自己聘請教練,承擔教練的費用和比賽費用,但是幸運的是李娜最終走上了良性軌道:成績出色,網球比賽獎金豐厚,而且隨著她獲得大滿貫冠軍,代言和廣告費用也非常高。張蓓雯的難處在於,羽毛球比賽的獎金是非常低的,像世錦賽這樣的比賽,更是一種榮譽之戰,自己沒錢,只能陷入窘境。

但是,張蓓雯讓人感動的地方也正在於此。在這樣的狀況中,她仍然熱愛羽毛球,這是一種純粹的對運動本身的愛。她想參加比賽,想通過比賽證明自己,這種“單打獨鬥”的狀況,既讓人同情,也讓人敬佩。她是真正的英雄,不管在世錦賽上獲得什麼樣的名詞,她這種奮鬥精神都值得學習。

這就是體育的魅力。我們看看多了國家養著的運動員,有的都還不珍惜這樣的機會,想想張蓓雯,他們真的應該感到慚愧。


張豐


很多運動,比如大的說籃球、足球,甚至小的如斯諾克,達到這個世界前十的高度,應該收入不錯了的。而張蓓雯已經把世界排名打到過前十,卻仍然在為路費發愁,這不得不讓人鼻子一酸。

我們知道,羽毛球在美國算是一項非常小眾的運動,就像在中國說足球一樣,根本沒多少人重視。在這個環境下,張蓓雯卻沒有選擇離開美國,也不願意回國,堅持獨行。我想,這種不忘初心,堅定地向著目標前行的舉動,著實讓人敬佩。

古往今來,偉人從來都是“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不由自主地看到星爺的影子——《喜劇之王》,星爺是醉心表演卻不得志,而張則是精心備賽卻沒有錢。雖然不見得非常相似,但不忘初心、不屈不撓的精神,不折不扣影響著當下普遍功利心過重的社會。

只有足夠熱愛,只有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遠。像C羅,像梅西,像小白...哪一個不是真正的熱愛足球才有現在的成就?


我們相信,也希望張能這樣一直堅持下去,總有一天國內甚至世界的羽毛球球迷都會為你瘋狂的。

贊!支持!!!


嗨走自駕旅行


LazyBears:張蓓雯是誰?簡單來說是一個外籍華人。雖然出生在中國遼寧,但13歲時她就前往新加坡打球,並且入了新加坡國籍。後續前往美國旅遊時留美,開始了自己的獨行打球生涯。


為了夢想,她獨自前行


在一個陌生的國度,沒有國籍沒有教練沒有組織,但是她為了夢想堅持一個人“獨行”留了下來,沒錢參與比賽只能依靠器材商贊助,即使她是一個世界排行榜上有名的選手,也吃盡了苦頭。


說實話對於這樣的人我非常佩服,大多數人在此情況下都很難繼續堅持自己的理想。曾經看到過報道,說不少奧運冠軍退役選手,只能靠在路邊擺攤、在澡堂搓澡等方式賺取微薄的薪資謀生,為了生存,他們早就拋棄了自己曾經的榮譽與夢想,這不是他們的過錯而是對事實的諷刺。


曾經有多麼輝煌,但輝煌過後就只有多麼淒涼。於此同時,新的體育選手、運動明星都依靠著代言、廣告來賺取收入,甚至前些日子有著名的運動明星因為廣告代言的緣故與隊伍教練鬧翻,退出體壇而選擇走商業化路線。

作為體育健將,他們各自的選擇都不能說錯,但不論是為生活而苟且,還是為追求賺錢而從商,早就已經偏離了他們當初自己的理想與願望。


我想起了《摔跤了爸爸》這部印度電影,阿米爾汗沒有完成的夢想,拼了命的想讓後一代替他完成,甚至去祈求、去巡演、想方設法為夢想而努力,對比起來國內的某些人,真的是高下立判。


一個人的成就,不是因為他一時的民氣所致,而是他長久以來的堅持能夠帶來回報。而如今的人,恰恰就缺少了這一點堅持與不服輸的毅力。



張蓓雯,加油!雖然不知道你的為人,不知道你的性格,如今你更不再是中國人,但為你堅持夢想而努力的行動感到佩服。


懶熊帶你看熱點,漲知識。保障自己的權益,看社會百態!


LazyBears


其實這個標題有點引導公眾,一看到這個標題我內心有些憤怒,至於為什麼憤怒,大家都知道。但看過張蓓雯自己的闡述後,我又開始理解起來。

她本人對為什麼在美國facebook發起眾籌進行了解釋:

時間緊張

對於運動員來說,時間是非常寶貴的,特別是在將要臨近比賽的時候。在美國進行眾籌是一件程序很簡單的事,她需要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訓練中。

提升羽毛球在美國的關注度

羽毛球在美國屬於小眾運動,與橄欖球,籃球,足球相比根本沒有影響力。用她的話來說,這次眾籌是為了讓更多的美國人關注羽毛球,知道羽毛球在美國的現狀,訓練的不容易。

但作為一名中國運動員,在美國發起眾籌來獲得支持和訓練經費難免引起媒體和公眾的胡亂猜想,再加上一些不良媒體過度挖掘報道此事,無疑是火上澆油。

而對於這件事,更應該反思的有關部門。為什麼熱愛體育的運動員要到國外去眾籌訓練和比賽經費?這些事難道不是有關部門分內之事嗎?程序繁瑣,體制規則等問題何時才能得到解決?

我國有那麼多優秀運動員,他們熱愛體育事業,卻得不到有關部門的幫助。張鐵泉,中國UFC第一人,孤身前往日本參與比賽,沒有教練,沒有支持,讓人心酸與揪心。

體育,光靠個人是不可能強大起來的,還需要有關部門的支持。張蓓雯在美國眾籌5500美元比賽經費,無奈在自身,痛在國民心。


巴蜀農小二


對張蓓雯的情況,其實大多數人的心裡是既感動又敬佩的,但作為一個自媒體人,我要說實際上張蓓雯的眾籌舉動實在是搞錯了受眾群體,所以才落得如此窘境。首先她是一箇中國人,卻通過美國這個眾籌網站籌款,這就完全搞錯了她要針對的籌款群體。能夠支持她的大部分人肯定都是中國人,這些人沒幾個知道美國的這個網站,更不可能去這個網站搞什麼眾籌。張蓓雯其實應該做的是在國內註冊一個眾籌網站,隨便淘寶、京東、摩點都可以,然後在微博、微信、頭條等各大自媒體發出眾籌的消息,我敢說別說5000美元,就算50000美元都能很快籌集完成。非去美國網站搞什麼眾籌,這不是自找苦吃嗎?在這裡我只想跟張蓓雯說一句話,你去了美國打比賽,不靠國家,這是很好的,但別忘了你是一箇中國人,只要你向祖國伸出求助的手,大家絕對會給你回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