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真正爱读书的人会怎样对待自己的书?会在书上做旁批吗?

TT学吧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读书还是要在树上做笔记、批注,不然很容易会忘记。事实上,除了过目不忘的天才,大多数人读书,读完之后会忘记七七八八。此时,若是不记笔记、不画重点,回去重读的时候,更是抓不住重点。读书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囫囵吞枣,看似读得多,却读得深、不懂,对内容与观点理解不到位,最终导致贻笑大方。

记笔记的好处有很多,如加深记忆、梳理书的体系与重点。这些已经是老生常谈,我就不多说。在书本上做批注、画重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大家忽视了,就是让读书慢下来。

读书是通过文字跟作者交流。这种思想上的碰撞,需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自己进行深度的思考。如读到一个赞同的观点,我们可以作延展,使之更为丰富。看到一个反对的观点,可写下自己的观点。古代学者做学问,基本上都是以眉批、注疏方式的进行。这种做法的最大好处,就是不脱离文本,进行深度的思考。

平日里我写文章,大多数是文学评论以及文化随笔。每写一篇文章,需要读大量的书籍和资料,读到令我眼前一亮的观点,首先会画下来,然后在一旁写下自己的思考。等到我真正要写一篇文章时,便开始整理书中的批注。而批注,往往则是我对这本书的思考和看法。

我理解很多人不愿意在书上写批注、画重点的做法,因为新书很漂亮、纸张很好,乱涂乱画难免不雅观。可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让书更好看,而是让自己更有知识、更有水平。如果不舍得在书里做笔记,把书当作藏品,不就是买珠还椟了么?


辉城啊


我是一个爱书且喜欢读书的人,大部分打发时光不是用来买买买和到处逛,而是用读书和学习来提升自己,投资未来。


看到题主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在我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公园,其他的小朋友都嚷嚷着买好吃的,而我偏偏看中了地摊上的那本《唐诗三百首》。从那时候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是非常珍爱书,每本书都要包书皮,也舍不得在书上乱写乱画,就连划线都要用尺子划线,每本书读过之后都保存得平平整整的。也舍不得折页,需要用做标记的时候,我通常写上一张纸条,在上面写上需要标记的内容,然后夹在书里。


后来,大学毕业之后,进入职场,我卖掉了所有和考试晋升相关的名利之书,然后在朋友圈PO上一条心情“把功名利禄的书永久卖到,把对人生真正有价值的书永久珍藏,”。


从那以后,我每年的阅读量在100—200本之间,读了一年多以后,我开始意识到,书的真正价值就是传播能够洗刷你认知的思想,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个高人在隔空对话。后来接触到拆书帮的RIA便签法和“葱鲔火锅读书法”,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不动笔不读书。


在读书之前,通常都会准备便签纸、荧光笔和一支用于记录的中性笔。第一遍读书的时候,把认为对自己有用的地方折页、贴便签,做标记,用“划线+写感悟”的方法来读书。这个习惯一直沿用至今,真正爱书的人,不是要把书保存的干干净净束之高阁,而是充分利用发挥书的价值,和作者交流思想感悟,把通过读书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行动,这才是对书和作者最大的尊重。

在读书时,我们首先要学会把厚重的书读薄,再学会把书读厚,读书过程中,在重点的内容的页码折页,做标记,写感悟,甚至撕下来重新汇编成册都可以。


买书束之高阁只能是摆设,读书不走心干干净净空浪费时间,唯有把书当成工具,当做投资未来,让自己在未来增值的事业,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在用好书,将书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的情况下,涂涂画画写写才是对书最大的尊重。


作者:梦归秦淮(多平台签约作者,历史硕士,知识管理达人 公众号:恒言读书)

干货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长。



梦归秦淮


可能是因为小的时候上学的缘故,我们都会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对书有一种天然的尊敬,那个时候对于特本要包书皮儿,要非常的爱护,甚至于看书之前还要先洗手,不能让它沾上太多的油污。

所以我一直养成了一个观念,就是觉得书必须要特别的整洁,上面不能乱写乱画,也不能折角。

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样的一种方式,其实并不是对书最尊敬的方式。在现代这样的社会,书其实是很便宜的,一本书大概就只是一个麦当劳汉堡的价格,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去收藏,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多买一本。

与此相对,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时间,我们的大脑的集中度,在这样一个纷乱的社会当中,反而是变得越来越宝贵。所以现在,我在读书的时候,我不太会在意对书的一些「破坏」,我会在上边折角,我会在上边划线,我也会在空白处记录下我的想法。

因为这些才是更宝贵的,稍纵即逝的,我们思想当中更重要的东西。

而记录下来我们的思路,让我们能够连贯的思考,真正把书更好的理解,可能才是对于这本书对于它的作者最大的尊敬。

著名的作家李敖先生,家中藏书万卷,在他做学问的时候,他往往就是用一种非常破坏性的方式。他会把书中的文字用剪刀剪下来,做成剪报,以这样的方式积累了巨大的资料库。所以不论是他在写杂文,写评论,还是在写小说,写历史专著的时候,都可以旁征博引,对于很多的典故信手拈来。

所以这就值得我们思考,那么到底谁才是更厉害的读书人呢?谁才是对于这本书更尊敬的人呢?

我觉得可能像李敖先生这样的方式,才是更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方式。

我是陈章鱼,知乎60万人关注的读书人,致力于用读书解决一切问题,解决一切读书的问题。


陈章鱼


这个还是因人而异,如果以是否在书上做批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爱读书,难免有点片面。

有的人习惯一边读一边在旁边做批注,这样日后查阅起来比较方便。我们都知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灵感是转瞬即逝的,看书的时候难免有让你共情的地方,如果此时不把你的感受记录下来的话,日后很难回想起来是在书中的哪句话哪个段落。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的作者奥野宣之就提倡通过一元化笔记法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读书相关的信息都摘录到笔记本里,形成摘抄和评论并行的“葱鲔火锅式”的读书笔记,他甚至会放上报纸和杂志的剪报,书的腰封等等,所以正如下图所示,他做完记录的笔记本厚度远比之前要厚重的多。

相比在书上做批注的做法,把书中有用的内容剪下来贴在本上,无疑对书是一种极大的破坏,但是这种做法倒是省去了大量的摘抄时间。在书上做批注其实就是“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应用,只是直接记录自己的感想,不用摘抄原文了。不过这样的话这本书你就没法借给其他人了,只能是你自己阅读了,别人就没有心情再读下去了。

就我个人而言,我一般都是尽量保证书的整洁,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有触动的地方贴上便签,把感受写在小纸条夹在那页书里。等第二遍翻阅的时候再适当精简,把觉得不错的、有价值的内容摘抄到笔记本上,做“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不管是在书上做批注,还是不在书上写字,把笔记写在本上,最重要的是把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做笔记的形式不重要,只要能养成你自己的阅读习惯,能享受读书的乐趣,有所收获的都算是真正热爱读书的人。


晶姐札记


怎样才叫爱读书,这个真不好鉴定,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待书的态度和方式,做不做旁批跟爱不爱读书没有冲突,我觉得这不过是因为读书方法和习惯的不同。


正真读懂一本书,并运用其中的知识改变的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将一本书的价值最大化。我读的书都是自己买的或者是约书评送的书,完完全全属于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读书时一般都会边看边画重点、写旁批,这是我的阅读方式,因为写旁批能帮助我更好的思考,将看书的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也能帮助我将书本知识链接到生活经验上,因为要写书评,这些旁批将会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看着做满标记的一本书,也会非常有成就感。



但是我不会将书折页,实在不忍心,只会用便签纸做标记,读完的书,也会好好的保存,在有需要时也会经常翻阅。


但我也会“供养书”,有些书我非常喜欢,或者看电子书的时候遇到好书,比如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风沙星辰》,看电子书的时候被惊艳到了,非常喜欢,就买了新书回家珍藏,有时间拿出来翻翻,但不会在上面留下任何痕迹。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况且还存在一些洁癖或者强迫症患者,在书上做标记或许让他们打心里就受不了。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就好,不需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茉小凉


做不做批注,还得看是什么书吧。

还有就是我们得搞清楚做批注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不就是为了通过记录当时阅读的感受以便下次重读时能更好的理解书里的内容吗?所以,什么书要做批注,什么书不做,我个人觉得是这样的。



1、自己不会重读的书就别批注了。

既然做批注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次重读能看到当初自己阅读时的有感而发。那么对于那种没必要重读的书也就没必要批注了,别告诉我你读过的书都会去重读,我相信你阅读过程肯定会遇到那么一些书,看完一遍之后就不会拿起来了读了。

2、绝版书最好别批注

相信爱读书的人,自己也希望自己拥书无数,独坐书山当霸王。并且在这些书中,尤其会对那些绝版的,自己特别喜欢的书尤其的珍爱有加。当然不是说就会因此而把这些书束之高阁,而是在阅读的时候我会格外珍惜,格外的保护好书,生怕受损了。如果非要批注的话,只能是在买书的时候多买一本,一本用来收藏,一本用来阅读。当然就个人而言,我愿意选择通过电子书复习粘贴到笔记,然后打印出来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总之,做不做批注真的是个人阅读习惯的问题,不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真的读书人,不管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来能领悟到书中智慧就行了。



朱光潜先生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与其纠结于做不做批注,不如不断的去重读,我相信就算有的书你没做批注,按着你自己的阅读习惯来,你也会能收获颇丰。


局外的寂静


我会做笔记,但是这个得分看什么书。

如果直接在书上笔记,最好用铅笔,美观也方便修改。特别像我这种字丑的……

现代小说

看个故事情节,就不做笔记了,读名家的小说会勾画一些精彩段落,像金庸的书我就会特别留意有趣的名字和诗词,随手做个记号,之前经常提到老舍的《骆驼祥子》,里面那段描写流星的,其实是床戏,我现在随手拿起书都能反倒那一页,因为我特意加了书签。

现在看小说基本都看电子书了,确实比较方便,但是我知道,看电子书时随手加的下划线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翻,所以特别精彩之初我还是会复制到便签里面,方便翻阅。

古典小说、古文

我自认为语感比较好,从小学文言文也没遇到过很大的障碍,后来我才知道是自己见识太少了。

时代越久远的文章越难懂,而且古文里面太多典故,如果不做笔记等于没看。

“四大名著”这种,我直接看批评本,不光自己做笔记,也要看古人做的评注,这样才能更好理解。

《聊斋志异》虽然读起来不难懂,但是里面很多有趣的故事,我会稍做记录,方便翻阅。比如我现在一说起照相,就会想起《凤仙》和《八大王》里面,蒲松龄的清奇脑洞。

诗词类

这是笔记最多的,光读不思考根本没用,死记硬背不可能背下来的。

里面的典故要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说起李商隐的《锦瑟》,就要锦瑟是什么玩意,为什么说无端五十弦,要知道庄周梦蝶和杜鹃泣血。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诗词的创作背景,才能充分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表达的情感。

上面说了各种典故,读宋词就特别虐(相对的),其中翘楚是辛弃疾,我叫他不用典不舒服斯基,有时候甚至达到了一句词一个典的程度,可谓丧心病狂,可贵的是这些典用得毫无违和感,马伯庸调侃说辛稼轩是“乱世用重典”,可见一斑。

其他

我就不细分类了,什么人物传记,历史类,经济类都算在这里。

读这类书最重要的是思路清晰,读人物传记,了解人物生平的事,读史书,哪一年发生了什么大事,经济类,宏观的微观的发展的,光涂涂画画就不够了,所以笔记本、思维导图一个都不能少。

以上



也可自话


可以非常肯定的说,真正爱读书的人一定会在书上做旁批,这样随时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这一页时的所想所思也包括一些灵感或心得。但他们对自己的书可不会仅仅旁批这么简单,而是更加的“残忍”。

第一,笔记密密麻麻,但有条理

我自己在读书的时候经常会带着三纸笔,一支铅笔、中性笔、荧光笔,多数情况下,一般会对非常有感觉的语句或片段做标注,比如波浪线、直线、问号、感叹号、三角形、五角星等。但当笔记做多了以后,我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特定的笔记格式。

如,“直线”表示我认为这句话写的很对,我赞同这句话。“波浪线”表示我认为这句话说的有些问题,或者我对这句话的观点有自己的看法。“星号”我也分为了三等,一星、二星、三星,每个等级表示特定的重要程度,比如三星就是最重要的一段话或一段文字等等。

条理清晰的目标是精简笔记的样式,不然太多形式的笔记标注或旁批会让人眼花缭乱。而且在以后复习的时候会很方便的找到自己在何处标记的笔记样式。同时,做笔记很花时间,大概和读一本书的时间差不多。

第二,各类便签帮助自己做旁批

现在市场上有卖的五色便签,如果你爱惜自己的书本,怕把书本写的字太多,弄丑了的话(其实完全没必要),则尽可以随时随地的用便签的形式来做旁批。我经常用这个方法将一些大段的旁批写到便签上,然后往书本里一贴,则事成而已。

最后,笔记是读书时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旁批是笔记的一种形式,通过做标注、旁批、记录灵感,这样才能学到知识。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价值。

我是千城,管理学博士、读书达人,公众号:千城撩书


在下千城


谢谢,共勉~

真正爱读书的人,对待自己的书定然是“爱护”有加的,但是,爱护不等于“供养”。

供养是什么概念?你会把什么东西供养起来? 我们会说家里供着一尊佛,或者一些贵重有意义的东西并且将它束之高阁,不轻易分享等等。

关于书。读书读的不仅仅是书本身,而是书与自己的交流,甚至是自己与作者思考的碰撞,重要的是自己在通过“书”这个载体与作者“对话”之后,自己本身有了对于书之外的世界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所以,爱读书之人,不会把书看做一种被供着的东西,既然你是从市场上购买,便有上千、上万册同样的书籍,而你的书之所以与众不同让你珍爱的原因,不就是书有你自己的所思,所想吗?有你自己感情的投入吗?

现在还记得,小时候每当新学期伊始,新书发下来那种对于新书所怀有的欣喜感。

我想爱书也要有这种感觉,但是爱书是需要你的在你的书旁边有所批注的。当批注的时候会有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生怕有一个错别字,就算划线也会选择用波浪线代替直线,因为害怕直线容易划偏~ 就像一个孩子得到了心爱的礼物,这种对书的态度才是爱读,爱书的。


有回声的树洞


我在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经典的词句,会在上面用笔画上细线,方便以后反复的阅读。在一本书里,凡是经典的东西,我们必须得反复阅读。反复阅读的目的是因为她美,第二个的目的就是把它记下来,甚至背下来。

鲁迅曾说,拿来主义。凡是好的东西,经典的东西,我们都要记住并借鉴,最终让他成为我们知识海洋里的一颗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